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中叶七律宗向与复古诗学演进
1
作者 孙学堂 王春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 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杜诗变体;嘉靖后期至隆庆间,崇正诎变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后七子派”承续了嘉靖前期诗人的部分理念,在七律上并重初、盛唐十四家,追求高华雄壮的唐音正声。辨体观念与复古诗学的深化、圆融,可以视为明中叶诗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李梦阳 嘉靖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先芳与“后七子”公案辨诬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6,共5页
在明中叶第二次诗文复古运动中,李先芳参与的时间要早于李攀龙之外的其他六人,且有引介王世贞之功,可谓诗社先驱,却名不在“七子”之列,而被置于“广五子”之中。此事作为一桩公案被钱谦益等人借为攻击后七子的口实而加以渲染。事实上,... 在明中叶第二次诗文复古运动中,李先芳参与的时间要早于李攀龙之外的其他六人,且有引介王世贞之功,可谓诗社先驱,却名不在“七子”之列,而被置于“广五子”之中。此事作为一桩公案被钱谦益等人借为攻击后七子的口实而加以渲染。事实上,所谓李先芳的被摈弃,有外部时空条件的限制:加入刑部诗社后不久即离京外放,在七子集团形成之前未参与活动;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一是诗文创作才力不逮,二是为人轻薄放浪,对诗社态度迟疑动摇,而并非李攀龙等人有意摈之。李先芳诗名藉甚却成就不高,然也有不少诗思秀发之作,亦齐鲁间一才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文 广五 李先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子派考略 被引量:2
3
作者 薛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83,共6页
七子之名肇始于明人,弘治时即有七子之称谓,万历间已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明人所谓的七子,指称不一,降及清代,基本定型。七子派之称谓,由四库馆臣正式提出,并视前后七子为一大派别,涵盖以前后七子为中心的一大批文人,此为广义之七子... 七子之名肇始于明人,弘治时即有七子之称谓,万历间已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明人所谓的七子,指称不一,降及清代,基本定型。七子派之称谓,由四库馆臣正式提出,并视前后七子为一大派别,涵盖以前后七子为中心的一大批文人,此为广义之七子派。至于狭义七子派,仅指前后七子各七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学、精思、悟入:后七子诗学理论中的创作径路与境界说阐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利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8,共8页
检视后七子的诗学理论系统,不仅从探索创作径路的角度,主张"积学"的修习之道与"精思"的锻炼之工,并且基于追求创作理想之境的诗学立场,强调悟入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活动,进而达成在对一种高度技巧化的诗歌语言秩序... 检视后七子的诗学理论系统,不仅从探索创作径路的角度,主张"积学"的修习之道与"精思"的锻炼之工,并且基于追求创作理想之境的诗学立场,强调悟入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活动,进而达成在对一种高度技巧化的诗歌语言秩序的理解与组织的基础上,工致而不失自然地表现其各自的审美体验,从不同的层面显示了诸子归至诗歌本体而格外注重艺术经营的一种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理论 径路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七子的文化人格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学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明前后七子近乎“狂”、“狷”的文化人格 ,标志着他们初步迈开了向自我回归的脚步。但由于理学文化的深入影响和时局的无边黑暗 ,他们还远未达到主体真正自立、个性真正自由的境界。这使得明代文学复古在实质和走向上具有双重性 :从正... 明前后七子近乎“狂”、“狷”的文化人格 ,标志着他们初步迈开了向自我回归的脚步。但由于理学文化的深入影响和时局的无边黑暗 ,他们还远未达到主体真正自立、个性真正自由的境界。这使得明代文学复古在实质和走向上具有双重性 :从正面说 ,它可以寄托和安顿人们初获释放的主体精神 ;从反面说 ,它又禁锢着人们个性自由的进一步发舒。前后七子内部的文学论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格 主体精神 个性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后七子诗学理论探析
6
作者 王顺贵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1-65,共5页
明代后七子是明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学理论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向诗歌本体的复归。研究他们的诗歌理论,对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意象 格调 主体建构 感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序书写与“后七子”文学思想的构筑、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润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3-92,共10页
明代正德以后,诗文集数量剧增,集序的书写因之发生改变。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盟此期正叱咤文坛,撰作了大量集序。文盟组建初期,他们通过书写强势掌控集序文意,阐扬和宣传复古文学思想;至中期,构件化的集序书写,助力... 明代正德以后,诗文集数量剧增,集序的书写因之发生改变。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盟此期正叱咤文坛,撰作了大量集序。文盟组建初期,他们通过书写强势掌控集序文意,阐扬和宣传复古文学思想;至中期,构件化的集序书写,助力“后七子”完成团体经典思想的建构;后期由王世贞独自携领文盟,集序书写遭遇复杂的新语境,但也因此为复古文学思想注入了新元素。作为明代集部文献剧增新生态下迅速突起的文体,集序通过富于时代特色的书写,直接参与和作用于“后七子”文学思想的构筑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序 “后 复古 王世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后七子”结社始末考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庆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86-92,共7页
明“后七子”结社始末考李庆立紧承明“前七子”而崛起于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文坛的“后七子”,再次掀起了声势炬赫的夏古浪潮。其流风余韵,何止于有明中晚期?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有理论、有创作实践的地地道道的文学社团和流... 明“后七子”结社始末考李庆立紧承明“前七子”而崛起于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文坛的“后七子”,再次掀起了声势炬赫的夏古浪潮。其流风余韵,何止于有明中晚期?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有理论、有创作实践的地地道道的文学社团和流派。对于它,前哲时贤虽时有案述,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李攀龙 《列朝诗集小传》 《宗相集》 墓志铭 古文辞 《明史》 吴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诗观——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二
