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电子探针对广西金牙微细粒金矿金赋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凡庆 卢江 +5 位作者 毛振伟 谭舜 张庶元 周有勤 洪吉安 王奎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07-110,116,共5页
微细粒金赋存状态的研究,对搞清此类金矿的成因,指导这类金矿的勘探、开采和选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用电子探针对广西金牙微细粒金矿的矿石进行了观察分析,首次在金牙金矿床含金硫化物表面发现了含铂汞金矿、汞金矿、铂金矿以... 微细粒金赋存状态的研究,对搞清此类金矿的成因,指导这类金矿的勘探、开采和选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用电子探针对广西金牙微细粒金矿的矿石进行了观察分析,首次在金牙金矿床含金硫化物表面发现了含铂汞金矿、汞金矿、铂金矿以及自然金,并确定出它们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金矿 金赋存状态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D和SEM的含碳微细粒金矿氧化焙烧机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韩跃新 靳建平 +3 位作者 李慧 雷大士 王宇斌 谷晓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92-1598,共7页
含碳微细粒金矿是世界难处理金矿主要类型,且储量巨大,矿石中的有机碳、石墨碳能吸附溶液中的金氰络合物,因而含碳金矿在浸出之前需进行预处理。氧化焙烧是应用时间最长、可靠性和适应性最好的预处理工艺,已经成功的用于生产实践。针对... 含碳微细粒金矿是世界难处理金矿主要类型,且储量巨大,矿石中的有机碳、石墨碳能吸附溶液中的金氰络合物,因而含碳金矿在浸出之前需进行预处理。氧化焙烧是应用时间最长、可靠性和适应性最好的预处理工艺,已经成功的用于生产实践。针对传统氧化焙烧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收尘系统复杂等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焙烧工艺和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关于焙烧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尤其是对于焙烧过程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焙烧时间是影响焙烧效果的关键因素,决定化学反应进度及物相变化程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焙烧温度650℃),对含碳微细粒金矿石进行焙烧-浸出试验,首次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孔结构分析等手段对含碳金矿及焙砂进行分析表征,进而揭示氧化焙烧过程中碳质物的氧化、矿石晶体结构变化、物相变化等对金浸出效果的影响机理。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石中主要矿物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高岭石、黄铁矿和石墨等;矿石中自然金粒度微细,以5~10μm粒级为主,部分微粒自然金被石英、碳质组成的碎屑包裹;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含量高、粒度细,且与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焙烧-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直接浸出时,金浸出率仅为12.50%,碳质的"劫金"作用显著;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金的浸出率先逐渐增大后变化平稳,焙烧时间为2h时,金浸出率最高;当焙烧时间为1h时,绢云母发生了脱羟基变化,高岭石分解生成蒙脱石,黄铁矿氧化为赤铁矿,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氧化且产生CO_2,但未完全氧化,此时焙砂中石英的d_(100)和d_(101)值以及平均孔径较小,不利于浸出剂的扩散,导致金浸出率仅为58.09%;当焙烧时间为1.5h时,白云石开始分解,碳质已完全燃烧,产生的CO_2使微孔数量增多,有利于浸出剂的扩散,此时金浸出率增加到73.34%;当焙烧时间为2h时,白云石分解较完全,焙砂中有MgO生成,此时焙砂中石英的d_(101)值达到最大值(4.255 03nm),焙砂松散密度变大且孔容和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09 954cm^3·g^(-1)和6.64080nm,焙砂中产生的微孔最多,增加了浸出剂的扩散通道,有利于金的浸出,金浸出率也达到了最大值(91.28%);当焙烧时间为3h时,焙砂表面生成Ca_2SiO_4和CaSO_4等在高温时易形成低熔点物质,发生微弱的烧结现象,导致颗粒内部的微孔被填充、闭合,微孔减少,孔容和平均孔径降低,内部结构变得致密,不利于浸出剂的扩散,同时造成金的浸出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微细粒金矿 氧化焙烧 晶型结构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微细粒金矿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尹福光 万方 唐文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共8页
贵州南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其主要赋矿层位是二叠系—三叠系。容矿岩石为粘土岩、粉砂岩和不纯的碳酸盐岩。金矿床 (点 )主要分布在半局限台地相与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的过渡带、孤立台地边缘和盆地相浊积岩。控... 贵州南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其主要赋矿层位是二叠系—三叠系。容矿岩石为粘土岩、粉砂岩和不纯的碳酸盐岩。金矿床 (点 )主要分布在半局限台地相与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的过渡带、孤立台地边缘和盆地相浊积岩。控矿构造为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等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层间及层内断裂或岩溶不整合面 ,以及与背斜相伴生、共生的断裂构造。成矿热液是沉积、成岩期中封闭的同生水 (热卤水 )或石油水。沉积作用阶段 ,为初始矿源岩形成 ;成岩作用阶段 ,像汞、锑、砷、金等活泼或较活泼的元素在压实作用和温度升高条件下 ,随岩石的水体一起排出而形成流体 ;构造作用阶段 ,形成背斜、断裂等容矿空间 ,改变了压力平衡条件 ,促使成矿流体运移圈闭 ;表生风化剥蚀作用阶段 ,圈闭构造受到风化剥蚀而导致含矿流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或其逸出地表 ,使矿质沉淀、聚集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金矿 成矿模式 成因 油气成藏模式 成矿作用 沉积作用 控矿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某含碳微细粒金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靳建平 韩跃新 +2 位作者 雷大士 谷晓恬 杨玮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0,共5页
