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评《功能性食品化学与健康》
1
作者 高志玲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12-I0012,共1页
食品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微生物代谢与食品化学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发酵食品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制作和加工的食品,历史悠久。在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对食物原料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微生物在食物发酵中的应用,也... 食品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微生物代谢与食品化学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发酵食品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制作和加工的食品,历史悠久。在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对食物原料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微生物在食物发酵中的应用,也能为食品提供独特风味,还能够进一步通过化学成分变化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增强食物的保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变化 食品发酵 微生物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薄荷挥发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机制
2
作者 彭媛媛 武艺 +5 位作者 胡文毅 黄佳帅 刘儒华 刘锡建 刘晓会 赵琳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6-35,I0001-I0004,共14页
采用整合微生物代谢组学、网络分析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亚抑菌浓度的薄荷挥发油(Mentha essential oil,MEO)暴露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生长的分子机制。采用GC-MS从MEO中共鉴定73种成分。MEO对S.aureus有较好的体... 采用整合微生物代谢组学、网络分析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亚抑菌浓度的薄荷挥发油(Mentha essential oil,MEO)暴露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生长的分子机制。采用GC-MS从MEO中共鉴定73种成分。MEO对S.aureus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0.4%(体积分数),该浓度MEO在10 h对S.aureus抑制率仍可达到94%。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MEO干预可导致S.aureus菌体明显萎缩、凹陷,甚至破裂。基于质谱的代谢指纹分析发现,在亚抑菌浓度(0.1×MIC)MEO暴露下,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aureus细胞中L-谷氨酸、苹果酸、肌醇、富马酸、乙醇胺等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涉及肌醇磷酸代谢、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氧化应激损伤。进一步通过整合网络分析和分子对接,发现薄荷醇、薄荷酮、α-杜松醇、大马酮、香芹酮、β-波旁烯可能通过调控BCHE、FNTA、CES1、CES2、FAAH等核心靶标,干扰S.aureus正常生长。研究结果为MEO在食品领域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挥发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微生物代谢组学 网络分析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从肠论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策略
3
作者 濮子杰 王梓航 +3 位作者 芦诗妍 蔡良良 申敏 钱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肺-肠轴在调控呼吸系统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实现了肺与肠道的双向调节。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不仅调控肠道菌群丰度,也通过肺-肠轴直接或间接调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病毒性肺炎等一系列的呼吸系... 肺-肠轴在调控呼吸系统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实现了肺与肠道的双向调节。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不仅调控肠道菌群丰度,也通过肺-肠轴直接或间接调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病毒性肺炎等一系列的呼吸系统疾病。文章介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肠轴 肠道微生物代谢 呼吸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O的微生物代谢分子机制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菲 樊凯丽 +1 位作者 王威 陈川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11-1721,共11页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 氧化亚氮(N_(2)O)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减少其生成和累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作用是自然界中N_(2)O产生和去除的重要途径,梳理微生物介导N_(2)O的产生与降解机制,总结N_(2)O微生物减排技术,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微生物驱动下N_(2)O源汇转化的分子机制,梳理了代谢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基因与酶,总结了目前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途径,最后对微生物介导的N_(2)O减排技术及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土壤和水生环境中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是大气N_(2)O的主要来源,不同环境中产生N_(2)O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不同,土壤中为反硝化细菌,海洋中为氨氧化古菌,污水处理系统中为氨氧化细菌。