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颗粒吸附界面对微孔喉中液滴运移及堵塞的调控
1
作者 李品贤 郭峰 +2 位作者 骆政园 温伯尧 白博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29-2938,共10页
油藏开发后期液滴堵塞于微孔喉中对实际采油过程造成不利影响。纳米颗粒吸附于液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并诱发界面黏弹性,研究其对微孔喉中液滴运移及堵塞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微流体可视化实验,研究了纳米颗粒吸附界面对液滴在运... 油藏开发后期液滴堵塞于微孔喉中对实际采油过程造成不利影响。纳米颗粒吸附于液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并诱发界面黏弹性,研究其对微孔喉中液滴运移及堵塞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微流体可视化实验,研究了纳米颗粒吸附界面对液滴在运移时发生堵塞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液滴尺寸与临界堵塞流量以及临界堵塞毛细数的变化关系,得到纳米颗粒吸附界面对液滴堵塞行为的影响机理,即诱发界面黏弹性加剧运移液滴的堵塞,利用液滴平衡关系推导出液滴堵塞临界条件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液滴运移及堵塞的状态分布相图,确定堵塞状态的临界转变条件,证明了纳米颗粒吸附界面具有的界面黏弹性使运移液滴更容易被微孔喉捕获而堵塞,为油藏开发中纳米驱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 纳米颗粒 液滴堵塞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闪蒸制备微纳米颗粒
2
作者 蔡本安 张建新 +4 位作者 龙城君 杜乔琛 车勋建 张义迎 蔡伟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4-1345,共12页
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通过喷雾闪蒸方法制备微纳米颗粒的实验装置,将含有有机溶质的溶液喷入真空腔室内进行闪蒸,以得到相应的微纳米有机颗粒。实验涵盖了3.0~4.5 MPa的初始压力、130~200℃的初始温度以及三组不同直径的喷嘴和四种有机物溶... 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通过喷雾闪蒸方法制备微纳米颗粒的实验装置,将含有有机溶质的溶液喷入真空腔室内进行闪蒸,以得到相应的微纳米有机颗粒。实验涵盖了3.0~4.5 MPa的初始压力、130~200℃的初始温度以及三组不同直径的喷嘴和四种有机物溶质。使用0.10 mm的喷嘴,制得的对甲苯磺酰胺颗粒尺寸分布在0~30μm。提高喷雾初始温度与压力可使小尺寸颗粒占比提高,平均直径减小,这对颗粒的细化作用十分明显。当增大喷嘴直径时,雾化效果变差对闪蒸的抑制将会增大颗粒的尺寸和不均匀性,因此使用小口径喷嘴能够获得更小、分布更集中的颗粒。而不同有机溶质制得的颗粒形态与大小均有不同,但颗粒尺寸都分布在40μm以内,表明本实验装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闪蒸 有机溶质 制备 纳米颗粒 粒子形成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曝气促进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微观机制解析
3
作者 张欣 黄凯文 +3 位作者 赵倩 肖丽雯 王硕 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75-4285,共11页
通过研究常规曝气与微纳米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颗粒化进程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不同曝气模式下AGS的微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曝气模式,微纳米曝气体系具有更高的氧气传... 通过研究常规曝气与微纳米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颗粒化进程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结合胞外聚合物(EPS)与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不同曝气模式下AGS的微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曝气模式,微纳米曝气体系具有更高的氧气传质效率与羟基自由基(·OH)产生量,可以显著提升AGS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氨氮、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总氮去除率则能维持在78.81%的较高处理水平.微纳米曝气还可促进AGS的快速颗粒化,平均粒径在20d后超过300μm.且X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曝气模式下AGS均具有良好的聚集性能.由于微纳米气泡具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微纳米曝气体系中的AGS具有含量更丰富的EPS,主要依靠Hydrophobic TB-PN形成蛋白质结构的疏水网络促进AGS形成,而常规曝气体系更多是依靠Ionic TB-PS的离子架桥作用增强AGS的稳定性.两种曝气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常规曝气体系中多是常见的反硝化优势菌属,而微纳米曝气体系由于存在较高的曝气强度,导致丝状菌属出现了激增现象,优势菌群以Neomegalonema、Thiothrix和norank_f_Saprospiraceae为主,在为AGS分泌EPS形成骨架的同时,也能保证系统脱氮性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纳米曝气 XDLVO理论 胞外聚合物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秆基纳米纤维素过滤膜的制备及对微纳米颗粒的过滤性能
4
作者 杨明琰 管舒仪 +4 位作者 陈欣玥 蔡晓丹 兰萌 安琳玉 赖坤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2,共6页
以麦秆为原料,采用对甲基苯磺酸(p-TsOH)结合酶辅助超声处理制备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LCNFs过滤膜(LCNF-FM)。研究LCNF-FM的微观形貌、纯水通量、润湿性及对微纳米粒子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LCNF-FM由相互交联的... 以麦秆为原料,采用对甲基苯磺酸(p-TsOH)结合酶辅助超声处理制备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LCNFs过滤膜(LCNF-FM)。研究LCNF-FM的微观形貌、纯水通量、润湿性及对微纳米粒子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LCNF-FM由相互交联的纳米纤维网络组成,平均孔径为30.2nm。该过滤膜对细菌及纳米TiO_(2)颗粒均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初步应用于红葡萄酒过滤除菌,其对红葡萄酒中有效成分的保留率均在84%以上,对葡萄酒品质影响不大。该LCNFs及其过滤膜的制备方法绿色环保,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水处理、食品饮料的净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 过滤膜 纳米颗粒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构筑及特性
