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岭龙胆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1
作者 彭江丽 彭兰淳 +3 位作者 王鹏 彭求贤 郑青竹 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3,共9页
目的建立五岭龙胆的鉴别研究方法。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原植物和药材性状观察,并对其鉴别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常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多种显微制片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不同组织部位及全草粉末的研究。结果... 目的建立五岭龙胆的鉴别研究方法。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原植物和药材性状观察,并对其鉴别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常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结合多种显微制片方法对五岭龙胆进行不同组织部位及全草粉末的研究。结果五岭龙胆原植物、性状和显微组织构造等特征明显;五岭龙胆根横切面可见后生皮层,茎横切面凯氏带明显。叶上表皮可见头状凸起,表皮细胞壁呈浅波状弯曲;叶下表皮可见气孔和非腺毛,表皮细胞壁呈深波状弯曲。花瓣上表皮具有排列规律的脑纹状类球形突起,基部呈流苏状;花瓣下表皮可见排列规律的脊状扁长条形隆起。花粉粒呈长圆形,具有三条萌发沟,表面饰纹网眼大小不一。种子呈梨形,表面蜂窝状,可见Ⅰ和Ⅱ饰纹。全草粉末特征可见外皮层细胞等显微特征。结论五岭龙胆的形态组织特点为其准确鉴定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岭龙胆 显微特征 形态组织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仔鱼 稚鱼 幼鱼 消化道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岭南居住区绿化配置的科学性——结合中心绿地植物的形态组织和生态组织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肖大威 胡珊 《中国园林》 2002年第5期45-47,共3页
本文以岭南居住区中心绿地植物配置为例,分析了在各种不同性质空间中,为了满足景观环境形象及大众行为活动要求,对绿化植物的不同的形态组织。并针对目前居住区绿化配置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关于绿化植物生态组织方面的一些建... 本文以岭南居住区中心绿地植物配置为例,分析了在各种不同性质空间中,为了满足景观环境形象及大众行为活动要求,对绿化植物的不同的形态组织。并针对目前居住区绿化配置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关于绿化植物生态组织方面的一些建议,从而探讨了岭南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居住区 绿化植物 形态组织 生态组织 景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蜘蛛香和缬草类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明东升 郭济贤 +1 位作者 顺庆生 李颖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报道了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缬草V.officinalis Linn、宽叶缬草V.officinalis Linn.var.latifolia Miq、黑水缬草V.amurensis Smir.ex Kom的生药性状及根茎和根的显微特征。蜘蛛香根茎圆柱状,皮层及髓部无石细胞群和橙皮... 报道了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缬草V.officinalis Linn、宽叶缬草V.officinalis Linn.var.latifolia Miq、黑水缬草V.amurensis Smir.ex Kom的生药性状及根茎和根的显微特征。蜘蛛香根茎圆柱状,皮层及髓部无石细胞群和橙皮甙结晶,易与三种缬草的形态组织构造区分,而三种缬草的形态组织相似,较难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香 缬草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筋骨草的形态组织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云 彭友林 +1 位作者 田宗城 邹芳平 《南方农业》 2007年第4期65-67,共3页
本文对筋骨草的药材性状、组织结构、茎叶粉末特征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筋骨草为黄绿色干燥全草;茎多分枝,四棱形,略带紫色;叶下表皮的气孔较叶上表皮要多,且叶下表皮有腺鳞;粉末中棕黄色木纤维、螺纹导管等为其主要鉴定特征。
关键词 筋骨草 形态组织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叶牛皮消茎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6
作者 赵冰清 谭波宇 +4 位作者 何纯莲 熊银鹰 程娟 陈三茂 李建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5-118,共4页
通过对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茎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发现耳叶牛皮消茎的生长方式与其他的植物有所不同,其节间的垂直生长,可为探讨萝藦科植物的生境生态对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影响,探讨萝藦科鹅绒藤属... 通过对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茎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发现耳叶牛皮消茎的生长方式与其他的植物有所不同,其节间的垂直生长,可为探讨萝藦科植物的生境生态对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影响,探讨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为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叶牛皮消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木草的形态组织鉴定
7
作者 冯颖 吴德康 吴启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2,T001-T006,共8页
目的 为梓木草的生药鉴定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显微鉴定。结果 梓木草的根、根茎、茎、叶、果实具有明显的显微鉴别特征。结论 这些特征可作为梓木草生药鉴别的依据。
关键词 梓木草 显微鉴定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天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晓 卢全伟 +1 位作者 刘伟 牛红星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2-64,共3页
