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导性骨再生治疗上前牙骨开窗伴软硬组织不足1例
1
作者 刘硕 周美璐 +2 位作者 徐文华 潘涛华 雷荣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牙缺失后常因病理性骨缺失或生理性改建出现软硬组织不足,牙龈塌陷,影响美观。本文报道1例对上中切牙缺失后软硬组织不足伴余前牙骨开窗的患者进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术,得到了良好的软硬组织增量重建效果。
关键词 中切牙缺失 开窗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董瑶 董飞君 潘凌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照入组时间编号,然后参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Bio-Oss骨粉联合PRF进行干预)和对照组(采用生物膜进行干预),各100例。记录术后24 h时疼痛情况、术后7 d时手术区黏膜愈合情况、术后6周时骨缺损再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区黏膜颜色、肿胀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小于对照组,植骨高度、成骨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o-Oss骨粉联合PRF可有效加速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及骨缺损再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伤口愈合 再生 BIO-OSS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永刚 卢世璧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组织学过程以及BMP、TGF β、bFGF的表达规律 ,进而结合骨诱导理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 :在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 ,用硅... 目的 :通过观察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组织学过程以及BMP、TGF β、bFGF的表达规律 ,进而结合骨诱导理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 :在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 ,用硅胶膜成管状包裹骨缺损 ,另一侧为对照侧。术后分别进行组织学以及BMP、TGF β、bF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和cDNA探针原位杂交观察。结果 :(1)组织学发现隔膜能够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腔室 ,隔膜管内骨折端各种细胞增殖共同形成肉芽组织 ,占据骨缺损并提供成骨细胞来源。 (2 )术后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细胞表达bFGF、TGF β、BMP ,两组中无明显不同。 (3) 3种骨诱导因子在实验组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 (P <0 .0 0 1)。结论 :引导性骨再生成功的关键是由于隔膜在骨折局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骨再生环境 ,排除了周围组织的干扰 ,能够防止骨诱导因子扩散 ,使骨缺损局部的骨诱导因子含量相对增加 ,最终成功地诱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囊 引导性骨再生 诱导因子 表达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多孔抗菌nZnO/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及性能初步研究
4
作者 刘畅 刘为 +3 位作者 罗婧美 韩莉 张超 唐婉容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45-2754,共10页
目的制备不对称多孔抗菌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 butyrate)copolymer,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并检测其成骨性能。... 目的制备不对称多孔抗菌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 butyrate)copolymer,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并检测其成骨性能。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分散技术、溶剂置换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负载nZnO的P34HB复合GBR膜(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0%、0.5%、1.0%、1.5%nZnO/P34HB材料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等明确nZnO的负载并观察其结构;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吸附实验检测GBR膜的蛋白吸附能力;酶解实验检测GBR膜的体外降解;成骨实验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体外抑菌实验检测GBR膜的抑菌能力。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0%、0.5%、1.0%、1.5%nZnO的4组nZnO/P34HB复合GBR膜,SEM结果显示,该复合膜一面疏松多孔,另一面致密;EDS表明复合膜上出现锌元素的掺入。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0.5%、1.0%nZnO/P34HB组促进MC3T3-E1增殖且增殖数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0%、1.5%nZnO/P34HB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含有0.5%nZnO/P34HB组的浸提液培养基中MC3T3-E1明显越过划痕边缘进行迁移,且48 h时的0.5%nZnO/P34HB组细胞迁移率高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P<0.05);蛋白吸附实验结果显示,4组实验材料组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nZnO的加入不会降低材料本身的蛋白吸附能力;酶解实验结果显示,4组实验材料组的质量均随着酶解时间增加而持续降低,28 d后仍保持较低的降解率;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ALP染色更深且活性高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P<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比较,观察到较多的典型红色深染钙化结节,0%、0.5%nZnO/P34HB组的细胞矿化程度在4组中更高(P<0.01)。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平板上的菌落数量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0%nZnO/P34HB组(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nZnO的P34HB复合GBR膜,筛选出的0.5%nZnO/P34HB组具有不对称多孔结构,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利于细胞成骨,同时具有抑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多孔结构 径向排列纤维 纳米氧化锌 生物可降解材料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骨再生材料及其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何虹 黄剑奇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1年第5期306-308,共3页
文章综述了引导性骨再生(GBR)技术,GBR膜材料和载体材料的种类与作用机制。认为GBR膜复合骨诱导因子及探索理想的缓释载体膜材料很有意义。
关键词 引导性骨再生 载体材料 膜材料 GBR膜 牙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缺损修复材料煅烧牛骨粉的理化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心 何钟勤 +4 位作者 王成坤 张志民 王志刚 钟丞 欧阳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 引导作用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海波 杨新明 赵御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筋膜瓣 引导性骨再生 组织工程 超临界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作为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段友容 陈继镛 张兴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47-49,共3页
