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慧 冷军 胡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解放军第305医院收治的152例行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内,152例患者植入的152颗自攻型微种植钉中,...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解放军第305医院收治的152例行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内,152例患者植入的152颗自攻型微种植钉中,有12颗种植钉松动脱落,成功率为97.22%;1个月后有13颗种植钉松动脱落,成功率为94.21%。结论良好的医护配合、术前准备及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微种植支抗植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微种植支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在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汤慧怡 梁银爱 张宇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63-2165,共3页
目的:评价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护理心理干预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拟行微种植支抗植入术的青少年(12—18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n=60)。术前7~10d进行术前沟通后,对两组均测量并记录反映心理状态的一系... 目的:评价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护理心理干预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拟行微种植支抗植入术的青少年(12—18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n=60)。术前7~10d进行术前沟通后,对两组均测量并记录反映心理状态的一系列指标,包括SAS、SDS、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随后,A组即刻给予心理干预,B组给予常规护理作为对照处理。经过7~10d的心理调整,两组于手术当天术前30min再次测量上述指标。结果:心理干预前,A组与B组之间反映心理状态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O.05)。心理干预后,A组的各项指标较心理干预前显著下降,B组的各项指标则显著升高;而且,A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在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对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有助于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及正畸治疗的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支抗植入术 心理干预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雨菲 沈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81-382,385,共3页
支抗是矫治力的基础,正畸支抗的正确设计与合理应用是决定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支抗增强手段如口外弓等虽然可获得一定效果,但体积较大、舒适度差、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高,因而效果常常难以预期。早在1945年,Gainsforth与H... 支抗是矫治力的基础,正畸支抗的正确设计与合理应用是决定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支抗增强手段如口外弓等虽然可获得一定效果,但体积较大、舒适度差、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高,因而效果常常难以预期。早在1945年,Gainsforth与Higley[1]就采用动物实验探索了以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能性。近年来,微种植支抗钉由于良好的患者适应性、简便的操作过程、灵活多变的植入部位、优秀的支抗效果及不依赖患者的依从性等多种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支抗 牙槽嵴 正畸治疗 正畸支抗 动物实验 操作过程 植入部位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负载下微种植支抗移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巧静 黄振贤 肖立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2-574,共3页
微种植体支抗被认为是正畸治疗中的"绝对支抗",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正畸负载下,种植支抗尽管不松动脱落,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移位。这种现象可能会损伤相邻牙根等解剖结构,从而影响种植的成功率,在临床上也容易被正畸医... 微种植体支抗被认为是正畸治疗中的"绝对支抗",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正畸负载下,种植支抗尽管不松动脱落,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移位。这种现象可能会损伤相邻牙根等解剖结构,从而影响种植的成功率,在临床上也容易被正畸医生忽视。本文对种植支抗负载下的初始移位和继发移位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移位 继发移位 微种植支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正畸矫正下颌磨牙重度阻生1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洪 谢德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86-287,291,共3页
下颌第一、第二恒磨牙同时阻生罕见。矫治时需根据第一、第二磨牙的位置及倾斜程度、咬合关系,第三磨牙的形态位置决定治疗方案。本文报告1例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阻生病例安格尔Ⅰ类,手术拔除第二磨牙,运用微种植支抗、固定矫治器和口腔... 下颌第一、第二恒磨牙同时阻生罕见。矫治时需根据第一、第二磨牙的位置及倾斜程度、咬合关系,第三磨牙的形态位置决定治疗方案。本文报告1例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阻生病例安格尔Ⅰ类,手术拔除第二磨牙,运用微种植支抗、固定矫治器和口腔外科手术等方法使第一磨牙萌出,第三磨牙向近中移动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牙 微种植支抗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不同牙弓形态腭侧微种植支抗位点皮质骨厚度的CBCT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段少宇 张栋梁 +1 位作者 杨炼 包双玲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3-477,共5页
目的研究性别、种植部位及牙弓型对腭侧微螺钉种植支抗位点处骨皮质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方圆型、卵圆型、尖圆型牙弓患者各40例,每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共120例。利用Kavo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 目的研究性别、种植部位及牙弓型对腭侧微螺钉种植支抗位点处骨皮质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方圆型、卵圆型、尖圆型牙弓患者各40例,每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共120例。利用Kavo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其口腔颌面部进行扫描,在所得的CBCT图像中定位9个腭侧微螺钉种植支抗位点,并测量该处的皮质骨厚度。结果不同性别患者的相同种植位点处的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腭中缝及腭中旁3 mm处皮质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腭中缝自切牙孔向后3 nm、6 mm、9 mi以及腭中缝旁3 mm处,自切牙孔向后3 mm、6 mm、9 mm皮质骨厚度依次减少;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根间中点处对应的腭侧皮质骨厚度较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中点处者小,但比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中点处者大;不同牙弓型在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根间中点处的3个微种植位点处皮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圆型、卵圆型、尖圆型在相同位点处皮质骨厚度依次减小,在不同牙弓形的其他6个种植支抗位点皮质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手术操作植入种植支抗时,应考虑不同种植位点及牙弓型态皮质骨厚度对手术操作和支抗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种植支抗 支抗位点 牙弓型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压低上前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彭辉 宋志芸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71-1673,共3页