陕西秦岭地区某含碳微细粒金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自然金及辉银矿,金品位为5.20×10-6。为给该矿石选矿工艺流程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 陕西秦岭地区某含碳微细粒金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自然金及辉银矿,金品位为5.20×10-6。为给该矿石选矿工艺流程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及嵌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粒度微细,0.005~0.01 mm粒级占83.03%;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含量高、粒度细,且与石英等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碳质及黏土矿物含量高、自然金粒度微细、部分微粒金被碳质硅质板岩碎屑(石英、碳质、褐铁矿等组成)包裹,均不利于金的选矿回收。研究结果对矿石分选工艺流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该类难处理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微细粒金矿 工艺矿物学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硫微细粒金矿选冶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艳波 李光胜 朱幸福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80,87,共7页
某高硫金矿中金矿物与黄铁矿紧密共生,金矿物和黄铁矿平均粒径分别为3.58和32.80μm,嵌布粒度较细,在实际生产中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针对该矿特点,确定黄铁矿为浮选目标矿物,通过系统条件试验和精... 某高硫金矿中金矿物与黄铁矿紧密共生,金矿物和黄铁矿平均粒径分别为3.58和32.80μm,嵌布粒度较细,在实际生产中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针对该矿特点,确定黄铁矿为浮选目标矿物,通过系统条件试验和精选试验得到了最优浮选工艺流程和参数,继而开展开路试验和闭路试验,得到的浮选指标并不理想。基于中矿中黄铁矿多是连生体的判断,对浮选中矿进行再磨处理,获得了精矿金品位17.4g/t、金回收率80.66%的满意指标。同时,结合“超细磨”、“碱浸预处理”工艺,对浮选精矿进行浸出试验,得到金浸出率77%的满意指标,为生产现场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 微细粒金矿 中矿再磨 精矿再磨 超细磨 碱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微细粒金矿浮选精矿的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谢营邦 曾睿 +2 位作者 罗思强 詹海鸿 容蓉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针对低品位微细粒金矿中金的赋存特点,对其浮选精矿进行高压氧化-氰化浸出工艺处理。重点考察了高压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液固比和氧化时间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预处理渣再磨后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对浮选精矿)为94.30%,渣率为10.88%。
关键词 有色金属冶金 低品位微细粒金矿 高压氧化 氰化浸出 浸出率 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粒金矿的生产实践
7
作者 裴洪明 《黄金科学技术》 1998年第5期48-49,共2页
主要介绍了贵州省安龙县戈塘煤矿黄金车间开发初期堆浸生产情况,简单介绍了其工艺,主要技术指标,生产成本构成及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 堆浸 微细粒金矿 生产实践 炼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田润青 刘云华 +4 位作者 田民民 魏居珍 滕飞 李欢 李兴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往往富含砷、汞、锑、碳等难处理矿物,其中细粒金常赋存于黄铁矿等硫化矿物中,属于难处理矿石。陕西省某金矿床金矿物粒径非常细小,主要为次显微金,通过传统浮选方法难以获得高品位的金精矿产品,为有效提取细粒金矿石...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往往富含砷、汞、锑、碳等难处理矿物,其中细粒金常赋存于黄铁矿等硫化矿物中,属于难处理矿石。陕西省某金矿床金矿物粒径非常细小,主要为次显微金,通过传统浮选方法难以获得高品位的金精矿产品,为有效提取细粒金矿石,开展了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在-0.074 mm占60%的细度条件下,黄铁矿的解离度达93.48%,自然金以次显微金及晶格金存在,属于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矿石。选矿试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该金矿宜采用"研磨—焙烧—研磨—氰化"的流程方案,首先将原矿磨细到-0.075 mm占80%,然后在650℃的温度下焙烧2 h,再将焙烧矿磨细到-0.075 mm占95%,在Na CN用量为4 kg/t、氰化时间为36 h的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73.36%。该试验方案适合微细浸染型金矿石的浮选,选矿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金矿 难处理矿石 氰化浸出 选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广南地区老寨湾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被引量:12
9
作者 罗刚 杨小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62-1370,共9页
老寨湾金矿区位于滇黔桂"西南金三角",是云南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低品位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矿床产于加里东古隆起不整合面之上泥盆系下统蚀变细粒石英砂岩中,金矿是由沉积形成的含矿层经后期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淋滤作用等... 老寨湾金矿区位于滇黔桂"西南金三角",是云南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低品位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矿床产于加里东古隆起不整合面之上泥盆系下统蚀变细粒石英砂岩中,金矿是由沉积形成的含矿层经后期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淋滤作用等使含矿层中的Au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而成的,构造、层位等控矿明显。蚀变是区内的找矿标志之一,金矿的形成与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蚀变有关。金矿床的成矿与区域大地构造发展、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成矿热液活动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金矿 矿床特征 成矿规律 老寨湾金矿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桂西北微细粒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国家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21-124,共4页
