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师宪平 蓝晓莹 +4 位作者 陈鑫 王文文 温创宇 黄美近 刘焕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5-820,共6页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藤黄酸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藤黄酸处理细胞,采用MTS法对淋巴瘤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及增殖抑制测定;碘化丙啶(PI)单染荧光显微镜观察...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藤黄酸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藤黄酸处理细胞,采用MTS法对淋巴瘤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及增殖抑制测定;碘化丙啶(PI)单染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采用AnnexinⅤ-FTI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酶体系统相关蛋白(Ubs、Bax、HSP90和IκB-α)、凋亡相关蛋白(PARP、pro-caspase-3和caspase-8)及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和STAT5)的变化情况。结果:藤黄酸明显抑制OCI-LY-1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OCI-LY-1细胞呈凋亡趋势;随藤黄酸浓度升高,Ubs、Bax和HSP90表达升高;随藤黄酸浓度升高与作用时间延长,PARP切割、pro-caspase-3、pro-caspase-8、ERK、p-ERK、STAT5及p-STAT5表达下降。结论:藤黄酸抑制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淋巴瘤 藤黄酸 蛋白酶体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S-032诱导弥漫性大B淋巴瘤OCI-LY-19细胞株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师宪平 蓝晓莹 +3 位作者 温创宇 陈鑫 刘焕亮 黄美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86-1191,共6页
目的:研究SNS-032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9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S法观察不同浓度的SNS-032对OCI-LY-19细胞活力的影响;用PI单染法观察SNS-032对OCI-LY-19细胞诱导死亡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分... 目的:研究SNS-032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9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S法观察不同浓度的SNS-032对OCI-LY-19细胞活力的影响;用PI单染法观察SNS-032对OCI-LY-19细胞诱导死亡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SNS-032对OCI-LY-1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NS-032明显抑制OCI-LY-19细胞活力,半数抑制浓度为0.358μmol/L;随SNS-032作用时间延长与浓度升高,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SNS-032可以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地引起凋亡相关蛋白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切割,caspase-3前体(procaspase-3)、caspase-9前体(procaspase-9)、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与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的表达下降,而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表达明显增加;与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丝/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Akt(p-Akt)、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5(STAT5)、磷酸化STAT5(p-STAT5)、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ERK(p-ERK)表达下降,而ERK总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SNS-032能抑制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9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可能的机制是抑制了相关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激活了caspase级联反应,同时抑制了与细胞增殖相关的JAKs/STATs、MEK/ERK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与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032 弥漫性大b淋巴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黄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SU-DHL-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石利利 朱化超 +5 位作者 张梅 刘雁峰 王嫄 赵晶 雷飞 贺鹏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9-734,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黄(Realgar,As4S4)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SU-DHL-4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MTT法观测雄黄对SU-DHL-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SU-DHL-4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情况,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黄(Realgar,As4S4)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SU-DHL-4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MTT法观测雄黄对SU-DHL-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SU-DHL-4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情况,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凋亡细胞的DNA降解情况,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诱导SU-DHL-4细胞48 h后Caspase-3、Bcl-2以及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0、40、80μmol/L的雄黄均可抑制SU-DHL-4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r=0.982;P<0.05);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早期凋亡细胞所占比率增高(P<0.05);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发现,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细胞显著减少(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各浓度组细胞,均呈典型凋亡的改变,偶见坏死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各浓度实验组雄黄干预SU-DHL-4细胞48 h后,细胞核DNA降解呈梯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雄黄作用SU-DHL-4细胞48 h后,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雄黄可以诱导人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上调Caspase-3和Bax蛋白,下调Bcl-2蛋白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SU—DHL-4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O1高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张静 顾岩 +2 位作者 管佳恒 吴雪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目的:探究核输出蛋白1(XPO1)在初发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XPO1的表达水平。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以寻找DLBCL患者生... 目的:探究核输出蛋白1(XPO1)在初发成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患者XPO1的表达水平。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以寻找DLBCL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基因。