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波吸收剂微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1
作者 尉涞 吴楠 +3 位作者 赵一鸣 邢素丽 张鉴炜 尹昌平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2,共12页
当前电磁环境愈发复杂,电磁防护愈发重要,传统吸收剂的吸收机制单一,无法满足吸波材料“薄、轻、宽、强、广”的现实需求。需将多种类吸收剂进行结合,丰富电磁波损耗机制,并对吸收剂进行微结构设计,增强其阻抗匹配与损耗衰减性能,可促... 当前电磁环境愈发复杂,电磁防护愈发重要,传统吸收剂的吸收机制单一,无法满足吸波材料“薄、轻、宽、强、广”的现实需求。需将多种类吸收剂进行结合,丰富电磁波损耗机制,并对吸收剂进行微结构设计,增强其阻抗匹配与损耗衰减性能,可促进入射电磁波的多重反射与散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吸收剂微结构设计及其性能调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微结构设计对吸收剂的损耗机制、最佳反射损耗系数和有效吸收带宽的影响,最后对吸收剂的损耗机制探究、体系筛选与微结构设计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功能性吸波材料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吸收 复合吸收剂 微结构设计 吸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滑建筑陶瓷专利分析:微结构设计与防滑机理
2
作者 李浩博 刘仁清 +5 位作者 周永强 罗兆淇 刘亚民 黄语嘉 孙世宽 张文民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5,共6页
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防滑建筑陶瓷领域的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授权趋势、专利布局、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关键技术路线及防滑–防污的关联。通过详细分析代表性专利,结合防滑建筑陶瓷研究进展报道,重... 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防滑建筑陶瓷领域的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授权趋势、专利布局、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关键技术路线及防滑–防污的关联。通过详细分析代表性专利,结合防滑建筑陶瓷研究进展报道,重点对布施干粒、析晶微晶体、外加剂改性以及表面纹理设计等技术路线进行解析,展示了各技术路线中材料组成、微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防滑防污机理及其应用效果等关键因素。此外,对防滑建筑陶瓷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技术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滑建筑陶瓷 专利分析 技术路线 微结构设计 防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仿生/超生微结构设计及力学表征
3
作者 原亚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4-204,共1页
在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方面,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无论是珍珠母、海螺还是甲壳类生物均通过合理的微结构设计,突破了“强度和韧性,此消彼长”的限制,这为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微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范本。另一方面,随... 在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方面,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无论是珍珠母、海螺还是甲壳类生物均通过合理的微结构设计,突破了“强度和韧性,此消彼长”的限制,这为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微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范本。另一方面,随着预浸料制备技术的逐渐发展,单层碳纤维面密度可实现低至20 g,这为复合材料提供了极大设计空间。此外,其优异的分层损伤抑制特性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报告创新性地将仿生与超薄铺层相结合,探索了两者结合的多种可能方案。此外,将多种仿生微结构继续混合设计并提出了超生设计策略,即将具有防御机制的海螺三层正交微结构与具有进攻机制的螺旋微结构继续力学杂交设计,新的微结构的强度和韧性均有大幅度提升。综合来看薄层化为仿生化提供了制备技术,仿生化为薄层化提供了设计灵感。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设计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 珍珠母 混合设计 抑制特性 甲壳类生物 仿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设计与自补强韧化组元的生成机理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建保 翟华嶂 +1 位作者 黎义 黄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6-19,25,共5页
结合近期在陶瓷领域的一些主要成果,从物理化学角度,论述了在材料内部原位生成棒晶、板晶等补强韧化组元的几种形成机理及其应用。
关键词 原位全成 相图 棒晶 板晶 晶须 陶瓷材料 微结构设计 自补强韧化组元 生成机理 调幅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微结构设计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大涛 郁汶山 蒋劲松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1,共7页
