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对合并型弓状回波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杨雪 杨磊 +3 位作者 袁潮 平凡 曹世腾 王改利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6,共16页
针对2023年7月6日辽宁雷暴大风过程,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MV)对合并型弓形回波形成雷暴大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境内的雷暴大风区位于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该区域受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 针对2023年7月6日辽宁雷暴大风过程,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MV)对合并型弓形回波形成雷暴大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境内的雷暴大风区位于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该区域受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具有极端的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等有利于雷暴大风发生的环境条件;夜间近地面相对湿度接近70%,不利于形成强冷池,飑线没有弓状特征,造成的大风较为分散。随后飑线和孤立风暴合并,在合并高度处生成浅薄的MV,后侧入流急流(RIJ)的强度有所减弱;MV附近产生的微下击暴流导致了较强的冷池效应,在冷池边缘上升气流与风暴原始上升气流的共同拉伸作用下,MV的旋转加强且垂直向上伸展。MV上空形成Z_(DR)柱,表征此处存在强上升气流,尽管MV处风暴出现弓状特征,但是MV下方仍没有出现雷暴大风;随着MV旋转强度减弱后,风暴内的降水粒子在尺度和浓度上均出现快速减小的现象,降水蒸发作用导致地面出现更强的冷池,与此同时,MV下方的RIJ快速发展,导致MV下方强冷池和RIJ处集中出现雷暴大风。地面强风并非由MV发展增强造成的,而是RIJ向下发展与水凝物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中尺度涡旋(MV) 合并型弓状回波 雷暴大风 东北冷涡 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Ⅰ:以单多普勒雷达资料为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王俊 龚佃利 +2 位作者 刁秀广 盛日锋 陈西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7-1077,共11页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卫星的红外云图显示,产生弓状回波的云团是在邻近云团的出流边界影响下发展、加强的,而地面自动站资料清楚地显示出弓状回波影响区域温、压、湿等在20min内发生的剧烈变化。(2)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弓状回波过程,系统演变经历了典型弓状回波演变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大对流回波、弓形和矛状阶段及逗点回波阶段。(3)强对流风暴出现在弓状回波前沿约75km的暖区中,具有普通超级单体的一些特征,移动缓慢。(4)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阶段,弓状回波已处于逗点云系的后期。超级单体逐渐靠近弓状回波的颈部,在短时减弱后又快速发展并填补了弓状回波减弱部分。在弓状回波后侧强入流作用下,超级单体发展成弓状回波,并很快演变成逗点云系,其旋转头部发展很强并产生灾害性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强对流风暴 下击暴流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Ⅱ:双多普勒雷达反演三维风场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俊 盛日锋 陈西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8-1086,共9页
利用济南和滨州两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的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的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者合并过程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弓状回波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较... 利用济南和滨州两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的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的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者合并过程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弓状回波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较强。在逗点云系阶段,回波强度、主上升气流,以及气旋和反气旋性环流开始减弱。(2)强对流风暴靠近处于消散期的旧对流风暴时产生了较强的下沉气流,促使强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发展。强对流风暴的强回波区在低层为风场辐合中心,而高层则对应辐散流场。(3)强对流风暴和弓状回波合并过程显示,弓状回波处于逗点云系阶段的后期,前沿只有弱的上升气流,而强对流风暴处于成熟、减弱阶段,靠近弓状回波一侧有较强的下沉气流,两者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弓状回波前沿的弱上升气流与较强的下沉气流汇合,导致弓状回波迅速减弱,强对流风暴也短时减弱。随着弓状回波后部有组织的后侧入流的侵入,强对流风暴中的暖湿气流被剧烈抬升,促使风暴发展的更加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强对流风暴 双多普勒雷达 三维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罗爱文 朱科锋 +2 位作者 方茸 金龙 赵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8-597,共10页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雷暴大风 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弓状降雹回波区流场的反演
5
作者 胡明宝 刘俄 汤达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2-288,共7页
通过对一次典型弓状降雹回波区的流场进行反演及特点分析,发现用矩不变量法反演出的回波区流场结构,与藤田关于弓状回波的概念模式非常吻合,利用该方法估测出的流场、散度场、涡度场所表现出的信息,与降雹实况是一致的。该研究可为... 通过对一次典型弓状降雹回波区的流场进行反演及特点分析,发现用矩不变量法反演出的回波区流场结构,与藤田关于弓状回波的概念模式非常吻合,利用该方法估测出的流场、散度场、涡度场所表现出的信息,与降雹实况是一致的。该研究可为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流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弓状回波 流场结构 冰雹 降雹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4.21”弓状回波的γ-中尺度涡旋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居圆圆 徐昕 唐滢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0-788,共9页