通过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探索XPO1抑制剂(KPT-8602)及XPO1敲降对DLBCL细胞的影响。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转录组测序结果,寻找XPO1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XPO1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XPO1低表组相比,XPO1高表组患者的预后明显更差(P<0.05)。通过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发现XPO1及核浆转运通路(NTP)中的14个基因可能是DLBCL患者的高危预后因素。此外,在两种DLBCL细胞系Farage及SU-DHL-4中,KPT-8602及XPO1敲降可以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基于公共数据库DLBCL转录组测序结果,将患者分为XPO1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的DEG,提示MYBL1可能是XPO1的下游信号分子。抑制XPO1功能或者降低XPO1表达均可以显著降低MYBL1的表达。结论:XPO1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XPO1可能通过激活XPO1/MYBL1信号通路从而在DLBCL中发挥促肿瘤作用,XPO1抑制剂可能是初发DLBCL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XPO1 XPO1抑制剂 MYbL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
5
作者 杨玉泽 许亚茹 +3 位作者 周梅 徐文艳 周立强 郭振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分析用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与生存相关的潜在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β_(2)-MG的最佳临界值为2.25 mg/L。亚组分析表明,与低β_(2)-MG(≤2.25 mg/L)组相比,高β_(2)-MG(>2.25 mg/L)组的PFS明显较差(P=0.006),OS也有恶化的趋势(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β_(2)-MG升高、高龄(>60岁)、分期较晚(Ⅲ-Ⅳ期)、IPI评分高(≥3分)与较差的PFS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β_(2)-MG升高是DLBCL患者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结论:血清β_(2)-MG可能是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β_(2)-微球蛋白 生存 复发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KN2A拷贝数缺失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价值
6
作者 马卫媛 邵乐天 +2 位作者 田文昕 刘沙 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9-386,共8页
目的:探讨CDKN2A拷贝数缺失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3月-202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临床资料完整的新诊断DLBCL患者155例,获取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并... 目的:探讨CDKN2A拷贝数缺失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3月-202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临床资料完整的新诊断DLBCL患者155例,获取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并从中提取DNA,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靶向测序包括47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分析CDKN2A拷贝数缺失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高频突变基因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155例DLBCL患者中,有12.9%(20/155)的患者存在CDKN2A拷贝数缺失。按照CDKN2A是否存在拷贝数缺失进行分组,与未发生CDKN2A拷贝数缺失组相比,CDKN2A拷贝数缺失组IPI评分≥3分患者比例更高(80%对51.5%,P=0.015),更可能发生大包块(20%对5.2%,P=0.037)。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KN2A拷贝数缺失组患者5年OS显著低于非缺失组(51.3%对69.2%,P=0.047)。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P=0.007)、TP53突变(P=0.009)及CDKN2A拷贝数缺失(P=0.0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KN2A拷贝数缺失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精准识别CDKN2A拷贝数缺失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N2A拷贝数缺失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TP53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苷D抑制PPA1诱导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潘静 孙园园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1-601,731,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D)通过调节无机焦磷酸酶1(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PPA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高表达PPA1的HBL-1和U2932细胞系,采用不同浓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D)通过调节无机焦磷酸酶1(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PPA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高表达PPA1的HBL-1和U2932细胞系,采用不同浓度的SD处理,通过MTT比色法和TUNEL染色法评估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并通过ELISA和WB分析PPA1的活性及相关蛋白表达。此外,本研究构建细胞移植瘤模型以进行体内验证。结果显示,SD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降低PPA1活性及表达,增加剪切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3,cleaved 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水平,减少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在细胞移植瘤模型中,PPA1下调组肿瘤体积显著低于PPA1下调对照组,SD处理组肿瘤体积亦显著低于DMSO溶剂对照组。综上所述,SD通过抑制PPA1促进DLBCL细胞凋亡,展现出作为抗DLBCL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苷D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无机焦磷酸酶1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变异特征与^(18)F-FDG PET/CT SUV_(max)的关系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田田 陈晨 +7 位作者 魏然 包龙龙 顾丙新 张群岭 曹军宁 于宝华 李小秋 周晓燕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54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基因变异特征 ^(18)F-FDG PET/CT SUV_(max) R-CHOP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TE-ENN和深度森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风险预测
9
