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波 胡俊 +2 位作者 焦岩 黄河清 陈康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增殖的影响,探索VEGF促进OPCs体外增殖与Notch信号通道上相关蛋白的关系。方法分离纯化培养OPC...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增殖的影响,探索VEGF促进OPCs体外增殖与Notch信号通道上相关蛋白的关系。方法分离纯化培养OPCs,MTT法检测不同浓度VEGF(50、100、200 ng/ml)促进OPCs增殖的作用以及加入Notch通路γ-分泌酶抑制剂DAPT(VEGF 100 ng/ml+DAPT50μmol/ml)后OPCs增殖变化情况,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EGF处理OPCs后Notch信号通道上Notch-1、Hes-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50、100、200 ng/ml VEGF处理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7±2)%、(124±2)%、(142±7)%,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DAPT处理组的增殖率下降至(103±4)%(P<0.05)。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VEGF处理OPCs后,Notch-1、Hes-1蛋白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P<0.05),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抑制其表达(P<0.05)。结论 VEGF对OPCs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其促增殖作用与Noct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少突胶质体细胞 增殖 NO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内皮前体细胞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骆益宙 秦叔逵 +3 位作者 王喜 钱建新 顾小强 王杰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植模型,回输基因修饰EP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局部GFP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pcDNA3.1/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EPCs后,EPCs表达GFP片断。部分GFP标记的EPCs在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计数结果提示约14.0%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源于EPCs。结论: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体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血管生成 肿瘤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循环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子宽 唐佩弦 +2 位作者 刘晓丹 袁红丰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为证明出生后血液循环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从G CSF动员的成人外周血及脐带血中分离CD34+ 细胞 ,将之接种于纤连蛋白与明胶铺板的培养皿上 ,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hVEGF)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 为证明出生后血液循环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从G CSF动员的成人外周血及脐带血中分离CD34+ 细胞 ,将之接种于纤连蛋白与明胶铺板的培养皿上 ,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hVEGF)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用vonWillibrand因子 (vWF)表达及I型凝集素(UEA I)结合能力鉴定内皮细胞。结果表明 ,上述体系经 5 - 6周培养后 ,接种CD34+ 细胞的皿出现一层致密的贴壁细胞 ,而接种CD34-细胞的皿则未形成贴壁层。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贴壁细胞为vWF阳性 ,且约 90 %的细胞具有UEA I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证明人出生后阶段血循环中存在有成血管细胞 (angioblast) ,因此在成人中也可发生血管系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体细胞 CD34^+细胞 血液循环 血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源性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与出生后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玮 杨向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34-1738,共5页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in which bone marrow (BM)-derived EPCs home to and incorporate into sites of new blood vessel formation,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ostnatal vasculogenesi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circulating BM-derived EPCs are involved in promoting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neovascularization, such as wound healing and tumor growth. They are of great clinical importance in pro- or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体细胞 新生血管 病理性 新生血管 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慧 张澎 +2 位作者 任秀宝 刘虹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ECs和CEPs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CECs及CEPs分别为 (0 .378± 0 .0 4 7) %和 (0 .0 5 9± 0 .0 13) % ,血清VEGF ,bFGF分别为 (2 95 .5 8± 5 9.5 6 )ng/L和 (2 8.73± 7.4 0 )ng/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的数量与血清VEGF ,bFGF水平相关。结论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人 ;VEGF和bFGF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的动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大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李琳 高润霖 +2 位作者 叶绍东 邱洪 赵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应用临床推荐剂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克隆数量、分泌一氧化氮能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水平。方法:48只雄...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应用临床推荐剂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克隆数量、分泌一氧化氮能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水平。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余5组每日灌胃给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1.33 mg/(kg·d)、雷米普利组给予雷米普利1.67 mg/(kg·d)、福辛普利组给予福辛普利6.67 mg/(kg·d)、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25 mg/(kg·d),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组给予替米沙坦13.33 mg/(kg·d),共2周。2周后取外周血体外培养EPCs。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鉴定细胞表面标志。计数细胞克隆,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一氧化氮含量,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析细胞eNOS及Caspase-3表达。结果:各组细胞培养至10~14天形成"铺路石"样克隆,经鉴定符合晚期:EPCs特点。各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克隆数均有增多趋势,但只有卡托普利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普利组、福辛普利组及替米沙坦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含量亦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雷米普利组、福辛普利组、卡托普利组、替米沙坦组eNOS升高及Caspase-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用药组间对比显示,培哚普利组eNOS升高及Caspase-3降低相对较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分离培养可从正常大鼠外周血获得晚期EPCs,给予临床推荐剂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增加其克隆数量、提高细胞分泌一氧化氮能力、增加eNOS及降低Caspase-3蛋白水平,各种试验药物间作用强弱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内皮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与肿瘤血管发生
