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非培养鉴定技术在临床标本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卓然 高鹏 +2 位作者 李琳 周世航 詹銮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24,共7页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 rRNA或16S~2...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 rRNA或16S~23S rRNA序列,通过毛细管电泳(CE)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筛选基因的点突变以达到快速鉴定微生物(到属和种)。用PCR-CE-SSCP和PCR-CE-RFLP分析系统检测了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标本中感染的病原菌;用PCR-CE-SSCP系统检测了男性泌尿道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建立PCR-CE-RFLP分析系统,用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检测脓汁、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并鉴定了临床标本中的多种病原菌;对人体肠道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该法可协助腹泻的病原学诊断;检测生殖道常见的致病菌;用PCR-CE-SSCP系统建立了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方法。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比传统方法缩短20h,为临床感染症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结果可见,利用16S~23S 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和PCR-CE-SSCP系统可以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快速种属鉴定,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优点,可用于临床感染症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将替代培养法而成为病原学诊断新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诊断 微生物非培养法鉴定技术 16S RDNA PCR—CE—SSCP PCR—CE—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环境微生物免培养法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辛冰牧 王珩 +3 位作者 徐冲 赵爽 张红 谢琼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4-670,共7页
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载人航天器座舱中微生物的危害会越来越严重,环境微生物监测对保障乘组健康和航天器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载人航天器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为培养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ATP、LPS、DNA等分子生物标志物为靶点的非... 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载人航天器座舱中微生物的危害会越来越严重,环境微生物监测对保障乘组健康和航天器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载人航天器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为培养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ATP、LPS、DNA等分子生物标志物为靶点的非培养法检测技术被设计应用于载人航天器环境微生物监测。回顾了在轨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目前在轨应用的以培养法为基础的微生物评价方法和以非培养法为基础的微生物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以期为中国在轨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监测 培养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培养技术在干酪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莫蓓红 孙立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3-298,共6页
非培养方法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非培养方法在分析干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干酪生产和成熟过程中演替的应用现状。主要介绍已被广泛用于分析干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DNA指纹图谱技术,包括PCR... 非培养方法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非培养方法在分析干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干酪生产和成熟过程中演替的应用现状。主要介绍已被广泛用于分析干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DNA指纹图谱技术,包括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PCR-时间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TGE)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PCR)技术以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等。此外,本文还对非培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展望非培养方法在干酪行业的应用前景,认为将非培养方法和传统培养方法结合使用才是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最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 干酪 DNA指纹图谱技术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方法学 被引量:22
4
作者 谷峻 石成芳 +1 位作者 吴晓磊 赵俊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328,共6页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查新近发展的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以及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总结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学的最新进展。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通过模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富营养的毒害作用、添加信号分子维持微生物细胞间的作用和提供新型电子供体和受体等手段采用稀释法、高通量培养法等方法得以实现;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构建克隆文库等技术。这些方法学的进展为更有效的获得各种油藏微生物资源、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以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培养技术 微生物采油 提高微生物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邱卫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11-317,共7页