作者 乔宇 张岩波 +9 位作者 余红梅 曹红艳 周洁 王俊霞 张高源 于凯 王雪嫚 郭玉娇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第一步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特征选择算法并结合临床医师意见筛选出对DLBCL达到CR的患者两年复发率影响较大的21个变量因素,第二步用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与SMOTE-ENN(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and edited nearest neighbor)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数据,将原始未处理数据和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分别使用7种分类器进行模型预测。第三步用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做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第四步使用准确率(accuracy)、查准率(precision)、灵敏度/召回率(sensitivity/recall)、特异度(specificity)、F1值(F1-score)和G均值(G-means)比较模型分类性能,采用Brier分数(Brier score,BS)评价模型校准度。结果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下的深度森林算法表现最好(accuracy=0.932,precision=0.949,recall=0.944,specificity=0.910,F1-score=0.946,G-means=0.926,Brier score=0.068)。结论本文使用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与深度森林分类器结合的方法,对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两年复发进行预测,模型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不平衡数据 复发预测 深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ZPR方案治疗超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10
作者 董白 丁彬彬 +1 位作者 李娜娜 李子坚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2,共2页
患者男性,90岁,因发现右侧腋窝肿物4个月,大小约为2 cm。患者无发热、盗汗、体质量下降,未予重视。随后肿物增大并伴疼痛,2023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CT检查示:右侧腋窝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两日后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活检,可... 患者男性,90岁,因发现右侧腋窝肿物4个月,大小约为2 cm。患者无发热、盗汗、体质量下降,未予重视。随后肿物增大并伴疼痛,2023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CT检查示:右侧腋窝及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两日后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活检,可见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中等-大的异型细胞弥漫性浸润(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改良ZPR方案 超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1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2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冯友繁 汪琪琪 魏小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540,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m×1.5 cm,无压痛,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乙肝DNA定量阴性,余未见异常。PET-CT(图1)示:鼻咽顶后壁、右侧口咽璧软组织增厚,SUVmax15.48;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直径2~17 mm不等,SUV_(max)2.21;双侧颈部Ⅱ、Ⅳ、Ⅴ区及左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4 cm×0.7 cm,SUV_(max)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与应用成效
13
作者 曾峥 万达伟 +4 位作者 陈薇 范乐勇 谌通通 丁爱萍 袁晟光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8-1164,共7页
目的通过制订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药物治疗路径并应用,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背景下精细化用药以及控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制订初治DLBCL的药物治疗路径,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为基础,采用戴明环(PDCA)循... 目的通过制订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药物治疗路径并应用,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背景下精细化用药以及控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制订初治DLBCL的药物治疗路径,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为基础,采用戴明环(PDCA)循环法进行行政干预,并以血液内科为试点科室,观察该科室初治DLBCL患者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和DRGs支付结余等经济性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实践情况。结果RG13干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支付结余亏损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初治DLBCL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及其应用,可以在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治疗成本,减少DRG超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路径 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中心回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岚 曹丽霞 +1 位作者 任慧娟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类方案化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DLBCL患者的连续数据,分析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免疫学特征及预后,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54.4%(129例)为原发结外来源DLBCL,常见的结外部位分别为胃(19.4%)、结肠(14.7%)、扁桃体(12.4%)、皮肤或肌肉(9.3%)、中枢(7.7%),鼻或鼻咽(6.2%)、骨髓(5.4%)、睾丸(4.7%)。其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结外DLBCL患者3年PFS及OS均明显低于其余非特殊部位结外DLBC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65.2%vs 76.7%P=0.008;OS:82.6%vs 88.3%,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外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包括:NCCN-IPI评分>3分(OR:0.142,95%CI:0.041-0.495,P=0.002),非生发中心来源(OR:2.675,95%CI:1.069-6.694,P=0.036)和双表达(DEL)患者(OR:0.327,95%CI:0.129-0.830,P=0.019)。NCCN-IPI评分>3分是影响PFS的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OR:0.235,95%CI:0.116-0.474,P<0.001)。结论:本中心原发结外DLBCL患者最多见于胃肠道受累,所有结外DBLCL患者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患者预后更差。NCCN-IPI评分是预测原发结外DLBCL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利妥昔单抗 结外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16
作者 王博恩 陈思远 +7 位作者 施晴 张慕晨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9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分期等,并采用靶向测序(54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基于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149例DLBCL肾脏累及的患者中,有87例患者(58.4%)年龄>60岁,121例患者(81.2%)AnnArbor分期为Ⅲ~Ⅳ期,27例患者(18.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121例患者(81.2%)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正常上限,111例患者(74.5%)至少存在2个以上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31例患者(87.9%)国际预后指数≥2分。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和50.4%。在病理特征中,145例患者(97.3%)诊断为非特指型DLBCL。按Hans分型,39例患者(26.2%)属生发中心亚型。在可评估疗效的144例患者中,87例(60.4%)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升高是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P=0.04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33)的不良预后因素;75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显示PIM1(n=23,31%)、MYD88(n=22,29%)、CD79B(n=21,28%)和KMT2D(n=18,24%)存在高频突变,其中CD79B突变与较差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P=0.034)。结论·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中血清LDH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基因突变谱中CD79B突变与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肾脏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研究
