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脑创伤半暗带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及微血管密度定量
1
作者 钟鹏 胡晓丹 王振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66,共5页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急性期创伤半暗带内微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方法:重物坠落致去颅骨骨瓣大鼠TBI后置入封闭式透明颅窗,并设对照组。术后第0、2、4、6、8天经颅窗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pt...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急性期创伤半暗带内微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方法:重物坠落致去颅骨骨瓣大鼠TBI后置入封闭式透明颅窗,并设对照组。术后第0、2、4、6、8天经颅窗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成像,第1天行头部MRI检查,第2天行脑组织哌莫硝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MRI T2W1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均显示创伤脑组织水肿和缺氧深达脑皮质全层,OCTA示TBI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术后脑皮质表面静脉均显著扩张迂曲,第8天恢复。TBI组有效灌注微血管密度由第0天的39.38%±4.48%最低降至第2天的27.84%±6.01%,显著低于第0、6、8天(P<0.05);第8天最高达61.71%±7.69%,显著高于第0、2、4天(P<0.05);TBI组有效灌注微血管密度第2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1),第8天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0)。结论:OCTA可作为TBI大鼠损伤脑皮质有效灌注微血管成像和计量方法,TBI后创伤半暗带内有效灌注微血管密度降低后逐渐恢复,在第8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 微血管密度 创伤性脑损伤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香狼毒对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2
作者 陈国俊 黄禹栋 +5 位作者 强紫阳 陈爽 张宝琳 张君 任海林 任承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69-2773,共5页
目的探究瑞香狼毒对N-亚硝基-N-甲基脲(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微血管密度(MVN)的影响。方法采用MNU诱导建立膀胱癌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羟基喜树碱2 mg/kg)和瑞香狼毒低、中、高剂量... 目的探究瑞香狼毒对N-亚硝基-N-甲基脲(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微血管密度(MVN)的影响。方法采用MNU诱导建立膀胱癌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羟基喜树碱2 mg/kg)和瑞香狼毒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另设对照组,每周给药2次,共给药3周。末次给药6 h后处死,观察大鼠膀胱病理学改变,检测各组大鼠抑瘤率、肿瘤细胞凋亡率、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以及肿瘤组织FasL、Fas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膀胱形态及肿瘤组织在9周后逐渐增大,膀胱组织病理变化显著;瑞香狼毒给药后膀胱组织病理形态有不同程度改善,抑瘤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瑞香狼毒低剂量组大鼠肿瘤组织MVD降低(P<0.05),瑞香狼毒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MVD降低(P<0.01),各给药组大鼠肿瘤组织Fas、FasL、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瑞香狼毒通过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MNU诱导的膀胱癌大鼠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Fas/FasL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狼毒 膀胱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微血管密度 Fas/FasL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及微血管密度在肉瘤样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赵媛 陈红 +2 位作者 谢燕 李宁 金木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情况,为肉瘤样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CD31及CD34在1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癌成分均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情况,为肉瘤样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CD31及CD34在1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癌成分均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并评估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16例肿瘤中CD31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肾细胞癌区域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不伴肉瘤样分化的区域,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68.6±25.8 vs 38.7±16.0(t=3.931,P=0.0005)和69.5±28.1 vs 40.1±18.4(t=3.506,P=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肉瘤样区域PD-L1表达水平高于非肉瘤样区域,CPS分别为34.7±26.9和25.9±2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肉瘤样肾细胞癌中,肉瘤样区域微血管密度和PD-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肉瘤样区域,提示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为此类肿瘤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肾细胞癌 PD-L1 微血管密度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杰 唐作华 +5 位作者 王纾宜 曾文娇 钱雯 吴灵捷 王文忠 罗剑锋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1-588,共8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价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及鉴别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1例头颈部肿瘤分成3组:A组16例,良性乏血供肿瘤;B组13例,良性富血供肿瘤;C组12例,...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其在评价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及鉴别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1例头颈部肿瘤分成3组:A组16例,良性乏血供肿瘤;B组13例,良性富血供肿瘤;C组12例,恶性肿瘤。术前对所有肿瘤行CT灌注检查,用后处理软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并计算感兴趣区的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毛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CP)等参数。同时切取与CT灌注相同层面的组织切片,行CD34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各CT灌注成像在3组肿瘤之间表现的差异及其与MVD的相关性。结果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显示,良性肿瘤(A组+B组)出现I型TDC的频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C组)(P=0.003),恶性肿瘤中以Ⅱ型和Ⅲ型TDC为主。B组和C组的MIP、BV及BF均比A组明显高(P<0.01)。MVD在3组肿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3组肿瘤中MVD与MIP、BV均呈正相关(P<0.05,r值分别为0.41,0.352)。