该文基于1988-1992年国家重点黄金科技攻关《桂西北地区超微粒型金矿成矿条件及其成矿预测》、1996-2000年《滇东南金坝金矿区及其外围成矿远景预测》项目研究成果,对我国微细粒金矿集中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微细粒型金矿床产出的地... 该文基于1988-1992年国家重点黄金科技攻关《桂西北地区超微粒型金矿成矿条件及其成矿预测》、1996-2000年《滇东南金坝金矿区及其外围成矿远景预测》项目研究成果,对我国微细粒金矿集中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微细粒型金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矿化特征进行了概括,对其成矿规律、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金矿 成矿作用 滇东南 桂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包志伟 赵振华 UHA Jayant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赋矿地层 微细浸染型金矿 有机地球化学 黔西南 成矿热液 赋矿围岩 热液成矿作用 镜质组 反射率 定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英脉型微细粒嵌布低品位金矿石选矿试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杜淑华 陈利民 廖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66,75,共5页
为了给某石英脉型微细粒嵌布低品位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根据矿石性质,采用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浸出—浮选精矿焙烧后氰化浸出工艺流程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浮选—尾矿氰化浸出可获得金品位为61.88 g/t、砷含量为4.21%、金回... 为了给某石英脉型微细粒嵌布低品位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根据矿石性质,采用浮选—浮选尾矿氰化浸出—浮选精矿焙烧后氰化浸出工艺流程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浮选—尾矿氰化浸出可获得金品位为61.88 g/t、砷含量为4.21%、金回收率为77.57%的金精矿和作业金浸出率为75.85%、对原矿金回收率为17.02%的尾矿浸出液,两者的金回收率合计达到94.59%。金精矿经焙烧预处理,焙砂砷含量降到0.38%、金品位提高到88.40 g/t;焙砂氰化浸出的作业金浸出率达93.28%、对原矿金回收率为72.36%,金精矿焙砂和浮选尾矿氰化浸出的综合金回收率为8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脉型微细嵌布低品位金矿 浮选 浮选尾矿氰化浸出 浮选精矿焙烧—氰化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广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13
作者 龙鹏 贺强 +2 位作者 莫佳 龙航 杨晔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57-364,共8页
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我国华南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矿床类型之一,尤其集中产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弧后裂陷盆地,该地域素有滇黔桂“金三角”之称。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新发现老寨湾金矿、堂上... 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我国华南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矿床类型之一,尤其集中产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弧后裂陷盆地,该地域素有滇黔桂“金三角”之称。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新发现老寨湾金矿、堂上金矿、斗月金矿、峨里金矿、细掌金矿等一批金矿床,亟需开展成矿条件综合研究,分析成矿潜力,明确找矿方向。本文在完成云南省广南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典型的金矿床(点)进行详细地质调查,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分析该区微细浸染型金成矿条件,圈定了3处找矿远景区,为地质找矿开创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金矿 成矿条件 找矿潜力 广南地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福田 《黄金科学技术》 2003年第6期16-27,共12页
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源成矿热液型矿床,即矿质(矿源)水源、热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矿区泥盆系中统舒家坝组(李坝群)地层。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层水。热源主要来自中川岩体。在地层水充足和... 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源成矿热液型矿床,即矿质(矿源)水源、热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矿区泥盆系中统舒家坝组(李坝群)地层。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层水。热源主要来自中川岩体。在地层水充足和含易活化成矿金属含量较高的岩层共存区,当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在热作用下,使地层水受热、溶解活化成矿金属物质,不断渗透运移,渗透运移到一定的有利空间富集成矿。其成矿热液的形成经历了雨水—常温地层水—高温热水—高温含矿热卤水等阶段。即热液是富含矿质的高温水溶液,是由矿质、水和热三要素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源热液成矿 微细浸染型金矿 李坝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某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金矿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立征 王彩霞 赵福财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7,共3页
对甘肃某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金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阶段磨矿-阶段浮选-尾矿氰化浸金的工艺流程,可以获得浮选精矿Au品位45.01g/t、回收率82.79%、金总回收率为92.92%的较好指标。