9
作者 朱易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88-94,98,共8页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 唐诗观 王世贞 盛唐诗歌 格调论 胡应麟 明代 李攀龙 诗歌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七子”
10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3期19-19,共1页
文学史上常提到的“前后七子”,是指明代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先后形成的两个文学集团。他们以“复古”为旗帜,在批判了以“三杨”(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为代表的专事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最高统治阶层服务的“台阁体”,并取代其统治... 文学史上常提到的“前后七子”,是指明代从弘治到嘉靖年间先后形成的两个文学集团。他们以“复古”为旗帜,在批判了以“三杨”(杨荣、杨溥和杨士奇)为代表的专事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为最高统治阶层服务的“台阁体”,并取代其统治地位之后,曾称雄文坛数十年。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是,他们在文学发展观上所宣扬的“文学倒退论”和文学创作观上的拟古主义,却给文坛带来很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 统治地位 文学创作观 文学发展观 文学集团 嘉靖年间 歌功颂德 历史功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无诗”:明人宋诗观的逻辑悖论
11
作者 薛泉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2,166,共13页
“宋无诗”观滥觞于南宋,成熟于明代,起初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后在弘治、正德年间作为“诗必汉魏、盛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李梦阳、何景明正式命名推出。经后七子极力推扬后,“宋无诗”观之影响更为深远。究其内涵,“宋无诗”并非说宋代... “宋无诗”观滥觞于南宋,成熟于明代,起初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后在弘治、正德年间作为“诗必汉魏、盛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李梦阳、何景明正式命名推出。经后七子极力推扬后,“宋无诗”观之影响更为深远。究其内涵,“宋无诗”并非说宋代无诗,而是说宋代没有如同汉魏、盛唐那般可供后人仿效的一流诗歌。明人“宋无诗”观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悖论,本就蕴含着“宋有诗”的因子,这为其反对者提供了反驳契机,从而在客观上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反“宋无诗”逻辑言说体系,尽管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作为一种逻辑悖论,明人“宋无诗”观为“宋有诗”观的生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机遇与理论触发点,成为观察明人宋诗观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同时又开有清一代宋诗学之先河,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无诗 非无诗 宋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兴起的创新性扩散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在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3,171,172,共17页
明代诗学在第一次复古后,仅间隔十几年,又出现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第二次高潮,形成新的扩散性传播。依据“创新扩散”原理,扩散需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创新性,扩散是创新的扩散,没有创新便没有扩散;二是传播条件,不具备优势传... 明代诗学在第一次复古后,仅间隔十几年,又出现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第二次高潮,形成新的扩散性传播。依据“创新扩散”原理,扩散需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创新性,扩散是创新的扩散,没有创新便没有扩散;二是传播条件,不具备优势传播条件,难以实现扩散传播。后七子所以能够实现扩散性传播,首先是发现此前学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补而形成了观念新变的结果。其观念新变非两三点,而是涉及六个方面:理“正变云扰”,正“剽拟雷同”,化“理胜相掩”,纠“以法抑情”,避免“蔓延鄙俗”之格,救吴地“失靡而浮”之风;其次是具备了特殊而有力的传播条件:王世贞作为意见领袖优势的作用,后七子多为刑部同事的人际关系结构,后七子诗学与前七子复古观念的兼容性等。从“创新扩散”的传播学视角分析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运动勃兴及其原因,丰富、完善了此前的观点,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阐释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兴起的内外机因及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学 复古运动 王世贞 创新的扩散 传播之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英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4-88,共5页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郭英德众所周知,文学社团的普及和文学流派的纷争,是明代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元明时期文人结社之风大盛,但是元代的月泉吟社、玉山雅集,明初的北郭十友、南园五子、闽中十子等,不过因地域的关系,文人相聚酬...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郭英德众所周知,文学社团的普及和文学流派的纷争,是明代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元明时期文人结社之风大盛,但是元代的月泉吟社、玉山雅集,明初的北郭十友、南园五子、闽中十子等,不过因地域的关系,文人相聚酬唱而得名。他们虽然相互间文学风格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流派 王世贞 李梦阳 文学主张 《宗相集》 李攀龙 公安派 构成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中叶文学思潮对董其昌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躏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0-124,共5页
董其昌受明中叶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老师莫如忠。其中莫如忠与唐宋派的关系密切,使得莫如忠的文学主张与唐宋派一致。因此,董其昌虽然身处晚明,但在对待唐宋派与"后七子"的文学分歧时,始终恪守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 董其昌 莫如忠 唐宋派 “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诗人宗臣对李白的追摹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05-113,共9页