为研究三维随机纤维材料服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提高热防护系统安全服役性能和结构寿命。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微结构模型,研究其面内和厚度两个方向的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与几何参数(纤维方向、纤维长度和... 为研究三维随机纤维材料服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提高热防护系统安全服役性能和结构寿命。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微结构模型,研究其面内和厚度两个方向的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与几何参数(纤维方向、纤维长度和纤维直径)的关系,获得了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厚度和面内宏观力学性能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内部偏移纤维比重越大,厚度方向压缩强度就越高,面内方向压缩强度就越低;压缩强度随纤维长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9 mm左右时达到临界值;压缩强度随纤维直径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三维随机纤维材料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系统 三维随机纤维材料 微结构设计 有限元模型 几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微结构的水凝胶基柔性传感器件设计及应用
6
作者 马泽民 柴嘉婕 +1 位作者 王艳芹 陈维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目的】受人体皮肤多刺激响应和超灵敏感知能力的启发,具有高度可变形能力及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已被广泛发展为柔性电子皮肤,广泛应用于人体运动信号和生理指标的监测,在仿生机器人和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值得注意的是,水凝胶... 【目的】受人体皮肤多刺激响应和超灵敏感知能力的启发,具有高度可变形能力及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已被广泛发展为柔性电子皮肤,广泛应用于人体运动信号和生理指标的监测,在仿生机器人和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值得注意的是,水凝胶基柔性传感器的传感性能高度依赖其微结构设计。不同的微结构显著影响水凝胶基柔性传感器件的灵敏度、响应速度、重复性及适用场景。【方法】系统阐述了水凝胶基传感器在构筑过程中采用的多种微结构(如三明治夹层结构、三维纤毛结构、锥形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构等),并详细对比了不同微结构的水凝胶基传感器在传感性能方面的差异及应用现状。【结论】通过结合多种微结构并进行复合设计,有望进一步优化水凝胶基柔性传感器件的综合性能,实现多功能集成,并推动其在智能医疗、环境监测及人机交互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微结构设计 水凝胶 三明治夹层结构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材料微结构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24
7
作者 孙士平 张卫红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3-638,共6页
在采用多尺度均匀化方法求解微结构等效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相材料微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以组分材料用量为约束,采用周长控制消除棋盘格,结合有限元方法和对偶凸规划求解技术,对两相和三相材料微结构多项等效模量的组合进行了... 在采用多尺度均匀化方法求解微结构等效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相材料微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以组分材料用量为约束,采用周长控制消除棋盘格,结合有限元方法和对偶凸规划求解技术,对两相和三相材料微结构多项等效模量的组合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比较了微结构网格粗细、材料组分以及三相材料微结构优化中的两相实体材料弹性模量相对比例不同对优化结果的影响.数值算例验证了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的有效性,表明了相关因素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微结构设计 多相材料 多目标 均匀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机械陀螺仪的微结构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贾建援 王志荣 冯小平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2-515,共4页
针对基于微米技术的微机械陀螺检测功能微弱的现象 ,本文建立了振动轮式微机械陀螺仪的机电系统动力学模型。经对某微陀螺结构的仿真计算发现 ,哥氏阻尼力随激励哥氏力增大而增大 ,造成电容检测信号极为微弱 ,无论激励的幅度和频率如何... 针对基于微米技术的微机械陀螺检测功能微弱的现象 ,本文建立了振动轮式微机械陀螺仪的机电系统动力学模型。经对某微陀螺结构的仿真计算发现 ,哥氏阻尼力随激励哥氏力增大而增大 ,造成电容检测信号极为微弱 ,无论激励的幅度和频率如何。为此 ,本文给出了一种新型振动轮式微陀螺结构 ,可减小哥氏阻尼力 ,相对增大了激励哥氏力。这种新型结构显著增强了电容检测信号 ,而且具有双轴微陀螺功能、对耦合线加速度不敏感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陀螺仪 微电子机械系统 微惯量测量组合 机电系统动力学 微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多目标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远东 尹益辉 胡文军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7-530,共4页
基于多尺度均匀化方法,以组分材料用量为约束,以等效弹性模量矩阵主对角线上分量的加权组合最大为目标,建立周期性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利用优化准则法控制设计目标与材料分布,以敏度过滤技术抑制棋盘格效应,实现微结... 基于多尺度均匀化方法,以组分材料用量为约束,以等效弹性模量矩阵主对角线上分量的加权组合最大为目标,建立周期性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利用优化准则法控制设计目标与材料分布,以敏度过滤技术抑制棋盘格效应,实现微结构的构型优化。研究比较微结构网格粗细、材料组分比对不同目标元素优化结果的影响。通过典型算例验证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化方法 拓扑优化 微结构设计 多目标函数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超材料微结构的离散变量拓扑优化设计
10
作者 刘宏亮 蒋亦煌 +2 位作者 梁缘 王培金 郝鹏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351,共8页
