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明明 陈慧敏 +3 位作者 王小铁 谭华 陈嘉轩 龙明秀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62-2171,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究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3年在陕西百恒有机猕猴桃园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定位试验,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草覆盖为试验处理,以传统清耕为... 为进一步探究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3年在陕西百恒有机猕猴桃园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定位试验,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草覆盖为试验处理,以传统清耕为对照,对行间三年生白三叶耕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组分、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后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水溶性有机碳极显著降低25.87%(P<0.01);土壤细菌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提高了细菌物种负向竞争关系;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和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认为,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采用白三叶作为生草覆盖不仅有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碳循环酶活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及功能,进而促进土壤碳循环和有机质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微生物残体 土壤微生物群落 果园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氮释放及相关微生物种群丰度变化研究
4
作者 赵苗苗 毕蓉 +6 位作者 李鸿妹 宋欣荣 黄圣荣 冯秀婷 张海龙 李莉 赵美训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5,共12页
我国黄海海域已连续18年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数百万吨浒苔在绿潮消亡阶段沉降入海并向海水中释放大量有机质。目前,对于量化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 我国黄海海域已连续18年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数百万吨浒苔在绿潮消亡阶段沉降入海并向海水中释放大量有机质。目前,对于量化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的释放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选择浒苔为对象,设置2种降解密度(1 g/L、5 g/L),研究90 d降解过程中的POC和PON浓度、POC︰PON及微生物丰度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微生物丰度与POC、PON浓度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90 d降解过程中POC浓度[1 g/L与5 g/L处理组峰值分别为(90.17±24.77)和(219.99±45.11)μmol/L]、PON浓度[1 g/L与5 g/L处理组峰值分别为(16.15±0.71)和(23.20±7.16)μmol/L]变化显著。POC、PON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前60 d,POC和PON浓度均先上升后下降;第60~90天,POC浓度持续下降约49%,而PON浓度上升约430%。浒苔降解初期POC︰PON升高,表明此时氮的释放滞后于碳;随后,POC︰PON下降,与微生物对氮的固定以及呼吸作用消耗碳有关。微生物丰度与POC、PON浓度显著相关,表明微生物对浒苔降解过程中POC、PON释放具有重要作用。降解密度对POC、PON浓度有显著影响,5 g/L处理组POC、PON浓度约为1 g/L处理组的2~3倍,且5 g/L处理组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较长。本研究厘清了浒苔降解过程中POC、PON的释放特征,明确了微生物丰度变化与POC、PON含量及二者比值变化的关系,为深入探究浒苔降解过程中微生物对POC、PON释放的调控机制以及POC、PON降解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降解 降解密度 微生物丰度 颗粒有机 颗粒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开垦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傅鹏宇 梁萌 李晨华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9-747,共9页
【目的】研究开垦与长期不同施肥对荒漠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11种管理模式:不施肥(CK[a])、单施化肥(PK[b]、NK[c]、NP[d]、N... 【目的】研究开垦与长期不同施肥对荒漠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11种管理模式:不施肥(CK[a])、单施化肥(PK[b]、NK[c]、NP[d]、NPK[e]、N_(2)P_(2)[f]、N_(2)P_(2)K[g]),化肥配施秸秆(NPKR[h],NPKR_(2)[i],N_(2)P_(2)R_(3)[j])和化肥配施厩肥(NPKM[k]),采集其0~20 cm土层样品,与同一毗邻原生荒漠土壤进行比较,分析荒漠开垦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的联系。【结果】与毗邻荒漠相比,开垦与长期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土壤细菌、真菌、古菌及固氮菌的丰度显著增加,真菌>细菌>古菌;其中,处理g、处理j与处理k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丰度均具有较高增幅。【结论】荒漠开垦与施肥通过降低土壤pH值与盐分,增加外源有机质与养分输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丰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植被对干旱区土壤有机碳汇的形成有正向促进作用,化肥(尤其是N、P)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绿洲 有机储量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利用性不同的有机碳源阻控尿素诱导红壤酸化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官鹏 王如海 +2 位作者 时仁勇 李九玉 徐仁扣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单施尿素会发生强烈的硝化作用,培养结束时土壤pH降低1.17个单位。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有机碳源与尿素配施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土壤无机氮和NO_(3)^(–)-N分别减少了17.1%~99.4%和46.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相有机氮共增加了3.0%~14.8%,土壤pH提高0.67~3.11个单位。有机碳源与氮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同化作用和土壤固持,显著降低硝化作用及其诱导的土壤酸化。其中微生物易利用的葡萄糖有利于促进前期肥料氮被微生物快速同化和后期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对肥料氮可起暂存和缓释作用;较难利用的纤维素促进肥料氮微生物同化的作用较葡萄糖滞后,但同化作用强、效率高,有利于肥料氮在土壤中较长时间的固持;难利用的木质素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弱,但直接抑制了硝化作用,以上有机碳源调控氮素转化过程可提升土壤pH约0.6个单位。而苯甲酸钠作为易利用有机酸盐,虽然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显著低于葡萄糖和纤维素,但其具有直接抑制硝化作用的能力,而且苯甲酸钠的脱羧作用可以快速消耗H^(+),可大幅提升土壤pH约3.0个单位。综上,有机碳源本身的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机物本身的毒性效应等是影响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耦合的土壤酸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养分和酸度调控的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源的可利用性 微生物氮同化 硝化作用 氮矿化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坡耕地红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7