红茶菌(Kombucha)是通过多种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落(symbiotic consortium)"发酵茶糖水而成的一种富含益生生物及活性成分的功能性饮料。大量研究表明红茶菌对多种疾病都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因而其销售量在... 红茶菌(Kombucha)是通过多种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落(symbiotic consortium)"发酵茶糖水而成的一种富含益生生物及活性成分的功能性饮料。大量研究表明红茶菌对多种疾病都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因而其销售量在全球市场近年来呈指数增长。但是,在我国红茶菌仍停留在家庭自产自销的阶段,市场上鲜有相关产品。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茶菌中微生物的研究逐步由依赖培养基的单个菌株独立研究,发展到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微生物群落进行非培养依赖的整体分析。本文将对红茶菌中微生物及其多样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红茶菌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功能性发酵饮料 微生物多样性 培养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功能性优势未培养微生物的强化与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盛 韦朝海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04-1209,共6页
阐述功能性未培养微生物强化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主要包括营养补充法、Biolog法、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功能性未培养微生物的强化手段,以及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DGGE、T-RFLP、RFLP、ARDRA、T-RFLP)、生物标记物法(脂肪酸图谱分析术、醌... 阐述功能性未培养微生物强化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主要包括营养补充法、Biolog法、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功能性未培养微生物的强化手段,以及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DGGE、T-RFLP、RFLP、ARDRA、T-RFLP)、生物标记物法(脂肪酸图谱分析术、醌类图谱分析术)的功能性优势未培养微生物强化后的检测策略。通过这些方法对激活前后的活性污泥中功能性未培养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降解COD能力提高与否进行检测。其目的是优化筛选出能激活功能性优势未培养微生物的激活剂,最终达到提高活性污泥对废(污)水的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技术 培养微生物 培养微生物 激活剂 分子生态学技术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国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9-863,共5页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高通量检测 微生物检测 免疫学方 PCR技术 SARS 流感爆发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拉曼技术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阮真 朱鹏飞 +7 位作者 张磊 陈荣泽 李洵融 付晓婷 黄正谷 周刚 籍月彤 廖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68-3473,共6页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和麻风分支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总称。近年来NTM导致人类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感染的临床症状与MTC感染极为相似,但两者治疗方案却存在差异,临床亟须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用于诊断NTM...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和麻风分支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总称。近年来NTM导致人类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感染的临床症状与MTC感染极为相似,但两者治疗方案却存在差异,临床亟须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用于诊断NTM感染。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SCRS)具有非标记、免培养、快速、准确、低成本等优势。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显微共聚焦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鉴定NTM的方法。通过对临床常见的六种NTM(脓肿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土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以及堪萨斯分枝杆菌)的拉曼光谱进行处理比较,并结合峰位注释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低维可视化的t-分布式随机邻域嵌入方法展示六种NTM的拉曼数据结构,证明其数据在低维空间上的可分性后,比较分类中常用的六种分类器[支持向量机分析(SVM)、K最近邻分类算法(KNN)、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XG Boost]的效果。SVM和LDA在NTM分类中效果最好,分别达到了99.4%和98.8%的测试准确率;SVM仅对于堪萨斯分枝杆菌(97.96%,48/49)的分类准确性略低,其余均为100%;LDA对于脓肿分枝杆菌(95.65%,22/23)和戈登分枝杆菌(96.30%,26/27),其余也均为100%。因此,单细胞拉曼检测结合SVM分类器为NTM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富有潜力的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拉曼技术 结核分枝杆菌 病原微生物鉴定 支持向量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胡俊 万欢 吴根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38,共4页
未培养微生物是指迄今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由于这类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微生物群落中占有非常高的百分比(约为99%),无论是其物种类群,还是新陈代谢途径、生理生化反应与产物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新颖性和丰富的多样性,... 未培养微生物是指迄今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由于这类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微生物群落中占有非常高的百分比(约为99%),无论是其物种类群,还是新陈代谢途径、生理生化反应与产物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新颖性和丰富的多样性,因而其中势必蕴涵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所以,对各种自然环境微生物尤其是对未培养微生物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仅是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未培养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基础学科 培养微生物 综述 分子生物 培养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市售“金花”茶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瑞娟 王桥美 +3 位作者 彭文书 季爱兵 张文杰 严亮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81-88,共8页
