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弱垂直风切变下江苏下击暴流统计特征
1
作者 熊希颖 王秀明 俞小鼎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6,共14页
为研究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下击暴流特征,基于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地面(10 m)极大风资料以及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筛选出江苏2019—2020年6—9月弱垂直风切变下381次下击暴流事件,并按尺度分为微下击暴流、宏下击暴流和下击暴流簇... 为研究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下击暴流特征,基于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地面(10 m)极大风资料以及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筛选出江苏2019—2020年6—9月弱垂直风切变下381次下击暴流事件,并按尺度分为微下击暴流、宏下击暴流和下击暴流簇。统计结果表明:江苏地区6—9月64.9%的雷暴日伴随下击暴流,平均每个下击暴流日发生8次下击暴流事件;三类下击暴流占比分别为:微下击暴流21.7%、宏下击暴流47.6%、下击暴流簇30.7%,集中出现在15—16时(北京时);基于雷达径向速度,下击暴流平均持续时间为25.4 min,平均强度(辐散速度对风速差值或低仰角极大风)为22 m·s^(-1),仅7个下击暴流样本达到致灾大风标准(低仰角径向速度达25 m·s^(-1)或辐散速度对差值达40 m·s^(-1)),下击暴流引发的地面气象站观测极大风均值为15.5 m·s^(-1),表明其致灾性不太强;下击暴流低仰角径向速度模态以辐散速度对型为主(73.3%),但多为非对称型,仅有6.1%的下击暴流为对称的辐散速度对结构,26.7%的下击暴流表现为低仰角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弱垂直风切变 下击暴流簇 强度与尺度 非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强下击暴流双偏振雷达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飞燕 刁秀广 +1 位作者 褚颖佳 马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1-693,共13页
基于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发生于2022年6月26日、6月30日和7月2日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强下击暴流的双偏振特征,探讨其物理机制。研究表明:3次强下击暴流的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强,但垂直风切变较小。6·30风暴和... 基于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发生于2022年6月26日、6月30日和7月2日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强下击暴流的双偏振特征,探讨其物理机制。研究表明:3次强下击暴流的对流不稳定能量较强,但垂直风切变较小。6·30风暴和7·2风暴低层较湿,中(上)层略干,6·26风暴除近地层外整层较干。在垂直风切变较弱且0℃层高度较高的环境下,强下击暴流同时伴有高强度分钟降水量(超过3 mm)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强下击暴流产生前,风暴强度较强且风暴顶较高(超过10 km),0℃层及以上高度存在超过3.0°·km^(-1)的差分相移率高值区,表明液态粒子或融化的小冰相粒子浓度较高,可视为风暴液态粒子质量团的悬垂,类似于强反射率因子核的悬垂及下降,诱发强下击暴流并伴有短时高强度降水;由于夹卷层平均风速较小,该类强下击暴流动量下传机制较弱,如果空气较湿,强下击暴流的主要机制为重力拖曳及冰相粒子的融化作用,如果空气较干,还应考虑干空气的夹卷蒸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垂直风切变 强下击暴流 差分相移率高值区 质量团 重力拖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征及对农作物影响分析
3
作者 周可 番聪聪 +2 位作者 杨诗妤 毛敏谕 何舒璇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100-102,共3页
通过分析和探讨芒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农作物影响,此次强对流天气受700 hPa滇缅高压与副高间辐合切变和东风波叠加影响,发生于弱的垂直风切变和环境风场背景下;大气热力不稳定特征显著,能量条件好,有利于... 通过分析和探讨芒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农作物影响,此次强对流天气受700 hPa滇缅高压与副高间辐合切变和东风波叠加影响,发生于弱的垂直风切变和环境风场背景下;大气热力不稳定特征显著,能量条件好,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雷达回波显示影响芒市的对流云团在初生阶段就呈现出典型的脉冲风暴特征,此次强降水过程给芒市的农作物生长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脉冲风暴 弱垂直风切变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