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可视化研究
1
作者 王琛 高辉 +3 位作者 罗开庆 李腾 程志林 刘月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重介质)中的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开展了可视化定性和数字化定量的联合表征,揭示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规律及赋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原油动用面积与注入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混相驱阶段原油动用面积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一介质的原油动用面积与驱油效率明显高于双重介质,裂缝结构导致部分CO_(2)优先沿裂缝通道窜流,使基质孔喉的原油动用程度降低。CO_(2)驱替后残余油赋存特征受孔喉非均质性与注入压力的影响,低压阶段呈片状或团状分布,高压混相阶段主要以条带状或油滴状残余油存在。研究成果揭示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机理,为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 原油运移特征 双重介质 CO_(2) 致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G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实验初步探索
2
作者 李亮 邓鲁强 +1 位作者 代斌 王心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B12期71-72,共2页
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是针对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替特征,在孔隙级水平上进行观察分析、机理研究、定量描述的一种实验技术,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重要实验分析手段。利用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对SMG微球类调驱体系进... 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是针对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替特征,在孔隙级水平上进行观察分析、机理研究、定量描述的一种实验技术,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重要实验分析手段。利用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对SMG微球类调驱体系进行玻璃刻蚀模型、单缝(孔)模型和微毛细管模型实验,初步探索了SMG微球类调驱体系在孔隙中的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动态驱替技术 SMG微球类调体系 定性实验 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的特低渗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建国 董怀民 +5 位作者 余存 许爽 代波 庄建 刘平 崔利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心孔隙内部不同流体的赋存状态信息与实际三维形貌,依据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位置、赋存量及可动用程度等特征信息,将其分为粒间吸附状、团簇状、喉道状、角隅状、颗粒吸附状及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建立了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定量判别方法与标准。此外,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水驱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动用方法与建议,为后续开展化学驱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动态驱替扫描技术 特低渗储层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驱微观可视化技术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明 朱玉双 +2 位作者 李文宏 袁国伟 杜朝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1-918,共8页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CO2 微观可视技术 孔喉结构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可视化活性水驱油实验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道杰 王百 +2 位作者 李明 惠艳妮 田中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47,共4页
国内外大多采用微观模型研究活性水驱油的效果和方式,从实验数据上分析活性水驱油机理,而很少利用平板玻璃微观模型对活性水驱油机理进行直观研究。平板玻璃微观模型是在2块玻璃板之间形成一个由孔隙和喉道组成的水平油藏模型,可以... 国内外大多采用微观模型研究活性水驱油的效果和方式,从实验数据上分析活性水驱油机理,而很少利用平板玻璃微观模型对活性水驱油机理进行直观研究。平板玻璃微观模型是在2块玻璃板之间形成一个由孔隙和喉道组成的水平油藏模型,可以透过玻璃对水驱油过程进行拍照观察。选择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胜利石油磺酸盐和碱的质量比为10:31:38的复配溶液)作为驱油剂进行微观可视化活性水驱油实验,通过分析拍摄的图片确定了活性水驱油机理主要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分散、聚并形成油带及改变原油的流变性。微观可视化活性水驱油实验为三次采油驱油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 活性水 平板玻璃微观模型 油机理 复配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明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82,116,共4页