胶原作为生物材料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骨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概要地介绍了胶原促进骨形成的机制,并对胶原用作引导骨再生材料、骨组织工程的基质材料、骨生长因子的载体材料和羟基磷灰石... 胶原作为生物材料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骨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概要地介绍了胶原促进骨形成的机制,并对胶原用作引导骨再生材料、骨组织工程的基质材料、骨生长因子的载体材料和羟基磷灰石颗粒的粘结材料等的应用原理和现状作了系统介绍,指出了胶原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生物材料 修复材料 形成机制 引导性骨再生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包绕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超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御森 杨新明 王海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1-625,共5页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以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不限雌雄,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以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不限雌雄,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采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骨缺损区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实验组。两组术中均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4、8、12、16周行实验动物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术后16周实验组髓腔完全贯通,对照组髓腔仍封闭,实验组骨缺损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植入物的降解吸收程度强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骨小梁、软骨组织、成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骨干结构的重塑均优于对照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两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的膜引导成骨作用显著,其联合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筋膜瓣 生物膜 引导性骨再生 缺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体周炎再生治疗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释栋 曹婕 +1 位作者 戴世爱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评价植体周炎相关骨缺损进行再生性手术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植体周炎患者9例,受累植体共计10枚,所有纳入植体经影像学检查均有3 mm以上垂直骨缺损,存留2个或以上骨壁,其中3枚植体因修复体存在缺陷,治... 目的:评价植体周炎相关骨缺损进行再生性手术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植体周炎患者9例,受累植体共计10枚,所有纳入植体经影像学检查均有3 mm以上垂直骨缺损,存留2个或以上骨壁,其中3枚植体因修复体存在缺陷,治疗前拆除修复体,更换为愈合基台。常规牙周及植体周非手术治疗后,进行植体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植体周翻瓣后进行机械清创,彻底清除炎症肉芽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擦洗植体表面,生理盐水冲洗后,骨缺损内植入骨替代材料,覆盖胶原屏障膜,采用非埋入愈合方式,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术后6个月的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植体周袋底与黏膜边缘之间的距离)和骨水平(bone level,BL,植体周骨缺损最根方与植体颈部平台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受累植体基线时最深PD范围6~10 mm,最大BL范围3.2~8.3 mm。相比基线水平,术后6个月植体周平均PD从(6.2±1.4)mm降低为(3.1±0.6)mm,BL平均改善为(3.0±1.5)mm,治疗前后PD和B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将术后6个月无PD≥6 mm位点及探诊出血,且实现1 mm以上骨高度增加作为再生治疗成功的标准,8例患者的9枚植体治疗成功,另有一枚植体因术后6个月PD仍达6 mm,且有明显探诊出血,未达到治疗成功标准。结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应用于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再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植体周炎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Hr-BMP复合胶原膜修复腭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步银 石冰 +3 位作者 田卫东 何志秀 李声伟 王翰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9-64,共6页
目的 :观察腭部扁平骨引导性骨再生现象 (GBR) ,探讨利用GBR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幼犬腭部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 ,应用常规组织学检查术、免疫荧光显微法、X线及扫描电子显微术在实验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1)... 目的 :观察腭部扁平骨引导性骨再生现象 (GBR) ,探讨利用GBR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幼犬腭部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 ,应用常规组织学检查术、免疫荧光显微法、X线及扫描电子显微术在实验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1)借助复合人重组骨形成蛋白 (Hr-BMP)胶原膜GBR ,腭部骨缺损可以完全修复 ;2 )胶原膜可提供成骨所需的密闭空间 ;3)复合Hr-BMP胶原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4 )复合Hr-BMP胶原膜GBR所致骨形成的量及速度均高于其它对照。结论 :1)复合Hr -BMP胶原膜GBR具有确实有效的骨引导和骨诱导性 ,在骨缺损修复的早期阶段即可产生大量的新骨 ;2 )复合Hr-BMP胶原膜植入后 4周内的成骨活动最活跃 ,胶原膜和复合Hr-BMP胶原膜在其降解吸收过程中 ,不干扰后续的成骨活动 ;3)仍有必要构建具有适合的吸收降解性和一定力学强度的隔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缺损 胶原膜 引导性骨再生 人重组形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珍珠层结构增强的丝蛋白GBR膜的构建及其性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12
作者 杨飞宇 徐文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目的制备文石片(AP)增强的丝蛋白(SF)引导性骨再生(GBR)膜,通过测试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氧化法从天然鲍鱼壳(AS)中提取AP,通过溶液浇筑和蒸发自组装技术制备... 目的制备文石片(AP)增强的丝蛋白(SF)引导性骨再生(GBR)膜,通过测试其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氧化法从天然鲍鱼壳(AS)中提取AP,通过溶液浇筑和蒸发自组装技术制备不同组分比例的AP-SF复合膜和纯SF膜,在湿态条件下使用万能力学机测试其拉伸性能。取拉伸强度最大的AP-SF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XRD)来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在表面的黏附情况,CCK-8及活死细胞染色探究AP-SF膜的生物相容性。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和茜素红染色(ARS)检测各组rBMSCs的成骨向分化情况。结果成功从AS中提取出AP,且由SF和AP固含量为10∶9的混合溶液制备出的膜的湿态拉伸性能最强,达8.46 MPa,AP-SF膜的CCK-8和活死细胞染色试验结果与空白组及SF组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膜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LP试验和ARS结果表明AP-SF膜相比SF膜具有更明显的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结论制备的AP-SF膜兼具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片 丝素蛋白 珍珠层 引导性骨再生 缺损修复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GBR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重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13
