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1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8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程宏波 杨德龙 李辉 李博文 李守蕾 宋亚丽 兰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4-882,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雨养区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小麦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被引量:32
2
作者 赵鸿 杨启国 +1 位作者 邓振镛 刘宏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春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上午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迟早不同;蒸腾速率日变...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春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上午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迟早不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其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晚于净光合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生长季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且同一个因子对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强度都有差异,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对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温度。受环境因子制约最为显著的生理指标是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型,上午高于下午,乳熟期日平均WUE比灌浆期低46.2%,且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WUE的高低变化与降水量的高低分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雨养区 春小麦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一膜三年覆盖下的土壤水温特征及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天鹏 许岩 +4 位作者 何继红 董孔军 任瑞玉 张磊 杨天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1,共8页
[目的]针对半干旱雨养区双垄沟玉米+谷子一膜三年用种植模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方法]2015—2016年以陇谷12号为试验材料,设双垄沟一膜三年用穴播(A1)、双垄沟一膜一年用穴播(A2)、露地条播(CK)3种种植方式,比较研究双垄沟一膜三年用对... [目的]针对半干旱雨养区双垄沟玉米+谷子一膜三年用种植模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方法]2015—2016年以陇谷12号为试验材料,设双垄沟一膜三年用穴播(A1)、双垄沟一膜一年用穴播(A2)、露地条播(CK)3种种植方式,比较研究双垄沟一膜三年用对土壤水温环境及谷子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形成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谷子全生育期内,(1)5~25cm土层地积温A1较A2低12.1~20.5℃,但较CK高145.2~149.6℃;(2)土壤耗水量A1较A2、CK分别低19.2~32.7mm、38.2~49.6mm,A1在2015丰水年份对60~100cm深层土壤水分的调用能力弱于A2强于CK,在2016严重干旱年份,均弱于A2、CK,且在两季间均能平衡谷子各生育期内的耗水需求;(3)2年间考察10个谷子主要农艺性状中,A1处理下除千粒重与CK处理下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丰水年份仅茎粗显著的低于A2,而严重干旱年份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显著的低于A2。[结论]基于双垄沟一膜三年用(A1)下的土壤水温特征及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较A2显著的降低1.2~3.3kg·hm^-2·mm^-1、16.2%~31.4%,但较CK显著提高2.5~3.5kg·hm^-2·mm^-1、11.2~18.7%,结合投入产出效益,双垄沟一膜三年用是一种操作简单、节能高效、适合于半干旱区推广应用的谷子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雨养区 谷子 地膜覆盖 水温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干旱雨养区豌豆优化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国强 瞿捍泽 郭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7-44,共8页
1995年~1998年,应用六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密度、农家肥、氮肥、磷肥、钼肥和抗旱剂对宁南干旱雨养区豌豆籽粒产量及品质的效应,通过模拟选优提出了3组豌豆籽粒产量高于75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并... 1995年~1998年,应用六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密度、农家肥、氮肥、磷肥、钼肥和抗旱剂对宁南干旱雨养区豌豆籽粒产量及品质的效应,通过模拟选优提出了3组豌豆籽粒产量高于75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并就较优方案进行了反馈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栽培技术 优化方案 干旱雨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年型划分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江 赵福年 +1 位作者 杨红燕 雷俊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822-830,共9页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分获得更多的作物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挑战。以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为突破口,研究了其在不同气候年型下对不同来源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选择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气候年型,旨在为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农民种植决...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分获得更多的作物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挑战。以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为突破口,研究了其在不同气候年型下对不同来源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选择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气候年型,旨在为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农民种植决策提供依据。