关键词 浮选 氰化浸出 微细浸染型金矿 难处理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分析技术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金赋存状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熊英 林滨兰 +4 位作者 郑存江 李谷林 柏全金 杨红霞 胡建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采用化学组分分析、物相分析、粒度筛析、X射线面扫描分析、矿物分离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较为快速、准确地查明该金精矿金的赋存状态。几种分析方法互为补充,结果吻合。
关键词 综合分析技术 微细浸染型金矿 金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法勘探在微细粒型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单娜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40-42,共3页
文章结合微细粒金矿床的矿物组成及岩、矿石的电性参数分析了高龙金矿利用电法勘探圈定成矿靶区的可行性,根据已知矿体上的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特征,总结出高龙金矿不同类型矿床的激发极化和电阻率异常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推断的异常基... 文章结合微细粒金矿床的矿物组成及岩、矿石的电性参数分析了高龙金矿利用电法勘探圈定成矿靶区的可行性,根据已知矿体上的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特征,总结出高龙金矿不同类型矿床的激发极化和电阻率异常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推断的异常基本得到证实.电法勘探的效果表明,在微细粒矿区采用物探方法圈定找矿靶区可以得到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金矿 电法勘探 广西高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老寨湾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明聪 李炷霞 +1 位作者 毛燕琳 舒培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1-267,共7页
老寨湾金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内,是云南迄今为止唯一进行详查并大规模开发的"卡林型"金矿。现已探明矿床规模为中大型,目前,矿山已建成云南省首座吨金矿山,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老寨湾金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内,是云南迄今为止唯一进行详查并大规模开发的"卡林型"金矿。现已探明矿床规模为中大型,目前,矿山已建成云南省首座吨金矿山,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矿区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矿床成因为后期热液改造形成,属沉积型后期热液改造微细粒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金矿 地质特征 成因探讨 找矿标志 老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者桑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赞华 李忠权 +2 位作者 时燕华 熊超 杨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99,共4页
为进一步探明云南者桑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综合分析者桑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构造特征,认为矿区主要有NE向断裂构造控矿、次级褶皱构造控矿、岩体接触带构造控矿3种控矿构造类型。这些控矿构造为该区金矿床... 为进一步探明云南者桑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综合分析者桑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构造特征,认为矿区主要有NE向断裂构造控矿、次级褶皱构造控矿、岩体接触带构造控矿3种控矿构造类型。这些控矿构造为该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驱动力、运移通道和富集空间。矿区经历了多次构造演化,主要有加里东期运动、印支期运动和燕山—喜山期构造活动,使得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活动性,使成矿元素多次被活化,导致成矿作用的叠加是者桑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典型特征。根据者桑金矿的构造控矿特征,下一步找矿工作应围绕与NE向断裂近于平行的断裂破碎带、次级褶皱膨胀带和岩体接触带、断裂深部进行,尤其石英发生的二次碎裂是良好的成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找矿方向 者桑 微细浸染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勐海勐满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贵来 杨伟光 +4 位作者 罗梅 和中华 罗石生 杨柱平 王翔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7-674,共8页
云南勐满金矿床是"三江"褶皱系南端的一个微细粒—红土复合型金矿床,矿床达中型规模,并具有成为大型金矿的找矿远景。赋矿层位为上元古界澜沧群片岩和中侏罗统碎屑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层。文章提供了勐满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流... 云南勐满金矿床是"三江"褶皱系南端的一个微细粒—红土复合型金矿床,矿床达中型规模,并具有成为大型金矿的找矿远景。赋矿层位为上元古界澜沧群片岩和中侏罗统碎屑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层。文章提供了勐满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以及S、H、O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并对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勐满原生金矿床具有与卡林型金矿床类似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其成矿物源主要是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浅变质岩系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碎屑岩系;流体包裹体及S、H、O同位素研究一致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作用经历了原始含矿岩系(矿源层)的形成阶段及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阶段。区域构造及岩浆活动是引起金矿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加强对含矿层位的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学研究、加强控矿构造的分析、确定控矿构造的力学性质及与区域主干断裂之间的配套关系,是今后找矿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勐满 微细金矿 矿床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