7
作者 安江洪 陈正堂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93-595,共3页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演进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包括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参与的肿瘤血管发生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EPC来源主要包括骨髓...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演进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包括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参与的肿瘤血管发生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EPC来源主要包括骨髓来源的EPC、血管壁定留EPC和成体干细胞经血管内皮分化形成的EPC,不同来源EPC参与的血管发生过程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干细胞作为肿瘤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新来源的认识为研究肿瘤血管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发生 内皮体细胞 细胞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秀宝 李慧 +2 位作者 刘虹 张澎 郝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和CEPs ,其中 11例患者 (4例乳腺癌、7例淋巴瘤 )经造血干细胞动员 (常规化疗 +G CSF)。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分别为 0 378%± 0 10 3%和 0 0 5 9%± 0 0 13% ,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造血干细胞动员后患者外周血CECs和CEPs升高。结论 :G 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同时 ,对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亦有动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动员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功能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亚莉 汪燕 陆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548,共4页
从骨髓释放的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具有内分泌、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然而,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明显下降。这些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不仅受许多生理和病理因... 从骨髓释放的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具有内分泌、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然而,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明显下降。这些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不仅受许多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包括衰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如:运动、体质量、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密切相关。本文着重讨论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并对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体细胞 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冠心病治疗的新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概念 ,重点介绍了国外内皮前体细胞及其基因修饰应用的新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体细胞 血管新生 血管形成 基因治疗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血中内皮样前体细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小惠 蔡国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9-550,共2页
目的 观察脐带血中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并研究该前体细胞分化成熟所需条件。方法 采用常规分离方法 ,分离脐带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培养于含小牛下丘脑提取液和地塞米松的MCDB131培养液中 ,以获得具有粘附性的细胞 ,于倒置相差显微镜... 目的 观察脐带血中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并研究该前体细胞分化成熟所需条件。方法 采用常规分离方法 ,分离脐带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培养于含小牛下丘脑提取液和地塞米松的MCDB131培养液中 ,以获得具有粘附性的细胞 ,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两次一并记录。结果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脐带血中存在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小牛下丘脑提取物对该细胞的生成有促进作用 ,而地塞米松对其生成有抑制作用。结论 初步证实脐带血中有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存在 ,并对其分化发育条件有了初步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血 内皮体细胞 血管新生 脐带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NG2细胞增殖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焦岩 胡俊 +3 位作者 范沁林 刘国军 黄河清 陈康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的表达,并初步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组...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的表达,并初步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贝伐单抗组共3组,每组设6、12、24、72 h 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采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缺血后不同时相点NG2和VEGF免疫荧光标记的细胞增殖状况。结果在大脑皮层区,NG2与VEGF标记细胞基本完全重叠。在缺血后72 h内,阳性标记细胞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多,其中贝伐单抗组在各时相点的双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缺血组(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脑皮层区存在OPC的活化现象。VEGF可能对损伤后NG2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少突胶质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13
作者 周亮亮 翁土军 +5 位作者 钱隆 聂振国 何莹 张春丽 王自强 李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2-269,共8页
