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驾乘人员热感觉的车内空调送风参数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兰萍 郑振鹏 +1 位作者 徐鑫 杨志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1-730,共10页
由于车内热环境的高度不均匀性,适用于均匀热环境的平均热感觉(PMV)评价方法无法对乘员热舒适状态做出客观评估。等效均匀温度(EHT)评价方法则考虑了不均匀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模型,... 由于车内热环境的高度不均匀性,适用于均匀热环境的平均热感觉(PMV)评价方法无法对乘员热舒适状态做出客观评估。等效均匀温度(EHT)评价方法则考虑了不均匀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模型,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法,建立乘员舱空调送风参数和太阳参数与EHT和PMV等参数之间关系的近似模型。基于两种评价方法,通过序列二次规划优化算法(NLPQL),对不同热舒适需求下的送风参数进行设计。对比两种评价方法所设计的送风参数下,人体平均皮肤温度、人体与车内热环境的潜热/显热交换量等参数的区别。发现同一热舒适需求下,相较于PMV评价方法,基于EHT评价方法设计出的送风状态更偏向高风温及高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员舱舒适性 等效均匀温度(EHT) 平均感觉指数(pmv) 最优拉丁超立方法 送风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潜水器深海作业舱室热舒适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帅 余隋怀 +2 位作者 陈登凯 叶聪 樊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改善载人潜水器舱室热环境舒适性,采用PMV-PPD(predicted mean vote-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热舒适性模型,分析了载人潜水器任务过程中舱室热环境与舒适性变化特征.以载人潜水器低纬度海域7 000 m海试任务环境数据为基... 为改善载人潜水器舱室热环境舒适性,采用PMV-PPD(predicted mean vote-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热舒适性模型,分析了载人潜水器任务过程中舱室热环境与舒适性变化特征.以载人潜水器低纬度海域7 000 m海试任务环境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海试下潜过程中8个典型任务阶段的舱室热环境动态变化特征,并获取关键人因数据与环境数据,利用Matlab计算获得任务过程中舱室平均热感觉指数PMV与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通过对比PMV-PPD线型,研究了过程舱室热舒适性动态特征和分布特征,针对风速和服装热阻两个可控因素进行热舒适性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载人潜水器水下任务过程中,舱室PMV值在[-2,+2]之间持续变化;任务前期热舒适性特征为偏热,任务中后期热舒适性热证为偏冷;其中84%任务阶段舱室热舒适性较差,其中79.69%的任务阶段偏冷,16%任务阶段偏热;风速v和服装热阻I_(cl)为密闭舱室调节热舒适性重要影响因素.针对缺少空调系统的载人潜水器,控制热环境阶段保持0.5 m/s左右风速,冷环境阶段提升0.93~1.48服装热阻可有效改善舱室热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潜水器 深海作业 舒适性 预计平均感觉指数pmv 动态环境 人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纺织车间的热舒适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瑞梁 周义德 徐子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57,共4页
以国家标准和相关热舒适研究为基础,调查了棉纺织车间的热舒适情况。测试了相关热舒适参数,计算出棉纺织车间的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比(PPD),分别与热感觉投票(TSV)值和热满意度投票(TS)结果进行对比,以判断PMV-... 以国家标准和相关热舒适研究为基础,调查了棉纺织车间的热舒适情况。测试了相关热舒适参数,计算出棉纺织车间的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比(PPD),分别与热感觉投票(TSV)值和热满意度投票(TS)结果进行对比,以判断PMV-PPD指标体系在棉纺织车间的适用情况。对棉纺织车间来说,计算的PMV值以及调查的TSV值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求的热舒适范围。考虑到国内纺织车间的实际情况,如果使用PMV-PPD指标体系来描述棉纺织车间的热环境,则应适当调宽PMV的要求范围,建议棉纺织车间的PMV应能满足-0.5<PMV<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 预测平均感觉指数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比 感觉投票 满意度投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矿井作业人员动态热舒适性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聂兴信 冯珊珊 +1 位作者 张书读 甘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6,共7页