作者 赵吉霞 酒鹃鹃 +2 位作者 李永梅 王梦雪 范茂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团体结构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的影响,可为红壤坡耕地合理种植模式提供选择依据。在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坡耕地径流小区中设置裸地、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4个处理,比较不同种植模... 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团体结构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的影响,可为红壤坡耕地合理种植模式提供选择依据。在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坡耕地径流小区中设置裸地、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4个处理,比较不同种植模式持续3年之后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处理(MD)下的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D_(W))相较于大豆单作(DD)和玉米单作(MM)分别提高2.78%和10.45%,几何平均直径(D_(G))分别提高9.43%和23.40%,≥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分别提高7.35%和15.41%,团聚体破坏率(D_(p))分别降低9.61%和20.66%;MD处理各粒级团聚体MBC和MBN均值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MBC除<0.25 mm粒级之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MBN除≥5.00 mm与<0.25 mm粒级之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MD处理各粒级团聚体MBC/MBN均值均高于单作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土壤团聚体中的MBC和MBN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其相关性在中大粒径团聚体中高于小粒径团聚体。研究表明,间作促进了坡耕地红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提高了MBC和MBN含量,为研究区较为理想的一种坡耕地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微生物生物量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林土壤酸解有机碳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
作者 郎彩芳 吴传敬 +3 位作者 许恩兰 林伟盛 刘小飞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7,188,共9页
[目的]酸解有机碳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碳组分,其质量分数变化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探讨土壤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方法]对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的采伐剩余物进行清除(R)、火... [目的]酸解有机碳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碳组分,其质量分数变化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探讨土壤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方法]对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的采伐剩余物进行清除(R)、火烧(RB)和保留(RR)3种处理,在种植杉木3 a后采集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对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活性组分Ⅰ、Ⅱ及惰性组分)和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1)采伐剩余物处理对0~10 cm土层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无显著影响。10~20 cm土层,RR和R处理下活性组分Ⅰ(LPⅠ)质量分数(7.2、6.8 g/kg)明显高于RB(4.7 g/kg)处理,RB处理活性组分Ⅱ(LPII)和惰性组分(RP)质量分数(1.06、3.59 g/kg)显著低于R(1.32、7.79 g/kg)处理。RB处理0~10 cm土层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明显高于10~20 cm土层。2)0~10 cm土层RB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335.1 mg/g)显著低于RR和R(540,453.7 mg/g)处理,不同处理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土层RR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总PLFAs质量分数都显著高于RB处理。0~10 cm土层RB处理F∶B显著高于RR和R处理,RR处理GP∶GN显著高于RB和R处理。3)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与总微生物生物量及各微生物类群PLFAs质量分数均呈正相关。[结论]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有利于将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对于采取合理的杉木林经营措施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解有机组分 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 微生物群落组成 杉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低洼滩地绿化树种凋落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王心童 赵天雅 +3 位作者 陶洪波 刘昱辉 於朝广 华建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52,共18页
采用凋落袋法,研究了亚热带低洼滩地绿化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中山杉302’(Taxodium‘Zhongshanshan 302’)、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和乌桕〔Triadica sebifera(Linn.)Small〕凋落叶在3种水位〔水位位于土壤... 采用凋落袋法,研究了亚热带低洼滩地绿化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中山杉302’(Taxodium‘Zhongshanshan 302’)、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和乌桕〔Triadica sebifera(Linn.)Small〕凋落叶在3种水位〔水位位于土壤界面之上5 cm(T_(f))、水位与土壤界面持平(T_(w))及水位位于土壤界面之下5 cm(T_(d))〕下180 d内的分解规律,分析了不同凋落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叶种类和水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凋落叶分解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凋落叶C/N比和纤维素含量越低,其分解速率越快。垂柳和乌桕凋落叶分解较快,湿地松凋落叶分解最慢,‘中山杉302’凋落叶分解居中。T_(f)、T_(w)和T_(d)处理中,凋落叶分解180 d时乌桕凋落叶干质量损失率均最高,分别为94.14%、69.80%和79.67%,对应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最高,分别为11.99、11.97和12.38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M/P比(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的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水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T_(d)处理中纤维素、木质素分解性细菌和真菌富集,而T_(w)和T_(f)处理中厌氧细菌及水生真菌的相对丰度较大。综上所述,乌桕凋落叶分解较快,其通过短期内输入大量不稳定碳组分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凋落叶种类相比,水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塑造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涝树种 凋落叶分解 土壤有机 土壤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10