目的 :研究微种植体支抗结合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18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采用微种植体结合骨皮质切开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单纯使用种植体压低内收压低前牙。分别于矫正开始和结束时拍摄CBCT并测量SNA... 目的 :研究微种植体支抗结合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18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采用微种植体结合骨皮质切开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单纯使用种植体压低内收压低前牙。分别于矫正开始和结束时拍摄CBCT并测量SNA角、上前牙暴露程度(UICE)、上前牙切端到上腭平面(UIPP)距离和角度、鼻唇角、牙根吸收量,计算两组从开始内收压低到内收压低结束的平均时间。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SNA角、UICE、UIPP距离和角度、鼻唇角变化值和牙根吸收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压低内收平均时间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可以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减少牙根吸收,并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切开 种植支抗 露龈笑 错牙合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探究上颌前牙区颌骨微种植支抗钉植入的安全区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岩 吴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目的:对上颌前牙区颌骨的骨量及唇侧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安全区提供参考。方法:对25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3、6、9、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 目的:对上颌前牙区颌骨的骨量及唇侧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安全区提供参考。方法:对25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3、6、9、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以及唇侧骨皮质厚度。结果:在距上颌牙槽嵴顶3、6、9 mm水平中切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均最宽,唇侧骨皮质均最薄;在距牙槽嵴顶9mm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在4个测量水平侧切牙与尖牙根间唇侧骨皮质均最厚;唇腭向在距牙槽嵴顶9 mm及以上水平,中切牙根间骨厚度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骨厚度最厚。25例中仅3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超过12 mm,在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测出的根间近远中向距离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颌骨的骨量及唇侧骨皮质厚度,为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安全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微种植支抗 上颌前牙区 唇侧骨皮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在Tweed-Merrifield矫治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汤毅 刘家瑄 +2 位作者 顾鑫宇 沈裕欣 王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7-740,共4页
目的 :研究微种植支抗在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中的应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18位诊断为安氏Ⅱ类一分类或者安氏Ⅰ类的需要拔除上下颌4个双尖牙的上颌前突成年患... 目的 :研究微种植支抗在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中的应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18位诊断为安氏Ⅱ类一分类或者安氏Ⅰ类的需要拔除上下颌4个双尖牙的上颌前突成年患者,这些患者愿意选择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并使用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分别对治疗前后的多项数据进行测量对比,研究其意义。结果:18位患者均顺利完成矫治,面型均得到较大改善。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显示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平均减少了7.99°(P〈0.01),ANB角平均减少了1.56°(P〈0.01),OP角平均减少了0.54°(P〈0.05),Z角平均增大了11.42(P〈0.01)。结论:在Tweed-Merrifield定向力矫治技术中,微种植体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抗,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由于其不依赖患者的配合,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eed-Merrifield矫治技术 种植支抗 上颌前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对上颌唇侧横向阻生尖牙的干预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武成 宋小顺 +1 位作者 焉钰 何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4-435,共2页