针对高海拔矿井井下通风环境差及通风能耗浪费问题,通过修正的高海拔矿井平均热感觉指数(PMV)模型,评价高海拔矿井作业人员的动态热舒适性。根据典型工况日的气象参数信息计算井上逐时热舒适度,生成井上逐时热舒适度曲线控制图,并通过... 针对高海拔矿井井下通风环境差及通风能耗浪费问题,通过修正的高海拔矿井平均热感觉指数(PMV)模型,评价高海拔矿井作业人员的动态热舒适性。根据典型工况日的气象参数信息计算井上逐时热舒适度,生成井上逐时热舒适度曲线控制图,并通过建立的井下PMV模型,拟合生成井下仿自然热环境控制曲线,实时反映井下作业人员的热舒适感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井上环境12:00-19:00时间段内舒适度为稍凉,7:00-12:00与19:00-3:00舒适度为凉,3:00-7:00舒适度为冷,经试验验证修正后的PMV模型适用于高海拔低气压环境,优化后井下热舒适度0:00-12:00及18:00-0:00舒适度为中性,12:00-18:00舒适度为稍暖;优化后的井下热舒适指标更接近人体热舒适感的最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矿井 平均感觉指数(pmv)模型 动态调控 舒适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用户舒适度的虚拟电厂电/热综合需求响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闫敏 加鹤萍 +2 位作者 刘敦楠 陈永权 王宣元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随着分布式能源、储能的迅速发展,虚拟电厂中电、热等多类型负荷需求量持续增长,为实现满足用户舒适度的虚拟电厂优化运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提出一种考虑用户舒适度的虚拟电厂电/热综合需求响应建模方法。首先,阐述电/热虚拟电厂... 随着分布式能源、储能的迅速发展,虚拟电厂中电、热等多类型负荷需求量持续增长,为实现满足用户舒适度的虚拟电厂优化运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提出一种考虑用户舒适度的虚拟电厂电/热综合需求响应建模方法。首先,阐述电/热虚拟电厂的构成,建立供电设备的出力模型及基于峰谷分时电价的电负荷需求响应模型;其次,建立虚拟电厂中供热设备的出力模型及基于用户舒适度的激励型热负荷需求响应模型;最后,建立考虑平均热感觉度预测指标的用户舒适度约束的虚拟电厂运行成本优化模型,通过实际算例比较分析不同需求响应实施场景下虚拟电厂的运行成本,以指导虚拟电厂进行最优电/热综合需求响应方案的选择,从而验证了电、热负荷综合需求响应有助于缓解负荷需求量大对虚拟电厂运行稳定的冲击并且有效优化虚拟电厂的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需求响应 虚拟电厂 用户舒适度 成本优化 平均感觉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联干式毛细管辐射热泵室内热舒适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小丹 王梦飞 +5 位作者 蒲宇航 宋陈涛 庄丁丁 洪诗颖 周馨瑜 涂虬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10,共9页
针对传统毛细管辐射空调的毛细管末端采用水作为载冷剂,二次换热降低了能效且存在冬天冻坏管路等隐患,本文提出以制冷剂为载冷剂的多联干式毛细管辐射热泵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台,对该机组进行在冬季工况下制热测试。在冷凝温度48℃时,分... 针对传统毛细管辐射空调的毛细管末端采用水作为载冷剂,二次换热降低了能效且存在冬天冻坏管路等隐患,本文提出以制冷剂为载冷剂的多联干式毛细管辐射热泵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台,对该机组进行在冬季工况下制热测试。在冷凝温度48℃时,分别测试了风管机制热和毛细管辐射制热时的室内温湿度和空气流速。并结合PMV-PPD热舒适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这两种供暖末端的热舒适性。实验结果表明:多联干式毛细管辐射热泵系统冬季工况制热8 h长时间运行,室内温度场分布均匀,1.5 m处水平温差最大为0.56℃、垂直方向温差最大为0.37℃,在回油过程中降温小于1℃,相对湿度维持在60%~65%,PMV和PDD热舒适指标分别维持在-0.5~0、0~10%,满足Ⅰ级舒适标准,且各指标均优于风管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干式毛细管辐射 风管机 室内环境 预计平均感觉指数(pmv) 预测不满意百分数(P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管中采用光纤探针测量截面含气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胜 罗毓珊 +1 位作者 陈听宽 陈凤云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5-878,共4页
采用快速关闭阀门法和光纤探针法对垂直上升管中截面含气率的测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常温常压下,对不同管径和不同流量下的垂直上升管中的油气两相流,建立了平均截面含气率α和管道中心局部含气率c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参考Bankoff变密... 采用快速关闭阀门法和光纤探针法对垂直上升管中截面含气率的测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常温常压下,对不同管径和不同流量下的垂直上升管中的油气两相流,建立了平均截面含气率α和管道中心局部含气率c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参考Bankoff变密度模型建立了指数分布模型;最后对局部含气率rα沿管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工况下,rα沿径向逐步减小,局部含气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管道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物理 垂直上升管 油气两相流 平均截面含气率 指数模型 光纤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