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任红旺 赵桂治 +5 位作者 黄永清 马敏 马坚 孙衍波 高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2-355,360,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642961和rs484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多态位点rs642...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642961和rs484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多态位点rs642961和rs4844880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分析、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唇裂组和唇腭裂组rs642961和rs4844880位点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腭裂组均没有意义(P=0.15,P=0.967);TDT研究发现IRF6基因rs642961位点的A等位基因和rs4844880位点的A等位基因在唇裂和唇腭裂患者中存在过传递(P<0.05);2个位点在腭裂组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91,P=0.95)。结论 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干扰素调节因子6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人群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侯亚丽 马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97-40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亚洲人群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IRF6)的rs2235371和rs642961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提取由2位评审者独立完成。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价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亚洲人群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IRF6)的rs2235371和rs642961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提取由2位评审者独立完成。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价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估单项研究对总体估计的影响。采用Egger试验和漏斗图评估出版偏差。结果 IRF6 rs2235371、rs642961位点与唇腭裂风险在杂合子比较中有显著差异。在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中,对于rs2235371位点,GA、AA和GA+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的OR(95% CI)分别为0.77(0.73~0.81)、0.53(0.41~0.70)和0.77(0.72~0.81);对于rs642961位点,GA、AA和GA+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的OR(95% CI)分别为1.34(1.09~1.65)、3.56(2.14~5.92)和1.45(1.19~1.77)。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任何一项单独的研究均不能够影响合并的OR。漏斗图和Egger试验均未检测到发表偏倚。结论 IRF6 rs642961位点多态性可能增加亚洲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病风险,而rs2235371位点多态性不会增加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单核苷酸多态性 干扰素调节因子6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黄永清 石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9-121,共3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们陆续报道了10~20个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有关的易感基因和位点,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是迄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相关的基因之一。本文就IRF-6基因的结构和功能、IRF-6基因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们陆续报道了10~20个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有关的易感基因和位点,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是迄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相关的基因之一。本文就IRF-6基因的结构和功能、IRF-6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6 基因多态性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致病的Van der Woude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和遗传特点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新雅 李晓宇 +2 位作者 武斌 谢春 田卫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3-627,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Van der Woude综合征(VW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先证者法收集14个VWS家系并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分析不同VWS家系个体或同一家系不同个体的临床表型,绘制家系图谱,明确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 目的探讨中国人Van der Woude综合征(VW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先证者法收集14个VWS家系并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分析不同VWS家系个体或同一家系不同个体的临床表型,绘制家系图谱,明确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计算表型分布频率和表型基因频率。结果 VWS家系基本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多数表现为典型的VWS,致病基因为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VWS表型分布频率为:唇瘘91.9%,唇腭裂73.0%,牙畸形8.1%。不同家系个体和同一家系的不同个体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收集的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度变异大。中国人群VWS致病基因为IRF6,为Ⅰ型V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N der Woude综合征 临床表型 唇腭裂 干扰素调节因子6 遗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大鼠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业民 黄文杰 +1 位作者 李胜利 梁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2-494,共3页