明确不同产地、不同类别的"金花"茶中微生物的区别与联系,为茶叶加工工艺的优化与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利用传统培养法结合DNA测序分析,对八种"金花"茶样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金花"... 明确不同产地、不同类别的"金花"茶中微生物的区别与联系,为茶叶加工工艺的优化与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利用传统培养法结合DNA测序分析,对八种"金花"茶样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金花"菌为冠突曲霉和冠突散囊菌;对"金花"菌以外的其他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所有茶样中均分离出了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和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8种"金花"茶中均分离得到了"金花"菌,但由于茶叶类别和产地的不同,8种茶样所含的微生物又各有不同,同一类别的茶样中含有的微生物种类更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传统培养 微生物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采用两种分子检测技术行菌种鉴定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佳文 吕红艳 +1 位作者 丁北川 张治国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999-1004,共6页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3个单位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临床分离株采用芯片杂交法(简称“芯片法”)和16SrRNA基因测序(简称“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的结果,为临床分枝杆菌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进行北京地区3...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3个单位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临床分离株采用芯片杂交法(简称“芯片法”)和16SrRNA基因测序(简称“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的结果,为临床分枝杆菌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进行北京地区3个单位129株NTM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实验操作者之间采用双盲法,对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129株NTM菌株中,有107株进行分枝杆菌基因测序,其中59株为胞内分枝杆菌(55.1%);29株为堪萨斯分枝杆菌(27.1%);5株为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4.7%);3株为鸟分枝杆菌(2.8%);2株为偶发分枝杆菌(1.9%);2株为戈登分枝杆菌(1.9%);1株为蟾蜍分枝杆菌(0.9%);1株为草分枝杆菌(0.9%);1株为瘰疬分枝杆菌(0.9%);4株为其他NTM(3.7%)。有116株进行芯片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且有96株同时进行芯片法和基因测序法检测,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的符合率为88.5%(85/96)。基因测序发现有3株外来菌株,分别为明尼苏达分枝杆菌、熊本分枝杆菌、提门分枝杆菌(M.temen)。结论北京3家机构NTM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为主。用芯片法和基因测序对NTM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的一致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典型性 生物鉴定 芯片分析技术 分子探针技术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结果与过程评价(卫生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类作物的微生物脱胶(综述)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庆祥 《中国麻作》 1981年第1期38-41,26,共5页
脱胶是麻类生产中一项重要加工技术。方法有三种:微生物法、化学法和机械法。其中,微生物脱胶法应用最普遍,历史也最久。象天然浸渍法这种原始形式的微生物脱胶技术,沿用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为了缩短脱胶时间,提高纤维品质,自本... 脱胶是麻类生产中一项重要加工技术。方法有三种:微生物法、化学法和机械法。其中,微生物脱胶法应用最普遍,历史也最久。象天然浸渍法这种原始形式的微生物脱胶技术,沿用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为了缩短脱胶时间,提高纤维品质,自本世纪初开始研究脱胶微生物,并利用其纯培养进行脱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脱胶技术 加工技术 天然 麻类作物 微生物 浸渍 化学 纤维品质 培养 年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AIT中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袁俊霞 印红 +3 位作者 赵彪 张兰涛 曲溪 徐侃彦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1,共7页
航天器AIT(总装、集成和测试)中心的洁净度控制是防止造成航天器正向污染的重要保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培养法比较分析了中国某航天器AIT中心的空气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基于高通量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AIT中心空气中优势细菌以... 航天器AIT(总装、集成和测试)中心的洁净度控制是防止造成航天器正向污染的重要保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培养法比较分析了中国某航天器AIT中心的空气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基于高通量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AIT中心空气中优势细菌以芽孢杆菌属为主,相对丰度78.47%±1.59%;优势真菌为银耳目,相对丰度8.97%±0.93%:基于培养法获得的优势细菌为葡萄球菌属.且未获得真菌培养物.空气微生物的chao1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该AIT中心空气中细菌的多样性水平均高于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T中心 高通量测序技术 培养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秦中华 景晔 +2 位作者 杜岩青 宋晓梅 张丽霞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30-633,共4页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天津市海河医院经罗氏培养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确定的33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并对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339株NTM临床分离株中,排在前3位者分别为胞...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天津市海河医院经罗氏培养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确定的339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并对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339株NTM临床分离株中,排在前3位者分别为胞内分枝杆菌38.6%(131/339)、龟-脓肿分枝杆菌21.2%(72/339)、堪萨斯分枝杆菌18.3%(62/339)。