大天鹅(Cygnus cygnus)隶属于雁形目鸭科,俗称白天鹅,为杂食性大型游禽。数量稀少,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关大天鹅食性、越冬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关于大天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学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大天鹅消化系... 大天鹅(Cygnus cygnus)隶属于雁形目鸭科,俗称白天鹅,为杂食性大型游禽。数量稀少,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关大天鹅食性、越冬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关于大天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学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大天鹅消化系统各器官进行了形态及组织学观察,以期为野生水禽的保护和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组织 消化系统 大天鹅 保护动物 野生水禽 组织学观察 越冬生态 基础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类药材的形态组织学研究(Ⅰ)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建华 楼之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77-280,288,共5页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正品防风及其3种代替品的形态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导管的形状、油管的形状与分布、石细胞的存在与否是它们的重要鉴别特征。
关键词 防风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独一味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鲍新 刘琴 +1 位作者 古锐 钟世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89-94,共6页
通过比较1~3年生栽培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及不同大小等级野生独一味的外观性状和组织构造,寻找鉴别不同生长年限独一味的形态学依据,为独一味的种群结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根系扫描仪获得独一味根长、表面积、体积... 通过比较1~3年生栽培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及不同大小等级野生独一味的外观性状和组织构造,寻找鉴别不同生长年限独一味的形态学依据,为独一味的种群结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根系扫描仪获得独一味根长、表面积、体积等根系参数;采用常规显微鉴定方法对独一味地上、地下部分分别观察。结果表明,独一味一年生根无分枝,二年生根分枝0~2个,三年生根分枝2~5个,偶见枯心。独一味一年生叶中脉维管束1个,二年生叶中脉维管束1~2个,三年生叶中脉维管束1~3个,呈“U”形排列;一年生叶中脉上表皮以内无厚角组织,二年生叶中脉上表皮以下偶见厚角细胞1~2列,三年生叶中脉上表皮以内厚角细胞2~3列。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排列方式不同,1~2年生根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呈扁平层状排列,一年生根导管排列紧密,二年生根导管排列较稀疏,三年生根导管数十个成束切向连续排列成与形成层平行的环。野生独一味小、中、大等级植株表现出与1~3年生栽培独一味相似规律。不同生长年限独一味的外观性状、组织构造均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独一味的生长年限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 生长年限 形态组织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类药材的形态组织学研究(Ⅱ)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华 楼之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54-58,共5页
对中药防风的5种地区习用品及2种混杂品进行了形态组织学研究,确定了种间鉴别特征,编写了防风类药材的分种检索表。
关键词 防风 鉴定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茸素对塔里木马鹿茸形态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春梅 廖秋萍 +2 位作者 杨可 沈波 高庆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1-856,共6页
塔里木马鹿鹿茸组织的形态学是研究鹿茸生长发育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增茸素处理和自然生长的生长期为30和60d的塔里木马鹿二茬鲜茸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等方法,对其茸皮层、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层、成软骨细胞层和软骨细胞... 塔里木马鹿鹿茸组织的形态学是研究鹿茸生长发育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增茸素处理和自然生长的生长期为30和60d的塔里木马鹿二茬鲜茸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等方法,对其茸皮层、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层、成软骨细胞层和软骨细胞层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自然生长60d的鲜茸茸皮组织切片中除了静脉数(8.56±2.66个.mm-2)外,动脉数(9.14±2.32个.mm-2)、毛囊数(15.6±6.45个.mm-2)、神经数(16.44±5.67个.mm-2)均分别高于30d的(分别为2.53±1.17、6.67±2.99、3.62±2.32个.mm-2),其中动脉和神经生长变化差异显著(P<0.05)。其它组织层附属器官生长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用增茸素处理后,茸皮仍有相类似的生长变化,神经生长变化差异仍显著(P<0.05);生长60d间充质细胞层组织切片中动脉数(3.21±1.08个.mm-2)显著高于30d的(2.47±1.17个.mm-2)(P<0.05),而生长30d的成软骨细胞层中的动脉数(10.17±2.87个.mm-2)高于60d的(8.27±2.33个.mm-2)(P<0.05)。增茸素处理组30d茸皮组织切片中的动脉数(8.74±2.90个.mm-2)和神经数(8.62±2.18个.mm-2)显著地高于自然生长组30d的(2.53±1.17、3.62±2.32个.mm-2)(P<0.05),因此增茸素对鹿茸早期生长的影响较大。马鹿茸从生长30d到60d,各组织层的变化以茸皮层最明显,以间充质细胞层的生长变化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鹿茸 组织形态 增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乌头属藏药材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13
