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环流分型及其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1
作者 付智龙 姜帅 +5 位作者 李国平 陈芳丽 黄楚贤 骆蓉 张秋明 梁惠龙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第一类)、短波槽+低空急流型(第二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急流入口型(第三类)。进一步对比各类暖区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发现,在500 hPa上除第二类暴雨受到短波槽影响外,其余两类暴雨惠州地区都处于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的控制之下;在低层,第二、三类暴雨惠州附近都出现了双低空急流(西南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低空急流),而第一类暴雨只在925 hPa珠江口以南出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环境参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第二、三类暴雨整体上水汽和能量条件优于第一类暴雨,但对于动力条件而言,第一类暴雨的垂直风切变则明显高于第二、三类暴雨,同时第一类暴雨的静力不稳定度也要高于其余两类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 环境参量 双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014,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急流 地形作用 边界层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唐佳 叶成志 +3 位作者 唐明晖 许霖 何炜炜 付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828,共14页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暖区暴雨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分别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强西南急流型一天任何时刻均会出现,夜间降水频次增多。副高型的日变化明显,降水峰值出现在上午。强西南急流型降水范围广,多出现在湘南地区,西南急流北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湘北也会出现暴雨。副高型降水分散,在湘西北、湘北及湘东南地区均出现强降水,局地性强,对流性明显。(2)“4·30”过程暴雨区处于上下一致西南风中,在切变线南侧辐合上升、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下湘东北出现暴雨,属于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而“7·17”过程,副高脊线控制湖南,受中低层弱切变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影响,湘西北出现暴雨,属于副高型暖区暴雨。(3)“4·30”过程暴雨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负值,700 hPa存在负值中心,意味着700 hPa切变线造成暴雨区强辐合上升,导致强降水发生;“7·17”过程,垂直螺旋度呈“上正下负”结构,900 hPa高度强气旋性旋转辐合最强,表征近地层中小尺度系统影响造成暴雨。“4·30”过程水汽输送和辐合比“7·17”过程更强。“7·17”过程比“4·30”过程低层热力不稳定能量更大且热力不稳定层结更强。β中尺度辐合线和γ小尺度气旋分别为“4·30”过程和“7·17”过程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弱天气尺度背景 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 垂直螺旋度 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 副高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夏季2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娟 王米吉 +3 位作者 唐明晖 张悦 戴劲 龚哈燕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0期51-54,共4页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2019年7月7—8日(以下简称07.08暴雨)和2019年7月12—13日(以下简称07·13暴雨)夏季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探讨2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2019年7月7—8日(以下简称07.08暴雨)和2019年7月12—13日(以下简称07·13暴雨)夏季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探讨2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有热低压倒槽发展,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的发生,850 hPa和700h Pa的低空急流均明显加强。(2)两次过程中比湿均超过14 g/kg;散度场均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非常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强降水均出现在假相当位温梯度大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地面辐合线 西南急流 雷达特征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环流背景下粤西沿海暖区降水迥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芳丽 姜帅 +3 位作者 张东 刘显通 雷卫延 曾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7-1269,共13页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空急流对该区域暖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当低空西南急流轴位于桂东,南海西北部边界层偏南急流在夜间加强,其前侧到达粤西沿海且长时间维持时,边界层偏南急流前侧风速辐合和粤西沿海地形对偏南向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的动力辐合抬升有利于该地区对流触发,同时冷池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粤西沿海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当低空急流显著加强且东扩北收,边界层急流转为西南向并伸展至珠江三角洲北部时,不利于粤西沿海对流触发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西南急流 边界层偏南急流 暴雨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一次暴雨落区预报偏大原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慧娟 周婷 +2 位作者 吴君涛 宋哲 章翠红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4期71-72,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C等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17年6月23日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得出此次暴雨过程预报落区偏大、范围偏北的原因。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为发生在副高外围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切变线和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C等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17年6月23日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得出此次暴雨过程预报落区偏大、范围偏北的原因。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背景为发生在副高外围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切变线和风速涌线南侧的暖区暴雨,范围小、雨带集中;副高脊线偏西偏北,西南急流中心轴偏北偏东,急流北界偏南、偏西分量较大,不利于江汉平原到鄂东北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过于信赖EC形势预报导致了此次暴雨预报出现偏差,暖区暴雨可多参考华东模式;当上下层西南急流都很强盛时,特别需要警惕在暴雨过程前期西南急流加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暖区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暴雨预报偏差 数值天气预报检验 西南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锦地区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7
作者 陈洪利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8期233-235,共3页
应用环境场分析、物理量场诊断,对2015年7月29日盘锦地区暴雨的形势背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中小尺度系统和对流云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系统前倾及200 h Pa极锋急流分流区背景条件下,高层的强辐散造成的抽吸和通风... 应用环境场分析、物理量场诊断,对2015年7月29日盘锦地区暴雨的形势背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中小尺度系统和对流云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系统前倾及200 h Pa极锋急流分流区背景条件下,高层的强辐散造成的抽吸和通风作用,配合700 h Pa切变暖区与925 h Pa低空急流附近激发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V"型强对流云团的生成、移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空急流 物理量 “V”云团 辽宁盘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