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微波实验中测量驻波比的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善祥 szu.edu.cn 孙一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0年第1期85-88,共4页
介绍微波实验中测量驻波比的一种新方法.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测量检波电流的电路,使用该电路可便捷地测量微波的中小驻波比,测量范围宽,且测量精度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 驻波比 检波电流 微波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结合的传输线工作状态仿真与应用实验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兰 陈一铭 张云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5,共5页
针对传统微波实验少、教学难和设备维护成本较大、实验与工程脱节等问题,以同轴电缆故障检测为应用背景,将传输线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设计虚实结合的传输线工作状态仿真与应用实验。采取工程问题引入、虚实结合、软硬搭配的方式,从传输... 针对传统微波实验少、教学难和设备维护成本较大、实验与工程脱节等问题,以同轴电缆故障检测为应用背景,将传输线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设计虚实结合的传输线工作状态仿真与应用实验。采取工程问题引入、虚实结合、软硬搭配的方式,从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入手,利用终端短路和开路传输线模拟存在短路或断路故障的同轴电缆,通过仿真完成故障建模分析,掌握不同工作状态下电压、电流、阻抗和反射系数特性,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故障检测。实践结果表明,传输线工作状态仿真与应用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明晰理论的应用和提升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理论 微波实验 同轴电缆 故障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根茎叶穗中挥发油的微波提取实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崔林 刘志勇 +1 位作者 鲁建江 但建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266-266,共1页
关键词 微波反应器 中草药 化学成分 荆芥 挥发油 微波提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微波电路设计实验”的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凌丹 王蔷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该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波电路实验”的课程特色和内容。该实验属于设计研究性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完成一个采用先进科研手段进行微波电路设计研究的全过程。该实验克服了在学校开设微波电路硬件实验的困难,配置了先进的... 该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波电路实验”的课程特色和内容。该实验属于设计研究性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完成一个采用先进科研手段进行微波电路设计研究的全过程。该实验克服了在学校开设微波电路硬件实验的困难,配置了先进的仿真软件和测试仪器,内容包括微波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等,分为软件仿真和硬件测试两个阶段,符合工程的实际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微波领域的科研工作,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电路实验 设计研究型课程 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催化连续反应实验系统的温度控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柳洪义 马现刚 朱树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6-259,共4页
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模糊控制方法 ,对微波催化连续制药反应温度进行智能控制·该模糊控制系统具有单变量二维输入、增量型输出和多组自调整量化比例因子等特点·为了提高运算速度 ,设计控制系统时建立模糊控制表 ,系统运行时进行... 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模糊控制方法 ,对微波催化连续制药反应温度进行智能控制·该模糊控制系统具有单变量二维输入、增量型输出和多组自调整量化比例因子等特点·为了提高运算速度 ,设计控制系统时建立模糊控制表 ,系统运行时进行在线查询此控制表·采用多组因子自调节的方法 ,减小模糊控制的死区 ,提高控制系统的精度·用工业计算机作为控制器 ,通过软件实现该控制算法 ,在实验中调整控制周期和各组因子的具体值·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的稳态误差范围为±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催化连续反应实验系统 温度控制 模糊控制 智能控制 多组因子自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技术实验中数字检流计设计与应用
6
作者 张兰 岳显昌 +2 位作者 夏彤 陈小桥 朱燕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0-94,共5页
传统微波技术实验中,主要利用光点式检流计,在测量结果的精度性和稳定性方面显得不足,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维护方面的需求。因此,设计了一款基于集成运放和MSP430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检流计,并从该数字检流计的设计原理出发,对其硬件... 传统微波技术实验中,主要利用光点式检流计,在测量结果的精度性和稳定性方面显得不足,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维护方面的需求。因此,设计了一款基于集成运放和MSP430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检流计,并从该数字检流计的设计原理出发,对其硬件设计、电路实现、外观设计、软件编写和结果测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实测结果表明,该数字检流计精度高,稳定性较好,且成本低廉,能够更好地满足微波技术实验教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检流计 微波技术实验 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与红外干衣实验研究
7
作者 周蔚红 张钧 黄广连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5期97-100,共4页
本文从干燥机理出发分析了微波干衣优于红外的性能,并且从实验表明微波干衣比用PTC陶瓷板红外干衣平均节能10~30%,平均节时20~40%。
关键词 微波干衣实验 纺织物 红外干衣实验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8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272,F0003,共2页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可追溯至开创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581电子学组。20世纪70年代,在姜景山院士的带领下,该电子学组率先开展微波遥感技术研究。2009年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其是中国定量微波遥感有效载荷与...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可追溯至开创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581电子学组。20世纪70年代,在姜景山院士的带领下,该电子学组率先开展微波遥感技术研究。2009年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其是中国定量微波遥感有效载荷与信息技术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 空间科学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ity3D的矢量网络分析仪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晓峰 薛小荣 梁兰花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4-137,共4页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Unity3D为开发引擎,以C#为脚本语言,以3ds Max为建模工具,开发了一个以矢量网络分析仪为核心的三维虚拟微波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构建实物三维模型,能够生成Windows环境下的可执行文件,在PC机上运行...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Unity3D为开发引擎,以C#为脚本语言,以3ds Max为建模工具,开发了一个以矢量网络分析仪为核心的三维虚拟微波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构建实物三维模型,能够生成Windows环境下的可执行文件,在PC机上运行。学生可利用该系统学习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构成、性能以及功能,并可利用该系统对基本微波器件进行模拟测试。系统也可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网络分析仪 微波实验 虚拟实验 虚拟现实 UNITY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籽油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文敏 敖明章 +1 位作者 余龙江 丁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78-380,377,共4页