作者 党艺航 郭坤 +3 位作者 刘凤杰 铁桔红 拉目加 王晓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9-293,共5页
目的考察船盔乌头、甘青乌头、露蕊乌头的形态组织学。方法采用直接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药材性状及根(露蕊乌头除外)、茎、叶、花粉粒、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结果船盔乌头根、叶的外观性状,根、叶上表皮的显微特征及... 目的考察船盔乌头、甘青乌头、露蕊乌头的形态组织学。方法采用直接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药材性状及根(露蕊乌头除外)、茎、叶、花粉粒、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结果船盔乌头根、叶的外观性状,根、叶上表皮的显微特征及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别依据,甘青乌头根、叶横切面观与另外2种药材具有明显差异,露蕊乌头的花序特征与另外2种药材具明显区别。结论本研究补充完善了3种乌头属藏药材现有的生药学特征与质量标准规范,同时对该濒危品种的种群数量保护及同属间药材混淆品的区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盔乌头 甘青乌头 露蕊乌头 形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饲料对蛋鸡产蛋性能、消化道组织形态、食糜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14
作者 卢建 郭伟 +7 位作者 张欣 杨晓东 王强 马猛 李永峰 邵丹 童海兵 曲亮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3-5876,共14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使用不同水平发酵饲料对蛋鸡产蛋性能、消化道组织形态、食糜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0周龄海兰褐蛋鸡3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使用不同水平发酵饲料对蛋鸡产蛋性能、消化道组织形态、食糜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选用40周龄海兰褐蛋鸡36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有5%和10%发酵饲料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日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2)5%和10%发酵饲料组肌胃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发酵饲料组肌胃相对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5%发酵饲料组空肠绒毛高度以及10%发酵饲料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5%和10%发酵饲料组空肠食糜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10%发酵饲料组盲肠微生物的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门水平上,10%发酵饲料组盲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盲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盲肠互养菌门(Synergistota)和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5%发酵饲料组(P<0.05)。6)5%发酵饲料组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集中在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10%发酵饲料组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集中在阿克曼菌科(Akkermansiaceae)。由此可见,饲粮使用发酵饲料改善了蛋鸡的空肠组织形态,提高了空肠消化酶活性,增加了盲肠微生物区系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有益微生物数量。综合分析,建议产蛋高峰期后蛋鸡饲粮中发酵饲料的使用水平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饲料 蛋鸡 小肠组织形态 消化酶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粉对芦花鸡生产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15
作者 彭津津 陈亚强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粉(BSFLM)对芦花鸡生长性能、免疫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将960羽1日龄芦花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240羽鸡(6个重复/组,40羽/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BSFLM添加量为1%、2%、4%的... 文章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粉(BSFLM)对芦花鸡生长性能、免疫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将960羽1日龄芦花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240羽鸡(6个重复/组,40羽/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BSFLM添加量为1%、2%、4%的基础日粮,预饲期3 d,试验期9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比例BSFLM对芦花鸡体重、日均增重、日耗料量、料重比等生产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芦花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13%、5.93%和7.64%(P<0.05),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2.51%、15.32%和17.41%(P<0.01),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98%、9.73%和16.35%(P<0.01);对芦花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及回肠的隐窝深度等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回肠的绒毛高度和V/C值有极显著影响(P<0.01)。