作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在诗歌创作方面明显受到李白的影响。其追摹李白的原因既有取法乎上的艺术追求、李白人格的持久吸引,也有二人诗学理论较为一致等因素。其追摹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对李白诗歌创作题材、意象的有意贴... 作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在诗歌创作方面明显受到李白的影响。其追摹李白的原因既有取法乎上的艺术追求、李白人格的持久吸引,也有二人诗学理论较为一致等因素。其追摹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对李白诗歌创作题材、意象的有意贴近,对李白诗歌句式、措词与修辞的着力模仿等方面。通过对李白的学习,宗臣极大地增加了自己诗歌创作方面的灵动性,但这种模拟有时难免落入窠臼,显露出着意用力的痕迹。通过分析宗臣师法李白的原因、方式、创获以及不足等方面,能够为研究明代的李白诗歌接受情况提供新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文学 宗臣 李白 文学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诗家直说笺注》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炳棣 《齐鲁学刊》 1988年第1期46-47,共2页
李庆立、孙慎之二同志的《诗家直说笺注》,新近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著名诗人、诗论家谢榛的诗歌理论著作。谢榛作为明代“后七子”的早期领袖,比其他六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率先提出... 李庆立、孙慎之二同志的《诗家直说笺注》,新近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著名诗人、诗论家谢榛的诗歌理论著作。谢榛作为明代“后七子”的早期领袖,比其他六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率先提出了一套诗歌理论。他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家直说》中。此书虽于严羽等人的学说有所承袭,比如标举“以盛唐为法”等等,但重要的是渗透着谢榛自己的创作体验和“妙悟”,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意义。该书问世以来,毁誉不一,甚至非多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庆年间 嘉靖 诗歌理论 齐鲁 诗论 美学意义 谢榛 早期领袖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世贞的词学观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蕾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5期45-47,共3页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自称弇州山人。他是明代后七子之一,当时独步文坛的文学领袖。其论词观点主要见于《艺苑卮言》附录,又称《弇州山人词评》。作为明代士大夫中有见识、有地位的一位文学家,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是当时...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自称弇州山人。他是明代后七子之一,当时独步文坛的文学领袖。其论词观点主要见于《艺苑卮言》附录,又称《弇州山人词评》。作为明代士大夫中有见识、有地位的一位文学家,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是当时文学理论著作中较有价值的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词学观 词体 明代 婉约词 豪放词 艺苑卮言 文学理论 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世贞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永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53-57,共5页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弁州山人。他与李攀龙同为明代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论说:“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弁州山人。他与李攀龙同为明代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论说:“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至。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土单),近古未有。迄今五十年,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这段话简要而又合乎实际地评述王世贞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考其《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及《读书后》等著作中,论诗评文之处比比皆是,其文学思想丰富多采,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多有建树。此文拟论述王世贞关于文学批评的一些具体观点。我们先来看王世贞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总的论述。其《徐而庵先生湖上集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文学思想 李攀龙 文学批评标准 钱谦益 五十年 二十年 评论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世贞与王士祯
19
作者 文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2-62,共1页
王世贞与王士祯文翰明代的王世贞与清代的王士祯,往往被人混为一谈。明代王世贞字元美,嘉靖进士,“后七子”首领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清代的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他... 王世贞与王士祯文翰明代的王世贞与清代的王士祯,往往被人混为一谈。明代王世贞字元美,嘉靖进士,“后七子”首领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清代的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他主盟诗坛,倡导神韵,名噪一时。著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王士祯 《池北偶谈》 唐贤三昧集 艺苑卮言 精华录 文翰 笃行 嘉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代诗文论坛竞相更迭、频繁纷争的现象
20
作者 马鸿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15-20,共6页
明代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明代诗文流派众多,各派之间不停纷争,各流派竞相更迭主宰诗文论坛的现象却是此前任何时代所罕见的。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各流派竞相更迭主宰诗文论坛的现象?本文从明代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该... 明代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明代诗文流派众多,各派之间不停纷争,各流派竞相更迭主宰诗文论坛的现象却是此前任何时代所罕见的。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各流派竞相更迭主宰诗文论坛的现象?本文从明代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该时期各主宰诗文论坛流派自身的特点、优劣(特别是它们的弊端),我国古典诗文发展、行进的历程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和论述,从而指出明代诗文论坛竞相更迭、频繁纷争状况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坛 更迭 前、后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台阁体 茶陵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