②微生物介导的N_(2)O产生过程基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产生过程的关键酶系统包括羟胺氧化还原酶(HAO)、细胞色素P460(cyt P460)、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真菌中的细胞色素P450nor。此外,N_(2)O通量还受底物代谢级联调控作用。③微生物主要依赖反硝化作用的氧化亚氮还原酶(N_(2)OR)、固氮酶(Nitrogenase)和嗜热菌多铜氧化酶(Multicopper Oxidase,MCO)三种代谢酶进行N_(2)O的代谢去除,且编码N_(2)OR的基因(nosZ)分化为Ⅰ、Ⅱ两型,其中含有Ⅱ型基因的微生物因Sec信号肽低能耗、高底物亲和力及广泛适应性在低营养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④在微生物减排方面,可通过关键酶活性调控、代谢路径阻断、微生物群落重构等手段在不同生境中实现N_(2)O从源向汇的转化。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氨氧化古菌(AOA)、厌氧氨氧化菌等菌株的N_(2)O产生机理的探索,并深入理解其在环境中的微生物减排机制,这对准确估算全球N_(2)O排放总量及评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及碳减排 氧化亚氮(N_(2)O) 微生物代谢机制 关键酶与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近海N_(2)O的分布特征及微生物代谢驱动机制
5
作者 洪义国 张宝善 +1 位作者 吴佳鹏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河口近海区域作为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其在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N_(2)O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它在河口近海的分布特征和微生物代谢驱动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河口近海区域作为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其在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N_(2)O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它在河口近海的分布特征和微生物代谢驱动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河口近海区域N_(2)O的分布特征,N_(2)O释放的主要微生物代谢途径(硝化过程、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不完全反硝化过程、硝化作用耦合反硝化过程),N_(2)O产生与消耗过程的测定方法以及N_(2)O释放的环境影响因素。对河口近海N2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对减少N_(2)O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代谢 N_(2)O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河口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油中微生物代谢产物性质研究
6
作者 孙冬 杜国光 +3 位作者 倪雪妍 赵晓冰 曲丹 李可可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随着变压器的长期运行,变压器油中会产生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会影响变压器油的品质。本文结合三维荧光光谱(3D-EEM)、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变压器油中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组成及结构的变化,对比分析新油及故障... 随着变压器的长期运行,变压器油中会产生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会影响变压器油的品质。本文结合三维荧光光谱(3D-EEM)、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变压器油中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组成及结构的变化,对比分析新油及故障油中有机物的种类,考察EPS对变压器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压器油长期运行会生成C=C和C=O特征官能团,颜色加深,在波长为190~400 nm的近紫外区吸光度明显增大。新油、运行油及故障油中蛋白质(PN)含量始终高于多糖(PS)含量,PN是EPS的主要成分,故障油EPS的荧光发射等高圈的数量减少,主要存在O-H、C-H、C=O和不饱和键。与新油相比,故障油中含水量最多增大5倍,酸值提高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微生物代谢产物 品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微生物代谢“无人区” 攻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记微生物代谢工程专家杨谦教授
7
作者 兰欣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他是世界上探索毛壳菌基因组奥秘第一人,首次测定毛壳菌中的1381条表达基因,并完成了木霉菌基因组的EST研究工作,构建了木霉菌菌丝生长期c DNA文库;他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领航人,完成了核盘菌致病机理的宏观及微观研究、对杀菌剂... 他是世界上探索毛壳菌基因组奥秘第一人,首次测定毛壳菌中的1381条表达基因,并完成了木霉菌基因组的EST研究工作,构建了木霉菌菌丝生长期c DNA文库;他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领航人,完成了核盘菌致病机理的宏观及微观研究、对杀菌剂抗药性基因转化利用的研究等多项世界前沿科技项目;他心系我国马铃薯淀粉工业发展,在国内外首创“马铃薯淀粉工业副产物资源化生物技术”,帮助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将高污染的薯渣汁水“变废为宝”,实现加工“零排放”,为国家产生数千亿元GDP拉动……他就是教育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微生物代谢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杨谦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沿科技 马铃薯淀粉 中国科协 毛壳菌 微生物代谢 领航人 微观研究 杨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烤烟黑胫病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云伟 徐智 +3 位作者 汤利 李艳红 宋建群 殷红慧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5,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的危害。