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通过增强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SRE)活性诱导HepG2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凯 潘颖 +4 位作者 刘萍 宇芙蓉 魏晓康 张发苏 王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4-709,共6页
目的研究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对HepG2细胞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途径的影响。方法采用pcDNA3.1-Flag-MxA转染HepG2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MxA蛋白在HepG2细胞的表达和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MxA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对HepG2细胞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途径的影响。方法采用pcDNA3.1-Flag-MxA转染HepG2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MxA蛋白在HepG2细胞的表达和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MxA蛋白表达;采用MxA小干涉RNA(si-MxA)转染HepG2细胞并以α干扰素(IFN-α)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epG2细胞黏液病毒抗性蛋白A(MxA)、蛋白激酶R(PKR)和寡聚腺苷酸合成酶(OAS)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MxA、PKR、OAS、细胞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1(STAT1)、磷酸化的STAT1(p-STAT1)、STAT2、p-STAT2和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的蛋白表达。此外,pcDNA3.1-Flag-MxA与pISRE-TA-luc分别共转染至HepG2和HepG2.2.15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SRE)活性。结果MxA蛋白在HepG2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且细胞质表达量高于胞核。敲低HepG2细胞中MxA表达虽不影响IFN-α诱导的STAT1、p-STAT1、STAT2、p-STAT2和IRF9蛋白的表达,但显著降低抗病毒蛋白PKR和OAS的表达。过表达MxA的HepG2细胞ISRE活性增强且PKR和OAS蛋白表达增高,但这种效应却在HepG2.2.15细胞中被抑制。结论MxA通过增强JAK/STAT信号通路ISRE活性诱导抗病毒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 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SRE)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TMEM173)蛋白表达及其与肝脏炎症等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潘颖 杨凯 +2 位作者 王传博 田平平 闫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6-451,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干扰素刺激基因/跨膜蛋白173(STING/TMEM173)的表达及分布与肝脏炎症等级相关性,并在体外细胞初步探讨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2例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肝组织STING/T...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干扰素刺激基因/跨膜蛋白173(STING/TMEM173)的表达及分布与肝脏炎症等级相关性,并在体外细胞初步探讨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2例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肝组织STING/TMEM173蛋白表达,显微镜下观察STING/TMEM173蛋白在肝组织表达情况,同时采用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TING/TMEM173表达与肝脏炎症等级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内瞬时和稳定转染HBV全基因组质粒前后HepG2细胞中STING/TMEM173蛋白的变化;以含有完整的HBV病毒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上清液刺激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TING/TMEM173基因表达。结果STING/TMEM173蛋白在CHB患者肝组织高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肝组织炎症细胞,而肝细胞却未见表达。患者肝组织STING/TMEM173蛋白表达与肝脏炎症等级呈显著正相关,且在ALT升高的患者的肝组织STING/TMEM173表达升高。瞬时和稳定转染HBV全基因组质粒后,HepG2细胞中STING/TMEM173蛋白显著下降。此外,含有完整的HBV病毒颗粒的HepG2.2.15细胞上清液呈剂量依赖性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STING/TMEM173。结论HBV可上调肝组织炎症细胞STING/TMEM173蛋白的表达,而表达STING/TMEM173蛋白的肝脏炎症细胞数量可反应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干扰素刺激基因/跨膜蛋白173(sting/TMEM173) 肝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逸帆 杜万威 +4 位作者 王霞 杨广德 李丽 傅涓涓 潘修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17-2121,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生成炎症细胞因子及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3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的... 目的研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生成炎症细胞因子及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3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全血,分离并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另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环鸟苷酸-腺苷酸(c GAMP)(n=12)、c GAMP+CCCP(n=12)和Control(n=11)三组。体外以STING激活剂c GAMP和/或STING抑制剂CCCP加入单核细胞培养液中,ELISA法检测上清液IFN-α、IFN-β、IL-6和TNF-α水平。此外,将含c GAMP和/或CCCP的单核细胞培养体系与荧光标记的E.coli共同孵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的改变。