目的:研究SD大鼠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中的IFN-γ、IL-6、TNF-α含量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Ⅱ组、模型Ⅰ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3小组,前两组每小组8只,对照组每小组4只。其中,模型Ⅱ组和模型Ⅰ组分别接种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的肺炎克... 目的:研究SD大鼠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中的IFN-γ、IL-6、TNF-α含量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Ⅱ组、模型Ⅰ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3小组,前两组每小组8只,对照组每小组4只。其中,模型Ⅱ组和模型Ⅰ组分别接种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液,对照组接种剂量相同的生理盐水。分别与接种后的第2、4、6d分批处死动物,动态观察动物的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Ⅱ组和模型Ⅰ组的IL-6、TNF-α于接种后第2、4、6d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尤以接种高剂量菌液模型Ⅱ组升高明显;IFN-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以接种高剂量菌液模型Ⅱ组下降明显;而模型Ⅰ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诸多细胞因子可能参与重症肺炎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接种一定浓度菌液剂量的增加,致使大鼠肺炎明显加重,IL-6、TNF-α、IFN-γ较一般肺炎变化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克雷伯菌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调控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极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康 瞿建国 +6 位作者 陈吉祥 党胜春 何宋兵 张进 谢嵘 王韵 张建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用IRF5小干扰RNA(IRF5 siRNA)沉默巨噬细胞中IRF5基因表达,观察其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用γ干扰素(IFN... 目的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用IRF5小干扰RNA(IRF5 siRNA)沉默巨噬细胞中IRF5基因表达,观察其极化状态的改变。方法用γ干扰素(IFN-γ)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分化,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其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实时定量PCR检测IRF5、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精氨酸酶1(Arg1)和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MR)mRNA在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的表达。用IRF5 siRNA转染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RF5、IL-12、TNF-α、i NOS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MMR mRNA的表达,评估其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化率达81.7%,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M1型巨噬细胞中IRF5、IL-12、i NOS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2型巨噬细胞,TNF-α亦高于M2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中Arg1、MMR mRNA表达量同M1型巨噬细胞比较显著增高。IRF5 siRNA转染巨噬细胞后,IRF5、IL-12、TNF-α、i NOS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Arg1、MMR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IRF5、IL-12、TNF-α、i NOS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Arg1、MMR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极化状态向M2型巨噬细胞偏移。结论 IRF5对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鉴别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的重要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 干扰RNA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γ干扰素/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His6融合表达及一步纯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晴 余建法 +1 位作者 马志章 丁仁瑞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将人γ干扰素 /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 ( hγTNF-β)重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 p ET2 8,构建成T7lac启动子控制下的 His6融合表达质粒 ,转化溶源菌 E.coli BL 2 1 ( DE3 ) .经 IPTG( 1 m M)诱导表达 ,阳性菌在 SDS-PAGE泳图上出现一条粗... 将人γ干扰素 /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 ( hγTNF-β)重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 p ET2 8,构建成T7lac启动子控制下的 His6融合表达质粒 ,转化溶源菌 E.coli BL 2 1 ( DE3 ) .经 IPTG( 1 m M)诱导表达 ,阳性菌在 SDS-PAGE泳图上出现一条粗表达带 ,其分子量 ( 3 2 k Da)与目的蛋白 His6-γ TNF-β)理论分子量相符 .薄层扫描与溶解性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4 5%以上 ,主要为不溶性的包涵体( IBs) .离心分离 IBs产物 ,溶于 7M尿素中 ,然后通过 Ni柱进行亲和层析 ,即可获得一步纯化的表达产物(纯度为 96%、回收率为 91 % ) .纯化产物再经复性缓冲液稀释复性 ,其细胞毒比活性与抗病毒比活性分别达到 1 .2× 1 0 7~ 2 .0× 1 0 7u/m gp和 6.6× 1 0 5~ 7.2× 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6融合表达 Γ干扰素 β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是骨组织再生修复的潜在作用靶点
8
作者 潘闻政 何勇 黄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3,共7页