采用微种植支抗对3例上颌唇侧横向阻生尖牙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今后该类阻生牙的保留和成功矫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微种植支抗 阻生尖牙 干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颌前牙阻抗中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华桥 邓锋 +2 位作者 张磊 樊瑜波 张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法内收上颌前牙时组牙的复合阻抗中心位置以及牙齿的初始移动规律。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干颅进行扫描,经MIMICS8.0,ABAQUS6.5构建"微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牙整体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从... 目的探讨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法内收上颌前牙时组牙的复合阻抗中心位置以及牙齿的初始移动规律。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干颅进行扫描,经MIMICS8.0,ABAQUS6.5构建"微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牙整体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从不同高度平面施以水平向内收载荷,并分别计算上颌中、侧切牙、尖牙的初始位移以及初始旋转角度,从而推算牙齿的阻抗中心位置。结果整体内收力作用下上颌前牙段的阻抗中心高度为距离牙槽嵴顶5.1mm处。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颌前牙力系中,中切牙、侧切牙以及尖牙的旋转中心常数分别为50.26、57.30、132.73mm2。结论运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整体内收上颌前牙时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可以有效控制牙齿的整体移动或倾斜移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种植支抗 整体内收 阻抗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矫治开唇露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馨 赵春洋 +3 位作者 张卫兵 谷妍 张彦 王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开唇露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A(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B(传统Nance托支抗)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相关软硬组织指标,使用SPSS15.0进行统... 目的:探讨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开唇露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A(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B(传统Nance托支抗)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相关软硬组织指标,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牙齿位置:A组前牙切端内收量及切牙显露程度的减少显著大于B组(P<0.01),切牙根尖(P<0.05)及磨牙前移量(P<0.01)显著小于B组。垂直向A组前牙被明显压低,B组升长,P<0.01;后牙A组保持,B组升高,P<0.05。2)骨组织:A组上齿槽缘点处骨吸收改建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使用前后牙区3枚微种植体支抗,对上前牙内收、压低及控根作用均强于传统强支抗,能有效改善开唇露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唇露齿 种植支抗 上颌前牙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梁炜 汤瑶 +2 位作者 黄文斌 韩冰 林久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头影测量发现垂... 目的: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头影测量发现垂直向指标中,下颌平面角SN-MP平均减小1.40°±1.45°,FMA平均减小1.58°±1.32°;后前面高比(S-Go/N-Me)平均减小1.42%±1.43%;Y轴角平均减小1.03°±0.99°,面角平均增大1.37°±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磨牙平均压低(0.68±1.40)mm,上前牙平均压低(1.07±1.5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有一定的上磨牙压低,产生了一定的下颌平面逆时针前旋,对侧貌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有一定的垂直向控制能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下颌逆时针旋转,可更好地改善安氏Ⅱ类患者的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向控制 种植支抗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月兰 董莹丽 +2 位作者 闫利辉 刘林嶓 张晓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2-654,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效果。方法:利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压低10例成年患者的12颗伸长上颌磨牙。分别在患牙颊侧近中、远中及腭侧骨板各植入1枚自攻微螺钉种植体,即刻负载0.981~1.962 N,通过X线头... 目的:探讨利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效果。方法:利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压低10例成年患者的12颗伸长上颌磨牙。分别在患牙颊侧近中、远中及腭侧骨板各植入1枚自攻微螺钉种植体,即刻负载0.981~1.962 N,通过X线头影测量、模型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2颗磨牙均得到了有效的压低,压低(2.7±1.2) mm,压低时间(6.5±3.2)个月。与矫治前比较,U6-PP、U7-PP明显降低(t =9.659,7.730,P<0.001),而U6-RL、U7-RL、U6-PP角和U7-PP角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测量指标L、W和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能有效地压低磨牙,为磨牙伸长的修复前矫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种植支抗 伸长磨牙 压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巧玲 徐芸 +1 位作者 赵计林 李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8-491,共4页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6例,常规排齐整平后,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测...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6例,常规排齐整平后,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48±0.65)°,L6-MP角平均减少(5.28±1.96)°,OP-MP平均增加(3.13±0.66)°,OJ平均增加(3.89±0.63)mm,OB平均增加(2.74±0.38)mm。结论:微种植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轻、中度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有效地控制磨牙垂直向高度同时矫正Ⅲ类错颌间关系,达到了改善面型和掩饰骨性畸形的正畸治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 高角 种植支抗 多曲方丝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微种植体支抗在比格犬下颌骨内降解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硕 王一舟 +2 位作者 王春晖 崔毅 刘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09-1413,共5页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配比的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微种植体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探讨其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将6只成年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下颌骨共植入72颗微种植体。术后2、4、6个月分别处死... 目的: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配比的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微种植体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探讨其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将6只成年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下颌骨共植入72颗微种植体。