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基底变形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影响
1
作者 王颜辉 郭强 +2 位作者 孙万 张学良 巩少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6,共7页
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是摩擦润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探讨结合面微凸体相互作用以及微凸体基底变形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影响以及二者对摩擦因数影响的显著程度,建立基于GW模型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模型和分别考虑相互作用和基底变形... 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是摩擦润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探讨结合面微凸体相互作用以及微凸体基底变形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影响以及二者对摩擦因数影响的显著程度,建立基于GW模型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模型和分别考虑相互作用和基底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模型。在建立考虑基底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模型的过程中,应用力的静平衡原理以及位移平衡原理,建立等效基底复合弹性模量的计算模型。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对比了不同塑性指数下3种模型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随量纲一法向接触载荷及量纲一平均分离间距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凸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基底变形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有显著影响,二者均有利于静摩擦因数的增大;微凸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基底变形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影响的显著性与等效微凸体的复合弹性模量与等效基底的复合弹性模量的比值λ相关,在相同塑性指数和量纲一平均分离间距下,当λ小于临界值λ0时,相互作用的影响较为显著,当λ大于λ0时,基底变形的影响更为显著;λ0由接触条件决定,不同接触条件对应不同的λ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静摩擦因数 微凸体相互作用 基底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凸体相互作用对界面法向接触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庆朋 张力 +1 位作者 唐志刚 张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84-2190,共7页
为了预测粗糙界面上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法向接触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在确定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几何重叠和固体表面能等约束条件,对发生相互作用的微凸体进行等体积合并。通过不同的法向载荷、采样间隔和粗糙度等方案,分析微凸体相... 为了预测粗糙界面上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法向接触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在确定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几何重叠和固体表面能等约束条件,对发生相互作用的微凸体进行等体积合并。通过不同的法向载荷、采样间隔和粗糙度等方案,分析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法向接触刚度、阻尼和能量耗散的影响,并与相互独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个球体的接触面积与测试结果较好地吻合,验证了本研究模型的可行性;粗糙界面上法向接触参量与采样间隔均为正相关;接触刚度和阻尼随着粗糙度的降低而增加,而能量耗散随着粗糙度的降低而增大。对于小的变形量和大的采样间隔,微凸体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但随着变形量增加以及采样间隔减小均有明显的影响,与相互独立的结果相比,法向接触刚度和阻尼变小,而能量耗散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微凸体相互作用 法向接触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雍泰 张学良 赵海路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2-667,共6页
研究推导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统计模型。在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接触载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结合面静摩擦因数定义推导了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 研究推导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统计模型。在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接触载荷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结合面静摩擦因数定义推导了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统计模型。将实验测得的结合面参数代入所建模型进行仿真,发现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大于不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静摩擦因数;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对静摩擦因数的影响程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结合面无量纲距离的减小而减小,随着轮廓高度均方根的减小而增大。将所建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静摩擦因数实验结果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与基体变形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更接近实验数据,说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微凸体相互作用 变形 静摩擦因数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摩擦系数和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粗糙表面接触热导分形模型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献光 孟春晓 段田堂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6-633,共8页
基于三维分形理论,建立了考虑摩擦系数和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粗糙表面接触热导分形模型,并且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通过该模型,分析了摩擦系数、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和接触载荷对热接触热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基于三维分形理论,建立了考虑摩擦系数和微凸体相互作用的粗糙表面接触热导分形模型,并且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通过该模型,分析了摩擦系数、分形维数、分形粗糙度和接触载荷对热接触热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热导随着摩擦系数和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维数和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为开展接合面的热传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导 粗糙表面 摩擦系数 微凸体相互作用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子喷丸齿轮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莫海军 赵航 +4 位作者 成雨 黄杰 陈思宏 柯韦圣 万珍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0-98,共9页
微粒子喷丸作为高性能齿轮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准确地分析其对齿轮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是研究齿轮动力学及齿轮精密制造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微粒子喷丸齿轮表面微观形貌表征,对比分析微粒子喷丸前后齿面微观形貌变化情况,结... 微粒子喷丸作为高性能齿轮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准确地分析其对齿轮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是研究齿轮动力学及齿轮精密制造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微粒子喷丸齿轮表面微观形貌表征,对比分析微粒子喷丸前后齿面微观形貌变化情况,结合分形理论,考虑单个微凸体弹性-弹塑性-塑性变形及微凸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微粒子喷丸齿轮法向接触刚度分析模型。仿真分析法向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分形维数D、分形粗糙幅值G及材料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功率谱密度函数法提取微粒子喷丸齿轮表面分形参数,分析微粒子喷丸对齿轮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粒子喷丸使得齿面形成随机分布的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凹坑,降低齿面表面粗糙度,但齿面表面粗糙度随微粒子喷丸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法向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材料屈服强度、齿面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随齿面分形粗糙幅值G的增大而减小。微粒子喷丸通过改变齿轮表面微观形貌,进而改变分形维数D和分形粗糙幅值G,使得齿轮法向接触刚度发生变化,与未喷丸齿轮相比,微粒子喷丸能够提高齿轮法向接触刚度,且随着微粒子喷丸强度的增加,齿轮法向接触刚度降低。研究结果为齿轮动力学研究及高性能齿轮制造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喷丸 齿轮 微凸体相互作用 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磨削粗糙表面静摩擦系数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成雨 卜颖滨 +1 位作者 万珍平 刘章敏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30,共6页
为更准确地计算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本文综合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区域扩展系数的影响,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并利用切向接触载荷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法向总载荷和切向总载荷,建立磨削粗... 为更准确地计算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本文综合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区域扩展系数的影响,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并利用切向接触载荷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法向总载荷和切向总载荷,建立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法向总载荷、分形维数、高度尺度参数以及材料参数对粗糙表面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随着法向总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尺度参数或材料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静摩擦系数和分形维数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分形维数小于2.65时,静摩擦系数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形维数大于2.65时,静摩擦系数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通过试验和现有模型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粗糙表面 微凸体相互作用 静摩擦系数 分形理论 弹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力下圆锥结合面切向刚度分形模型分析
7
作者 靳岚 李卫兵 +1 位作者 卢世奇 曾鑫磊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1,共6页
圆锥连接广泛应用于旋转类机械装备,其结合面切向刚度的强弱影响着工况下旋转类设备的回转精度,因此研究圆锥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对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其结合面分形维数、特征尺度等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规律,以表征... 圆锥连接广泛应用于旋转类机械装备,其结合面切向刚度的强弱影响着工况下旋转类设备的回转精度,因此研究圆锥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对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其结合面分形维数、特征尺度等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规律,以表征实际工况的圆锥结合面接触刚度为目的,在构造的圆锥结合面分形模型接触系数的基础上,考虑粗糙面微凸体相互作用的影响,构建了引入域扩展因子的圆锥结合面切向刚度分形模型。以高速主轴-刀柄圆锥连接为应用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了轴向力持续作用下的各相关参数对切向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圆锥结合面分形维数、材料特性系数与切向刚度存在非线性增长关系,且轴向力越大时,这种非线性增长现象愈加明显;在轴向力一定时,随着圆锥结合面的特征尺度参数、切向载荷与法向载荷比值的增加,切向刚度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结合面 切向刚度 分形模型 微凸体相互作用 域扩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