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群落演替对豆酱发酵过程中酪氨酸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金曼芹 罗丹 +3 位作者 王刚兔 李奕欣 裴伟 薛文通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3,共10页
为寻找消除豆酱表面白点的有效方法,提升豆酱品质,本研究对豆酱整个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理化特性和酪氨酸代谢途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是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四生球菌属、片球菌属、葡... 为寻找消除豆酱表面白点的有效方法,提升豆酱品质,本研究对豆酱整个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理化特性和酪氨酸代谢途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是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四生球菌属、片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优势真菌是曲霉属、接合酵母属和伊萨酵母属,微生物群落演替主要受p H值、总酸和氨基态氮的影响。酪氨酸代谢的主要功能群落是肠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且发酵初期芽孢杆菌属具有较高的降解酪氨酸潜力,但在整个发酵过程合成酪氨酸潜力均远低于肠杆菌。本研究结果可为降低豆酱中酪氨酸含量和解决白点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改善豆酱产品外观品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酱 酪氨酸代谢 微生物群落演替 白点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北疆甜菜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2
作者 王泽玉 多芝贤 +6 位作者 陈海军 孙剑 齐树森 魏国坤 张菡 杨洁 秦亚楠 《中国糖料》 2025年第2期59-71,共13页
【目的】为探究北疆不同地区的甜菜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规律。【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甜菜的细菌16S rDNA V3~V4区以及真菌ITS区测序,对贮藏不同时间的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表征。通过对贮藏末期的甜菜... 【目的】为探究北疆不同地区的甜菜在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规律。【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甜菜的细菌16S rDNA V3~V4区以及真菌ITS区测序,对贮藏不同时间的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表征。通过对贮藏末期的甜菜中致腐微生物进行筛选和鉴定,明确造成甜菜腐败的优势致腐菌。【结果】甜菜中的微生物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腐败甜菜中主要的优势细菌为明串珠菌、泛菌和植物乳杆菌属,优势真菌为酵母菌。整个微生物群落在这些优势细菌的驱动下促使甜菜腐败,含糖量下降。通过对筛选出的60株细菌和44株真菌进行鉴定发现甜菜中优势致腐细菌和真菌分别为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 XJ-4和Aspergillus alliaceus A-4。【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新疆甜菜贮藏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贮藏期 蔗糖含量 微生物群落演替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产高温大曲主发酵期微生物群落演替及主要酶系动态分析
3
作者 姜庆昊 翟忠英 +1 位作者 赵英 肖功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2-90,共9页
高温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的发酵剂、糖化剂和生香剂,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及酶系,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温大曲主发酵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酶系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阐明微生物和酶系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高通量... 高温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的发酵剂、糖化剂和生香剂,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及酶系,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温大曲主发酵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酶系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阐明微生物和酶系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酶活力测定方法,分析高温大曲不同发酵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系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大曲主发酵期间酶活力的变化明显,以制曲工艺的第1次翻曲(第9天),第2次翻曲(第15天)这2 d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单宁酶的酶活力出现拐点。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10个属和真菌5个属区分组间差异的关键成分:细菌属为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Kroppenstedti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Sediminibacter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火山渣芽胞杆菌属(Scopulibacillus)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真菌属为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红曲霉属(Monascus)、Leiothecium、Millerozyma和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并由他们来驱动整个高温大曲发酵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该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湘产高温大曲微生物和酶系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制曲工艺的优化、强化曲的制备以及酱香型白酒酒质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高温大曲 酶系 微生物群落演替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酶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苏峰峰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4-530,共7页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大量降解.醌指纹数据显示,胞外酶并未引起新的优势醌的出现,进入高温期后,以MK-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作为优势菌群,且这种优势一直存在;堆肥后期胞外酶对甲基萘醌影响较大,可促进长链甲基萘醌的出现.主成分分析表明,胞外酶对醌种类演替的影响主要作用在3d和40d,这与非相似性指数结果一致,并使真菌在整个体系中影响力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酶 木质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群落演替 堆肥 醌指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炜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732,共6页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物之间生物量的差距.