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DCE-MRI定量分析参数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宋丹 柴亚欣 葛延平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0-325,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微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基础,其特征包括血管新生、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结构异常等。微血管生成不仅影响肿瘤的供血和代谢,还与肿瘤的侵袭性、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直接相关。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 背景与目的:肿瘤微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基础,其特征包括血管新生、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结构异常等。微血管生成不仅影响肿瘤的供血和代谢,还与肿瘤的侵袭性、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直接相关。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定量分析对比剂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通透性和血流灌注状态。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直肠癌DCE-MRI定量分析参数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在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和优化。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48例拟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并收集直肠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距离肿瘤边缘>5 cm)。本研究经新乡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2021-144-01K)。比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DCE-MRI定量分析参数[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细胞外间隙对比剂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MVD。对比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直肠癌患者的DCE-MRI定量分析参数和MVD。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直肠癌患者的DCE-MRI参数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MVD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组织的K^(ep)值、K^(trans)值、Ve值及MVD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和中分化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Ve值及MVD均高于高分化直肠癌患者(P<0.05),低分化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Ve值及MVD均高于中分化直肠癌患者(P<0.05)。Ⅱ期、Ⅲ期和Ⅳ期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Ve值及MVD均高于Ⅰ期直肠癌患者(P<0.05),Ⅲ期和Ⅳ期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Ve值及MVD均高于Ⅱ期直肠癌患者(P<0.05),Ⅳ期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Ve值及MVD均高于Ⅲ期直肠癌患者(P<0.05)。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及Ve值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r=-0.683、-0.743、-0.721,P<0.05),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及Ve值与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0.764、0.703、0.814,P<0.05),直肠癌患者的K^(ep)值、K^(trans)值及Ve值与MVD均呈正相关(r=0.812、0.754、0.835,P<0.05)。结论:DCE-MRI参数与直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微血管生成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定量参数 分化程度 临床分期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酮通过促进VEGF表达介导的微血管生成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2
作者 汪紫阳 田丁元 +4 位作者 郑攀 陈铭 郑紫梦 邓芳 张志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374-2384,共11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shexiang baoxin pill,SXBXP)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的影响以及麝香酮(Muscone)作为SXBXP中的有效成分对CM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8周龄的ob/ob小鼠按照每天10 mg/kg SXBXP(SXBXP组...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shexiang baoxin pill,SXBXP)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的影响以及麝香酮(Muscone)作为SXBXP中的有效成分对CM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8周龄的ob/ob小鼠按照每天10 mg/kg SXBXP(SXBXP组)或无菌PBS(Ctl组)进行灌胃,同背景野生型小鼠(WT组)作为阴性对照;以缺血缺氧干预小鼠冠脉微血管内皮细胞(mouse cor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MCMEC)构建CMD细胞模型(HI组),并以20μg/mL浓度的SXBXP(HI+SX)和30μmol/L浓度的Muscone(HI+Muscone)分别进行药物干预。通过心脏超声动态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水平和左心室功能,激光散斑成像评估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水平。通过CD3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小鼠心脏微血管密度。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5-乙炔基-2-脱氧嘧啶核苷染色、血管生成实验检测MCMEC的增殖能力和成管能力。结果ob/ob-Control组小鼠CFR、MBF水平和心脏微血管密度均比WT组小鼠显著降低(P<0.01),ob/ob-SXBXP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ob/ob对照组(P<0.05),表明SXBXP对CMD表型具有改善作用。ob/ob-Control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水平比WT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而ob/ob-SXBXP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b/ob-Control组(P<0.05),SXBXP可能通过VEGF介导的微血管生成改善CMD。体外实验进一步显示,缺血缺氧组(HI)组的VEGF表达水平及MCMEC的增殖和成管能力均显著低于常氧培养(Ctl组)(P<0.05),缺血缺氧SXBXP干预组(HI+SX)和缺血缺氧Muscone干预组(HI+Muscone)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HI组(P<0.05),Muscone作为SXBXP的活性物质通过VEGF介导的微血管生成改善CMD。结论SXBXP对CMD具有改善作用;Muscone作为SXBXP中的主要成分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促进冠状动脉微血管生成,增加心肌灌注水平从而改善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麝香酮 麝香保心丸 微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鼻咽癌微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智 林素暇 +2 位作者 梁惠珍 梁英杰 何洁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9-2003年期间45例确诊未治的鼻咽原发癌活检组织标本,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F和VEGF表达,计数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热区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microvesseldensity,IMD),并将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相联系。【结果】鼻咽原发癌组织中,癌细胞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71%(32/4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MIF和IMD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 =0.029,P=0.026,MIF阳性组的IMD计数为(35.1±13.3)/高倍视野,明显高于MIF阴性病例的(20.9±10.2)/高倍视野,P=0.003。以Schmincke型生长方式分布的癌细胞MIF表达水平(67.4%±35.2%)高于以Regaud型方式分布的癌细胞(32.9%±29.7%),P=0.007。癌细胞MIF与VEGF表达以及IMD计数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5。但癌细胞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F 癌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VEGF表达 癌组织中 微血管生成 淋巴结转移 IMD 热区 生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癌组织中AEG-1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宋恩霖 王茂梅 +2 位作者 熊秀娟 朱静 俞薇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7-720,共4页