创伤、感染、肿瘤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节段性骨缺损和骨折不愈合具有成骨范围局限、骨骼愈合周期长等特点。骨组织再生代谢调节因子可加速骨组织修复和高效重建骨缺损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作为一种去乙酰化酶和核苷酸转移... 创伤、感染、肿瘤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节段性骨缺损和骨折不愈合具有成骨范围局限、骨骼愈合周期长等特点。骨组织再生代谢调节因子可加速骨组织修复和高效重建骨缺损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作为一种去乙酰化酶和核苷酸转移酶,广泛参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骨细胞的分化、凋亡、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调节,是骨代谢调节的重要因子。SIRT6通过与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形成复合体,并下调核因子κB通路表达,促进雌激素受体α-Fas配体轴信号表达,以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成熟分化,从而阻碍骨吸收,导致骨组织骨量增加。另外,SIRT6能通过激活Akt-mTOR途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噬水平和成骨能力,并抑制成骨细胞内糖酵解和活性氧生成,通过CREB/CCN1/COX2途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加骨的形成,加速骨组织骨再生修复。本文综述了SIRT6参与骨再生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揭示其可能作为骨组织修复潜在治疗靶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骨代谢 骨再生 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梁建涛 王振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水平,分析这几种炎性因子在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按脑动脉...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水平,分析这几种炎性因子在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按脑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颅内狭窄组(26例),颅外狭窄组(30例),颅内、外混合狭窄组(27例)及单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组(25例),另外包括对照人群33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6和TNF-α的含量并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血清中3种因子的检测发现,颅内狭窄组、颅外狭窄组、混合狭窄组和MCA狭窄组血清中的IFN-γ和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但在各狭窄组间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颅内狭窄组的IL-6含量低于其他狭窄组(P<0.05)。对TNF-α的检测发现,只有颅内狭窄组和MCA狭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颅外狭窄组和混合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实验结果提示IFN-γ、IL-6和TNF-α可能参与某些类型脑动脉狭窄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疾病 脑血管循环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在髓系细胞形成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苗 乔静巧 +2 位作者 韩燕霞 欧剑锋 白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是造血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功能和表观遗传改变。在单核吞噬细胞祖细胞中,IRF8与富含嘌呤盒1(PU.1)联合促进末端增强子的形成,诱导单核细胞相关基因包括关键的下游Krüppel样因子4(KLF4...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是造血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功能和表观遗传改变。在单核吞噬细胞祖细胞中,IRF8与富含嘌呤盒1(PU.1)联合促进末端增强子的形成,诱导单核细胞相关基因包括关键的下游Krüppel样因子4(KLF4)的表达,调节单核细胞的形成;IRF8还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形成;IRF8通过抑制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活性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分化程序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产生。IRF8-/-单核吞噬细胞祖细胞不能分化成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反而异常引起中性粒细胞产生。IRF8-/-小鼠及IRF8表达缺失或突变的人都会表现出免疫缺陷和类慢性粒细胞性疾病。本文主要概括IRF8在髓系细胞形成及在相关疾病中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细胞发育过程 转录因子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 白血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6通过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铁死亡并延缓D-Gal诱导的小鼠骨骼肌衰老
11
作者 王淦民 王瑶 +5 位作者 陈士坤 段晨阳 王雨嫣 刘小溯 侯东尧 杜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4-1364,共11页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途径及D-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骨骼肌铁死亡的调控机制。方法:构建D-Gal处理的小鼠衰老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Gal组。在D-Gal处理的C2C1...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途径及D-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骨骼肌铁死亡的调控机制。方法:构建D-Gal处理的小鼠衰老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Gal组。在D-Gal处理的C2C12小鼠成肌细胞中,使用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Era)和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Sirt6激动剂MDL-800和抑制剂OSS-128167及Nrf2 siRNA进行干预,设置相应分组。监测小鼠体重和前肢相对抓力;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及成肌细胞中Sirt6、Nrf2、HO-1、P53、P21、P16、肌肉环指蛋白1、肌萎缩F-box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腓肠肌肌纤维直径;检测成肌细胞及肌管内活性氧(ROS)、线粒体活性氧(mtROS)、线粒体膜电位、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率、还原型谷胱甘肽、脂质过氧化物及Fe2+浓度;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肌管肌球蛋白重链(MyHC)表达。结果:DGal组小鼠体重和前肢相对抓力显著下降(P<0.01),衰老及肌萎缩标志基因上调,铁死亡标志基因和Sirt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同时腓肠肌纤维直径显著缩小(P<0.01)。D-Gal处理的成肌细胞和肌管中,衰老及肌萎缩标志物升高(P<0.01),MyHC信号减弱,铁死亡相关蛋白及Sirt6、Nrf2和HO-1的蛋白水平下降(P<0.05或P<0.01);Fer-1预处理抑制了上述变化(P<0.05或P<0.01)。MDL-800显著抑制D-Gal引起的成肌细胞及肌管衰老和肌萎缩改变,并增加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抑制了铁死亡;然而,Era的加入消除了MDL-800的上述作用(P<0.05或P<0.01)。Nrf2 siRNA转染后,MDL-800抑制铁死亡和改善肌管生成质量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或P<0.01)。结论:Sirt6通过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成肌细胞铁死亡,从而减轻小鼠成肌细胞衰老改变及肌管生成质量的下降,有利于延缓骨骼肌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铁死亡 骨骼肌衰老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Nrf2/HO-1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修饰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许美秋 周晶晶 +4 位作者 李田 路梦涵 任艳歌 贾曼丽 押辉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多种环境挑战,包括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这些因素显著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并影响作物产量。