由周期性微结构组成的材料结构因其独特性质在飞行器结构设计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了避免超材料微结构拓扑优化过程引入的中间密度所导致的灰度模糊设计结果,基于一种离散变量的拓扑优化方法,利用序列近似整数规划和正则松弛算法... 由周期性微结构组成的材料结构因其独特性质在飞行器结构设计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了避免超材料微结构拓扑优化过程引入的中间密度所导致的灰度模糊设计结果,基于一种离散变量的拓扑优化方法,利用序列近似整数规划和正则松弛算法实现材料体积约束下的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利用离散变量的特点首先给出了两种微结构的几何形状初始猜测,并根据这两种初始设计的构型分别进行了体积模量最大化和剪切模量最大化问题的求解。结果表明,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构型受初始设计和材料体积约束的影响较大,考虑不同的性能目标所获得的优化设计构型差异明显。数值算例展现了文中基于离散变量实现超材料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避免了中间密度引起的灰度模糊问题,清晰的微结构拓扑构型提高了结构的可制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设计 拓扑优化 离散变量 整数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连接性的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横 丁晓红 +1 位作者 沈磊 徐世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403-2410,共8页
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取决于阻尼层材料的性能,综合考虑该结构的阻尼性能和可制造性要求,提出了一种面向结构宏观性能并考虑连接性的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以最大化结构模态阻尼比为目标,考虑微结构刚度相材料... 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取决于阻尼层材料的性能,综合考虑该结构的阻尼性能和可制造性要求,提出了一种面向结构宏观性能并考虑连接性的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以最大化结构模态阻尼比为目标,考虑微结构刚度相材料的连接性,通过组合强制性连接约束法和非线性扩散法,构建了连接性约束下的阻尼复合材料微结构的优化设计模型,并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了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的制造。运用所提方法对典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了刚度相保持连接的阻尼复合结构,且优化后的结构阻尼变大,结构的频率响应变小,实现了三明治阻尼复合结构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协同优化设计。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微结构上存在最优的阻尼材料体积分数使优化后的三明治结构频率响应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结构 阻尼复合材料 微结构设计 拓扑优化 连接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微结构选择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鹏飞 高仁璟 刘书田 《计算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研究了基于模糊数学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结构的选择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基于现有左手超材料结构构建左手材料微结构集合,将集合中结构的特性参数以某种隶属函数映射到[0,1]区间,用隶属度表示各元素对设计需求的符合度;根据模糊目标及约束... 研究了基于模糊数学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结构的选择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基于现有左手超材料结构构建左手材料微结构集合,将集合中结构的特性参数以某种隶属函数映射到[0,1]区间,用隶属度表示各元素对设计需求的符合度;根据模糊目标及约束的隶属度确定元素的模糊优越集,最终找到最适合于相应设计的结构方案。给出了材料库中每种结构方案相对于模糊目标及约束的隶属度的确定方法。为了验证所提出选择方法的可行性,建立了不同拓扑形式的左手超材料构型集合和不同尺寸的巾型构型集合,针对具体的设计目标和约束要求,计算了相应集合的模糊优越集,给出了最适合的个体元素排序,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结构选择方法可选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构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设计 左手材料 微结构设计 多目标优化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结构连接性的双尺度结构自然频率拓扑优化
13
作者 罗潇 刘湃 +2 位作者 曾雨琪 李坚 徐友良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2-738,共7页
多孔材料因具有轻量化、高孔隙率和减振/散热等优良多物理特性,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含多种多孔材料的结构进行结构与材料微结构构型一体化设计,有助于获得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结构设计。然而,传统逆均... 多孔材料因具有轻量化、高孔隙率和减振/散热等优良多物理特性,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含多种多孔材料的结构进行结构与材料微结构构型一体化设计,有助于获得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结构设计。然而,传统逆均匀化微结构设计方法无法确保不同多孔材料微结构之间的连接性,设计结果不具备可制造性。本文面向含多种多孔材料的双尺度结构基频最大化设计问题,考虑不同微结构之间的连接性,协同设计多孔材料的微结构构型及其在宏观尺度下的布局。采用均匀化方法计算多孔材料的宏观等效力学性能,通过对不同多孔材料微结构单胞的边界区域采用相同的拓扑描述确保双尺度优化过程中任意空间排布下不同微结构的连接性,并通过优化算法确定微结构间的连接形式及微结构拓扑。在宏观尺度,提出结合离散材料插值模型和RAMP插值模型RAMP(Rational Approxim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的多孔材料各向异性宏观等效刚度及质量插值模型,获得清晰的多孔材料宏观尺度布局并减轻优化过程中伪振动模态的影响。建立以双尺度结构基频最大化为目标,以材料用量为约束的优化列式,推导灵敏度表达式,并基于梯度优化算法求解双尺度结构拓扑优化问题。数值算例表明,采用本文优化方法能够有效确保基频最大化双尺度结构设计中不同多孔材料微结构之间的连接性,增强优化设计结果的可制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数值均匀化 自然频率 微结构设计 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纤维多孔烧结板复杂网状模型的主动设计及传输特性仿真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清辉 李伟晨 +1 位作者 黄祥 李静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2-821,共10页