目的观察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颈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AEG-1、NF-κB p65、VEGF蛋白的表达,采用Image-Pro6.0软件检测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ean density,... 目的观察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颈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AEG-1、NF-κB p65、VEGF蛋白的表达,采用Image-Pro6.0软件检测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ean density,MD)。采用肿瘤微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结合Weinner计数法检测子宫颈癌组织新生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子宫颈癌组织中AEG-1呈高表达,其与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P<0.05),与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宫旁浸润及患者年龄无关。AEG-1表达与NF-κB p65、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MVD呈正相关,其可能促进子宫颈癌的微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AEG-1 VEGF NF—κB P65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影响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晶 鲍永霞 耿莹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塞米松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右腋皮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组和...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塞米松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右腋皮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组和地塞米松组。于接种后第7天起分别连续给药10 d,密切监测皮下移植瘤体积变化。于接种后第17天处死全部小鼠,剥离皮下肿瘤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水平。结果:各用药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F=11.593,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表达与MVD计数水平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4.788、8.220和12.456,P均<0.05);而地塞米松组与顺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和微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肺癌 HIF-1Α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的微血管生成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宗恩 任晓萍 +1 位作者 庞闽厦 孙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324-327,共4页
关键词 肝癌 微血管生成 介入治疗 调控因子 内皮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F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蔡施霞 余细勇 +1 位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新生微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华鲁纯 倪泉兴 +3 位作者 张群华 姚琪远 蔡峥嵘 钱睿哲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胰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胰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 6 3.3% (19/ 30 ) ;VEGF阳性... 目的 探讨胰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胰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 6 3.3% (19/ 30 ) ;VEGF阳性者MVD显著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Ⅲ~Ⅳ期组VEGF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组 (P <0 .0 5 ) ;VEGF表达及MVD与病理分级无关。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VEGF高表达 ,VEGF使微血管大量生成 ,促进肿瘤生长、转移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VEGF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生成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敏 马继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胆囊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生成 预后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T-1活化NF-κB信号途径促进子宫颈鳞癌微血管生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雨婷 张文辉 +2 位作者 熊秀娟 况晓东 宋恩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NET-1表达与子宫颈癌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80例子宫颈鳞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NET-1、NF-κB p65、VEGF蛋白表达。采用CD34内皮标记,结合Weinner计数法检测子宫颈鳞癌组织的微... 目的探讨NET-1表达与子宫颈癌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80例子宫颈鳞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NET-1、NF-κB p65、VEGF蛋白表达。采用CD34内皮标记,结合Weinner计数法检测子宫颈鳞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真核表达质粒p CMV6-NET-1转染子宫颈鳞癌细胞以获得NET-1基因过表达;利用NF-κB特异抑制剂PDTC处理子宫颈鳞癌细胞以抑制NF-κB的激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颈鳞癌组织中NET-1呈高表达,NET-1表达与子宫颈鳞癌MVD、NF-κB p65和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NET-1基因转染引起子宫颈鳞癌Si Ha细胞胞核NF-κB p65和胞质VEGF水平上高,应用NF-κB抑制剂PDTC预处理Si Ha细胞能显著抑制NET-1引起的VEGF表达上调。结论 NET-1促进子宫颈鳞癌微血管生成,其机制与NET-1激活子宫颈鳞癌NF-κB信号途径上调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鳞癌 NET-1 NF-ΚB VEGF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肿瘤微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宏波 王泽华 林美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6-307,共2页
目的 :探讨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肿瘤微血管生成状态及肿瘤微血管生成与卵巢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 1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肿瘤和 45例上皮性卵巢癌石蜡组织切片采用 F 相关抗原 ,应用 SABC法 ,检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肿瘤微血... 目的 :探讨交界性和恶性卵巢上皮肿瘤微血管生成状态及肿瘤微血管生成与卵巢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 1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肿瘤和 45例上皮性卵巢癌石蜡组织切片采用 F 相关抗原 ,应用 SABC法 ,检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145例上皮性卵巢癌中 MVD均值为 31.7± 11.2 (4 0 0倍镜下 ) ,高于同时检测的交界性卵巢上皮肿瘤 (P<0 .0 5 )。MVD在不同的卵巢癌临床分期中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并且临床 ~ 期肿瘤 MVD高于临床 ~ 期 (P<0 .0 5 )。 2不同组织分级中 MVD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肿瘤血管生成是卵巢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 ,临床 ~ 期的 MVD比 ~ 期高。 MVD与组织分级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性卵巢上皮肿瘤 肿瘤血管生成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涛 张章 董光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3期2893-2896,共4页