结论 CT灌注成像的TDC形态、MIP和BV等可间接反映头颈部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结合MVD有助于鉴别良性乏血供肿瘤、良性富血供肿瘤及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微血管密度(m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林香 姚建军 蔡云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2-143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发生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验证校准图判断实际发生率和预测发生率的一致性;并采用H-L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200例MM患者中有68例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出现耐药且临床疗效不佳的情况,硼替佐米临床耐药率为3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高骨髓微血管密度(MVD)、高骨髓上清VEGF、HGF、bFGF表达水平等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均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骨髓MVD、血清VEGF、HGF、bFGF和TNF-α水平联合构建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其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78.8%联合预测模型AUC高于骨髓MVD(AUC=0.743)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AUC=0.878)独立预测模型。绘制联合预测模型校准图当中校准曲线贴近于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4.748,P=0.164,说明联合预测模型拟合度好。DCA曲线提示干预在0.0~1.0区间的临床净收益大于全干预和不干预。结论:以MM患者骨髓MVD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VEGF、HGF、bFGF)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具备更高的临床评估效能和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生成因子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耐药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中内皮抑素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何利丽 冯一中 顾永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ndostatin、MVD在50例胰腺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ndostatin、MVD在50例胰腺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endostatin在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8%,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表达强度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无关。(2)胰腺癌中MVD均值(33.74±11.44),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17.40±4.74)(P<0.01),Ⅲ~Ⅳ期胰腺癌MVD均值(40.89±10.33)高于Ⅰ~Ⅱ期(25.35±5.38)(P<0.01),淋巴结转移组MVD均值(40.84±10.70)高于未转移组(26.64±6.90)(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无关。(3)生存分析提示endostatin及MVD与胰腺癌的预后有关(P<0.01)。结论endostatin及MVD在胰腺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对胰腺癌恶性程度的判定和预后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内皮抑素 endostatin 密度测定 微血管密度(mvd) 正常胰腺组织 免疫组化S-P法 临床病理参数 肿瘤部位 分化程度 肿瘤直径 阳性表达率 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Ⅰ-Ⅱ期 Ⅲ-Ⅳ期 生存分析 预后评估 恶性程度 转移组 癌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增敏对宫颈癌放疗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健莉 于世英 +3 位作者 熊慧华 袁响林 杨金香 张孟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598,共3页
目的 分析吉西他滨增敏对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放疗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 4 7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 (Ⅱb期 ,Ⅲb期 ,Ⅳa期 )分成 2组 :A组 2 2例为放疗 +吉西他滨 (商品名 :健择 )组 ;B组 2 5例 ,行单纯放疗。每个病例在放... 目的 分析吉西他滨增敏对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放疗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 4 7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 (Ⅱb期 ,Ⅲb期 ,Ⅳa期 )分成 2组 :A组 2 2例为放疗 +吉西他滨 (商品名 :健择 )组 ;B组 2 5例 ,行单纯放疗。每个病例在放疗前及放疗 (10Gy)后的 2 4h各取材 1次。免疫组化SP法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 ,TUNEL法检测癌组织凋亡标记指数 (A LI) ,计算肿瘤消退 5 0 %所需时间 (T0 5 )。结果 ①A组MVD表达降低的程度 (16 0 0根 /mm2 )明显高于B组 (2 0 0根 /mm2 ) ,P <0 0 1;②A组诱导A LI增加 (0 5 7% )明显高于B组(0 2 4 % ) ,P <0 0 5 ;③A组T0 5 (9 0d)显著短于B组 (15 0d) ,P <0 0 5 ;④A组MVD表达降低程度与T0 5呈负相关 (r =- 0 6 2 8)。结论 吉西他滨增敏使宫颈癌放疗早期血管生成减少 ,细胞凋亡增加 ,局部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放疗 微血管密度 细胞凋亡 中晚期宫颈癌 mvd 增敏 负相关 表达 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伍建林 李巍 +3 位作者 王克礼 谭庆伟 王淼淼 沈慧聪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  3 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鳞癌 14例 ,腺癌 19例 )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 ,病理标本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其MVD。结果 周...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  3 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 (鳞癌 14例 ,腺癌 19例 )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 ,病理标本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其MVD。结果 周围型肺腺癌MVD明显高于鳞癌 ,其MVD分别为 63 .4± 11.9和 5 0 .2± 16.3 (P <0 .0 5 ) ,边缘区和间质部分的MVD高于坏死区、瘢痕区和实质部分。肺癌MVD值与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 (P均 <0 .0 5 )。肺腺、鳞癌平均CT强化值分别为 ( 4 3 .4± 11.8)HU和 ( 3 4.6± 10 .7)HU (P <0 .0 5 ) ,与其相应的MVD值均呈正相关 (r =0 .719,P <0 .0 1;r =0 .819,P <0 .0 1)。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的部分CT征象和CT增强幅度与其MVD值有密切关系 ,可用于预测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评价其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CT征象 动态CT增强 微血管密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肺癌中的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车国卫 周清华 +5 位作者 张尚福 刘伦旭 陈军 成娘 秦建军 李潞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 研究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icro vasculardensity ,MVD)与肺癌病理生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 ,检测 114例肺癌组织、3 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MVD。结果 ①肺癌组织中MVD( 3 0 .3 7± 10 .5 6)显著... 目的 研究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icro vasculardensity ,MVD)与肺癌病理生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 ,检测 114例肺癌组织、3 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MVD。结果 ①肺癌组织中MVD( 3 0 .3 7± 10 .5 6)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 ( 10 .2 3± 6.2 9) (P <0 .0 1) ;②MVD与肺癌原发肿瘤大小 ,淋巴结转移状态 ,P TNM分期 ,细胞分化程度等均有密切关系 (P <0 .0 1) ,而与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癌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等均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③肺癌组织中MVD高密度(MVD≥ 3 0 )组患者 5年生存率 ( 17.2 7% )明显低于低密度 (MVD <3 0 )组 5年生存率 ( 5 2 .74% ) (P <0 .0 1) ;④MVD与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2 1,P <0 .0 1) ;⑤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 :P TNM分期和MVD是判断肺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结论 MVD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检测肺癌中MVD有助于预测肺癌预后及指导术后多学科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微血管密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鳞状细胞癌中Notch1~4和DLL4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曹慧秋 文继舫 +3 位作者 胡玉林 周建华 邓征浩 詹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2-847,共6页