醌指纹数据显示,Pb污染垃圾堆肥过程中的优势菌群与未污染参照体系中一致,未出现新的优势菌群.以MK-6和以Q-8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对Pb耐受性较低,而以MK-7(H4)和以Q-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在Pb的作用下迅速增长,呈现出较强的耐Pb性.聚类分析表明,Pb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一次发酵初期表现最为明显,但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呈减缓趋势,这与堆肥过程对重金属毒性存在一定弱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演替 醌指纹法 重金属毒性弱化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地区浆水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功能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阳 王珊珊 +4 位作者 高琪 甄子辰 王令 路宏朝 张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149,共8页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发酵不同阶段的汉中浆水进行细菌与真菌多样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较为稳定,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3个发酵时期中优势细菌门均为厚壁菌门...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发酵不同阶段的汉中浆水进行细菌与真菌多样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较为稳定,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3个发酵时期中优势细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细菌属为乳植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腐败乳杆菌属(Loigo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寡碳乳杆菌属(Paucilactobacill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等;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真菌属主要有双胞菌属(Cystofilobasidium)、白冬孢酵母属(Leucosporidium)、镰刀菌属(Fusarium)、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Holtermanniella等。整个发酵过程中优势菌属相对含量有明显波动,参与发酵的真菌种类多于细菌。微生物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细菌中涉及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的通路比例分别为(74.11±0.11)%、(12.07±0.19)%、(3.71±0.10)%,代谢功能主要分布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核苷酸、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等。该研究揭示了汉中地区浆水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为浆水的食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浆水 微生物群落演替 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范民婷 姜东琪 +6 位作者 张云舒 李玲玉 王颖 陈珊 代志国 孙舒扬 赵玉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96,共6页
以自然发酵的黑树莓酒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AF)过程中,酵母属(Saccharomyces)、弯担菌属(Curvibasidium)和木拉克酵母属(Mrakia)相对丰度较高... 以自然发酵的黑树莓酒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AF)过程中,酵母属(Saccharomyces)、弯担菌属(Curvibasidium)和木拉克酵母属(Mrakia)相对丰度较高,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中期和后期相对丰度达75%以上。在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过程中,泛菌属(Pantoea)、酒球菌属(Oen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酸土单胞菌属(Aciditerrimonas)和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占有较高的比例。酒球菌属增殖迅速,增长了近25%,在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增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树莓酒 自然发酵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米醋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娇娇 李婧 +4 位作者 范冰倩 杜鹏 郑宇 朱立磊 宋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2,共7页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红曲米醋红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合红曲的糖化力、液化力等生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深度解析微生物群落演替对红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获得16个真菌属菌株和16个细菌属菌株,主要...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红曲米醋红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合红曲的糖化力、液化力等生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深度解析微生物群落演替对红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获得16个真菌属菌株和16个细菌属菌株,主要真菌有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为0.36%~66.79%)、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相对丰度为14.77%~47.80%)、红曲霉属(Monascus)(相对丰度为11.28%~41.09%),随着制曲时间增加,优势真菌由Saccharomyces、Monascus逐渐变为Aspergillus;细菌中乳酸菌(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相对丰度为63.54%~94.98%),且随着制曲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CCA分析结果表明,真菌中Aspergillus、Penicillium对红曲生化指标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细菌属对红曲生化指标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米醋 微生物群落演替 生化指标 高通量测序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试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脱氮除碳效能及微生物群落演替
9
作者 文红平 杨小明 +5 位作者 成郁楠 刘梦雪 罗子锋 李强 李永涛 张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9-678,共10页