针对胜利油区油藏条件,运用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对其开展了微观模型(岩心薄片)驱油和常规柱状岩心可视化驱油实验。以水驱效果为基础,对比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重点研究了微观孔隙中表面活性... 针对胜利油区油藏条件,运用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对其开展了微观模型(岩心薄片)驱油和常规柱状岩心可视化驱油实验。以水驱效果为基础,对比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重点研究了微观孔隙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以及二元复合体系的洗油和携油性能及其在驱油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深入分析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相比,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更好。在岩心薄片可视化驱油实验中,由于3种不同的驱替溶剂波及效率不同,最终导致驱替结束后岩心薄片中剩余油的面积有所不同,采用二元复合体系驱替后,剩余油的面积最小,表明其驱油效率最高,比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了2.59%和11.80%;对于常规柱状岩心,二元复合体系比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了1.43%和2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体系 微观 渗流机理 可视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的列控数据自动集成与可视化动态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宇 李华 +2 位作者 李赛飞 牛家祺 吴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192,共9页
为探究在列控数据验证领域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可视化效果差以及动态验证支持弱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基于BIM可视化的列控工程数据动态验证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场景构建方法,在Unity平台实现3D站场的自动集成,生成... 为探究在列控数据验证领域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可视化效果差以及动态验证支持弱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基于BIM可视化的列控工程数据动态验证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场景构建方法,在Unity平台实现3D站场的自动集成,生成接近真实的铁路站场;然后,基于铁路相关规范,采用连续碰撞检测技术实现列车运行的动态可视化仿真;最后,基于3D站场和列车仿真运行,完成对列控工程数据的动态验证。对于3D站场集成部分,该方案能够自动且迅速调用铁路基础设备模型,准确完成站场的3D构建,构建的设备包括线路轨道、道岔、信号机等。在列车3D模拟运行中,能够自动完成轨道区段占用检测及相应的信号机点灯、行车许可计算与执行、车地通信读取应答器数据等功能,并且能够根据行车许可,执行超速防护,控制列车在3D场景中仿真运行,模拟出铁路联调联试的场景。在模拟列车运行过程中,若出现失常,则判断该数据设计存在风险,验证结束并给出警告。代入黔常线咸丰站站场及相关区间数据进行实验,结果显示:(1)1LQG长度不符合规定,无法满足列车出站时80 km/h的初速度,建议1LQG长度由305 m增加至满足所有型号列车运行要求的525 m;(2)分相区与邻近信号机距离350 m无法满足CRH-200型列车正常运行通过分相区,数据存在问题,建议修正为524 m以上。该研究成果可为BIM方法在列控工程数据验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技术 列控数据 数据验证 参数集成 可视 行车模拟 动态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动态分析中的可视化技术 被引量:11
8
作者 钟珞 袁景凌 +1 位作者 楼梦麟 陈清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982-985,共4页
提出了结构动态分析的可视化思路 ,并在先进的图形开发环境下利用OpenGL作为三维图形的绘制引擎 。
关键词 可视技术 结构动态分析 开放式图形库 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洪泰 罗健辉 +2 位作者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和CT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机理的研究,前者侧重于微观,后者侧重于宏观;CT和MRI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性能的评价,前者侧重于轻质油体系下剩余油饱和度的沿程分布,后者侧重于稀油体系下剩余油在不同孔径孔隙内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油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油规律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吕其超 张洪生 +4 位作者 左博文 张星 张娟 李强 周同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7,119,共8页
为深入探究特高含水期微乳液提高采收率的规律,设计了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在分析水驱剩余油的宏、微观分布特征基础上,对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期,中相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对膜状剩余油的动用最为明显... 为深入探究特高含水期微乳液提高采收率的规律,设计了微观可视化驱替装置,在分析水驱剩余油的宏、微观分布特征基础上,对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期,中相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对膜状剩余油的动用最为明显;微乳液能将剩余油乳化拉丝,油丝断裂形成乳状油滴,小油滴易于流动,体积较大的乳化油可聚并下游剩余油,富集形成油带被驱替出;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量级,超低界面张力有利于驱替相突入连片状剩余油中,实现对剩余油的分割动用,有效提高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微乳液 微观可视实验 作用 润湿反转 分割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TML5技术的时空联合目标轨迹动态可视化技术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98-103,共6页