提出一种针对金属纤维多孔烧结结构的主动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Micro-CT扫描,对金属纤维多孔烧结板在不同工艺参数下模压成形样本进行三维重建,对其骨架网络的微观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与烧结板成形规律相映射的概率分布模型及参... 提出一种针对金属纤维多孔烧结结构的主动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Micro-CT扫描,对金属纤维多孔烧结板在不同工艺参数下模压成形样本进行三维重建,对其骨架网络的微观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与烧结板成形规律相映射的概率分布模型及参数驱动设计方法;基于该主动设计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探究不同微结构分布特征对其流体传输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控制下,主动设计模型中纤维段长度、角度分布规律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纤维板纤维孔隙结构对流体流速有增强效果且随孔隙率升高呈递减趋势;在相同入口流速条件下,压降随烧结板孔隙率升高呈递减趋势;烧结板内流体流速增强效果随正态分布方差的减小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纤维多孔结构 微结构设计 流动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微推力器设计与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海清 张高飞 尤政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设计了两种基于微光机电技术的固体微推力器结构,其中一种结构具有不连续的非正常拉瓦尔喷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的设计进行了内弹道、燃气流动过程和热损失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连续的非正常拉瓦尔喷管同样能够将推进剂燃气加... 设计了两种基于微光机电技术的固体微推力器结构,其中一种结构具有不连续的非正常拉瓦尔喷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的设计进行了内弹道、燃气流动过程和热损失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连续的非正常拉瓦尔喷管同样能够将推进剂燃气加速到超声速,其比冲性能与正常拉瓦尔喷管相当;微光机电技术常用的硅材料会造成推力器比冲性能较大量级的下降,而绝热性能良好的玻璃或陶瓷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微推力器的比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微推力器^+ 微光机电技术^+ 热损失 微结构设计^+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模材料波控器件设计及制造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爱国 邹晗 +4 位作者 赵志高 张满弓 陈虹 王真 张向东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80-91,共12页
五模材料是一种具有流体特性的特殊固体,可通过微结构设计达到所需的特定力学性能。可调的物性参数和固体特征赋予五模材料优越的宽频水声调控能力,在水下声学隐身、声聚焦等特种声学装备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受到国内外工程界和学... 五模材料是一种具有流体特性的特殊固体,可通过微结构设计达到所需的特定力学性能。可调的物性参数和固体特征赋予五模材料优越的宽频水声调控能力,在水下声学隐身、声聚焦等特种声学装备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受到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首先介绍了五模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微结构设计的发展现状,从传统制造工艺和增材制造工艺角度出发,对相应的五模材料波控器件的制造和试验测试结果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对五模材料波控器件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超材料 五模材料 微结构设计 声波调控 增材制造(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振全 商春航 +2 位作者 张乐 王晓东 郑婷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182,共20页
碳纳米管纤维(CNTF)作为碳纳米管(CNT)的一维宏观组装材料,具备将CNT在纳米尺度上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能转化到宏观尺度上的巨大潜力。理论上,通过对CNT进行有效的连接以及“自下而上”的整合组装,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可以从微... 碳纳米管纤维(CNTF)作为碳纳米管(CNT)的一维宏观组装材料,具备将CNT在纳米尺度上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能转化到宏观尺度上的巨大潜力。理论上,通过对CNT进行有效的连接以及“自下而上”的整合组装,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可以从微观层面传递到宏观纤维。然而,实际中由于CNT在宏观组装时排列不理想、堆积密度低以及存在孔洞等结构缺陷,阻碍了性能从纳米尺度到宏观材料的有效传递。近年来,CNT复合纤维的开发为克服这些结构缺陷、促进性能传递带来了希望。综述了近年来CNT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材料/CNT复合纤维、聚合物/CNT复合纤维、金属/CNT复合纤维以及陶瓷/CNT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复合纤维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特别关注了CNT复合纤维在强度、导电性和耐热性等方面的性能提升。