5
作者 刘宏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结合聚驱后油藏特征,构筑具有自适应堵调驱功能的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通过黏度、界面、泡沫和堵调驱性能试验,研究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特性,应用归一化和权重系数方法,分析三相泡沫体系溶液特性与驱油...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结合聚驱后油藏特征,构筑具有自适应堵调驱功能的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通过黏度、界面、泡沫和堵调驱性能试验,研究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特性,应用归一化和权重系数方法,分析三相泡沫体系溶液特性与驱油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软体微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的特性参数较好,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剖面改善率超过82%,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超过14%;硬质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的特性参数相对较差,但聚驱后仍可提高采收率超过10%;三相泡沫体系泡沫综合指数和运动黏度是驱油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剪切黏度和界面张力是次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三相泡沫体系 聚驱后 黏度 剖面改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纳米无机生物材料制备: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6
作者 田睿智 兰正义 +3 位作者 殷杰 郝南京 陈航榕 马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无机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其生物医学功能和理化性质受到颗粒尺寸和形貌的显著影响。但对于传统的间歇式合成方法,无机纳米颗粒批次间的高度可重复性合成仍存在较大挑战。相比之下,微流控技术为无机纳米... 无机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其生物医学功能和理化性质受到颗粒尺寸和形貌的显著影响。但对于传统的间歇式合成方法,无机纳米颗粒批次间的高度可重复性合成仍存在较大挑战。相比之下,微流控技术为无机纳米颗粒的高度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合成提供了一种先进方法。同时,微流控技术能够实现快速传质和传热,并且具有反应体积小、能耗低等优势,使其成为纳米无机生物材料合成的理想途径。本文对微流控技术在纳米无机生物材料制备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概述了微流控装置中的流体特征和混合机制;接着进一步介绍了5种经典的微流控装置的微通道结构特征和相应的流体混合特点,并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微流控装置在无机纳米颗粒合成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最后简要描述了微流控技术在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的合成和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在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流控 反应器 无机生物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新风险——微纳米塑料
7
作者 高凡 杨明 陈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2-1941,共10页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规模使用,塑料污染程度加剧,逐渐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塑料制品释放的微纳米塑料(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MNPs)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环境中,这些塑料颗粒通过3种暴露途径...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规模使用,塑料污染程度加剧,逐渐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塑料制品释放的微纳米塑料(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MNPs)作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和环境中,这些塑料颗粒通过3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呼吸摄入、食物链的生物积累和转移以及皮肤接触,继而产生毒性效应。MNPs的物理特性(形状、大小、表面特性)会随环境变化而动态转化;MNPs充当化学物质载体可分为两种机制:一是从外界吸附而来的污染物,二是在商业生产过程中人工添加的化学剂(阻燃剂、色素等)。研究表明,MNPs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现在已经在脑、肠道、肝脏、血液等组织器官中发现了MNPs。最新临床研究表明,MNPs是引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一个新风险,其参与心肌纤维化等发生发展。CVDs是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疾病的统称,是导致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CVDs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并发症较多,降低了患者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早期预防极为重要。本文综述了MNPs的性质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威胁,旨在探讨MNPs通过何种生理效应、毒性机制及相关通路引发CVDs,重点讨论了其增强氧化应激,促进促炎症因子表达,形成慢性炎症微环境,吸附毒金属和有机物等有毒物质联合相互作用的毒性过程。其中,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等过程是重金属与MNPs共污染农业土壤的主要因素,重金属与MNPs相互作用会抑制农作物生长,并促进重金属在植物中的吸收,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甚至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等CVDs。此外,本文例举了MNPs对心血管功能的长期影响,探讨了当前MNPs影响心血管系统方面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颗粒 塑料 纳米塑料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形式