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加入抑制剂CCCP组相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c GAMP刺激后分泌IFN-α、IFN-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有或无c GAMP/c GAMP+CCCP处理下,吞噬E.coli能力均较健康组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647、2.790、2.504,P值均<0.05),且有或无c GAMP与c GAMP+CCCP刺激,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吞噬E.coli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STING通路活化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状态下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STING通路的激活与否不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吞噬细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细胞因子类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雪 李曼 +4 位作者 张鑫 孙学华 朱晓骏 高亚婷 高月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8-1152,共5页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是调节肝脏内环境的一种重要先天胞质环状二核苷酸传感器,主要通过天然免疫应答,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和自噬等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IRF) 3/IRF7,抑制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等慢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是调节肝脏内环境的一种重要先天胞质环状二核苷酸传感器,主要通过天然免疫应答,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和自噬等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IRF) 3/IRF7,抑制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等慢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介绍了STING的分布、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信号通路及其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旨在阐述STING在干预慢性肝病中的作用,从而在研究治疗中取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 肝疾病 信号传导 免疫 天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AS-STING通路和突触融合蛋白17介导的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航 高安邦 +2 位作者 倪莹 马跃 高名同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9-485,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可进一步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其预后。自噬在CIRI的病理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其不同的激活程度以及在CIRI的不同时期,可对脑组织产生保护或损伤...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可进一步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其预后。自噬在CIRI的病理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其不同的激活程度以及在CIRI的不同时期,可对脑组织产生保护或损伤的相反作用。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通路是先天免疫中重要的效应通路,突触融合蛋白17(syntaxin 17,STX17)是可溶性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性因子附着蛋白受体亚家族成员,两者在CIRI过程中对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cGAS-STING通路和STX17在CIRI中调控自噬的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CIRI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通路 突触融合蛋白17 自噬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刺激基因15抗病毒免疫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改丽 呼延含蓉 +5 位作者 李昱洁 刘沂霖 孙艺学 丁世杰 程世鹏 程荣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114,共4页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是由干扰素或病原体刺激产生的泛素样蛋白。ISG15能够通过酶促级联反应与靶蛋白共价结合形成ISGylation,称为ISG化。ISG15在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SG15对多种病毒均具...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是由干扰素或病原体刺激产生的泛素样蛋白。ISG15能够通过酶促级联反应与靶蛋白共价结合形成ISGylation,称为ISG化。ISG15在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SG15对多种病毒均具有抗病毒活性。此外,ISG15在细胞自噬、宿主损伤、DNA修复、蛋白翻译等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SG15类泛素修饰系统、抗病毒免疫分子机制以及ISG15单体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SG15抗病毒免疫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蛋白 抗病毒特性 ISG15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干扰素刺激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惠兰 李文俊 +4 位作者 谢梓民 杨惠湖 崔惠仪 黄淑坚 张雪莲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13-3721,共9页
本研究旨在克隆、表达鸭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s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5,IFIT5)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根据GenBank公布的绿头鸭IFIT5(登录号:KF956064)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鸭IFIT5基因,并构... 本研究旨在克隆、表达鸭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s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5,IFIT5)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根据GenBank公布的绿头鸭IFIT5(登录号:KF956064)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鸭IFIT5基因,并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0a-IFIT5和pET-32a-IFIT5及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IFIT5。原核表达获得鸭IFIT5重组蛋白后,进行SDS-PAGE分析,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以纯化的鸭IFIT5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兔抗鸭IFIT5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特异性;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IFIT5转化BHK2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多克隆抗体的反应性。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制备的兔抗鸭IFIT5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49600,可特异性识别鸭IFIT5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则表明纯化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BHK21瞬时真核表达的鸭IFIT5蛋白。综上,成功克隆了鸭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5,制备的兔抗鸭IFIT5多克隆抗体可用于鸭IFIT5蛋白的检测,可为鸭IFIT5蛋白的后续研究提供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5) 基因克隆 蛋白表达及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脂酸通过激活环鸟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刺激因子途径诱导炎症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被引量:2