比较常规回流提取与微波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提取率,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微波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出油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波提取出油率高,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液比为1:5(g:mL),微波处理时间为50s×5(即每次处... 比较常规回流提取与微波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提取率,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微波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出油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波提取出油率高,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液比为1:5(g:mL),微波处理时间为50s×5(即每次处理50s,间歇处理5次),微波功率为480w。用Schaal烘箱法(60±1℃)比较了石榴籽油和维生素E抗猪油和色拉油氧化的作用,石榴籽油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优于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籽油 微波提取 正交实验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对人及小鼠的正常与恶性细胞系杀伤作用的初步观察
11
作者 章静波 陆纯惠 +2 位作者 刘裕 袁菊 邹宇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32-34,82,共4页
用WB-S-1型实验动物微波杀生器发生的微波,照射人体食管癌ECa-109等7种细胞系,发现杀伤这些细胞系的能量为14kW下照射1~1.2秒。照后胞浆内出现空泡化,继之核内亦有空泡出现,最后细胞边界不清,核结构模糊以至碎裂。这种细胞不再具有增殖... 用WB-S-1型实验动物微波杀生器发生的微波,照射人体食管癌ECa-109等7种细胞系,发现杀伤这些细胞系的能量为14kW下照射1~1.2秒。照后胞浆内出现空泡化,继之核内亦有空泡出现,最后细胞边界不清,核结构模糊以至碎裂。这种细胞不再具有增殖能力,并导致其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作用 细胞系 WB-S-1型实验动物微波杀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带传输线的生物溶液处理用纳秒脉冲电场发生器研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米彦 张晏源 +2 位作者 储贻道 姚陈果 李成祥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773-3779,共7页
研究纳秒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需要相应的高压纳秒脉冲发生器。为此,基于微带传输线与固态开关技术,通过波传播过程分析阐释了Blumlein型微带传输线方波的形成原理;采用CST微波实验室仿真分析了微带传输线充电过程中的电场分布;制作了小... 研究纳秒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需要相应的高压纳秒脉冲发生器。为此,基于微带传输线与固态开关技术,通过波传播过程分析阐释了Blumlein型微带传输线方波的形成原理;采用CST微波实验室仿真分析了微带传输线充电过程中的电场分布;制作了小型化的纳秒脉冲发生器样机,并搭建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电转杯负载端得到的纳秒脉冲电压幅值在0~2 k V内可调(即对间隙距离为1 mm的电转杯负载,电场强度在0~20 k V/cm内可调),脉宽为100 ns,上升沿约为20 ns,重复频率在0~1 k Hz内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效应 纳秒脉冲电场 微带传输线 固态开关 波传播过程 CST微波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_(10)波在矩形波导中传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锦 温少璞 杜九林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4-56,共3页
采用 3cm的微波传输实验系统 ,对TE10 波在矩形波导中的基本参量进行测量 .结果表明 ,TE10 波在矩形波导中传播 ,其终端分别为匹配负载和终端短路时 ,波导中将分别呈现行波和驻波 ,而在一般情况下 ,波导中则呈现混波 .
关键词 TE10波 传输特性 微波传输实验 矩形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带状测量矩阵在压缩感知ISAR成像中的应用
14
作者 谭歆 冯晓毅 王保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37-3143,共7页
将压缩感知(CS)理论用于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可以有效利用缺损的雷达回波数据,解决了因数据缺损造成成像质量下降的问题。目前压缩感知中常用的高斯或伯努利等随机测量矩阵独立随机元数目过多,存储空间过大,从而导致硬件实现成本... 将压缩感知(CS)理论用于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可以有效利用缺损的雷达回波数据,解决了因数据缺损造成成像质量下降的问题。目前压缩感知中常用的高斯或伯努利等随机测量矩阵独立随机元数目过多,存储空间过大,从而导致硬件实现成本过高。所构造的稀疏带状测量矩阵,通过将测量矩阵进行带状循环移位置零稀疏化,可大幅减少测量矩阵中非零元素数目,降低系统采样要求,节约硬件实现成本,使得压缩感知ISAR成像工程化更容易实现。最后通过仿真和微波暗室实验数据验证了点目标模型下稀疏带状测量矩阵进行ISAR成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ISAR成像 稀疏带状测量矩阵 微波暗室实验 点目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ltrasonic power features of wire bonding and thermosonic flip chip bonding in microelectronics packaging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军辉 韩雷 钟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5期684-688,共5页
The driving voltage and current signals of piezoceramic transducer (PZT) were measured directly by designing circuits from ultrasonic generator and using a data acquisition software system. The input impedance and pow... The driving voltage and current signals of piezoceramic transducer (PZT) were measured directly by designing circuits from ultrasonic generator and using a data acquisition software system. The input impedance and power of PZT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oot mean square (RMS) calculation. The vibration driven by high frequency was tested by laser Doppler vibrometer (PSV-400-M2). And the thermosonic bonding feature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JSM-6360LV).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put power of bonding is lower than that of no load. The input impedance of bonding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no load. Nonlinear phase, plastic flow and expansion period, and strengthening bonding process are shown in the impedance and power curves. The ultrasonic power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vibration displacement driven by the power, and greater displacements driven by high power (>5 W) result in welding failure phenomena, such as crack, break, and peeling off in wedge bonding. For thermosonic flip chip bonding, the high power decreases position precision of bonding or results in slippage and rotation phenomena of bumps. To improve reliability and precision of thermosonic bonding, the low ultrasonic power (about 1-5 W) should be chos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ic power wedge bonding thermosonic flip chip input impedance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