由此可见,在芦花鸡日粮中添加BSFLM具有促免疫,改善肠道的作用,本试验条件下BSFLM适宜添加量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幼虫粉 芦花鸡 生产性能 免疫球蛋白 肠道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青素对太行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喆 孙二东 +8 位作者 徐大海 郝二英 姬逸凡 李艳慧 袁文 陈俊男 牛星月 苏博斐 陈辉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7-1737,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对太行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用400只健康、体重相近及生产性能相近的产蛋后期(50周龄)太行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对太行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用400只健康、体重相近及生产性能相近的产蛋后期(50周龄)太行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花青素),试验Ⅰ、Ⅱ、Ⅲ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100和150 mg/kg花青素。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的产蛋率(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蛋中花青素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还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降低太行鸡回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绒隐比(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可提高太行鸡的生产性能,提高在蛋中花青素的含量,提升鸡蛋的营养价值,并可提高太行鸡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保障肠道健康。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太行鸡饲粮中花青素添加量为15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太行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肠道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刺梨渣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17
作者 冯轶 杨芸芸 +6 位作者 罗永荣 吴鹏 王艳 杨颖 陈江凤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刺梨渣(Rosa roxburghii Tratt. residue)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以期为刺梨渣饲料在贵州山区农村稻田养鱼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 g&...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刺梨渣(Rosa roxburghii Tratt. residue)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以期为刺梨渣饲料在贵州山区农村稻田养鱼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 g±1 g的鲤鱼,随机分为正常组(基础饲料中不添加刺梨渣)和刺梨渣饲喂组(基础饲料中添加0.4%刺梨渣),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鲤鱼中段肠道,通过显微镜观察、ELISA检测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饲喂刺梨渣对鲤鱼肠道的正常结构无不良影响,且肠道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刺梨渣饲喂组鲤鱼肠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梨渣饲喂组共显著富集到2-酮丁酸、L-(+)-乳酸、丙酸、琥珀酸、D-天冬氨酸、D-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和D-焦谷氨酸等8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富集到丙酸盐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饲粮中添加刺梨渣可提高鲤鱼肠道组织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指标,可通过影响嘌呤和嘧啶代谢以及相关代谢物D-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胸腺嘧啶、2′-脱氧尿苷-5′-单磷酸盐和尿嘧啶等来改善鲤鱼肠道健康,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渣 鲤鱼 肠道组织形态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力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补饲条件下绒山羊羯羔与母羔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的研究
18
作者 常洪博 温琦 +3 位作者 赵艳丽 郭咏梅 张清月 闫素梅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放牧补饲条件下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不同性别羔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道组织形态和酶活性。选用40只4月龄断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按性别分为羯羔组(CL组)和母羔组(FL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每天每只... 试验旨在探究放牧补饲条件下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不同性别羔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道组织形态和酶活性。选用40只4月龄断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按性别分为羯羔组(CL组)和母羔组(FL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每天每只羔羊补饲300 g玉米(风干基础)。