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祁连山亚高山草地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丁玲玲 祁彪 +4 位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陈秀蓉 徐长林 周启星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9-18,共10页
选取东祁连山亚高山草地植被6种典型群落类型(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对各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数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选取东祁连山亚高山草地植被6种典型群落类型(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对各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数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大小顺序为: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2)主要生理功能群季节动态变化总体趋势为随季节变化(5-11月)数量有所下降,从土壤剖面层次来看,O~10cm土层数量大于10~20cm土层;3)除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外,其余各种微生物生理功能群与土壤C、N关系紧密,表现出不同显著水平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亚高山草地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 数量动态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中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孙青 邢辉 +4 位作者 何斌 李雪影 陆现彩 陆建军 王睿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7-552,共6页
从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溪流获得样品,采用YE、Feo、FeSo、FeTo4种选择性培养基,利用overlay分离技术,获得7株细菌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目前已分离得到的酸矿水微生物进行了比较。利用分离菌株16S rRNA基... 从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溪流获得样品,采用YE、Feo、FeSo、FeTo4种选择性培养基,利用overlay分离技术,获得7株细菌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目前已分离得到的酸矿水微生物进行了比较。利用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获得的菌株可分为3个功能群:嗜酸性异养菌、嗜酸性自养菌、中度嗜酸性铁氧化细菌。嗜酸性异养菌主要与酸矿水中三价铁的异化还原和寡营养状态的维持有关;嗜酸性自养菌与酸矿水中铁、硫元素的氧化有关,是酸水中的生产者;中度嗜酸性铁氧化细菌能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并产生难溶性的矿物,可实现酸矿水与酸矿水底泥之间铁元素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化物矿山 酸矿水 overlay分离技术 微生物功能群 系统进化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对培养液氮转化及微生物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童昊雅 王爱丽 +3 位作者 余康华 李骐 李文龙 肖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65-1370,共6页
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会导致湖泊蓝藻水华的暴发。而蓝藻水华的暴发又会对水体氮转化微生物功能群、水体氮循环产生反作用。本试验利用蓝藻的优势种铜绿微囊藻建立试验体系,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体系中各形态氮含量的变化,用最... 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会导致湖泊蓝藻水华的暴发。而蓝藻水华的暴发又会对水体氮转化微生物功能群、水体氮循环产生反作用。本试验利用蓝藻的优势种铜绿微囊藻建立试验体系,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体系中各形态氮含量的变化,用最大可能数法及T-RFLP分析测定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及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可以加快释放水体氮素,增强反硝化作用,提高水体细菌物种的丰度,从而为水体的自我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氮转化 微生物功能群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沙植被区微生境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时空格局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贵森 吕星宇 +2 位作者 虎瑞 黄磊 张志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0-590,共11页
土壤微生物是探究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然而,针对干旱沙区人工植被建立后不同建植年代、植物种、微生境指示碳、氮、磷循环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较少。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区不同年代建植的柠条(Carag... 土壤微生物是探究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然而,针对干旱沙区人工植被建立后不同建植年代、植物种、微生境指示碳、氮、磷循环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较少。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区不同年代建植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分离培养法研究了指示土壤碳、氮、磷循环微生物功能群数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固沙年限增加,微生物功能群数量显著增加,且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亚表层(5~10和10~20 cm);(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纤维素分解菌呈“V”型分布,表现为春季低夏季高;氨化和硝化细菌从冬、春、夏到秋季均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溶磷菌数量则是从冬季、秋季到春夏季依次递减;(3)柠条与油蒿样地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溶磷菌数量均表现为1990年高于2010年,而油蒿地则相反;(4)全氮和有效磷对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影响极显著。可见,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磷元素含量较碳元素含量对微生物功能群数量限制更大,上述结果为更好地理解干旱沙区人工植被演替过程中微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油蒿 微生 微生物功能群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周军 肖炜 钦佩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4-500,共7页
研究了外来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对潮间带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原有光滩相比,互花米草的生长使当地潮间带的土壤微生物量增加,并随着植被的生长状况发生变化,微生物功能群中占优势的组分发生了变化.在互花米草盐沼中,与碳循... 研究了外来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对潮间带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原有光滩相比,互花米草的生长使当地潮间带的土壤微生物量增加,并随着植被的生长状况发生变化,微生物功能群中占优势的组分发生了变化.在互花米草盐沼中,与碳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较光滩中数量多,利用氮源的微生物功能群在2月份数量均少与光滩,其他月份均显著高于光滩.总体上外来种互花米草在滨海潮间带的大面积生长,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为该处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碳源,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功能群 土壤微生物 外来种 互花米草 滨海盐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1 位作者 薛萐 王国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0-717,共8页
为了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r rhamnoides)、人工草地(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Panicum uirgatum)和天然草地(阿尔... 为了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r rhamnoides)、人工草地(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Panicum uirgatum)和天然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的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的根际微生物对糖类的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沙棘、沙打旺和柳枝稷;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对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的代谢能力较高。茵陈蒿和阿尔泰狗哇花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其他4种植物.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具有相似的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天然草地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根际 微生物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动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国荣 陈秀蓉 +4 位作者 张俊忠 韩玉竹 胡宜刚 杨成德 徐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8,共8页