γ⁃中尺度涡旋对弓状回波地表灾害性大风具有重要影响.针对2017年4月21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弓状回波过程,利用广州业务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对该过程中的γ⁃中尺度涡旋进行分析.本次过程共识别到20个γ⁃中尺度涡旋,按照相对弓状回波顶... γ⁃中尺度涡旋对弓状回波地表灾害性大风具有重要影响.针对2017年4月21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弓状回波过程,利用广州业务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对该过程中的γ⁃中尺度涡旋进行分析.本次过程共识别到20个γ⁃中尺度涡旋,按照相对弓状回波顶点的位置,将其分为三类(北侧、南侧和中部),不同类别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北侧的中涡旋主要出现在弓状回波发展阶段,平均方位切变强度为3.42×10^(-3)s^(-1),中部中涡旋伴有明显的局地化弓状回波结构出现,平均方位切变强度与北侧相当.南侧中涡旋的平均方位切变强度最弱,但是在弓状回波南侧径向速度的辐合区形成了本次过程生命史最长的中涡旋.进一步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中涡旋的生成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侧中涡旋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对流有效位能较弱,南侧则刚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中涡旋 雷达观测 环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状雷达回波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宗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文章介绍了在一次强风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弓状回波,讨论了回波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表明藤田模式也适用于中尺度系统,并指出气旋式运动和反气旋式运动分别出现在逗号状回波的转动头部和尾部.尾... 文章介绍了在一次强风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弓状回波,讨论了回波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表明藤田模式也适用于中尺度系统,并指出气旋式运动和反气旋式运动分别出现在逗号状回波的转动头部和尾部.尾部的向前移动方式是传播性的,且与近地层气流的辐散辐合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藤田模式 物理机制 个例分析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雹灾害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8
作者 孔祥宇 刘敏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92-94,97,共4页
利用沧州、塘沽和天津机场三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20年6月25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风雹灾害进行详细分析,得出风雹灾害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如冰雹的反射率因子特征、超级单体和弓形回波的径向速度图特征、冰雹云的RHI特征。
关键词 风雹灾害 超级单体 弓状回波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37
9
作者 毕旭 罗慧 刘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3,I0003-I0004,共6页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的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的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g·m-2;弓状回波中层辐合较强,多普勒风场中层辐合区特征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弓状回波 中层辐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雷暴大风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4
10
作者 王彦 吕江津 +2 位作者 王庆元 吴丹朱 贾惠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80,共6页
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255m气象铁塔资料等,分析了2004年6月22日20:00~21:40时(北京时)出现在天津地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证实:不仅具有弓状回波的对流系统能够产生雷暴大风,而且阵风锋也能够产生雷暴大风;只是弓状... 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255m气象铁塔资料等,分析了2004年6月22日20:00~21:40时(北京时)出现在天津地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证实:不仅具有弓状回波的对流系统能够产生雷暴大风,而且阵风锋也能够产生雷暴大风;只是弓状回波顶部和向前突起部分产生的大风更强烈。另外还探讨分析了雷暴大风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弓状回波 阵风锋 强度回波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2004年7月12日飑线系统中尺度分析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淑媛 孙健 杨引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93,共10页
利用上海地基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反演2004年7月12日17—19时(北京时,下同)上海市一次飑线过程的水平风场结构,并用自动站观测的风场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根据雷达回波和时间的连续性和径向速度的特征是否吻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 利用上海地基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反演2004年7月12日17—19时(北京时,下同)上海市一次飑线过程的水平风场结构,并用自动站观测的风场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根据雷达回波和时间的连续性和径向速度的特征是否吻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反演风场可对飑线进行详尽分析提供可靠的高分辨率资料。