通过在鸭场搭建中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以稀释鸭场沼液作为进水,并用蔗糖调节进水COD,评估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的脱氮除碳效能和微生物群落演替。结果表明:阶段Ⅰ(1~20 d)为污泥接种及水质适应阶段,进水碳氮比(C/N)小于2,COD和N... 通过在鸭场搭建中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以稀释鸭场沼液作为进水,并用蔗糖调节进水COD,评估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的脱氮除碳效能和微生物群落演替。结果表明:阶段Ⅰ(1~20 d)为污泥接种及水质适应阶段,进水碳氮比(C/N)小于2,COD和NH_(4)^(+)-N浓度约为200 mg/L,COD和NH_(4)^(+)-N去除率在第8天分别达到80%和90%;阶段Ⅱ(21~55 d)为系统稳定运行阶段,进水C/N小于2,COD和NH_(4)^(+)-N浓度分别为200~500、200~400 mg/L,COD去除率约为60%,NH_(4)^(+)-N去除率超过80%;阶段Ⅲ(56~95 d)为模拟有机物浓度变化阶段,进水C/N为1.2~5.5,COD和NH_(4)^(+)-N浓度分别为300~1 400、150~400 mg/L,COD和NH_(4)^(+)-N的去除率均大于80%,同时发现低温是SBR脱氮除碳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微生物16S rRNA全长测序发现,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系统中门和纲水平下的优势微生物菌群。从属水平分析,试验期间系统内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演替,在运行稳定后均形成了具有脱氮除碳功能的优势微生物群落。表明SBR可以实现对低C/N鸭场沼液的高效脱氮除碳,对高NH_(4)^(+)-N浓度和低C/N的鸭场沼液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场沼液 中试规模 SBR 脱氮除碳 微生物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绿化垃圾堆肥过程及微生物演替与氮素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辰磊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36-1041,共6页
堆肥是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有效方式。园林绿化垃圾来源多样,其性质具有较大差异,堆肥所需的条件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将园林绿化垃圾分为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两类,分别进行堆肥,监测不同园林绿化垃圾堆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 堆肥是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有效方式。园林绿化垃圾来源多样,其性质具有较大差异,堆肥所需的条件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将园林绿化垃圾分为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两类,分别进行堆肥,监测不同园林绿化垃圾堆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和微生物群落演替,探索上海不同类型园林绿化垃圾堆肥的氮素转化。结果表明,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堆肥的温度均在堆肥开始后迅速升高,草屑类堆肥在12 d时达到最高温度(69.7℃),树枝树叶类堆肥在5 d时达到最高温度(66.0℃)。草屑类和树枝树叶类堆肥的pH值在堆肥前期均呈降低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两种堆肥pH值变化趋势的转折点均在14~20 d时。堆肥过程中EC均呈现出前期快速增加后期保持稳定的趋势,草屑类堆肥EC最大值为6.50 mS·cm^(-1),树枝树叶类堆肥EC最大值为2.31 mS·cm^(-1)。进一步分析发现2种园林废弃物堆肥中含有大量与有机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主要包括芽孢杆菌Bacilli、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ia等。FAPROTAX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堆体中的氮循环代谢功能随堆肥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强,树枝树叶堆肥的氮素转化循环的功能代谢丰度增加更为明显。本研究从微生物代谢层面揭示了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氮素转化途径,为园林绿化垃圾堆肥化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垃圾 微生物群落演替 氮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堆肥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及其细菌群落结构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秀红 李欣欣 +3 位作者 史向远 王保平 周静 籍增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7-1463,共7页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析了玉米秸秆和牛粪联合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第2次翻堆(第14天)时,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初次建堆时(0 d)和其余翻堆时(第8、20、26天)次之,发酵结束时(第34天)最弱.Simpson、Shannon-Wiener和Mc Intosh多样性指数表明,建堆时及翻堆时的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极显著优于好氧堆肥结束.不同好氧发酵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同一碳源代谢有差异,同一好氧发酵时间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酸类和醇类是区分好氧堆肥不同时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差异的敏感碳源.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细菌的种类和丰度不同,共享的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第0、8、14、20、26、34天这6个时间内它们的相对丰度之和分别达90.27%、90.34%、94.26%、84.21%、84.31%和77.61%,且6种门类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丰度表达存在消长变化状态.研究显示,参与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在碳源代谢能力上存在多样性,在细菌菌群的种类和丰度上也存在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微生物群落演替 Biolog法 碳源代谢能力 宏基因组学 细菌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贾云 胡婉蓉 +5 位作者 吕晋雄 张倩颖 王跃 罗诚 刘元法 李东亮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8,89,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对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理化代谢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确定功能微生物及其共生类群,以明确微生物群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属Staphylococcus和Aspergillus...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对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理化代谢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确定功能微生物及其共生类群,以明确微生物群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属Staphylococcus和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在发酵过程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21 d分别占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导地位;Aspergillus、Staphylococcus、Filobasidium可能对总糖变化和还原糖的生成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Bacillus对含氮物质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Candida作为微生物共生类群和发酵后期的标志微生物属,不仅可以降解含氮物质、合成风味物质,而且对维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 烟叶发酵 微生物群落演替 相关性分析 功能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时间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杰 尹雪敬 +4 位作者 王思然 董志浩 李君风 贾玉山 邵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4-175,共12页