术后2、4、6个月分别处死两只。动物处死前14 d和4 d分别肌肉注射盐酸四环素。对下颌骨标本和微种植体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微种植体降解情况及其表面形貌变化情况;对组织切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CBCT显示,随着微种植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延长,其逐渐呈阻射影像。扫描电镜显示微种植体表面形貌变化明显,并逐渐发生降解。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微种植体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形成,且无炎症反应。盐酸四环素标记显示10 d间微种植体周围有新骨基质沉积。结论:聚乳酸基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微种植体生物相容性较好,能够促进周围骨组织的形成,其在体内可发生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 种植支抗 聚乳酸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对患者龈沟液中AST及ALP活性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荣 刘亦然 +1 位作者 范亚贤 孙正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龈沟液(GCF)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需要压低伸长磨牙26颗(患者26例)分成2组:一组采用德国非凡公司的mandica微螺钉(1... 目的:探讨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龈沟液(GCF)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需要压低伸长磨牙26颗(患者26例)分成2组:一组采用德国非凡公司的mandica微螺钉(13例),另一组采用中国陕西中邦微螺钉(13例)。压低力值为1.47~1.96N。压入量为3~5mm。每名患者一侧第一或第二磨牙为压低组,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组,以对颌同名牙为空白对照组。分别收集全部样本在加力前、加力后24h、48h、7d、14d和28d、3月、6月时磨牙近远中龈沟内GCF,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GCF中ALP和AST的水平,应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阶段时龈沟液内ALP的水平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28d时达到高峰,3、6个月后也有所增加,但是与28d无统计差别。龈沟液内AST的水平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3个月达到高峰。各时间段两组种植钉问龈沟液中AST及ALP活性水平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压低磨牙可引起受力牙龈沟液AST、ALP水平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支抗 龈沟液 天冬氨酸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根间微种植体支抗用于上颌磨牙远移的CBCT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红 马萱怡 +1 位作者 刘承灵 刘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mm,角度与P2长轴呈20°、40°和60°,记录将MIA植入后尖端所在平面P2根外侧壁至皮质骨外侧壁的距离CRD、M1-P2牙根间距离RRD以及植入位点皮质骨厚度ICD。所得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结果:将MIA与P2长轴呈40°、60°植入时,不能保证磨牙远移绝对可行。将MIA与P2长轴呈40°,距离CEJ 6 mm植入时更有利于磨牙远移,该位点ICD更有利于MIA稳定。结论:上颌磨牙远移时,建议将MIA植入上颌M1-P2牙根之间,距离CEJ 6 mm,与P2长轴呈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种植支抗 磨牙远移 釉牙骨质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钉支抗在SUS^2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中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继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2-556,共5页
目的:通过Pancherz法对比研究微种植钉支抗在SUS^2固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中的作用特点。方法:应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分别对24例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病例进行功能矫治,其中12例不使用微种植钉支抗,为C组,另外12例... 目的:通过Pancherz法对比研究微种植钉支抗在SUS^2固定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中的作用特点。方法:应用SUS^2下颌前伸矫治器联合固定矫治器分别对24例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病例进行功能矫治,其中12例不使用微种植钉支抗,为C组,另外12例采用微种植钉增加下颌牙弓支抗,为T组,所有患者治疗6~8个月,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颏前点位置改变(Δpg/OLp),下颌切牙变化(Δli/OLp-Δpg/OLp)和下颌磨牙变化(Δlm/OLp-Δpg/OLp)均有统计学差异。2组覆盖明显减小,C组骨因素45.8%,牙因素54.2%,T组骨因素71.2%,牙因素28.8%。两组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C组骨因素54.6%,牙因素45.4%,T组骨因素81.4%,牙因素18.6%。结论:2种方法矫治Ⅱ~1类错均可促进下颌骨生长,改善覆盖和磨牙关系。Pancherz分析法分析表明,在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的改善中,SUS^2联合微种植钉支抗表现出相对更多的骨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错[牙合] SUS2矫治器 种植支抗 PANCHERZ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状态对大鼠微种植体支抗即刻负载稳定性的影响
20
作者 张彬 李欣 +3 位作者 李金源 王旭明 孟菲 李儒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0-52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即刻负载微种植体支抗的可行性及稳定性。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低组(甲减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优甲乐、丙基硫氧嘧啶和蒸馏水,均按0... 目的:观察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即刻负载微种植体支抗的可行性及稳定性。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低组(甲减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优甲乐、丙基硫氧嘧啶和蒸馏水,均按0.01mL/g体质量每天灌胃1次,28d后植入微种植体并即刻持续负载0.98N,加载30d后处死动物。通过X线片测量微种植体支抗骨内移动间距;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含微种植体超硬组织切片并计算骨矿化沉积率、骨结合率。结果:3组微种植体支抗位移、骨结合率和骨矿化沉积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825、39.953和20.045,P<0.05),其中甲亢组骨结合率和骨矿化沉积率最高,微种植体支抗位移最大,高于正常组和甲减组;甲减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微种植体支抗即刻负载是可行的;甲状腺激素对微种植体支抗能力有影响,甲亢时微种植体支抗骨结合率最高,甲减时骨结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素 即刻负载 种植支抗 骨结合率 稳定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