作者 李佳慧 李伟洁 +2 位作者 许沁宇 孙立强 刘远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5,共7页
依托同步模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设置4种试验处理:正常气候对照处理(CK),大气CO_(2)浓度升高(CE)、作物冠层升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处理(CW),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和微生物丰... 依托同步模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设置4种试验处理:正常气候对照处理(CK),大气CO_(2)浓度升高(CE)、作物冠层升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处理(CW),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土壤大团聚体比例(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增加;WA和CW处理土壤MWD和GMD无显著变化。(2)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呈现规律为小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微团聚体,粉黏粒中有机碳含量显著小于其他粒级团聚体;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显著增加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WA处理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3)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显著增加>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细菌丰度,WA和CW处理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中细菌丰度;土壤真菌主要聚集在>2 mm团聚体中,与CK处理相比,CE处理显著增加各粒级团聚体中真菌丰度,WA处理显著增加>2 mm团聚体中真菌丰度,CW处理显著增加0.25~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真菌丰度。据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团聚体中细菌、真菌丰度与土壤MWD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中真菌丰度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气候变化与土壤团聚体共同作用影响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丰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微生物丰度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土 团聚体稳定性 微生物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管理对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莎莎 张晓杰 +3 位作者 陈俊玲 李艳春 陈华 王义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5-9,14,共6页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 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不仅制约着土壤肥力、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还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健康产生作用。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在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与积累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对细胞残体营养物质的迭代积累发挥关键作用。探讨了农田管理下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分析了微生物源碳在土壤有机碳中的稳定机制,讨论了农田管理措施对微生物源碳的调控作用,并且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解析微生物源碳的作用机制,为优化土壤氮素管理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管理措施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有机碳的影响
12
作者 李继琼 雷艳婷 +2 位作者 江星玉 李瑞 蓝家程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9-1033,共15页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微生物的关系,该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耕地(对照)和典型植被恢复(花椒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微生物的关系,该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耕地(对照)和典型植被恢复(花椒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了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组分与微生物类群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并且0~10 cm土层相对10~20 cm土层增加更显著(P<0.05)。(2)植被恢复明显改变了土壤微生物β多样性和物种相对丰度,但α多样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3)所有样品中土壤的主要优势细菌门为未分类细菌(unclassified_k__norank_d__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主要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真菌(unclassified_k__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4)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密切相关的细菌主要为放线菌门中的浅野式菌属、norank_f__67-14、土壤红杆菌属、norank_f__Ilumatobacteraceae、链霉菌属及子囊菌门中的unclassified_p__Ascomycota、Setophaeosphaeria、unclassified_o__Helotiales、unclassified_o__Pleosporales、枝孢菌属、棘壳孢属、unclassified_o__Sordariales、绿僵菌属、耳孢菌属、外瓶霉属。该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变微生物群落,其中放线菌门和子囊菌门是影响有机碳及组分变化的关键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喀斯特石漠化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及火后恢复研究
13
作者 魏云敏 袁强 《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3-68,共6页