17
作者 张玲珑 安利 +6 位作者 漆小龙 热那古力·阿不来提 寇珍 谭巍 聂玉玲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 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探索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利用二代... 目的:探索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DLBCL患者基因突变谱。Kaplan-Meier法分析TP53基因突变状态及突变VAF与OS的关系。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影响OS的独立因素。建立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的列线图,通过C-指数及校准曲线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男性患者DLBCL的TP53突变VAF平均值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TP53突变型患者较野生型的患者的OS缩短(P=0.030);基于OS分层的TP53突变的最佳VAF临界值为33.61%(P<0.001),且TP53突变VAF≥34%患者OS的显著短于TP53突变VAF<34%及TP53野生型患者(P<0.001)。多因素Cox分析发现TP53突变VAF≥34%(HR=4.05,P<0.001)、IPI评分≥3(HR=2.27,P=0.008)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测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得到的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因素,构建了DLBCL患者1年、3年、5年OS的诺模列线图模型,TP53突变VAF联合IPI模型的C指数为0.743,该模型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校准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方面与实际生存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TP53突变VAF在DLBCL患者中具有预后预测价值,TP53突变VAF≥3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TP53突变VAF联合IPI列线图预后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基因突变 变异等位基因频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屈阳 卢绪章 +4 位作者 王荣轩 黑肖飞 李瑾 肖碧涛 贾祝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57,共8页
目的:探讨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124例原发性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0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分... 目的:探讨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124例原发性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0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CD30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CD30表达与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24例DLBCL中,CD30+19例(15.32%)。CD30+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年龄低、男性多见、结外受累数目少、国际预后指数(IPI)小、Hans分型以GCB型多见、获得的最佳疗效较好的特点(P<0.05)。但在有无B组症状(P=0.323)、Ann Arbor分期(P=0.19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P=0.479)、乳酸脱氢酶(LDH)值(P=0.477)及是否累及骨髓(P=0.222)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30+与CD30-组的OS、PF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653,P=0.017;χ^(2)=4.109,P=0.043),阳性组预后较阴性组好。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IPI评分1-2分、LDH升高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P<0.05);在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P=0.055)、Hans分型为non-GCB型(P=0.053)亚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趋势,但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的良好预后与CD30+表达、无B组症状、Ann Arbor分期早、ECOG评分低、LDH值正常、IPI评分低、结外受累数目少、获得最佳疗效为CR密切相关(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B组症状、获得最佳疗效为非CR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LBCL患者中CD30+表达提示良好的预后,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CD30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1抑制剂LCS-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19
作者 郑维成 施文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6-1732,共7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及DLBCL细胞系中的表达,观察SOD1抑制剂LCS-1对DLBCL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OD1在DLBCL组织及反应性淋巴...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及DLBCL细胞系中的表达,观察SOD1抑制剂LCS-1对DLBCL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OD1在DLBCL组织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OD1蛋白在DLBCL细胞株(TMD-8、OCI-Ly10、OCI-Ly18、OCI-Ly19)中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的LCS-1处理DLBCL细胞株后,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OD1蛋白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SOD1高表达组的基因富集情况。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和DLBCL细胞系TMD-8、OCI-Ly18、OCI-Ly19明显高表达SOD1。SOD1抑制剂LCS-1对高表达SOD1蛋白的DLBCL细胞株TMD-8、OCI-Ly18、OCI-Ly19的活力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730,r=0.929,r=0.976);OCI-Ly18、OCI-Ly19细胞株经不同浓度的LCS-1处理后,SOD1蛋白表达水平随LCS-1浓度的增加而下降(r=0.860,r=0.970);LCS-1在3μmol/L浓度时可以显著促进DLBCL细胞株OCI-Ly18、OCI-Ly19的细胞凋亡(P<0.001)。KEGG基因富集通路分析显示,在DLBCL中,SOD1可能通过氧化磷酸化(P=0.002,FDR=0.003)、核糖体(P=0.004,FDR=0.005)等途径发挥作用。结论: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SOD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LCS-1作为SOD1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DLBCL细胞株OCI-Ly18、OCI-Ly19的细胞活力与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这为DLB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LCS-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
20
作者 李国莉 娄镜 +1 位作者 谭娜 郑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1,共6页
发生在口腔牙龈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常少见,易被误诊及误治。本文报道了2例口腔牙龈DLBCL,并结合2008—2023年间国内、外报道的21例牙龈DLBCL的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关键词 牙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