为评价贮藏时间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将蜡熟期甜高粱(SS)自然青贮1、3、7、15、30和60 d,开窖后,随机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分析。同时,对鲜样、青贮7和60 d的甜高粱青贮饲料(SSS)进一... 为评价贮藏时间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将蜡熟期甜高粱(SS)自然青贮1、3、7、15、30和60 d,开窖后,随机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分析。同时,对鲜样、青贮7和60 d的甜高粱青贮饲料(SSS)进一步进行高通量测序和KEGG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青贮60 d后,甜高粱青贮饲料呈低pH值、高乳酸含量和高乳乙比的同型乳酸发酵。肠杆菌属(26.0%)和泛菌属(25.7%)为SS鲜样的优势菌属,而明串珠菌属(34.1%)和乳球菌属(31.6%)则在7 d的SSS中占据优势,随后在60 d的SSS中被乳杆菌属(73.5%)取代。斯皮尔曼相关性热图显示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乳酸含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青贮前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较大差异:青贮过程下调了氨基酸、能量、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但上调了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总体而言,高通量测序结合KEGG功能预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甜高粱青贮过程中球状乳酸菌至杆状乳酸菌的演替规律,并初步发现了碳水化合物代谢上调及氨基酸代谢下调的功能转变趋势。研究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和功能变化对深入揭示厌氧发酵机理和生产高品质青贮饲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发酵品质 微生物群落演替 功能变化 青贮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巴腊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左瑶 朱联旭 +5 位作者 路宏朝 任宏强 王令 王珊珊 吴国飞 张涛 《肉类研究》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镇巴腊肉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同时对细菌表型及相关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镇巴腊肉生产加工过程中,真菌丰度大于细菌丰度,并随着发酵时间及加工工艺变化,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镇巴腊肉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同时对细菌表型及相关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镇巴腊肉生产加工过程中,真菌丰度大于细菌丰度,并随着发酵时间及加工工艺变化,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镇巴腊肉中丰度最高的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细菌属随着加工步骤推进由原料肉样品中的大肠-志贺氏菌属演替为腌制时期和熏制时期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乳杆菌属(Latilactobacillus);丰度最高的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属由镰刀菌属(Fusarium)和被孢霉属演替为镰刀菌属(Mortierella)和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基于菌落演替变化及细菌表型和功能预测,发现镇巴腊肉在加工过程中有害微生物不断减少,利于发酵的微生物逐渐增加,促进镇巴腊肉风味物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巴腊肉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浓度对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0-206,共7页
蚕豆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类调味品。盐作为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对蚕豆酱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和理化因子演替规律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时间蚕豆酱... 蚕豆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类调味品。盐作为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对蚕豆酱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和理化因子演替规律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时间蚕豆酱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检测了其理化特征。结果表明,盐浓度不仅会显著影响pH、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的含量,还会显著影响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在不同盐浓度的发酵过程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门,两者相对丰度之和可达97%。在属水平上,葡萄球菌属(34.26%~54.94%)、魏斯氏菌属(11.91%~23.69%)和芽孢杆菌属(8.38%~30.79%)是蚕豆酱发酵过程中的绝对优势细菌属。芽孢杆菌属、盐单胞菌属、片球菌属、盐厌氧菌属、盐乳杆菌属、考克氏菌属和四联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盐和pH是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演替的主要驱动力。该研究解析了盐对蚕豆酱发酵生态的影响,为蚕豆酱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酱 高通量测序 原核微生物群落演替 理化因子 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腐菌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16
作者 郝刘斌 孙悦 +6 位作者 冯璠 盖赵鹏 安金璐 王雅暄 杨瑶 郑素月 王春霞 《中国瓜菜》 2025年第9期187-198,共12页