为揭示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被森林大火干扰过的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不同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影响因子、... 为揭示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选择大兴安岭地区被森林大火干扰过的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氯仿熏蒸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强度火烧迹地中不同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影响因子、火后恢复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及对照样地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养分P、K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火后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其含量表现为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火干扰随着时间推移,影响不显著;不同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碳素有效率和碳库活度,随着火后植被的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碳素有效率和碳库活度逐步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 火干扰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在提升蔬菜土壤有机碳含量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白璐 李富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46-48,共3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土壤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持续下降,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了蔬菜的生长与产量。微生物菌肥通过引入特定微生物...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土壤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持续下降,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了蔬菜的生长与产量。微生物菌肥通过引入特定微生物群体,促进土壤有机质转化,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还能有效提升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蔬菜生长。基于此,介绍了微生物菌肥的种类和作用机制,探究了微生物菌肥在提升蔬菜土壤有机碳含量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蔬菜土壤 有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15
作者 肖烨 黄志刚 +1 位作者 龙九妹 罗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83-6795,共13页
丹霞地貌区是我国西南脆弱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植被通过凋落物、细根等向土壤输入营养物质,进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关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具体影响,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认识。选取贵州赤... 丹霞地貌区是我国西南脆弱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植被通过凋落物、细根等向土壤输入营养物质,进而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并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关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具体影响,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认识。选取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区的四种典型植被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SOC)、氮(TN)、磷(TP)养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MBC、MBN、MBP)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和化学计量不平衡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四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SOC、N、P养分均呈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竹林在0—10 cm和10—20 cm 2个土层中的SOC、TN和T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植被类型。(2)在0—20 cm土层,四种植被类型土壤C∶N均值为9.35—10.58,各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著;C∶P均值则在36.55—55.60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而N∶P比值相对较低,介于3.52至5.25之间,表明这四种植被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此外,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土壤N∶P比值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竹林。(3)在0—20 cm土层内,杉木林土壤的qMBC显著低于其它三种植被类型,而其qMBP则相对较高;杉木林和竹林的qMBN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植被类型。(4)化学计量不平衡性表现为:在0—20 cm土层,杉木林C∶N化学计量不平衡(IMB)和C∶P(IMB)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类型,而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N∶P(IMB)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竹林。(5)双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植被类型和土层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显示,C∶N(IMB)、C∶P(IMB)、MBC∶MBN和MBN∶MBP对微生物熵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四种植被类型中,竹林具有较高的养分富集能力,而杉木林qMBC最低,同时C∶N(IMB)、C∶P(IMB)和N∶P(IMB)均较高,这反映出其土壤质量状况较差。此外,四种植被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因此在生态系统管理中要注意N的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氮磷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不平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微生物养分限制调节土壤有机碳积累
16
作者 唐铭灿 王香香 +6 位作者 缪怡 马志 王先挺 李冠军 葛体达 祝贞科 陈俊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以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进而优化农田管理模式,本研究在县域尺度不同种植模式农田采集了单作水稻、单作小麦、单作菜地(白菜)、麦-菜轮作(小麦→白菜一年一作)、稻-菜轮作(水稻→白菜一...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以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进而优化农田管理模式,本研究在县域尺度不同种植模式农田采集了单作水稻、单作小麦、单作菜地(白菜)、麦-菜轮作(小麦→白菜一年一作)、稻-菜轮作(水稻→白菜一年一作)共76个土壤样品,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值。结果表明,单作水稻和稻-菜轮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最高,SOC是其他种植模式的1.3~1.6倍,MBC是其他种植模式的1.6~2.0倍,单作水稻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最高(100 mg·kg^(-1))。此外,水解酶活性在单作水稻和稻-菜轮作模式下均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稻-菜轮作模式下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最低,而单作水稻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碳限制低于其他模式,但微生物磷限制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研究表明,单作水稻和稻-菜轮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微生物养分限制,进而促进农田土壤碳的固持,为通过改变作物种植模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土壤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究
