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吉尼亚·伍尔芙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影响
1
作者 罗婷 崔海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现代英国著名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驱,她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开启了中国女性潜藏的女性意识和欲望,引发中国女性对自身经验和生存处...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现代英国著名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驱,她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开启了中国女性潜藏的女性意识和欲望,引发中国女性对自身经验和生存处境的思考和审视,促进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芙 女性主义 中国当代女作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及其创作
2
作者 张荣建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3,共4页
近年来,英国女作家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的创作在英语国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她的第五部小说《拥有》(Possession)于1990年获得英国最权威的小说奖“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同年,又夺得爱... 近年来,英国女作家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的创作在英语国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她的第五部小说《拥有》(Possession)于1990年获得英国最权威的小说奖“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同年,又夺得爱尔兰”国际小说奖”(Irish Times-Aerlingus International Fiction Prize),可以说,她的创作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女作家 拜厄特 A.S 文学批评家 布克奖 莫蒂 华滋华斯 花园里 当代知识分子 维多利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群的创作成就 被引量:7
3
作者 顾红曦 《河南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85-89,共5页
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的创作,反映了美国南方地区的特殊历史和思想传统如何使现代南方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资本主义文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痛苦,表现了美国南方文学独特的伤感、怀旧、孤独情绪和畸形怪诞心理,表现了人的异化、道德批判、自... 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的创作,反映了美国南方地区的特殊历史和思想传统如何使现代南方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资本主义文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痛苦,表现了美国南方文学独特的伤感、怀旧、孤独情绪和畸形怪诞心理,表现了人的异化、道德批判、自我拯救等现代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埃伦·格拉斯哥等五位作家为代表,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当代女作家 创作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小说观照下当代美国犹太女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4
作者 敬南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0,共7页
随着犹太文化在新一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复兴,以色列成为当代犹太美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作为引发母性联想的犹太人家园,作为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前沿,作为在与四邻纷争中艰难求存的主权国家,以色列尤其为美国犹太女作家们的文学想像... 随着犹太文化在新一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复兴,以色列成为当代犹太美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作为引发母性联想的犹太人家园,作为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前沿,作为在与四邻纷争中艰难求存的主权国家,以色列尤其为美国犹太女作家们的文学想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她们的以色列书写往往以女主人公离开美国前往以色列寻求自我身份认同为叙事模型,是较为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以此为视角,结合女性身份构建、女性本真生存、姐妹情谊等女性文学要素,探索《慈爱》、《来自一个封锁的房间》、《七次福佑》三部作品的女性人物在以色列完成主体性构建的成长历程,讨论其在主题探索与叙事审美维度呈现出的特性与共性,并分析以色列在美国犹太女性身份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文学 当代女作家 以色列 成长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与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共5页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作品多以爱情、家庭和婚姻为主题,其特征表现为重反抗轻批判、重主观轻客观、重纵向轻横向。当代女作家的作品虽有重大改观,但仍然囿于主观的个体,发出一己的声音,而始终没有上升为对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关怀。这...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作品多以爱情、家庭和婚姻为主题,其特征表现为重反抗轻批判、重主观轻客观、重纵向轻横向。当代女作家的作品虽有重大改观,但仍然囿于主观的个体,发出一己的声音,而始终没有上升为对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关怀。这是影响中国女作家不能成为文学大家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女作家 作品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蕾丝边”叙事看中国女作家的性别焦虑
6
作者 郭海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1,163,共5页