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0.3 kg/m2生物有机肥(T3)处理表现最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和碳源利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12.6%、24.3%,并且McIntosh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7.5%。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明显改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功能,相对于糖类和酚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的代谢对生物有机肥的施入更为敏感。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T3处理明显提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烤烟黑胫病 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出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海丰 孙宝盛 +1 位作者 赵新华 齐庚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9-542,共4页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利用基质代谢产物(UAP),BAP分子量大于100k的有机大分子所占比例超过18%;BAP浓度是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阻力分布试验表明,BAP是凝胶层阻力的主要来源,BAP产出量和过滤总阻力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R=1.76×1012TOC0.1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MBR) 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 过滤阻力 溶解性有机碳(D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分层组分及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金鹏康 陈飞 +1 位作者 章佳昕 王晓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提取了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并按EPS的紧密程度对松散EPS、紧密EPS的分层组分以及SMP属性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基质时,松散EPS的主要组成是多糖,紧密EPS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而SMP主要由... 提取了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并按EPS的紧密程度对松散EPS、紧密EPS的分层组分以及SMP属性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基质时,松散EPS的主要组成是多糖,紧密EPS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而SMP主要由腐殖质类物质构成.SMP、松散EPS、紧密EPS和总样EPS的三维荧光图谱显示其只有类色氨酸峰和类腐殖酸峰,其类腐殖酸峰主要是由生物代谢产生的腐殖质组成.大分子量腐殖质类物质在几种组分中均出现,但是具有腐殖质特性的分子量为8500 Da的组分会在SMP中大量生成,而具有腐殖质特性的分子量为400 Da的组分只存在于EPS的紧密层中,这与微生物对这3种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 松散性EPS 紧密性EPS 分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军 张海丰 王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73-1477,1484,共6页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在运行过程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及胞外聚合物(EPS)对膜污染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对MBR内的污泥混合液进行了定期膜阻力监测。结果表明,SMP和EPS对膜过滤阻力有负面的影响。SMP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在3~...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在运行过程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及胞外聚合物(EPS)对膜污染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对MBR内的污泥混合液进行了定期膜阻力监测。结果表明,SMP和EPS对膜过滤阻力有负面的影响。SMP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在3~10kDa对膜内部阻力影响显著,SMP中Mw>10kDa的大分子有机物及EPS浓度对膜外部阻力影响明显。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膜表面污染物表明,EPS主要由多聚糖、蛋白质和腐殖酸组成,而污染层中的SMP主要是多聚糖和腐殖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法测定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植物激素含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晓颖 杨镇 +2 位作者 宋艳雨 祝永刚 杨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9-172,共4页
建立同时分离测定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离酸的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新方法。研究检测波长、缓冲体系、缓冲体系的p H值及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等因素。结果表明,在运行缓冲液75 mmol/L硼砂缓冲... 建立同时分离测定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离酸的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新方法。研究检测波长、缓冲体系、缓冲体系的p H值及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等因素。结果表明,在运行缓冲液75 mmol/L硼砂缓冲液(p H值为9.0)、75 mmol/L硼酸缓冲液、检测波长218 nm、分离电压20 k V、温度25℃的条件下,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离酸在0.1~5.0 mg/m L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测得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含有细胞分裂素和脱离酸,利用标准曲线获得回归方程测得含量为60.93、22.62μg/m L。