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精确调控应激响应RNA的命运和功能对于植物的存活与适应至关重要。近期研究表明,RNA修饰在... 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多种环境挑战,包括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这些因素显著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并影响作物产量。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精确调控应激响应RNA的命运和功能对于植物的存活与适应至关重要。近期研究表明,RNA修饰在基因表达、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作为真核生物mRNA中最普遍的内部修饰,对转录后调控发挥着关键作用。m^(6)A修饰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涉及甲基转移酶(编码器,writer)、去甲基化酶(消码器,eraser)和m^(6)A识别蛋白(读码器,reader)的协同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m^(6)A特异性免疫沉淀测序(m^(6)A-Seq)的应用,植物在响应各种胁迫时mRNA的m^(6)A修饰分布和模式逐渐明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6)A修饰及其在植物应激响应中的动态、分布、调控和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不仅加深了对m^(6)A修饰在植物响应外界不良环境中调控机制的理解,而且为开发新型耐胁迫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苷修饰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m6A调节因子 基因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3基因敲除对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爽 樊爽爽 +7 位作者 常雯茹 丁光绪 郭瑞珍 段利芳 杜永坤 褚贝贝 杨国宇 王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3-1262,共10页
试验旨在研究敲除干扰素调节因子3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的影响。使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RF3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IRF3-sgRNA,... 试验旨在研究敲除干扰素调节因子3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复制的影响。使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RF3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IRF3-sgRNA,转染至HEK293T/17细胞,收获慢病毒并感染PK15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多克隆细胞系,T7酶切鉴定后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PK15-IRF3^(-/-)单克隆稳定细胞系。为验证敲除IRF3基因稳定细胞系是否构建成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RV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病毒复制情况并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结果显示,PK15-IRF3^(-/-)细胞系感染PRV-GFP后PK15-IRF3^(-/-)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强于PK15细胞。感染PRV野毒(PRV-QXX)后PK15-IRF3^(-/-)病毒滴度明显强于PK15细胞,PRV的gE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K15细胞。在mRNA水平检测两种细胞中PRV TK基因的变化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感染PRV-QXX后,PK15细胞中IFN-βmRNA会随着时间增加显著增高(P<0.05),但PK15-IRF3^(-/-)细胞中IFN-βmRNA则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敲除IRF3基因后显著促进PRV的增殖,IRF3在病毒的复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 伪狂犬病病毒(PRV)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苷b2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介导的糖代谢通路减轻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9
14
作者 有曼 张虹 +3 位作者 何广宏 孟璐 李瑞芳 王红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39-745,共7页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b2(SSb2)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原发性肝癌小鼠的肝癌抑制作用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介导的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癌模型组(DEN 50 mg·kg^(-1))、模型+SSb21.5,3.0和...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b2(SSb2)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原发性肝癌小鼠的肝癌抑制作用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介导的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癌模型组(DEN 50 mg·kg^(-1))、模型+SSb21.5,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多柔比星(DOX)1 mg·kg^(-1)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ip给予DEN 50 mg·kg^(-1),每周2次;第5周开始DEN给药减为每周1次,同时按分组给予SSb2和DOX,正常对照组在建模期间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持续19周。第19周末,收集小鼠血清和肝。计算肝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和甲胎蛋白(AFP)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SIRT6、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工酶1(PDK1)和乳酸脱氢酶A(LDH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各剂量组和模型+DOX组小鼠肝指数显著降低(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异形性明显,癌巢组织多发,模型+SSb26.0 mg·kg^(-1)组和模型+DOX组细胞坏死增多,异形核及癌巢减少。