17
作者 刘荣 林迓 刘凡值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以果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为对照,设置了果园生草、果园行间种植草莓、果园行间培育幼苗3种套种模式,采集了4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pH值... 以果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为对照,设置了果园生草、果园行间种植草莓、果园行间培育幼苗3种套种模式,采集了4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pH值均高于对照;不同套种模式均能明显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尤其是果园生草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腐殖质组分、MBC、MBN、MBP含量的变化特征相似,均表现为果园生草模式>行间培育幼苗模式>行间种植草莓模式>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表明在果园生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固持碳、氮、磷的能力均高于行间培育幼苗、行间种植草莓和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而且4个指标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均具有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上呈极显著相关。在不同套种模式下,MBN/MBP无明显差别,C/N在果园生草模式下最高,行间种植草莓模式下最低;T_(1)、T_(2)、T_(3)这3组处理的C/P和N/P均低于对照;MBC/MBP与C/P呈极显著相关,C/P和N/P呈显著相关,MBC/MBN、MBC/MBP、MBN/MBP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杧果园套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固持碳氮磷的能力,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果园生草模式的改善效果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园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18
作者 冯立峰 李宗谙 +2 位作者 刘衍波 夏金亮 秦文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82-85,共4页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提高庐山红壤MBC和MBN,MBC分别提升26.04%和42.08%,MBN分别提升17.81%和29.42%。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MBC与MBN比值,且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5%生物质炭处理MBC、MBN及MBC与MBN比值均达到最大值。施用5%生物质炭对改善庐山红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庐山红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静凯 朱丽琴 +4 位作者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输入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原灌丛化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增卓玛 马文明 +1 位作者 马祥丽 母先润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的影响下,全球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发严重。然而,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灌丛化的响应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东缘3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 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的影响下,全球草地灌丛化现象愈发严重。然而,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灌丛化的响应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东缘3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无灌丛生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碳组分、细菌群落结构及菌群互作关系,拟揭示高寒草原灌丛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库的影响。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群落及其共生特征,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灌丛化草地(小叶锦鸡儿和金露梅)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均发生显著改变(P<0.01),而地上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变化(P>0.05)。三种灌丛样地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草地(P<0.05),而地下生物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灌丛化对SOC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减小了表层与深层SOC含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草地表层土壤SOC显著高于其深层(P<0.05),但三种灌丛样地无此趋势。三种灌丛和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SOC组分均以芳香族为主(除小叶锦鸡儿深层土壤外),灌丛和草地样地间芳香族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小叶锦鸡儿样地中芳香族含量呈表聚型分布(P<0.05)。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分布是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灌丛化的最重要预测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灌丛化显著改变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P<0.05),且植物群落结构和SOC化学组成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通过功能预测分析得到4个生物代谢通路,分别为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代谢(Metabolism)和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其中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在灌丛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富集(P<0.05)。三种灌丛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细菌共现网络均较未灌丛化草地更为复杂和稳定,并且偏利共生或共生关系在高寒草地细菌群落结构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灌丛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碳库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内容,为高寒草地土壤碳源汇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土壤有机化学组分 微生物共生网络 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