女同性恋书写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反抗"菲勒斯"中心的一种策略,而文本采用的叙事人称常常可以透露出作者的身份意识。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末,中国现当代女作家女同性恋书写的叙事人称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表面... 女同性恋书写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反抗"菲勒斯"中心的一种策略,而文本采用的叙事人称常常可以透露出作者的身份意识。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末,中国现当代女作家女同性恋书写的叙事人称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表面看来是女性已获得了主体的话语地位,实际上从侧面展现了女作家对女性性别认同的危机,暴露了女作家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语境中的性别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同性恋书写 叙事人称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 性别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北京女性文学现象透视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异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鲜明表达,首先是从北京女作家开始的。阳刚的京城文化成就了她们的大气,也滋养了她们的女权意识。张洁、徐坤、叶广芩、凌力、陈染等风格迥异的女性书写,使我们更加清晰、生动、全面地看到生命中充满了焦躁、... 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鲜明表达,首先是从北京女作家开始的。阳刚的京城文化成就了她们的大气,也滋养了她们的女权意识。张洁、徐坤、叶广芩、凌力、陈染等风格迥异的女性书写,使我们更加清晰、生动、全面地看到生命中充满了焦躁、不安和动荡。性别意识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和力。人类的创造力不会视性别而异。女性和男性一道进入文学领域,重新体验生命自由,不是为了抵抗和冲突,而是为了存在的圆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北京女作家 女性文学现象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小青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的象征叙事 被引量:2
8
作者 施军 姜春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4期32-36,共5页
在当代女作家中,范小青的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品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一些作品,突出表现当下人们的生存景观和精神状况,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如中短篇小说《父亲还在渔隐街》《生于黄昏或清晨》《寻找卫华姐... 在当代女作家中,范小青的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品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一些作品,突出表现当下人们的生存景观和精神状况,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如中短篇小说《父亲还在渔隐街》《生于黄昏或清晨》《寻找卫华姐》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现代人身份焦虑问题,叩问与寻找在市场化、消费化与媒介化深刻影响下的人们失落的某种精神与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中短篇小说 身份焦虑 当代女作家 小说写作 媒介化 叙事视角 叙事伦理 小说叙事 叙事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一种缺席的方式存在——有感于影片《绿茶》
9
作者 孟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3,共2页
人的存在,即“人的可能性”,本是昆德拉所有小说的主题核心,“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昆德拉强调指出存在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也是一切人所能够的。而“那本来可能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各种存在,却... 人的存在,即“人的可能性”,本是昆德拉所有小说的主题核心,“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昆德拉强调指出存在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也是一切人所能够的。而“那本来可能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各种存在,却指向了一个终结,一个“永远是现在”的终结。在电影《绿茶》所讲述的故事里,在各种开始与终结的相互交织中,我们领悟到的却是一种以缺席为终结的存在方式。以一种缺席的方式存在,看来似乎是多少有些荒诞无稽的,作为主体的我们存在着,在感应与被感应中以“主体”的姿态自居,在知晓与无知中浑然不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爱情故事 内心情绪 人格心理 人类情感 欣赏方式 当代女作家 娇艳欲滴 背景墙 灰色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10
作者 胡尧禹 熊辉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176-186,共11页
韩江(■■,1970—)是韩国当代女作家,自1993年在《文学与社会》冬季号发表《首尔的冬天》等诗歌以来,先后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1部诗集、2部散文集①和多篇短篇小说。2005年,韩江凭借中篇小说《蒙古斑》获得韩国文学最高... 韩江(■■,1970—)是韩国当代女作家,自1993年在《文学与社会》冬季号发表《首尔的冬天》等诗歌以来,先后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1部诗集、2部散文集①和多篇短篇小说。2005年,韩江凭借中篇小说《蒙古斑》获得韩国文学最高奖李箱文学奖。2016年,长篇小说《素食主义者》(英文版)获得国际布克奖(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这也让韩江登上了世界文学的舞台,进入全球读者的视野。2024年10月10日,因巨大的创作成就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韩江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和亚洲女性作家。相比前几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韩江对部分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她的几部代表作已被译介到中国,并赢得了一些读者,但中国对其人其作的了解仍不够深入和全面。本文在梳理韩江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基础上,分析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及其创作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期为中外文学交流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布克奖 当代女作家 翻译 韩江 蒙古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