目的 :探讨低氧模拟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ylglycine,DMOG)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增殖、成骨分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C3T3-E1细胞接种到... 目的 :探讨低氧模拟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ylglycine,DMOG)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增殖、成骨分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C3T3-E1细胞接种到培养板24h后,实验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0μM(50μM组)和200μM(200μM组)的DMOG,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液。分别于培养1、3、5d时采用MTT法检测MC3T3-E1细胞增殖情况,5、10d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ALP活性检测成骨细胞分化,21d用茜素红染色检测MC3T3-E1细胞钙结节的形成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MC3T3-E1培养3d情况时上清液中的VEGF蛋白含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C3T3-E1细胞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培养1d时对照组、50μM组和200μM组的MC3T3-E1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分别为0.041±0.009、0.074±0.019、0.086±0.044,3d时分别为0.123±0.027、0.148±0.020、0.224±0.061,5d时分别为0.297±0.044、0.325±0.084、0.354±0.038,1d、3d时50μM组和200μM组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d时50μM组与200μ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5d和10d时对照组ALP染色颜色较深,50μM组颜色中等,200μM组颜色较浅;5d时对照组ALP活性为1.943±0.072,50μM组为1.632±0.051,200μM组为1.319±0.065;10d时对照组ALP活性为3.734±0.067,50μM组为3.381±0.070,200μM组为2.831±0.086。三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10d时与5d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茜素红染色200μM组可见少量红色结节,50μM组可见中等量红色结节,对照组可见大量红色结节;对照组茜素红含量(μg/ml)为56.178±7.940,50μM组为41.922±2.438,200μM组为31.929±1.922,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培养3d时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ng/孔)为9.063±0.603,50μM组为12.123±0.870,200μM组为15.540±0.581,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0μM组VEGF 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792±0.067,200μM组为对照组的3.963±0.092,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低氧模拟剂DMOG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抑制其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 小鼠胚胎成骨细胞体细胞 碱性磷酸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涛 刘玉倩 +1 位作者 赵焕彬 刘建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运动 细胞表型特征 EPCS CELLS 体细胞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华 谢毅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426-428,432,共4页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而心、脑及外周动脉等大血管发生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大血管病变寻求有效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g 。近年来,细胞移植...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而心、脑及外周动脉等大血管发生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大血管病变寻求有效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g 。近年来,细胞移植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本文就以干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细胞移植 细胞 内皮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新生的细胞和分子调节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真珍 王柳清 +7 位作者 邵蓓 王虹 程一帆 苏巧儿 蒋慧刚 肖丽 张红霞 金坤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40-947,共8页
卒中是由脑供血异常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80%。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卒中后缺血中心区脑细胞迅速大量死亡,及时抢救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可减轻脑损伤;卒中后期血管新生亦在为神经再生和脑组织修复创... 卒中是由脑供血异常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0%~80%。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卒中后缺血中心区脑细胞迅速大量死亡,及时抢救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可减轻脑损伤;卒中后期血管新生亦在为神经再生和脑组织修复创建良好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心肌梗死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奕斌 孙文文 任国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27-4029,共3页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急症,本质上是血管病变,由于炎症参与的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外...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急症,本质上是血管病变,由于炎症参与的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外周血EPCs在急性心肌缺血刺激下可发生一系列改变,参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将EPCs与心肌梗死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坏死 EPCS 体细胞 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化与血管内壁的构建
18
作者 赫荣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1-662,共2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发育与血管壁的构建是目前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前沿.国内外同行的上作多集中在血管发育初始阶段内皮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调节因素及生物学机制.VSMCs参与...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发育与血管壁的构建是目前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前沿.国内外同行的上作多集中在血管发育初始阶段内皮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调节因素及生物学机制.VSMCs参与血管壁早期构建,特别是VSMCs的募集与分化机制已经成为血管新生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分化 管内壁 生物学机制 血管新生 血管发育 体细胞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脑缺血后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栋 段淑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612-615,共4页
目前脑缺血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再生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实验证明一些相关因子在脑梗死后缺血缺氧条件下被高度表达并参与了脑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如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 目前脑缺血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再生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实验证明一些相关因子在脑梗死后缺血缺氧条件下被高度表达并参与了脑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如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许多研究利用大鼠脑缺血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分析来评估内源性NSCs与HIF-1α早期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缺血造成的内环境中,HIF-1α的早期表达能够使内源性NSCs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而且脑梗死后,HIF-1α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高度表达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为脑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体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一氧化氮合酶 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