8
作者 王静晓 朱国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3-690,726,共9页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non⁃vesicular extracellular nanoparticle,NVE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细胞释放的纳米颗粒,其中具有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功能的两种NVEP是外泌颗粒(exomere,EM)和超微颗粒(supermere,SM),这两种颗粒不同于细胞外囊泡...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non⁃vesicular extracellular nanoparticle,NVE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细胞释放的纳米颗粒,其中具有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功能的两种NVEP是外泌颗粒(exomere,EM)和超微颗粒(supermere,SM),这两种颗粒不同于细胞外囊泡,没有质膜包裹,且颗粒的直径更小。EM和SM内含多种信号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质分子,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细胞间通讯,即通过EM和SM转运信号分子到达靶细胞并被靶细胞摄取,从而调控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文章主要综述了EM和SM在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和潜在应用价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囊泡性细胞外纳米颗粒 外泌颗粒 颗粒 细胞间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在提高采收率微乳液中运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吕凯 张彪 +3 位作者 刘卫东 丛苏男 张子文 杜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47-1651,共5页
为了解决微乳液使用成本过高以及高温、高盐地层限制微乳液运用等问题,对化学驱微乳液的发展和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能进行了系统调研,总结了纳米颗粒与微乳液间的协同效应、纳米颗粒的加入对微乳液盐度适用性的影响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对... 为了解决微乳液使用成本过高以及高温、高盐地层限制微乳液运用等问题,对化学驱微乳液的发展和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能进行了系统调研,总结了纳米颗粒与微乳液间的协同效应、纳米颗粒的加入对微乳液盐度适用性的影响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对国内外纳米颗粒协同微乳液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归纳总结了纳米颗粒与微乳液间的协同作用会产生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减少化学剂吸附、增强稳定性以及改善流度比等机理。目前,纳米颗粒在微乳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 纳米颗粒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表面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快速荧光法检测微RNA-721
10
作者 刘英 奚潇雨 +1 位作者 封加栋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24,共8页
目的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 目的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光素远离AuNP而重新发射荧光,随后H1与DNA发夹探针H2发生循环自组装,靶标循环被利用,导致荧光信号放大。将探针AuNP-H1、探针H2及不同浓度的miRNA-721共反应后,在480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以急性心肌炎生物标志物miRNA-721为模型靶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使用20μL探针AuNP-H1、50μL 3μmol/L探针H2(退火缓冲液为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5 mmol/L MgCl_(2),pH 7.4)与50μL不同浓度(0.1~5μmol/L)的miRNA-721在30℃共反应20 min,发现在520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值(ΔF=F-F_(0))与miRNA-721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ΔF=29232×lgC-52435(R2=0.9910)。该荧光法检测限为1.23 nmol/L。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4.02%。一次完整的miRNA分析可以在20 min内完成。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miRNA-721的检测,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无酶信号放大 催化发夹组装 RNA-721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镍颗粒改性钛合金微弧氧化膜的摩擦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明奇 禹业帅 +6 位作者 辛畅 冯在强 周波 蒋正权 王峰 谢屹鹏 闫镇威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4-102,共9页