在综合多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过程是前倾冷锋前暖区3个主要的β中尺度对流单体和新生的小单体共同作用所致,这3个主要的β中尺度对流单体不是通常个例表现的线状排列,而是冷锋前的两个单体与相对方向的一个单体共同作用,在气团的边缘形成强烈风切变;(2)200多公里长的飑线是由具有独立结构的较小的对流系统串成。在飑线前部存在中尺度的气旋流场,飑线北部末端存在一个气旋流场,南部末端存在一个反气旋流场。而每个单独的弓状回波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包括弓状回波后部很强的辐散气流和飑前低压。文中给出了水平风场和回波的结构示意图;(3)在飑线出现以前,低空存在有利于不稳定天气产生的顺时针垂直风切变,而高层则是逆时针垂直风切变。此外,低层入侵的浅薄冷空气为飑线过程提供形成低层不稳定的又一有利因素;(4)飑线中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与低层风场方向存在夹角,与锋面云带整体向东移动的趋势也不同,但与1.5 km以上到4.5 km左右的西南气流方向相同,即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这种特征可以对系统短时间移动方向的预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弓状回波 中尺度云团 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612”高邮龙卷母体风暴演变特征分析及龙卷形成机理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佳佳 唐晓文 +2 位作者 徐芬 张福贵 李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4-835,共12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站等高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多尺度母体风暴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对2020年6月12日形成于江苏高邮地区的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影响。此次龙卷过程形成于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龙卷母体风暴由中β尺度的飑线和中...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站等高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多尺度母体风暴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对2020年6月12日形成于江苏高邮地区的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影响。此次龙卷过程形成于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龙卷母体风暴由中β尺度的飑线和中γ尺度的超级单体两个不同尺度的对流系统组成。中γ尺度超级单体形成于中β尺度飑线的前侧,形成之后一直维持缓慢增强的趋势。在中β尺度飑线发展成熟并形成显著的弓状回波之后,超级单体的中气旋开始迅速增强。单雷达和多雷达风场反演结果表明,与中β尺度飑线相关的中尺度切变线和对流尺度切变区增强了中γ尺度超级单体附近的垂直涡度,促使中γ尺度超级单体快速增强。快速增强的超级单体最终导致本次龙卷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涡旋 飑线 弓状回波 超级单体 水平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一次线状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璐璐 孙建华 +4 位作者 陈潇潇 钱昊钟 周彬 沈雨辰 查书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6-781,共16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地形作用,北侧冷高压南移受到阻挡,高低压之间强迫减弱,系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减弱。WRF模式成功地模拟此次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NS线状对流线在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的结构特点。在系统的成熟阶段,前部是向后的入流引导的上升气流,气流在斜升过程中在中层遇到对流后部入流,一部分形成了对流区下层的下沉运动,另一部分上升气流则与中层及高层后向入流一起继续向对流层高层的系统前方运动。通过2009年6月3日弓状回波(BE型)对流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揭示了NS的结构特征以及系统没有或较少产生层状云的原因可能是后部中层以上的后向入流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对流 无层状云对流线(NS) 弓状回波(BE)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7月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雷 赵海林 张蔺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5-69,共5页
对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两次强对流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高、低空西南急流适宜配置而引起的高低层动力场的耦合是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在低层露点锋区及低层水... 对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两次强对流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高、低空西南急流适宜配置而引起的高低层动力场的耦合是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在低层露点锋区及低层水汽通量和散度辐合、高层则相应辐散的大值区域。高低层相对散度正值越大,其所产生的雨量也就越大。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弓状回波的后侧出现下沉入流急流,相应速度图上的速度值越大,回波移动速度越快,预示着所造成的地面风力也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西南急流 动力场耦合 露点锋区 弓状回波 下沉入流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海域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谱勒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宽科 王坚侃 《海洋预报》 2005年第2期67-71,共5页
通过2004年7月12日发生在舟山海域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谱勒雷达资料分析得到:快速移动的弓状回波是产生灾害性大风天气的一个有利征兆;弓状回波的后侧存在弱回波通道,表明存在强的下沉后侧入流急流;弓状回波前进方向的左侧和右侧气旋式... 通过2004年7月12日发生在舟山海域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谱勒雷达资料分析得到:快速移动的弓状回波是产生灾害性大风天气的一个有利征兆;弓状回波的后侧存在弱回波通道,表明存在强的下沉后侧入流急流;弓状回波前进方向的左侧和右侧气旋式旋转和反气旋式旋转,决定着未来强对流天气发展加强和减弱消散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反射率 基本速度 弓状回波 组合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