作者 闫娜 黄涛 +3 位作者 张中月 张淑华 韩国良 王丽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联合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重建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口腔医学科行种植修复合并种植体周围炎的...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联合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重建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口腔医学科行种植修复合并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共计90例,对照组30例行翻瓣刮治,观察组60例,其中30例接受Bio-Oss骨粉植入后覆盖生物膜治疗,另外30例接受PRF和Bio-Oss骨粉混合物联合植入后覆盖PRF生物膜治疗。术后定期复诊,观察并统计种植体周围黏膜生长、骨再生、骨重建成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Bio-Oss+生物膜+PRF组在术后种植体周围黏膜生长情况、骨再生方面均优于Bio-Oss+生物膜组和翻瓣治疗组(P<0.05);3组在骨重建成功率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PRF联合GBR技术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重建治疗,其在促进软组织愈合、促进骨重建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种植体周围炎 引导性骨再生 软组织愈合 缺损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可吸收生物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犬拔牙窝成骨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思雯 尤鹏越 +3 位作者 刘玉华 王新知 唐琳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0,共7页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简称Bio-Gide膜),愈合4周和12周后的牙槽窝内成骨效果。方法:拔除3只比格犬双侧上下颌共计18颗前磨牙的远中根,得到18个拔牙窝,随机平均分为3大组,并分别对各拔牙窝组进行以下操作:(1)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mSIS膜(mSIS组),(2)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BG组),(3)自然愈合(空白对照组)。每大组各随机平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手术后4周和12周取样进行微计算机体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Micro-CT),检测评价各组牙槽窝内新骨的生长情况,比较mSIS膜和Bio-Gide膜对拔牙窝内骨再生的影响。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mSIS组和BG组在术后4周和12周的新生骨容积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mSIS组略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SIS组和BG组的牙槽窝冠1/3区域新生骨容积比例显著高于中1/3及根1/3区域(P<0.05)。术后4周各组的新生骨密度值相近(P>0.05),术后12周时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12周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小梁的数量以及排列紧凑程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mSIS略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小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屏障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拔牙窝内有利于新骨再生,mSIS膜与Bio-Gide膜的应用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牙槽质丢失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膜管联合BMP/HA修复大块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日见 秦书俭 郁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 :探讨硅胶膜 (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和羟基磷灰石 (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兔桡骨中段 1 .2cm缺损模型 ,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 ,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 ;对照组仅填充HA ;空白... 目的 :探讨硅胶膜 (SGM)管与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和羟基磷灰石 (HA)复合后修复兔长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兔桡骨中段 1 .2cm缺损模型 ,实验组缺损区外围包绕硅胶膜 ,其内分别填充自体骨、BMP/HA、HA三种材料 ;对照组仅填充HA ;空白组骨缺损区未填充。通过X线摄片、光学显微镜、立体计量学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对骨缺损区愈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 1个月 ,SGM +BMP/HA组骨缺损区见有大量的类骨质 ,明显优于其他组。第 2个月 ,SGM +自体骨组与SGM +BMP/HA组植入区有大片新骨形成。术后 3个月 ,SGM +自体骨组与SGM +BMP/HA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并出现骨组织改建现象。此时 ,SGM +HA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也有少量新骨形成 ,空白组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硅胶膜管与自体骨或BMP/HA联合用于修复骨缺损成骨效果更佳。因为硅胶膜的屏障作用可使骨缺损区受到引导成骨和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膜 引导性骨再生 诱导性再生 缺损 BM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增量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青松 赖文莉 王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43-250,共8页
正畸患者常常表现出牙槽骨量不足,这会增大正畸过程中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口腔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牙槽骨状况,及时制定和实施骨增量方案。目前,牙周加速成骨正畸、引导性骨再生以及位点保存术等技术已经用... 正畸患者常常表现出牙槽骨量不足,这会增大正畸过程中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口腔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牙槽骨状况,及时制定和实施骨增量方案。目前,牙周加速成骨正畸、引导性骨再生以及位点保存术等技术已经用于正畸患者的牙槽骨增量。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骨增量方案,能够减少正畸治疗的并发症,增大牙移动范围,拓宽正畸治疗的适应证,提高矫治效果的稳定性。本文就牙槽骨增量技术的机制、适应证、时机、骨增量效果和并发症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 正畸 牙周加速成正畸 引导性骨再生 位点保存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猪心包膜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的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尤鹏越 刘玉华 +2 位作者 王新知 王思雯 唐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6-784,共9页