为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7在30例胃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IL-17阳性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对上述胃癌组织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生成;统计学... 为探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L-17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7在30例胃癌患者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IL-17阳性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对上述胃癌组织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生成;统计学分析胃癌组织中IL-17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在人类胃癌组织中IL-17阳性细胞多呈淋巴细胞样特征,且其表达水平较高组微血管生成增多。说明胃癌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与微血管生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7 胃癌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尼平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杰 杨馥宇 +1 位作者 李猛 蒋利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03-707,711,共6页
目的探讨京尼平苷(Gen)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将眼部正常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en低剂量组、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 目的探讨京尼平苷(Gen)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将眼部正常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en低剂量组、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饲料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DR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立即进行药物干预。Gen低剂量组和Gen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以25 mg·kg^(-1)和100 mg·kg^(-1)Gen灌胃,羟苯磺酸钙组大鼠给予5.8 mg·kg^(-1)羟苯磺酸钙灌胃,而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溶剂,每天1次,连续4周。给药期间正常组大鼠继续喂养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继续喂养高糖高脂饲料。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sFlt-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模型组大鼠血清中VEGF含量高于正常组,sFlt-1含量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血清中VEGF含量低于模型组,sFlt-1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Gen低剂量组大鼠以上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正常,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和Gen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排列松散,神经节细胞减少,毛细血管充血。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排列趋于正常,神经节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血管管径不均,出现节段性膨大,视网膜组织微血管生成数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数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Gen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HIF-1α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sFl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HIF-1α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sFl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Gen低剂量组大鼠以上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Gen通过抑制VEGF表达,促进sFlt-1表达,从而抑制DR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达到治疗D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京尼平苷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环氧化酶2表达与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永顺 戴宇平 +4 位作者 夏金堂 梁月有 王花 赵杰 李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与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D2-40分别显色微血管和淋巴管进行微血管和淋巴管计...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与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D2-40分别显色微血管和淋巴管进行微血管和淋巴管计数。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OX-2表达阳性率为67.9%。COX-2表达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16),COX-2表达阳性组MVD和瘤内淋巴管(ITLVD)阳性的比例较阴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30)。瘤内淋巴管阳性与肿瘤分级(P=0.001)和分期(P<0.001)明显相关,瘤旁淋巴管(PTLVD)表达与肿瘤分期(P=0.003)呈正相关。Kaplan-Meier分析表明MVD和瘤内、瘤旁淋巴管阳性对疾病特异性生存有明显的影响(P<0.001,P=0.024和P=0.004),COX-2和瘤内淋巴管阳性者无瘤生存时间较短(P=0.013,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COX-2表达是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无瘤生存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COX-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并促进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影响肿瘤的复发、进展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环氧化酶2 微血管生成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虫丸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萍 舒琦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5-178,I0021,I0022,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虫丸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造模后次日先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预试结果确定高(H)、中(M)、低(S)剂量;...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虫丸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造模后次日先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预试结果确定高(H)、中(M)、低(S)剂量;同时设空白组和化疗组。d11处死小鼠,剖取完整肿块称重并计算抑瘤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OX-2的表达,并用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微血管生成状况。结果:实验组高(H)、中(M)、低(L)和化疗组抑瘤率分别为29.70%、38.79%、17.58%、63.64%。免疫组化法表明大黄虫丸具有抑制VEGF、COX-2表达的作用,同时降低肿瘤微血管生成。结论:大黄虫丸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及COX-2表达,降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虫丸 肺癌 VEGF COX-2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逄利博 陈丽英 王绍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224-228,共5页