目的探讨Notch1~4及DLL4在肺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和间质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肺鳞癌和癌旁非肿瘤肺组织中Notch1~4及DLL4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1计数肺鳞癌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 目的探讨Notch1~4及DLL4在肺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和间质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肺鳞癌和癌旁非肿瘤肺组织中Notch1~4及DLL4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1计数肺鳞癌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1)肺鳞癌肿瘤细胞内Notch1~4及DLL4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支气管黏膜上皮(P<0.05),其中Notch1、3和DLL4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r=0.334、0.421、0.475,P<0.05),Notch1与Notch2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56、0.417,P<0.05);(2)肺鳞癌间质及癌旁肺间质中Notch1~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Notch4与DLL4在肺鳞癌间质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肺间质(P<0.05),且与肿瘤大小(r=0.300、0.440,P<0.05)及临床分期(r=0.365、0.336,P<0.05)呈正相关;(3)肿瘤细胞中DLL4及间质内DLL4、Notch4的表达与肺鳞癌的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0.285、-0.323、-0.258,P<0.05)。结论肺鳞癌肿瘤细胞和间质中Notch与DLL4的表达可能促进肿瘤发展,并对肿瘤血管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NOTCH DLIA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单发结节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顾继英 白敏 +2 位作者 张学梅 杜联芳 胡宏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06-200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CEUS的特点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甲状腺单发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行CEUS,分析结节的造影特点;术后以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肿瘤组织,于光镜下计数肿瘤的微血管数。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23例,腺瘤...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CEUS的特点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甲状腺单发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行CEUS,分析结节的造影特点;术后以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肿瘤组织,于光镜下计数肿瘤的微血管数。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23例,腺瘤8例,甲状腺癌14例,CEUS峰值强度分别为(26.82±4.48)dB,(31.50±4.22)dB,(22.36±6.13)dB,MVD分别为(58.55±7.32)条/高倍视野、(68.67±10.62)条/高倍视野、(35.00±6.16)条/高倍视野,峰值强度与MVD呈正相关(r=0.692,P=0.001)。结论 CEUS对甲状腺结节有一定诊断价值,其峰值强度可反映结节的MVD,可于术前反映结节的血管生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峰值强度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丽 翟仁友 +4 位作者 蒋涛 刘小娟 刘晖 王跃 赵宏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最大强化率(Emax)、最大强化速率(Vmax)、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最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最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MR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 被引量:14
13
作者 潘垚 陈峥嵘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ar endo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f bone,GCT)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VEGF和MVD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Jeffe...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ar endo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f bone,GCT)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VEGF和MVD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Jeffe分级)及肿瘤预后等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 System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资料与Jeffe分级和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CT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MVD显著相关(P<0.001)。GCT术后复发、转移等不良预后与较高的VEGF阳性表达率(P=0.015)和MVD(P=0.015)显著相关。结论 VEGF阳性表达的GCT组织中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d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GCT 骨巨细胞瘤 阳性表达 微血管密度 二步法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套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14
作者 姚济芬 季银芬 +2 位作者 石一复 郑伟 周彩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 (MVD)、血管套 (V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检测 5 7例子宫颈癌 (鳞癌 30例、腺癌 2 0例、腺鳞癌 7例 ) ,2 9例...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 (MVD)、血管套 (V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检测 5 7例子宫颈癌 (鳞癌 30例、腺癌 2 0例、腺鳞癌 7例 ) ,2 9例宫颈上皮内肿瘤 (CIN)和 1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 VEGF蛋白的表达 ,以 CD34抗原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 ,测定其微血管密度及癌巢与基质间的血管套。结果 :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 ,MVD逐渐增高 ,VC表现明显 ,VEGF的阳性表达率渐增高。MVD在以上 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正常组 VC与各组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VEGF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子宫颈鳞癌、腺癌、腺鳞癌细胞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8.8% (3/ 16)、82 .8% (2 4 / 2 9)、93.3% (2 8/ 30 )、10 0 % (2 0 / 2 0 )、7/ 7(10 0 %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MVD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s=0 .335 ,P<0 .0 1) ,VEGF的不同表达强度与 MVD的表达量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子宫颈癌淋巴转移者 MVD的表达量较阴性者高 (P<0 .0 5 )。结论 :VEGF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促进血管形成作用 ,MVD与子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诊断 微血管密度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CD31、CD34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继荣 徐虓 +1 位作者 王淑琴 祖木热提.穆沙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38-640,共3页