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和龟-脓肿分枝杆菌对8种抗结核药品(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卷曲霉素、氧氟沙星)耐药率情况为:胞内分枝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95.6%(108/113)、82.3%(93/113)、94.7%(107/113)、54.0%(61/113)、92.0%(69/75)、81.3%(61/75)、85.3%(64/75)、87.5%(49/56);堪萨斯分枝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54/54)、3.7%(2/54)、98.1%(53/54)、11.1%(6/54)、95.0%(38/40)、90.0%(36/40)、27.5%(11/40)、13.8%(4/29);龟-脓肿分枝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96.9%(62/64)、93.8%(60/64)、95.3%(61/64)、92.2%(59/64)、88.4%(38/43)、86.0%(37/43)、88.4%(38/43)、87.1%(27/31)。临床分离NTM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龟-脓肿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为主,其中胞内分枝杆菌、龟-脓肿分枝杆菌对常用一线、二线抗结核药品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利福平、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卷曲霉素的耐药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典型性 生物鉴定 细菌分型技术 微生物敏感试验 数据说明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离体接种技术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代福 《耕作与栽培》 1999年第S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离体接种 技术鉴定 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培养 孢子萌发率 接种 接种技术 孢子悬浮液 叶片离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通体实验检测技术简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叶曦 姚美琳 李国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60-1162,共3页
关键词 巴尔通体 实验检测技术 微生物属群 细菌培养分离方 聚合酶链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选育的融合子的解磷解钾性能
17
作者 王守刚 沈阿林 +1 位作者 王永岐 吕爱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53,共2页
采用以磷矿粉、钾长石为唯一磷、钾营养的培养基接种固氮菌 (N1 1 ,K1 0 - 2 )、磷钾细菌(N1 7,K1 6)及它们的融合子 (N1 1 -N1 7,K1 0 - 2 -K1 6) ,于 2 8℃恒温振荡培养 2d后 ,测其上清液中磷、钾含量。结果表明 ,融合子N1 1 -N1 7的... 采用以磷矿粉、钾长石为唯一磷、钾营养的培养基接种固氮菌 (N1 1 ,K1 0 - 2 )、磷钾细菌(N1 7,K1 6)及它们的融合子 (N1 1 -N1 7,K1 0 - 2 -K1 6) ,于 2 8℃恒温振荡培养 2d后 ,测其上清液中磷、钾含量。结果表明 ,融合子N1 1 -N1 7的解磷能力和融合子K1 0 - 2 -K1 6的解钾能力较相应亲本菌株有明显的提高。由利用细胞电融合技术选育的融合子所形成的新菌株组合 ,其解磷解钾的效能可大幅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电融合技术 选育 融合子 微生物肥料 固氮菌 液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瘤菌的培养
18
作者 王素英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6期30-30,共1页
根瘤菌系统分类离不开对其进行核酸分析(如DNA同源性分析,16srRNA序列分析等)。而这种分析的首步工作是菌的活化及液体扩大培养。目前,尽管根瘤菌的培养方法渐趋成熟。被科学工作者普遍承认,但由于不同来源的根瘤菌,其生境千变万化。采... 根瘤菌系统分类离不开对其进行核酸分析(如DNA同源性分析,16srRNA序列分析等)。而这种分析的首步工作是菌的活化及液体扩大培养。目前,尽管根瘤菌的培养方法渐趋成熟。被科学工作者普遍承认,但由于不同来源的根瘤菌,其生境千变万化。采取单一的培养方法很难满足一些特殊菌的生长需求。本人在进行由新疆采集的一群特殊慢生型根瘤菌(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DNA同源性分析工作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摸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微生培养 微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探针检验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
19
作者 刘纯杰 周志江 李普霖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1993年第3期22-24,共3页
随着核酸探针制备、杂交与标记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探针诊断试剂的商品化、核酸探针诊断技术在兽医诊断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拟就核酸探针在病原体的检测、微生物分型与致病微生物鉴定、细胞培养中污染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 随着核酸探针制备、杂交与标记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探针诊断试剂的商品化、核酸探针诊断技术在兽医诊断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拟就核酸探针在病原体的检测、微生物分型与致病微生物鉴定、细胞培养中污染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及致病机理研究几个方面的应用做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探针 兽医诊断 诊断技术 细胞培养 猪痢疾密螺旋体 微生物鉴定 食品检验 猪病毒性腹泻 李氏杆菌 微生物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性酵母菌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吴音 陈元 +1 位作者 马珍 周晓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0-231,共2页
目的 :研究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快速提示致病念珠菌种类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沙保琼脂培养基 (SGA)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 (Micro Scan)对 86株念珠菌进行鉴定比较。结果 :6 4株白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 目的 :研究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快速提示致病念珠菌种类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沙保琼脂培养基 (SGA)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 (Micro Scan)对 86株念珠菌进行鉴定比较。结果 :6 4株白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热带念珠菌、5株光滑念珠菌三法鉴定无差异。在 CHROM:2 4小时、48小时内鉴定速率分别是 74.42 % ,77.91% ,均高于 SGA(34 .88% ,6 9.77% )和上机 (0 ,74.42 % )。结论 :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病原性酵母菌种向非白念珠菌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酵母菌 念珠菌性阴道炎 念珠菌属 微生物鉴定 显色培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