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FL组相比,CL组整个育肥期的干物质采食量、粗蛋白与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育肥中期和后期,CL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育肥前期CL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育肥后期CL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与FL组相比,CL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和胰腺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回肠和胰腺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空肠胰蛋白酶活性升高(P>0.05)。与FL组相比,CL组瘤胃的胃壁厚度和肌层厚度增加(P>0.05);十二指肠绒毛长度、绒隐比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放牧补饲条件下,羯羔的干物质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育、肠道形态结构与消化道酶活性均优于母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羯羔 母羔 养分表观消化率 消化酶活性 消化道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哺乳期牦牛犊牛复胃组织形态发育和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19
作者 别欣亚 李世关 +4 位作者 周亚楠 袁金泉 杨得玉 刘书杰 崔占鸿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6-83,共8页
试验旨在探究青海地区哺乳期牦牛犊牛的复胃发育规律,为牦牛犊牛提质培育提供重要参考。选取日龄、体重相近的牦牛公犊牛21头,随机等分为3组:初期屠宰组(IS组)、中期屠宰组(MS组)和末期屠宰组(FS组),3组犊牛在投喂等量代乳粉基础上,开... 试验旨在探究青海地区哺乳期牦牛犊牛的复胃发育规律,为牦牛犊牛提质培育提供重要参考。选取日龄、体重相近的牦牛公犊牛21头,随机等分为3组:初期屠宰组(IS组)、中期屠宰组(MS组)和末期屠宰组(FS组),3组犊牛在投喂等量代乳粉基础上,开食料和苜蓿干草均自由采食。试验期120d。结果表明:①IS、MS、FS组犊牛各项指标均呈现递增趋势,各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体高、胸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IS组和MS组犊牛体斜长和体高显著低于FS组(P<0.05)。②MS组和FS组瘤胃的黏膜上皮、浆膜厚度显著低于IS组(P<0.05),网胃黏膜上皮、瓣胃黏膜下层厚度显著高于IS组(P<0.05);IS组和MS组网胃的乳头高度、皱胃的浆膜厚度显著低于FS组(P<0.05);MS组皱胃的黏膜下层厚度显著低于FS组(P<0.05);IS组皱胃的黏膜下层厚度显著低于MS组(P<0.05)。③FS组的瘤胃淀粉酶、瘤胃木聚糖酶、皱胃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IS组(P<0.05);MS组的瘤胃淀粉酶、皱胃凝乳酶活性显著低于IS组(P<0.05);FS组皱胃凝乳酶活性显著低于MS组(P<0.05)。综上所述,针对哺乳期的牦牛犊牛,在采用“人工代乳+固体饲料补充饲喂”的培育方式下,随着犊牛日龄的增加其复胃组织形态发育和消化酶活性日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犊牛 生长阶段 复胃 组织形态发育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饲料桑对黄羽肉鸡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黄静 赵娜 +6 位作者 郭万正 陈芳 樊启文 杜恩存 陶文静 金枫 魏金涛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8-2100,共13页
【目的】试验旨在创新饲用资源,丰富饲料桑饲用研究基础数据。【方法】选用43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提供基础饲粮,3个发酵组分别用3%、6%、9%的发酵饲料桑替代等量的基础饲粮,试验期42 ... 【目的】试验旨在创新饲用资源,丰富饲料桑饲用研究基础数据。【方法】选用43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提供基础饲粮,3个发酵组分别用3%、6%、9%的发酵饲料桑替代等量的基础饲粮,试验期42 d。试验结束当天,采集黄羽肉鸡颈静脉血、肠道组织、盲肠内容物分别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6%、9%发酵组黄羽肉鸡血清葡萄糖(GLU)水平显著提高(P<0.05)。②9%发酵组黄羽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3个试验组空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降低(P<0.05),3%、6%发酵组空肠绒隐比显著降低(P<0.05),6%发酵组回肠绒隐比显著降低(P<0.05)。③9%发酵组黄羽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6%发酵组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6%、9%发酵组与对照组盲肠微生物菌群分布差异明显。在门水平上,6%、9%发酵组盲肠微生物厚壁菌门、Epsilonbacteraeota、柔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基裂菌门、uncultured_bacterium_k_Bacteria、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9%发酵组盲肠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6%、9%发酵组盲肠微生物弯曲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扭链群、栖粪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P<0.05),uncultured_bacterium_o_WCHB1-41、未分类的梭菌目vadinBB60群、uncultured_bacterium_k_Bacteria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9%发酵组盲肠微生物巨单胞菌属、瘤胃球菌科_UCG-014、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巨球型菌属、uncultured_bacterium_f_Firmicutes_bacterium_CAG_822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理研菌科RC9肠道菌群、未分类的拟杆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KEGG功能差异预测表明,6%、9%发酵组ABC转运蛋白代谢、嘧啶代谢通路显著上调(P<0.05),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显著下调(P<0.05)。【结论】饲粮中使用6%、9%发酵饲料桑显著增加了黄羽肉鸡血清GLU水平,影响了肠道形态结构,并显著提高了盲肠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饲料桑的适宜使用量应控制在6%及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饲料桑 黄羽肉鸡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组织形态 盲肠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