目的:体外检测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屏障膜的脱细胞猪心包膜(acellular porcine pericardium,APP)的形貌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其体内屏障软组织长入骨缺损的作用及对促成骨的影响。方法:扫... 目的:体外检测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屏障膜的脱细胞猪心包膜(acellular porcine pericardium,APP)的形貌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其体内屏障软组织长入骨缺损的作用及对促成骨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检测APP膜的超微结构。细胞增殖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BMSCs)接种于APP膜后第1、3、7天细胞增殖情况;接种后第5天,通过鬼笔环肽+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对细胞骨架及细胞核进行染色,观察hBMSCs的增殖及黏附情况。体内实验建立3只比格犬、18个实验位点的牙槽嵴保存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入APP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APP膜)、BG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和空白组(自然愈合),术后4周和12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各组成骨情况,脱钙后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各组愈合情况。结果:扫描电镜下APP膜具有致密及疏松双层非对称及三维多孔超微结构。体外实验证实APP膜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及黏附,在接种后第7天APP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G组(P<0.05)。体内实验拔牙窝整体成骨情况:术后4周,3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BG组间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组(P<0.05)。冠方成骨情况:术后4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颊侧骨嵴顶相对吸收量表明:术后4周,APP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各组颊侧骨嵴顶继续降低,APP组相对吸收量仍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P膜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及细胞相容性,其在GBR中起到良好屏障软组织效果的同时,能够显著促进膜下方成骨及减少颊侧牙槽嵴顶吸收,推测其具有潜在的骨诱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膜 可吸收膜 髓间充质干细胞 引导性骨再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骨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宸佑 魏诗敏 +1 位作者 汪媛婧 伍颖颖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44-448,共5页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道重要防线,参与其中的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中的巨噬细胞在组织损伤、肿瘤、骨改建等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巨噬细胞的了解更为深入,但巨噬细胞与生物材料之间的应...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道重要防线,参与其中的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中的巨噬细胞在组织损伤、肿瘤、骨改建等过程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巨噬细胞的了解更为深入,但巨噬细胞与生物材料之间的应答仍有很多机理尚未明了。因此本综述主要探讨生物材料与巨噬细胞之间的应答,展望其潜在应用,为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组织修复 牙种植 引导性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共聚膜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岚峰 刘建国 徐莘香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εcaprolactone, P C 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 L 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εcaprolactone, P C 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 L 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 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 B 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3、6、12周后处死,进行 X 线、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检测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实验组( A)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 B);材料呈明显的降解趋势;血清中 Ca、 P、 Ig G、 Ig M 、 C4值与正常及空白对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降解材料( P C L/ P L A)在引导骨性组织再生中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促进骨缺损的愈合。证明新型骨生物降解材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引导性骨再生 生物降解材料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及对口腔细菌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白石 莫安春 +3 位作者 鲜苏琴 左弈 李玉宝 徐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采用载银纳米磷灰石/二氧化钛(Ag-nHA-nTiO2)和聚酰胺66(PA66)的浆料在常压共溶法下制成纳米抗菌复合膜,并对该膜的理化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 目的采用载银纳米磷灰石/二氧化钛(Ag-nHA-nTiO2)和聚酰胺66(PA66)的浆料在常压共溶法下制成纳米抗菌复合膜,并对该膜的理化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X)等检测手段分析Ag-nHA-nTiO2/PA66(实验组)和n-HA/PA66(对照组)膜的表面形貌和横切面、元素构成和分布。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和变异链球菌来检测两种膜的抗菌性能。结果XRD检测显示两种膜中有HA的衍射峰。EDX结果显示实验组膜中含有Ca、P、Ti和Ag等元素,而且它们分布均匀。SEM发现两种膜的表面和横切面均为多孔结构,孔的直径为20~30μm。抗菌实验显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为50.10%和56.31%,而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变异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分别为91.84%、90.49%和90.64%。SEM还发现实验组膜表面黏附的细菌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纳米复合抗菌膜为口腔引导性骨再生技术提供了一种既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又有抗菌活性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抗菌复合膜 引导性骨再生 抗菌效果 羟磷灰石 聚酰胺6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