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不仅可定量地反映肿瘤血管生长情况,还能预示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趋势。不同微血管标记物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报道不一致,本研究采用免疫... 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不仅可定量地反映肿瘤血管生长情况,还能预示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趋势。不同微血管标记物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报道不一致,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种微血管标记物即CD31、CD34及CD105在65例肺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的表达,比较它们标记的MVD的差异及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寻找较合适的肺癌组织微血管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微血管密度 微血管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蔡俐琼 杨守华 +1 位作者 王泽华 刘登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同时检测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利用抗人CD34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的MVD和LVD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VD和LVD与肿... 目的同时检测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利用抗人CD34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的MVD和LVD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VD和LVD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MVD与临床分期(P<0.01)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0.05)有显著相关性;LVD与临床分期(P<0.01)、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0.01)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P<0.01)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还发现早期宫颈病变组织中MVD和LVD的水平呈正相关(r=0.620,P<0.01)。结论早期宫颈病变中MVD和LVD与宫颈病变的临床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高MVD和LVD促进宫颈病变的发展和转移,并且早期宫颈癌的血管新生和淋巴管新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癌前病变 微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ashi 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桢 王青青 +1 位作者 张根花 刘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Musashi 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36对结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结肠组织中Musashi 1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对96例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Musashi 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36对结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结肠组织中Musashi 1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对96例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表达情况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合随访术后生存情况,统计分析Musashi 1表达与结肠癌病理参数、预后及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显示,在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6例结肠癌组织中,有61例(63.5%)高表达Musashi 1。Musashi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usashi 1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Musashi 1低表达者(23.0%vs60.0%;P<0.01),且Musashi 1的表达与结肠癌血管密度相关(P<0.01)。结论:结肠癌中Musashi 1的表达较正常癌旁组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肠癌中Musashi 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TNM分期和血管密度密切相关。Musashi 1蛋白可通过促进瘤内血管增生,从而促进结肠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进一步影响结肠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Musashi 1 CD105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对结直肠癌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方义湖 黄琼 +3 位作者 邓红 徐芳英 吕炳建 来茂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最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淋巴管密度 微血管密度 肿瘤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汪洋 李小秋 +3 位作者 何少琴 施学辉 陆宏芬 施达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848-850,853,共4页
目的:探讨VEGF表达和MVD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食管癌VEGF蛋白表达和MVD,应用等级相关检验研究VEGF和MVD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局控率、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关系。结果:VEGF表达... 目的:探讨VEGF表达和MVD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食管癌VEGF蛋白表达和MVD,应用等级相关检验研究VEGF和MVD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局控率、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关系。结果:VEGF表达与食管癌T分期呈正相关;MVD与病灶部位、组织学分化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阳性是影响局控率的预后因素;病灶部位、切缘阳性、T分期和VEGF表达是影响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MVD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VEGF可能反映食管癌病变进展情况,并有助于预后判断,值得今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乳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测定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沈嫱 宋光辉 +2 位作者 沈建红 张建兴 谢颖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1-444,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乳腺癌49例术前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得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乳腺癌49例术前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得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始增时间、峰值时间与VEGF表达负相关(P<0.05),但与MVD无相关性(P>0.05),曲线上升支斜率、平台持续时间与MVD、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乳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