传统时空轨迹可视化技术要求用户在PC端安装终端或插件,无法实现有效推广。部分技术能够实现预渲染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但浏览器不能对图像描述进行空间研究,无法实现地图的可视化。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HTML5技术的时空联合目标轨迹动... 传统时空轨迹可视化技术要求用户在PC端安装终端或插件,无法实现有效推广。部分技术能够实现预渲染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但浏览器不能对图像描述进行空间研究,无法实现地图的可视化。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HTML5技术的时空联合目标轨迹动态可视化技术。基于HTML5技术对时空联合目标轨迹动态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可视化技术总体结构,利用MVC模式实现开发。对时空轨迹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三次Hermite插值完成对时空联合目标轨迹插值的重构处理,通过实时处理手段对轨迹数据流进行异常检测。通过新的HTML5技术,利用canvas完成对浏览器端时空联合目标轨迹的动态可视化处理,无需第三方插件。用户终端的http访问请求通过websocket提供,用于实现时空联合目标轨迹数据的高效传输。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技术精度高,能够有效检测时空轨迹异常,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ML5技术 时空联合 目标轨迹 动态 可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交互技术的数字化博物馆动态全景虚拟展示系统设计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冰清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为解决历史博物馆的空间与时间局限性,采用可视化交互技术设计数字化博物馆动态全景虚拟展示系统。通过数字化博物馆设计模块获取可使用的物品信息列表,生成VM文件;利用数字化博物馆浏览模块分析VM文件,将二维平面图拉伸变化为三维空间... 为解决历史博物馆的空间与时间局限性,采用可视化交互技术设计数字化博物馆动态全景虚拟展示系统。通过数字化博物馆设计模块获取可使用的物品信息列表,生成VM文件;利用数字化博物馆浏览模块分析VM文件,将二维平面图拉伸变化为三维空间图,提供给浏览者浏览使用。系统软件设计数字化博物馆技术构建流程,采用线性化算法运算点击次数,根据点击次数反映权重实现字体可视化,构建标签云组件,提供交互服务,便于浏览者高效了解博物馆信息。验证结果显示该系统虚拟展示效果佳、应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交互技术 数字博物馆 动态全景虚拟展示 线性算法 交互服务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储气库建库微观模型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睿 郭平 +2 位作者 孙良田 黄爱斌 易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2-84,共3页
采用人造微观储层模型模拟实际建库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应用可视化方法,观察各驱替过程的驱替现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体进入和驱替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储气库的注气、储气机理。天然气驱油和水的效果十分明显,说明高含水后期油藏进行储气... 采用人造微观储层模型模拟实际建库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应用可视化方法,观察各驱替过程的驱替现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体进入和驱替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储气库的注气、储气机理。天然气驱油和水的效果十分明显,说明高含水后期油藏进行储气库建设,其注气、储气能力较好。在渗透率较高的高倾角油藏中局部注气时,其重力驱动效果明显,气液界面不平行。随着注气速度的增加,油藏的注入能力和储气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油藏 改建储气库 人造微观储层模型 微观驱替 可视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注浆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乾伟 钟登华 +2 位作者 佟大威 敖雪菲 王青松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8-795,共8页
数值模拟是研究注浆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数值模拟无法动态展示注浆全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注浆全过程进行三维动态可视化,从而使得"不可见"的注浆过程变得"可见",为注浆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值模拟是研究注浆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数值模拟无法动态展示注浆全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注浆全过程进行三维动态可视化,从而使得"不可见"的注浆过程变得"可见",为注浆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耦合FVM法的混合模型,本文对注浆全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注浆浆液时空分布规律;结合TIN算法、边界表达技术和NURBS简化技术,建立了注浆区域内的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基于数值模拟成果和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本文应用网格曲面重建技术、虚实耦合技术、纹理映射技术对注浆全过程进行三维动态可视化.工程实例研究表明三维可视化方法能真实、直观地反映注浆过程中浆液的扩散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 三维地质模型 网格曲面重建技术 虚实耦合 三维动态可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压驱动流下电流变液动力学可视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石沙 罗奇 刘金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82-86,共5页
针对动态场下电流变效应机理可视化试验研究工作较少的现状,设计并制造了一个可视化试验台。通过试验观察了电流变液在外电场和流动场耦合作用下的场致亚微观动态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场下的动力学过程中,电流变液的流变行为主... 针对动态场下电流变效应机理可视化试验研究工作较少的现状,设计并制造了一个可视化试验台。通过试验观察了电流变液在外电场和流动场耦合作用下的场致亚微观动态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场下的动力学过程中,电流变液的流变行为主要受极化力和液动力的影响;链结构的屈服断裂最先发生在极板附近,即表征出速度滑移的微流动特征,其屈服断裂也就是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试验还验证了俘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变液 动力学 可视 动态耦合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现实(AR)技术促进高中生化学微观结构学习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鹏飞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38,共5页