血清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GOT,GPT,LDH和AF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DOX组小鼠血清中GOT,GPT,LDH和AF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SSb21.5 mg·kg^(-1)组GOT,LDH和AFP水平显著降低(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SIRT6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HIF-1α,GLUT1,PDK1和LDH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各剂量组和模型+DOX组肝组织SIRT6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模型+SSb2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DOX组肝组织HIF-1α,GLUT1,PDK1和LDH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SSb21.5 mg·kg^(-1)组HIF-1α,GLUT1和LDH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SSb2对DEN诱导的原发性肝癌小鼠的肝癌发展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其调控SIRT6介导的糖代谢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苷b2 原发性肝癌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6对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舒婧娴 陆瑶 +4 位作者 蔡菁菁 鄢光宇 陈子莹 刘媛媛 袁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9-526,共8页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6(RGS6)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用AdRGS6和AdshRGS6慢病毒分别感染心肌细胞使RGS6表达上下调,AngⅡ构建肥大模型。测定各组细胞面积和ANP、BNP的表达,检测活性氧(ROS)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6(RGS6)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用AdRGS6和AdshRGS6慢病毒分别感染心肌细胞使RGS6表达上下调,AngⅡ构建肥大模型。测定各组细胞面积和ANP、BNP的表达,检测活性氧(ROS)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1/2、p38、JNK1/2)的表达。明确改变的信号通路后,用ROS抑制剂(DPI)开展逆转实验。结果 (1)与AdG FP/AngⅡ组相比,AdRGS6/AngⅡ组细胞面积、ANP和BNP明显增加,信号通路中ROS和磷酸化(p)-JNK1/2表达增加。(2)与AdshRNA/AngⅡ相比,AdshRGS6/AngⅡ组细胞面积、ANP和BNP明显降低,信号通路中ROS和p-JNK1/2表达下降。(3)逆转实验:与AdRGS6/AngⅡ组相比,DPI干预的AdRGS6/AngⅡ组心肌细胞面积明显降低,p-JNK1/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RGS6通过激活ROS/JNK1/2通路促进心肌细胞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6(RGS6) 心肌细胞肥大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机制 ROS/JNK1/2信号通路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介导的IGF1R/AKT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蒲江涛 唐小军 +3 位作者 胡智 张登国 张涛 戴天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8,33,共6页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蛋白激酶B(AKT)通路在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12例NSCLC患者癌组织...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蛋白激酶B(AKT)通路在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12例NSCL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NSCLC细胞株(A549)、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SIRT6表达;将A549细胞分为过表达组(Ad-SIRT6)及其对照组(GFP-SIRT6)、干扰组(Si-SIRT6)及其对照组(Si-NC)、正常对照组(Mock组),分别用相应载体进行感染,同时设置16HBE细胞干扰组进行对照;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株SIRT6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IGF1R、AKT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NSCLC癌组织SIRT6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A549细胞株SIRT6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16HBE细胞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24、36、48 h时,Ad-SIRT6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Si-SIRT6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SIRT6-16HBE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Si-NC-16HBE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SIRT6组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Si-SIRT6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SIRT6-16HBE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Si-NC-16HBE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SIRT6组IGF1R、AKT mRNA和蛋白均明显高于Mock组和Ad-SIRT6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SIRT6在NSCLC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SIRT6可能是通过抑制IGF1R/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发挥抑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非小细胞肺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蛋白激酶B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生存预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莉 余程 杜习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3-449,共7页
目的分析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生存预后的影响,探寻相关信号通路和预后相关基因,为OSCC的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候选靶点。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OSCC的数据,提取m^6A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用R软件分析m^6... 目的分析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生存预后的影响,探寻相关信号通路和预后相关基因,为OSCC的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候选靶点。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OSCC的数据,提取m^6A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用R软件分析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基因间的相关性、对m^6A甲基化调节因子的基因进行样品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组的患者做生存分析和差异性比较。然后,对聚类分组的样本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最后,筛选出m^6A甲基化调节因子中OSCC的预后相关基因。结果OSCC样本分成cluster1和cluster2两组,cluster1的生存期显著低于cluster2,其肿瘤级别显著高于cluster2(均P<0.05)。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基因间具有相关性。单因素Cox分析发现YTH结构域结合蛋白2(YTHDF2)、异质核糖蛋白C(HNRNPC)和甲基转移酶样因子14(METTL14)是预后相关基因。GSEA分析显示,m^6A甲基化调节因子的基因主要涉及肿瘤发生与恶化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结论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对OSCC生存预后产生影响并反映其恶性程度,其中YTHDF2、HNRNPC和METTL14是预后相关基因,可以作为OSCC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候选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生物信息学 m^6 A甲基化调节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 RNA甲基化调节因子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虹汝 宁静华 +3 位作者 张鑫 赵严红 屈润 张钰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8-1105,共8页