通过对2005和2006年东祁连山杜鹃灌丛、高山柳灌丛和金露梅灌丛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在2005与2006年存在差异;2)从土壤剖面层次来看,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 通过对2005和2006年东祁连山杜鹃灌丛、高山柳灌丛和金露梅灌丛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在2005与2006年存在差异;2)从土壤剖面层次来看,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数量大于10~20 cm土层;3)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数量大小顺序为: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芽孢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4)不同灌丛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量不同表现为:高山柳灌丛〉杜鹃灌丛〉金露梅灌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高寒灌丛 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瑞 刘旻霞 +2 位作者 张灿 赵瑞东 邵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84-1891,共8页
为了探究坡向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最大可能数(MPN)法测定了亚高寒草甸3年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类群及2016年微生物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微生物类群及功能群分布与植物生... 为了探究坡向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最大可能数(MPN)法测定了亚高寒草甸3年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类群及2016年微生物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微生物类群及功能群分布与植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差异显著(P<0.05),由阳坡向阴坡变化时,土壤微生物类群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同一坡向土壤细菌数量所占比例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2016年微生物总数较2014年与2015年分别下降了61.75%和68.23%。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总数随阳坡向阴坡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氨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固氮菌与硝化细菌数量(P<0.05)。相关分析表明,亚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含水量、全磷和土壤p 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的主导因子,固氮菌、硝化细菌数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表明,阴坡土壤环境明显优于阳坡,更适宜土壤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寒草甸 坡向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功能群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高威 王连峰 贾仲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37-1448,共12页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管理模式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功能。围绕我国典型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6年的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土壤: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研究了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呼吸...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管理模式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功能。围绕我国典型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36年的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土壤: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研究了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呼吸,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微生物群落构建模型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功能微生物演替的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升了土壤肥力,如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MNPK、OM、NPK和CK。与CK(以C计,186.9μg·g^(-1))相比,MNPK处理土壤微生物呼吸(以C计,228.7μg·g^(-1))增幅高达22.4%。差异物种分析(LEfSe)表明,NPK和MNPK处理具有相似的指示物种,主要为Dyella marensis、Bacillus megaterium和Herbaspirillum sp.,OM处理则主要包括Bacillus acidiceler和Bacillus megaterium。长期施肥刺激了氨氧化细菌(Nitrosospira)生长,NPK处理氨氧化细菌丰度增加3.61倍,而黑土中氨氧化古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优势类群分别为Nitrososphaera和Nitrospira。微生物共存网络分析表明,MNPK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关联度最为紧密,其正向网络关联度占比高达99.6%,显著高于NPK处理的78.4%和OM处理的97.4%。βNTI分析表明,长期施肥导致微生物类群定向富集而强化了群落组装的确定性过程,且MNPK处理确定性过程占比最高。结构方程模型(SEMs)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期施肥模式土壤肥力提升与微生物区系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其解释度>90%。上述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刺激功能菌生长,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提升土壤肥力,且MNPK处理对土壤肥力及其功能稳定性的提升,明显优于NPK和OM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确立更为完善的农田黑土施肥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长期施肥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落构建 关键微生物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污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保勋 沈植国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采用不同的灌溉量(0、300、600、900、1200、1500 m^3· hm^-2),在杨树林地进行了生活污水灌溉试验,探讨污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为600-900 m^3· hm^-2时,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微生物... 采用不同的灌溉量(0、300、600、900、1200、1500 m^3· hm^-2),在杨树林地进行了生活污水灌溉试验,探讨污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为600-900 m^3· hm^-2时,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微生物、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解磷微生物菌数相对较多,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一定改善;随着灌溉量的进一步加大,土壤中微生物菌数减少,土壤理化性质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灌溉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生物与地质演化的耦联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根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1,I0001,共16页