肿瘤瘤体内的微血管生成决定着肿瘤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表达影响着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反映肿瘤血流灌注和微血管分布的MR灌注成像的部分参数值与VEGF、MVD呈显著的相关性,预示可... 肿瘤瘤体内的微血管生成决定着肿瘤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表达影响着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反映肿瘤血流灌注和微血管分布的MR灌注成像的部分参数值与VEGF、MVD呈显著的相关性,预示可用于评价活体内肿瘤的MVD情况,为临床术前提供有价值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灌注成像 肿瘤血管生成 相关性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微血管密度(MVD) 血管生成因子 生物学特性 微血管生成 病理生理学 血管分布 血流灌注 瘤体内 参数值 活体内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梓醇的神经血管单元保护效应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霞 刘炬 +3 位作者 李丽 杨晓妮 赵盈 王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89-2591,共3页
神经保护剂临床研究未取得显著进展使神经血管单元成为中风病的研究热点。地黄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传统用药之一,地黄梓醇是其主要有效成份。总结了地黄梓醇在脑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神经元细胞、脑胶质细胞、微血管生成三个方面进... 神经保护剂临床研究未取得显著进展使神经血管单元成为中风病的研究热点。地黄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传统用药之一,地黄梓醇是其主要有效成份。总结了地黄梓醇在脑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神经元细胞、脑胶质细胞、微血管生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为地黄梓醇在神经保护方面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梓醇 神经元 脑质细胞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刚 赵士彭 +1 位作者 赵志芳 段惠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研究COX-2抑制剂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人肺癌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奥沙利铂组;塞来昔布组;奥沙利铂和塞来昔布联合用药组)并给予相应的... 目的:研究COX-2抑制剂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人肺癌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奥沙利铂组;塞来昔布组;奥沙利铂和塞来昔布联合用药组)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测量肿瘤体积,42天后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瘤组织检测COX-2,VEGF,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塞来昔布组和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4.60%和46.70%,奥沙利铂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组抑瘤率为66.0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结果分析显示:奥沙利铂组COX-2,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奥沙利铂组Survivin表达低于对照组,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用药组COX-2,VEGF表达和MV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抑制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Survivin表达和血管生成。塞来昔布与奥沙利铂联合应用提高了奥沙利铂的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微血管生成 SURVIVIN 环氧化酶-2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士彭 赵发 +2 位作者 许明月 张啸尘 蔡建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338-134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人结肠癌HT-29细胞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16d后,将裸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塞来昔布1组(25mg.kg-1.d-1)、塞来昔...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人结肠癌HT-29细胞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16d后,将裸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塞来昔布1组(25mg.kg-1.d-1)、塞来昔布2组(50mg.kg-1.d-1)、塞来昔布3组(75mg.kg-1.d-1)、塞来昔布4组(100mg.kg-1.d-1),并给予相应剂量的塞来昔布。每周测量肿瘤体积,给药35d后,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瘤组织检测COX-2,survivin表达,VEGF mRN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塞来昔布1、2、3、4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4.94%、39.20%、53.50%、59.20%,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各组COX-2、survivi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抑制程度呈药物剂量依赖性。低剂量(25mg·kg-1·d-1)塞来昔布可明显抑制VEGF mRNA表达和结肠癌移植瘤微血管生成(P<0.05,vs对照组),其抑制作用并未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不同剂量的塞来昔布均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呈用药剂量依赖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sur-vivin的表达实现的。低剂量塞来昔布可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可能对防止肿瘤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微血管生成 环氧化酶-2抑制剂 SURV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药物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茜(综述) 阳志军(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3-1430,共8页
约2/3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经标准治疗后最终会复发。标准治疗后使用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可延长无铂间隔,降低出现继发性铂耐药的风险,增加后续治疗时铂类药物的选择,提高患者下次含铂化疗的应答率,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率。... 约2/3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经标准治疗后最终会复发。标准治疗后使用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可延长无铂间隔,降低出现继发性铂耐药的风险,增加后续治疗时铂类药物的选择,提高患者下次含铂化疗的应答率,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率。继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被推荐用于上皮性卵巢癌维持治疗后,多项维持治疗研究成果已公布,维持治疗的方案根据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状态和初治是否使用贝伐珠单抗进行了更新:BRCA 1/2突变的患者,初始治疗中如果使用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以用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或者奥拉帕尼单药或者尼拉帕尼单药,而对于初始治疗时未使用贝伐珠单抗的患者,推荐使用奥拉帕尼或者尼拉帕尼维持;无BRCA突变的患者,在初始治疗中如果使用贝伐珠单抗,推荐用奥拉帕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或单药贝伐珠单抗,初始治疗中未使用过贝伐珠单抗的患者推荐使用尼拉帕尼维持。PD-1/PD-L1抑制剂的多项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本文主要对微血管生成抑制剂、PARP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药物 卵巢癌 微血管生成抑制剂 PARP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