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听幼儿短纯音ABR波V强度-潜伏期函数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孝宝 沈佳丽 +6 位作者 汪玮 王璐 孙进 贺宽 陈向平 杨军 陈建勇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9-304,共6页
目的构建听力正常婴幼儿不同频率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B-ABR)波V强度-潜伏期函数曲线,为临床TB-ABR反应阈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80耳)听力正常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月龄3~12月,平均7.2±2.8月。分别选取70、60、50、40、30 d... 目的构建听力正常婴幼儿不同频率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B-ABR)波V强度-潜伏期函数曲线,为临床TB-ABR反应阈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80耳)听力正常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月龄3~12月,平均7.2±2.8月。分别选取70、60、50、40、30 dB nHL 5个不同刺激强度进行TB-500、TB-1000、TB-2000和TB-4000 Hz 4个频率的TB-ABR检测,记录不同强度下各频率的波V潜伏期,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各频率不同强度下的强度-潜伏期函数模型。结果①同一强度不同频率下的波V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阈值强度下不同频率下的波V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同一频率不同强度波V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刺激频率下的强度-潜伏期函数模型分别为TB-500 Hz:y=-0.09 x+16.59;TB-1000 Hz:y=-0.07 x+13.73;TB-2000 Hz:y=-0.05 x+10.61;TB-4000 Hz:y=-0.04 x+9.44。结论TB-ABR的波V潜伏期随刺激声频率和/或强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本研究建立的不同频率不同强度下的TB-ABR强度-潜伏期函数模型可为本实验室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正常听力 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 强度-潜伏期 函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氏蹄蝠下丘谐波内外神经元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信息的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琳 付子英 +4 位作者 王丽萍 危晨雪 邹丽芳 陈其才 唐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5-1244,共10页
为了探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在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双声刺激模式模拟蝙蝠不同飞行状态下产生多普勒频移补偿后的脉冲-回声对,即发声频率改变,回声频率维持恒定的情况下,研究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补偿值下的... 为了探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在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双声刺激模式模拟蝙蝠不同飞行状态下产生多普勒频移补偿后的脉冲-回声对,即发声频率改变,回声频率维持恒定的情况下,研究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补偿值下的回声反应恢复率.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在某一补偿值下对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是否超过70%,可将其分为具有选择性(S)和无选择性(NS)的两类神经元.且谐波内S神经元所占比例(68%)远超过非谐波内S神经元(39%).分析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发现谐波内S神经元中相位型发放模式比例(44.3%)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神经元.另外,虽然S和NS神经元的强度-潜伏期函数类型均以饱和型为主,但谐波内S神经元强度-潜伏期函数的最佳强度(best amplitude,BA)(95.3±14.0)dB SPL低于NS神经元的BA(104.1±10.2)d B SPL(P<0.01),同时也低于非谐波内S神经元的BA(109.7±7.9)dB SPL(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下丘水平,神经元就已对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的处理有了分工,集中在谐波内的S神经元通过提高对某一补偿值下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实现,对回声信息的精确编码,避免其他杂波干扰信息.同时,谐波内S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强度-潜伏期函数特点也满足其在复杂环境中精确声学成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频移补偿 谐波 发放模式 强度-潜伏期函数 普氏蹄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