目的探索N6-甲基腺嘌呤(m^(6)A)RNA甲基化调节因子(以下简称m^(6)A调节因子)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416例前列腺癌样本和80例癌旁样本的临床病理数据及其mRNA相关数据,获取METTL3、METTL14、WTAP、... 目的探索N6-甲基腺嘌呤(m^(6)A)RNA甲基化调节因子(以下简称m^(6)A调节因子)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416例前列腺癌样本和80例癌旁样本的临床病理数据及其mRNA相关数据,获取METTL3、METTL14、WTAP、RBM15、ZC3H13、YTHDC1、YTHDC2、YTHDF1、YTHDF2、HNRNPC、FTO和ALKBH5共12种m^(6)A调节因子。筛选出前列腺癌样本差异表达的m^(6)A调节因子。对前列腺癌组织样本进行无监督聚类分组,并比较其总体生存率的差异。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风险评分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比较2组生存率。对临床病理因素进行风险评分,构建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预后预测价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METTL14和FTO的表达。结果从12个m^(6)A调节因子中筛选出8个差异表达的调节因子。通过无监督聚类分析将前列腺癌样本分成3组,分别为Cluster 1、Cluster 2和Cluster 3,3组的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METTL14和FTO与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构建Cox回归模型,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风险评分,发现高、低风险组总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且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指标。前列腺癌组织中METTL14和FTO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m^(6)A调节因子的前列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其中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METTL14和FTO可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 RNA甲基化调节因子 前列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性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表达的影响
19
作者 徐丽珲 郭玉 +4 位作者 伏等弟 蔡莲君 芦晓红 罗明秀 姚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活性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ARPE-19细胞按照照射剂量随机分为对照组(0 mJ·cm^(-2))及7.5 mJ·cm^(-2)、15.0 mJ·cm^(-2)、30....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活性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ARPE-19细胞按照照射剂量随机分为对照组(0 mJ·cm^(-2))及7.5 mJ·cm^(-2)、15.0 mJ·cm^(-2)、30.0 mJ·cm^(-2)、60.0 mJ·cm^(-2)、120.0 mJ·cm^(-2)、240.0 mJ·cm^(-2)照射剂量组进行干预培养。照射后继续常规培养24 h,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IRT6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对照组、30.0 mJ·cm^(-2)照射剂量组和240.0 mJ·cm^(-2)照射剂量组ARPE-19细胞中SIRT6进行定位检测。结果对照组ARPE-19细胞呈梭形贴壁生长,边界清楚,连接紧密,细胞状态良好;30.0 mJ·cm^(-2)照射剂量组ARPE-19细胞形态不规整,细胞数量略有减少,细胞间连接疏松。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RPE-19细胞在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较低照射剂量组(7.5 mJ·cm^(-2)、15.0 mJ·cm^(-2))外,其余各组SIRT6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逐渐降低(均为P<0.05)。经过30.0 mJ·cm^(-2)紫外线照射后,ARPE-19细胞随着再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中SIRT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均为P<0.05)。对照组、30.0 mJ·cm^(-2)照射剂量组和240.0 mJ·cm^(-2)照射剂量组SIRT6主要表达于ARPE-19细胞核内;与对照组相比,30.0 mJ·cm^(-2)照射剂量组和240.0 mJ·cm^(-2)照射剂量组ARPE-19细胞中SIRT6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且240.0 mJ·cm^(-2)照射剂量组降低更明显。结论紫外线照射能够降低ARPE-19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也能下调细胞中SIRT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人群IRF6基因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永清 马敏 +7 位作者 马坚 李亚娣 李迎春 王珑 高军 张雷 乔光伟 石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2013162和rs22353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完整的核心家庭206个。对照组收集正常新生儿...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2013162和rs22353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完整的核心家庭206个。对照组收集正常新生儿17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这2个多态位点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和传递不平衡(TDT)分析。结果:在中国西部人群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唇腭裂组rs2235375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运用传递不平衡研究发现IRF6基因rs2235375位点的G等位基因在唇腭裂患者中存在过传递(P<0.01)。有5种单倍型组合显示有传递不平衡。结论:在中国西部人群中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生存在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 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