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质循环的耦合,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了解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窗口。大气中氮气分压(pN_(2))是认识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地外生命探测的潜在生命标识。因而,深入认识p... 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质循环的耦合,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了解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窗口。大气中氮气分压(pN_(2))是认识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地外生命探测的潜在生命标识。因而,深入认识pN_(2)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深时大气pN_(2)的变化,简要总结了地球上主要的氮储库特征,从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氮的地质循环两方面探讨了氮的地球生物循环过程、影响因素、可能的演化阶段,总结了当前对深时pN_(2)变化总体过程及影响因素的认识,提出了未来亟需解决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分压 pN_(2) 生物地球化学 地幔氧逸度 氮代谢 地质微生物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关键耦合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探讨 被引量:77
12
作者 于贵瑞 高扬 +2 位作者 王秋凤 刘世荣 申卫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评估陆地增汇/减排效果,预测分析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固碳功能影响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耦合过程基础上,论述了制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空间格局耦联关系的生物地理学机制,制约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耦合关系的生物生理生态学机制,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重点评述了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包括:(1)植物叶片冠层生物学过程和根系冠层生物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控制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互作关系;(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及其对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3)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实践。本文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控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期望能够通过这些探讨对推动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和新技术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氮-水耦合循环 生物调控机制 叶片冠层 根系冠层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甲烷厌氧氧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金业 陈庆锋 +3 位作者 尹志超 冯优 庄新军 张庆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3-1364,共12页
微生物主导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一直是甲烷(CH4)氧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对控制全球湿地CH4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硫酸盐还原型(SAMO)、反硝化型(DAMO)、金属氧化物驱动型(Metal-AOM)和中间电子直接转移型(DIET)四种AOM途径,其中,SAM... 微生物主导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一直是甲烷(CH4)氧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对控制全球湿地CH4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硫酸盐还原型(SAMO)、反硝化型(DAMO)、金属氧化物驱动型(Metal-AOM)和中间电子直接转移型(DIET)四种AOM途径,其中,SAMO以24 SO-作为AOM的最终电子受体,DAMO以NO2-/NO3-作为AOM的最终电子受体,Metal-AOM以铁锰等金属离子/金属氧化物作AOM的最终电子受体,而种间电子转移是一种不需要中间产物的转移方式。详细阐述了途径中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的相关研究,重点讨论了AOM途径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机理和进展,论述了目前常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检测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最后,从湿地环境因子对参与AOM微生物的影响机制、功能微生物富集培养以及湿地微生物参与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进行展望。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全球湿地碳、氮循环提供了微生物学方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湿地 功能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chip-based analysis of microbial functional genes diversity in rutile bio-desilication reactor
14
作者 宋翔宇 邱冠周 +3 位作者 王海东 谢建平 徐靖 王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22-2928,共7页
Biological desilication proces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move silicate from rutile so that high purity rutile could be obtaine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is process. In this work, a ... Biological desilication proces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move silicate from rutile so that high purity rutile could be obtaine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is process. In this work, a newly developed rutile bio-desilication reactor was applied to enrich rutile from rough rutile concentrate obtained from Nanzhao rutile mine and a comprehensive high through-put functional gene array(Geo Chip 4.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gene divers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potential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biological desilication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O2 grade of the rutile concentrate could increase from 78.21% to above 90% and the recovery rate could reach to 96% or more in 8-12 d.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almost all the key functional genes involved in the geochemical cycling process, totally 4324 and 4983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 genes, are detected in the liquid and ore surface, respectively. There are totally 712 and 831 functional genes involved in nitrogen cycling for liquid and ore surface samples,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unctional genes involved in the phosphorus and sulfur cycling is higher in the ore surface than liqui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ulfur cycling are also present in the desiliconization process of rutile. Acetogenesis genes are detected in the liquid and ore surfac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siliconizing process mainly depends on the function of acetic acid and other organic acids. Four silicon transporting genes are also detected in the sample, which proves that the bacteria have the potential to transfer silicon in the molecule level. It is shown that bio-desilic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way for enrichment of rough rutile concentrate and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desilicati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which also provides insights into our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c potential in biological desilication reactor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TILE functional gene diversity silicate bacteria BIOL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