分析增强现实(AR)技术促进学生化学微观结构知识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展实证研究探讨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时,AR技术对学生化学微观结构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 AR技术对学生空间旋转可视化能力的发展影响不显著,而... 分析增强现实(AR)技术促进学生化学微观结构知识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展实证研究探讨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时,AR技术对学生化学微观结构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 AR技术对学生空间旋转可视化能力的发展影响不显著,而对学生学习物质微观空间结构知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AR)技术 微观结构知识 空间旋转可视能力 物质结构与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技术对高中生化学有机物微观结构学习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鹏飞 李林燊 麦裕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7,共7页
AR技术已用于支持学生学习化学微观结构知识。通过准实验设计,以高一年级化学课程有机物“烃”分子结构知识为例,探究AR技术对学生在微观结构知识学习效果、空间旋转可视化能力、AR技术使用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AR技术对学生微观结构... AR技术已用于支持学生学习化学微观结构知识。通过准实验设计,以高一年级化学课程有机物“烃”分子结构知识为例,探究AR技术对学生在微观结构知识学习效果、空间旋转可视化能力、AR技术使用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AR技术对学生微观结构知识学习产生显著的教学即时效果和良好的教学保持效果,对学生空间旋转可视化能力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使学生产生正面的AR技术使用态度。建议加强AR技术融入化学微观结构知识学习的教学应用研究、学习资源开发研究和教学成效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增强现实技术 微观结构 空间旋转可视能力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动态纹理的运动场景可视化方法
18
作者 陈红倩 李凤霞 +1 位作者 黄天羽 战守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5-528,共4页
为实现大规模角色运动场景的高真实感快速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纹理的可视化方法.使用基于关节点旋转角的动作迁移方法,获取角色的运动动作;使用基于曲线式骨骼的变形方法,实现运动角色变形;将角色运动过程,通过渲染到纹理技术,生成... 为实现大规模角色运动场景的高真实感快速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纹理的可视化方法.使用基于关节点旋转角的动作迁移方法,获取角色的运动动作;使用基于曲线式骨骼的变形方法,实现运动角色变形;将角色运动过程,通过渲染到纹理技术,生成内容可以实时更新的动态纹理;将角色的动态纹理应用到Billboard上,替代运动角色,实现快速绘制;使用GPGPU(General Purpose on GPU)技术加速角色变形和绘制,进一步提高仿真速度.对于包含1万个角色的大规模场景,可以实现30 FPS的实时渲染,实验结果表明该可视化方法能够快速仿真大规模角色的运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可视 BILLBOARD 动态纹理 GPGPU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光子学--光子学理论与技术在免疫可视化与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智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55-1055,共1页
回顾免疫学发展史,每一次研究手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学科的发展.近10多年来,光学分子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多色、时空动态、高分辨、跨尺度等优点,为直观可视化描述机体内复杂的细胞与分子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免疫... 回顾免疫学发展史,每一次研究手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免疫学科的发展.近10多年来,光学分子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多色、时空动态、高分辨、跨尺度等优点,为直观可视化描述机体内复杂的细胞与分子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免疫学的系统化整合性研究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要真正解决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需要依赖于多学科的密切交叉与合作.在此背景之下,免疫光子学这一交叉学科悄然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技术 免疫学 光子学 可视 应用 治疗 分子事件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2,共6页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CO_2驱油实验的剩余油研究,采用特种玻璃材质具有透光性好的优点,拍摄效果清晰,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引用九宫格图像拆分处理方法,通过软件计算定量描述剩余油。研究成果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和深化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模型 激光刻蚀 孔喉特征 CO2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