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迁移时间的相对偏差RSD分别为0.13%、0.126%;迁移峰面积RSD(%)分别为1.01%、1.92%,回收率分别为90.1%~94.8%、95.8%~96.2%。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植物激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毛细管电泳 二极管阵列检测 植物激素 微生物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代谢组学及其在饲料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聂存喜 冯莉 张文举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3-570,共8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微生物代谢组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微生物产品开发到代谢工程的应用,微生物代谢组学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生物代谢组学的一般研究流程,即试验...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微生物代谢组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微生物产品开发到代谢工程的应用,微生物代谢组学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生物代谢组学的一般研究流程,即试验设计、样本采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与生物学解释,及其在动物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发酵饲料开发中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代谢组学 色谱联用技术 饲料产品开发 微生物发酵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离子分布规律及其对MBR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海丰 于海欢 +1 位作者 问志勇 姜锋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4-788,793,共6页
以进水中含有10 mg/L Fe Cl3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为研究对象,考察铁离子在污泥混合液中的分布规律及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中铁含量分布规律为胞内>紧缚的胞外聚合物(tightly bound e... 以进水中含有10 mg/L Fe Cl3的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为研究对象,考察铁离子在污泥混合液中的分布规律及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混合液中铁含量分布规律为胞内>紧缚的胞外聚合物(tight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TB)>松散的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PS,LB)>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在运行80 d后,大部分铁离子存在于胞内(平均含量81.2%);Fe3+的投加不但降低了SMP及EPS浓度,而且改变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空间分布,其中SMP中多聚糖、TB和LB的含量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 铁离子 污泥混合液 胞外聚合物 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代谢与香气成分 被引量:15
15
作者 宋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4-68,共5页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通过代谢可产生各种香气或异味,搞清楚其生成机理和途径是提高和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该文主要介绍了酵母等微生物的气味生成机理以及在部分发酵产物上的代谢和生成物。
关键词 微生物代谢 酵母 酯类 羰基化合物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测微生物代谢过程的CO_2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业湘 殷斌志 +2 位作者 钟谊 王辉 刘奇志 《传感器技术》 CSCD 1998年第3期14-16,共3页
发现培养基中氨基酸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聚四氟乙稀透气膜的湿润作用,两侧溶液通过膜发生液接使CO2电极失效。分析了氨基酸类物质对聚四氟乙稀透气膜的湿润作用机理。硅橡胶透气膜能较好地排除微生物培养溶液中氨基酸和微生物代谢产... 发现培养基中氨基酸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聚四氟乙稀透气膜的湿润作用,两侧溶液通过膜发生液接使CO2电极失效。分析了氨基酸类物质对聚四氟乙稀透气膜的湿润作用机理。硅橡胶透气膜能较好地排除微生物培养溶液中氨基酸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测量的影响。在溶液CO_2浓度为(10-4~5×10-1)mol/L范围内,与用气相色谱法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监测 微生物代谢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气储藏区微生物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响应
17
作者 楚敏 林青 +9 位作者 张志东 高雁 史应武 杨红梅 霍向东 顾美英 曾军 李玉国 欧提库尔 张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27-1935,共9页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对地下油气储藏情况的响应。【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焉耆境内不同油气储藏地区,地下80~100 cm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群落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结果】微生物代谢活性总体呈现利于藏油气区域微生物活性>不利于或难于评价藏油气区域>无藏油气区域的规律;在利于藏油气和不利于或难评价藏油气区域样品中,氨基酸和多聚物利用微生物在AWCD的贡献上均高于对照区域,而羧酸、胺类均低于对照区域。主成分分析表明,三个不同藏油气区域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有着明显差异,PCA 1、PCA 2中权重最大的基质为D-甘露醇和D-木糖,分别为载荷值0.97和0.87。【结论】新疆焉耆三个区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受油气分布影响。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可能作为油气储藏初步勘测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油气储藏 微生物代谢多样性 群落代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肽胃泌素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18