以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采用定西地面气象观测站与定西农业气象试验站1987—201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当地春小麦对不同来源水分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西市安定区1987—2011年25 a间春小麦主要生育期气候存在暖干化趋势,但春小麦降水利用效率和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播前土壤水分是影响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但生育期大气干湿状况对降水利用效率也有影响。同时,大气干湿状况影响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而播前土壤水分的高低对大气干湿状况与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亦有影响。根据播前土壤水分、主要生育期大气干湿状况、春小麦历年产量,可将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定西市安定区)春小麦生长的气候年型划分为5个,分别为高产年份、中高产年份、中产年份、中等偏低产量年份、低产水平年份。不同气候年型下,降水利用效率和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不相同。水分限制情形下,在春小麦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之前,越是适宜的环境,越有利于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春小麦对播前5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要高于对主要生育期降水的利用效率。因此,选择播前土壤水分高、大气湿润的气候年型种植春小麦能够保证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降水量 大气干湿状况 干旱农业 气候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西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定西35高产栽培优化施肥方案研究
6
作者 周谦 张贵万 《甘肃农业科技》 1999年第12期5-7,共3页
在甘肃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农田生态条件下,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经田间试验建立了春小麦品种定西35 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产量高于4 500 kg/hm 2 的优化农艺组合技术方... 在甘肃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农田生态条件下,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经田间试验建立了春小麦品种定西35 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产量高于4 500 kg/hm 2 的优化农艺组合技术方案。该方案的95% 置信域为施优质有机肥37.50 t/hm 2、纯氮80.36~114.63 kg/hm 2、五氧化二磷87.92~111.98 kg/hm 2、氧化钾43.93~58.35 kg/hm 2,措施中心组合为施优质有机肥37.50 t/hm 2、纯氮97.50 kg/hm 2、五氧化二磷99.95 kg/hm 2、氧化钾51.14 kg/hm 2,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配比约为1∶1.03∶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农业 春小麦 定西35 超高产 优化施肥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土壤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苟磊刚 逄蕾 +8 位作者 郑浩飞 杨楠 王明 肖歆玥 杨岩斌 邵泽和 路建龙 夏博文 张正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共9页
黄土高原降水少,蒸发量大,农田土壤肥力较低,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农田土壤氮素、氮储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基于2016年开始的不同覆盖措施的春小麦连作定位试验,设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以露地平作为对照(CK),测定... 黄土高原降水少,蒸发量大,农田土壤肥力较低,探究不同覆盖措施对春小麦农田土壤氮素、氮储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基于2016年开始的不同覆盖措施的春小麦连作定位试验,设玉米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以露地平作为对照(CK),测定分析2019年收获期、2020年开花期和收获期春小麦农田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时空分布,计算土壤氮储量。SM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0~20 cm)的土壤氮储量、无机氮含量、微生物量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增幅分别为33.72%、23.42%、19.10%、10.95%、16.90%和76.05%;SM处理降低了亚硝酸还原酶活性。PM处理增加了表层无机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幅度分别为22.46%、7.26%和20.56%;降低了土壤氮储量、微生物量氮含量、脲酶活性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氮转化酶的活性直接影响氮的转化速率,且酶有助于维持土壤中不同形态氮之间的动态平衡,秸秆带状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及氮组分和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降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是氮循环的关键酶,两者协同作用来提高氮的有效性和全氮的稳定;过氧化氢酶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来提高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全氮含量;亚硝酸还原酶降低了亚硝态氮的积累,促进氮循环中氮的固定和转化。秸秆带状覆盖通过改变相关酶的活性,有效增加了土壤氮储量,提高了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氮储量 干旱雨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马铃薯蚕豆不同间作方式效益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建清 刘月宝 王洋喜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11期19-21,共3页
通过旱地马铃薯与蚕豆不同间作方式的效益比较,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膜侧间作蚕豆的最佳方式为2行马铃薯间作2行蚕豆,产投比最高,马铃薯和蚕豆折合产量分别为38 550、1 635 kg/hm2,产值达26 563.5元/hm2,纯收益达16 848.0... 通过旱地马铃薯与蚕豆不同间作方式的效益比较,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膜侧间作蚕豆的最佳方式为2行马铃薯间作2行蚕豆,产投比最高,马铃薯和蚕豆折合产量分别为38 550、1 635 kg/hm2,产值达26 563.5元/hm2,纯收益达16 848.0元/hm2,可在甘肃省中部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蚕豆 间作方式 产量 经济效益 干旱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