目的基于微弧成膜机制形成的类陶瓷氧化膜层中存在大量孔洞、裂纹和凸起,使得膜层的致密性和耐磨性不够理想。通过在钛合金微弧氧化膜中引入镍,从而改善膜层的组织结构,提高膜层的抗磨性能。方法利用不同含量纳米镍颗粒的碱性电解液,在... 目的基于微弧成膜机制形成的类陶瓷氧化膜层中存在大量孔洞、裂纹和凸起,使得膜层的致密性和耐磨性不够理想。通过在钛合金微弧氧化膜中引入镍,从而改善膜层的组织结构,提高膜层的抗磨性能。方法利用不同含量纳米镍颗粒的碱性电解液,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层。利用SEM、EDS、XRD、XPS对微弧氧化膜层的微观结构、截面形貌、相组成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采用显微维氏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检测膜层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结果纳米镍颗粒的引入,使得微弧氧化膜的厚度增加,提高了膜层的致密性。当纳米镍颗粒的加入量(质量浓度)为2 g/L,且微弧氧化时间为45 min时,膜层表面微孔分布均匀,凸起和微裂纹较少。微弧氧化膜主要由金红石相和锐钛矿相组成,进入膜层的Ni主要以NiO的形式存在。在添加2 g/L纳米镍颗粒、微弧氧化时间为45 min时,制备的膜层硬度为452HV,抗磨性能表现最好,其摩擦因数一直稳定在0.75左右,抗磨性能相较于基础膜层提升了约67%。结论适当加入纳米镍颗粒及采用合理的微弧氧化时间能够减少膜层的微孔和微裂纹,进一步提高膜层的硬度和抗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弧氧化 纳米颗粒 膜层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金颗粒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指示
12
作者 冯宏业 琚宜文 +6 位作者 方维萱 朱洪建 余坤 陈博 乔鹏 肖蕾 陶丽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66,共2页
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一直是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长期存在纳米金颗粒(包裹体金)和晶格金之争(Feng Hongye et al.,2021)。黄铁矿在金矿床中通常作为主要载金矿物出现,其晶体内部结... 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一直是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长期存在纳米金颗粒(包裹体金)和晶格金之争(Feng Hongye et al.,2021)。黄铁矿在金矿床中通常作为主要载金矿物出现,其晶体内部结构及微量元素组份特征可以用来限定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与演化规律、反映成矿过程、约束矿床成因等,离散不可见金的形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纳米颗粒 热液流体 成矿作用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脂双层的纳米粒子微传感分析系统
13
作者 祝可伊 薛茜男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6,共5页
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悬浮纳米粒子和病毒颗粒通过肺泡进入体内,给人体带来未知的健康危害。本文通过将磷脂双层集成在场效应晶体管延长栅极表面体外模拟局部肺泡膜,设计并搭建了肺泡膜-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粒子作用下源... 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悬浮纳米粒子和病毒颗粒通过肺泡进入体内,给人体带来未知的健康危害。本文通过将磷脂双层集成在场效应晶体管延长栅极表面体外模拟局部肺泡膜,设计并搭建了肺泡膜-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粒子作用下源漏电流尖峰信号的检测与分析,该系统可以获取纳米粒子/病毒颗粒与肺泡膜相互作用行为的精确定量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微传感系统表面磷脂膜具有良好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集成磷脂双层的延长栅极性能稳定、响应快、灵敏度高,可以准确、及时捕获带电离子跨膜转移信号,有望成为膜-粒相互作用行为有效的体外研究平台,推广用于广泛评估纳米粒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系统 纳米粒子 病毒颗粒 磷脂双层 场效应管型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MA刷微图案诱导聚苯乙烯纳米颗粒阵列化
14
作者 高浩 魏中华 +2 位作者 邓佳 陈涛 赵海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70-276,共7页
基于光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在疏水性引发剂表面制备亲水性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以PEGMA聚合物刷图案化表面为模板,借助亲疏水区域间表面能的差异使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在亲水区域精准组装制备纳... 基于光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在疏水性引发剂表面制备亲水性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以PEGMA聚合物刷图案化表面为模板,借助亲疏水区域间表面能的差异使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在亲水区域精准组装制备纳米颗粒微阵列。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与拉曼光谱仪(Raman)对各阶段基体表面化学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多巴胺/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2-溴-2-甲基丙酸酯(PDA/SiBr)复合涂层、PEGMA聚合物刷以及PS纳米颗粒微阵列被成功制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对PEGMA聚合物刷图案化表面及PS纳米颗粒阵列化表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PS纳米颗粒在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区域选择性组装。研究了PS纳米颗粒微阵列表面BSA蛋白吸附行为,荧光图像结果表明PS纳米颗粒在PEGMA聚合物刷微图案表面组装后可以有效促进BSA蛋白在该区域的黏附。相关研究工作拓展了图案化聚合物刷在纳米颗粒微阵列制备中的应用,为纳米颗粒在高质量生物微阵列、生物探针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刷图案 亲疏水反差特性 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 阵列 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奥克托今超微颗粒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小宁 徐更光 +1 位作者 何得昌 马万云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2-475,共4页