为优化草腐菌培养料发酵工艺,提高草腐菌出菇效率、出菇质量,分别从草腐菌培养料未发酵(C0)、四次翻堆后(C1、C2、C3、C4)、一次发酵完成(C5)和二次发酵完成(C6)7个发酵阶段取样,测定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并通过高... 为优化草腐菌培养料发酵工艺,提高草腐菌出菇效率、出菇质量,分别从草腐菌培养料未发酵(C0)、四次翻堆后(C1、C2、C3、C4)、一次发酵完成(C5)和二次发酵完成(C6)7个发酵阶段取样,测定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培养料的微生物群落演替情况及在OTU水平上评估培养料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培养料的含水量(w,后同)和pH均呈降-升-降趋势,最终分别为65.14%和7.15;电导率呈升-降-升的趋势,最终为2.47 mS·cm^(-1);总有机碳含量(TOC)C0~C1阶段略微上升,后逐渐下降,最终为45.04%;总氮含量(TN)呈升-降-升趋势,最终为0.63%;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呈降-升-降的趋势,而漆酶活性整体持续下降,发酵结束时分别为2.08、3.58、13.19 U·g^(-1)。细菌群落中栖热菌属(Thermus)在C1~C6时期均为优势菌属,而norank_f__norank_o__SBR1031在C2~C6时期为优势菌属。真菌群落中嗜热链球菌属(Mycothermus)在C1~C6时期均为优势菌属。TOC和TN分别为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最显著的理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腐菌 培养料 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时间对原料驼乳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冀承昊 王宇 +2 位作者 王涛 吉日木图 何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6-262,共7页
原料驼乳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显著的过程,对驼乳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原料乳冷藏过程的理化性质及微观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冷藏6 d原料乳的微观结构和蛋白结构的差异,探讨冷藏原料乳的变质规律。结果表明,... 原料驼乳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显著的过程,对驼乳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原料乳冷藏过程的理化性质及微观特征进行研究,比较4℃冷藏6 d原料乳的微观结构和蛋白结构的差异,探讨冷藏原料乳的变质规律。结果表明,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原料乳中主要理化性质(脂肪、蛋白质、乳糖)呈现动态变化,pH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数、大肠杆菌数、乳酸菌数)均显著增加。冷藏3 d后关键酶(脂肪酶及蛋白酶)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此外,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不同冷藏处理的原料乳结果显示,随冷藏时间的延长,原料驼乳中脂肪、蛋白质和乳糖在3 d后峰值发生偏移。因此,冷藏第3天为原料驼乳品质控制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驼乳 冷藏过程 微生物群落演替 相关性分析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及其电化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琛 郑红艾 +3 位作者 周笑绿 王中宏 吴阳 李炳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128,共7页
微生物浸出技术具有可处理对象丰富、过程简单、能耗低、环境友好的优点,在未来矿物处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总结了浸矿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 微生物浸出技术具有可处理对象丰富、过程简单、能耗低、环境友好的优点,在未来矿物处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总结了浸矿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概述了混合菌在浸矿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简述了微生物浸矿电化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浸出 湿法冶金 微生物群落演替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的发酵品质、菌群演替及关键菌群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静娴 杜桂林 +4 位作者 史吉平 马治国 袁辰阳 刘相岑 张保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102,共13页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条件下混合贮存30 d,分别在发酵的第0,3,7,15,30天取样,分析样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使用Mothur 1.30.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Chao1指数),结合BugBase和FUNGuild数据库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表型功能,再利用共现性网络、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菌群互作以及理化指标与优势物种相关性。【结果】与发酵前相比,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结束后pH、干物质(DM)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下降(P<0.05),有机酸(乳酸、乙酸、丁酸)和乙醇显著积累(P<0.05),其中铵态氮含量在贮存结束时低于10%,pH降低到4.0;粗脂肪(CF)、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素(ADF)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中性洗涤纤维素(NDF)含量显著上升(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Coverage指数为0.99~1.00;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于发酵第3天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RA)>5%)由初始的非理想菌群转变为乳酸菌和肠杆菌类,真菌群落中致病型菌群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9种细菌表型和12种真菌表型被注释,其中需氧型(aerobic)、形成生物膜(forms biofilms)、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潜在致病型(potentially pathogenic)细菌和动物致病型(animal pathogenic)真菌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在30 d时相对丰度分别为8.0%,31.5%,31.8%,31.3%,15.46%。基于物种属水平相对丰度构建的微生物共现性网络由38个点(代表细菌属或真菌属)和91条无向的边(代表相连细菌属或真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组成。与发酵前相比,乳酸菌(片球菌属Pedi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分类的乳杆菌科unclassified_f__Lactobacillacea)和腐生型真菌(节担菌属Wallemia和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作为关键物种抑制了病原菌富集;片球菌属Pediococcus、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是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改善青贮品质的关键物种。RDA结果显示,pH、WSC、CF是影响微生物优势物种演替的关键理化因子,其中pH、WSC与优势物种镰孢菌属、曲霉属、泛菌属、肠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与片球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呈负相关关系;CF与优势物种肠球菌属、节担菌属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干物质含量被有效保存,真菌优势物种显著富集,有效抑制了病原菌菌群的积累,可知混贮发酵是资源化处理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贮发酵 甘蓝尾菜 水稻秸秆 微生物群落演替 共现性网络 关键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