作者 沈赞明 陈杰 陈伟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269-270,共2页
胃泌素和IGF -I是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激素。IGF -I已被证实为体内多种组织的促生长因子 ;胃泌素除刺激胃酸分泌 ,也有很强的促消化道细胞分裂 ,促DNA、蛋白质合成功能。然而 ,它们是否存在于瘤胃 ,以及在瘤胃内有什么作用却报道甚少。... 胃泌素和IGF -I是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激素。IGF -I已被证实为体内多种组织的促生长因子 ;胃泌素除刺激胃酸分泌 ,也有很强的促消化道细胞分裂 ,促DNA、蛋白质合成功能。然而 ,它们是否存在于瘤胃 ,以及在瘤胃内有什么作用却报道甚少。我们曾发现五肽胃泌素(PentagastrinPG)促进绵羊、山羊瘤胃微生物VFA生成和蛋白质合成 ,然而对其作用途径尚缺乏研究。本文检测唾液和瘤胃液中IGF -I胃泌素样免疫活性物质 ;研究胃泌素对瘤胃微生物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和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 ,并应用特异性CCK/gastrin受体阻断剂———丙谷胺(Proglumide)研究胃泌素作用机理。(1)IGF -I和胃泌素放免测定 :唾液和瘤胃液样品收集自4头自由摄食稻草的青年公水牛(平均年龄1岁 ,体重(210±15.8)kg ,用RIA检测。(2)胃泌素对瘤胃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晨饲后 ,从3头装有瘤胃瘘管、自由摄食稻草并添加精料(2.5kg/d)的青年公水牛(平均年龄1岁 ,体重(217±18.3)kg)采集瘤胃液 ,经4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与培养液(含20 %瘤胃液 ,pH7.0)混合(1 :4) ,在39℃厌氧培养。实验分4组 :PG组加入终浓度为10-10M的PG ,丙谷胺组仅加入10-8M丙谷胺 ,PG +丙谷胺组则同时加10-10MPG和10-8M丙谷胺 ,对照组加入同体积缓冲液。结果表明 :(1)唾液和瘤胃液中胃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瘤胃微生物代谢 公水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收获后不同年限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靳百慧 杨羚钰 +7 位作者 徐玉龙 张义杰 魏正孟 康洪宽 侯永明 朱书生 朱有勇 何霞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92,共9页
采用Biolog技术,对云南省砚山县的盘龙、阿猛、干河3个乡镇进行了三七历年种植地的调查研究,以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三七收获后1-6 a不同年限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土壤... 采用Biolog技术,对云南省砚山县的盘龙、阿猛、干河3个乡镇进行了三七历年种植地的调查研究,以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三七收获后1-6 a不同年限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并未随年限增加呈现明显变化规律;微生物培养96 h活性旺盛。对Biolog板31种碳源吸光度值聚类分析表明,3个乡镇所取三七收获后1 a和6 a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均可聚为一类,其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相似,其余不同年限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聚类并未出现一定规律;与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相比,三七收获后1 a、6 a土壤微生物均对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羧酸类和酚类碳源的利用分别高出25.97%-55.59%和53.14%-65.68%;随着三七收获后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羧酸类碳源利用呈收获后2 a升高、4 a和5 a下降趋势。收获三七后1-6 a土壤与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相比,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除干河乡外,阿猛乡和盘龙乡收获三七后1-6 a土壤微生物与未种植过三七的相比,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值总体差异不明显。试验说明三七轮作至少需6 a以上时间,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优势利用可反映出三七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连作障碍 微生物代谢 Biolog-ECO 功能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慧敏 魏守辉 +5 位作者 张朝贤 朱文达 姜翠兰 陈景超 黄兆峰 黄红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20,共7页
通过室内模拟小麦秸秆还田,研究小麦秸秆对农田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活性随秸秆还田的时间呈动态变化,0~10 d抑草活性逐渐增强,10 d后抑草活性逐渐降低。对狗尾草种子的萌... 通过室内模拟小麦秸秆还田,研究小麦秸秆对农田杂草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对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活性随秸秆还田的时间呈动态变化,0~10 d抑草活性逐渐增强,10 d后抑草活性逐渐降低。对狗尾草种子的萌发抑制效果最好,在10 d时对狗尾草种子萌发抑制率高达83%。采用Biolog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10 d处理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及代谢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明确了小麦秸秆还田能够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并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杂草种子 萌发抑制率 微生物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