本文利用撞击流法和微乳控制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粒度的奥克托今 (UFHMX)。实验表明 ,Zeta电位对分散HMX和分离UFHMX起着重要的作用。当HMX的水乳液液流在压力为15 0MPa、撞击速度约 10 0 0m /s的情况下进行超微化处理时 ,可得到粒度... 本文利用撞击流法和微乳控制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粒度的奥克托今 (UFHMX)。实验表明 ,Zeta电位对分散HMX和分离UFHMX起着重要的作用。当HMX的水乳液液流在压力为15 0MPa、撞击速度约 10 0 0m /s的情况下进行超微化处理时 ,可得到粒度分布范围较窄的球形纳米UFHMX颗粒。这时颗粒的有效平均粒径为 184 .4nm ,最小颗粒为 12 .4nm ,最大颗粒为 4 6 5 .7nm ,比表面积为 2 8.4 2m2 / 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奥克托今 纳米炸药 颗粒 撞击流 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中单分散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磨性能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文静 孙磊 +2 位作者 张平余 吴志申 张治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7-372,共6页
采用水/液体石蜡/Span 80-Tween 80/正丁醇微乳液体系,制备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g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分析仪表征了Ag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键合性质和热性... 采用水/液体石蜡/Span 80-Tween 80/正丁醇微乳液体系,制备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g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分析仪表征了Ag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键合性质和热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纳米颗粒具有立方晶型结构,m(Span 80)∶m(Tween 80)=7∶3时,粒径分布呈单分散性,平均粒径约为6nm.在四球长时抗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分散于液体石蜡中Ag纳米颗粒的抗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抗磨性,且能显著提高基础油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 AG 纳米颗粒 单分散 抗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制备CaF_2纳米颗粒 被引量:17
17
作者 华瑞年 雷炳富 +1 位作者 谢德民 石春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756-1757,共2页
Calcium fluoride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water/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2-octanol microemulsion systems.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s were a single phase. The resul... Calcium fluoride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water/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2-octanol microemulsion systems.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s were a single phase. The result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nfirmed that the average sizes of the calcium fluoride particles were below 100 nm in diameter. With decreasing water content and reaction time, the particle size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法 制备 CAF2 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 氟化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纳米钛酸钡球形颗粒 被引量:24
18
作者 宋方平 朱启安 +1 位作者 王树峰 陈万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5-358,共4页
O引言 BaTiO2陶瓷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及优良的铁电、压电和绝缘性能的电子陶瓷材料。不仅是重要的电子陶瓷、PTC陶瓷原料,而且也是制备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必要组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材料颗粒的大小和形貌... O引言 BaTiO2陶瓷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及优良的铁电、压电和绝缘性能的电子陶瓷材料。不仅是重要的电子陶瓷、PTC陶瓷原料,而且也是制备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必要组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材料颗粒的大小和形貌,当材料的粒径达到纳米级时,材料的性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这种具有纳米尺度、球形颗粒的电子陶瓷材料,可能还具有一些新的物理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BaTiO3粉体的制备方法有:固相煅烧法、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液 球形粒子 钛酸钡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反胶团体系在纳米超微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邵庆辉 古国榜 章莉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综述了微乳状液体系的应用现状 ,对微乳反胶团反应器的原理、形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并进一步阐述了微乳反应器在纳米超微颗粒制备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乳液 反胶团 乳反应器 纳米颗粒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树信 霍冀川 +2 位作者 李炜罡 雷永林 贾娜 《无机盐工业》 CAS 2004年第5期7-10,共4页
综述了反相微乳液的形成机理、配制方法和目前利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颗粒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乳液的配制及制备过程中影响纳米颗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具体的讨论,还对微乳液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反相乳液 纳米颗粒 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