最后,对CNT复合纤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复合纤维 纤维微结构设计 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波型SiC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亚君 殷小玮 +1 位作者 张立同 成来飞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118,共6页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波泄露和干扰成为普遍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高性能吸波材料。SiC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高强度、低密度、介电性能可设计等优异特性,是极具潜力的吸波型热结构材料。化学气相...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波泄露和干扰成为普遍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高性能吸波材料。SiC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高强度、低密度、介电性能可设计等优异特性,是极具潜力的吸波型热结构材料。化学气相渗透和先驱体转化陶瓷法可实现陶瓷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是制备高性能吸波型热结构陶瓷的主要方法,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吸波型热结构陶瓷的设计与制备方法及其吸波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波材料 SIC陶瓷 微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模材料及其水声调控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陈毅 刘晓宁 +1 位作者 向平 胡更开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2-434,共53页
五模材料是一种具有固体特征的复杂流体,可通过超材料技术由固体材料经过微结构精心设计近似得到.可调的模量各向异性和固体特征赋予五模材料优越的水声调控能力,在降低水下物体目标强度等领域有着重要潜在应用,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工程和... 五模材料是一种具有固体特征的复杂流体,可通过超材料技术由固体材料经过微结构精心设计近似得到.可调的模量各向异性和固体特征赋予五模材料优越的水声调控能力,在降低水下物体目标强度等领域有着重要潜在应用,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工程和学术界关注.本文就五模材料基本概念、微结构设计、声波调控、加工制备等方面对该类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并对五模材料在工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模材料 微结构设计 各向异性 水声斗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性能优化原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玉玉 何韧 +2 位作者 吴菊英 钟卫洲 张凯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9-22,共14页
作为可穿戴电子器件的重要分支,柔性压力传感器在人机交互、健康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新型材料与新的器件制备策略的不断开发,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力学与电学性能不断被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相较于其他传感器,电容式... 作为可穿戴电子器件的重要分支,柔性压力传感器在人机交互、健康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新型材料与新的器件制备策略的不断开发,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力学与电学性能不断被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相较于其他传感器,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响应快的优势。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性能优化主要通过改变器件的结构参数来实现,如电极有效正对面积、电极间距、有效介电常数等。主要方法策略包括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新型微结构设计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开发。主要优化原理有四种:(1)通过改变电极表面粗糙度来改变电极有效正对面积;(2)在电极或介电层中引入空气层以降低弹性模量;(3)在介电层中引入空气或高介电常数材料来改变有效介电常数;(4)通过复合材料在介电层中形成微电容以改变总体电容变化。在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性能优化研究中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高灵敏度与宽检测范围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制约关系。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尤其是低压范围,灵敏度提升往往会使器件较易达到压缩饱和而使检测范围有限,即线性度较差。近年来,研究者们着眼于高灵敏度与宽检测范围之间的制约问题,对介电层的梯度结构设计及混合响应机制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保证高灵敏度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器件的检测范围。然而,迟滞、稳定性及阵列优化仍是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面向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性能优化原理,分别对电极和介电层的结构设计与材料优化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电容式柔性压力传感器在性能优化研究中面临的难题,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设计和制备满足应用需求条件的高性能柔性压力传感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电容式 微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 多级结构 混合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