8
作者 贺贵贵 王留利 +3 位作者 井高静 岑梦佳 赵楠 汤旭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究软脂酸(PA)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炎症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用RTEC制备细胞脂质沉积模型,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BSA)组、PA组、PA联合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的特异性抑制剂H151组。油红O染色观... 目的探究软脂酸(PA)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炎症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用RTEC制备细胞脂质沉积模型,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BSA)组、PA组、PA联合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的特异性抑制剂H151组。油红O染色观察RTEC脂质沉积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RTEC的白细胞介素6(IL-6)、IL-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1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TING、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TGF-β1、1型胶原蛋白(Col1)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RETC的Col1表达和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促进RTEC脂质沉积,显著促进STING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显著上调IL-6、IL-8、TGF-β1、COL1A1的mRNA水平,增加TGF-β1、Col1的蛋白表达和Col1的分布;与PA组相比,H151处理后STING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显著降低,IL-6、IL-8、TGF-β1、COL1A1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TGF-β1、Col1的蛋白表达和Col1分布减少。结论PA诱导RTEC脂质沉积,激活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STING通路,促进其炎症和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脂酸 肾小管上皮细胞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 上皮间质转化(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鸡白介素2和干扰素α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苗天姿 赵款 +5 位作者 雷白时 张武超 庞敬红 梁飞 袁万哲 汪恩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91,共7页
为表达鸡的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融合蛋白,并进一步探究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本试验根据GenBank登录的鸡IL-2和IFN-α基因序列,使用linker连接成为嵌合基因,合成pET-32a-rChIL-2-IFN-α原核... 为表达鸡的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融合蛋白,并进一步探究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本试验根据GenBank登录的鸡IL-2和IFN-α基因序列,使用linker连接成为嵌合基因,合成pET-32a-rChIL-2-IFN-α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通过MTT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促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增殖活性;通过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的抗病毒活性;通过RT-qPCR检测了融合蛋白对干扰素刺激基因和内源性干扰素的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蛋白促PBLC增殖活性效果显著,在CEF上具有抗VSV活性;重组融合蛋白能够显著地上调CEF中5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和内源性干扰素的mRNA转录水平。综上所述,本试验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具有促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抗病毒作用,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融合蛋白在鸡体内的活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IL-2 鸡IFN-α 融合蛋白 抗病毒 干扰素刺激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a-miR-677靶向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影响Ⅰ型干扰素的生成
10
作者 廖政 嵇辛勤 +5 位作者 李基棕 肖芳 刘茂军 毛立 李文良 孙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旨在探究bta-miR-677调控Ⅰ型干扰素(IFN)表达的分子机制。将bta-miR-677转染MDBK细胞,检测Ⅰ型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水平;随后通过TargetScan预测bta-miR-677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bt... 旨在探究bta-miR-677调控Ⅰ型干扰素(IFN)表达的分子机制。将bta-miR-677转染MDBK细胞,检测Ⅰ型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水平;随后通过TargetScan预测bta-miR-677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bta-miR-677的靶基因;利用siRNA敲减验证靶基因对Ⅰ型IFN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bta-miR-677组IFN-α/β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2~4倍(P<0.001),随后检测到6种ISGs(IFI6、OAS1Y、OAS1Z、RSAD2、MX1和MX2)转录量上调2~16倍(P<0.01或P<0.001);反之,抑制表达bta-miR-677组IFN-α/β转录量下调(P<0.01或P<0.05),同时IFI6、OAS1Y、OAS1Z、RSAD2、MX1和MX2转录量下调(P<0.05或P<0.01)。经TargetScan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ta-miR-677可靶向结合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的3′-UTR,抑制MAVS蛋白的表达;MAVS基因敲减后发现,IFN-α、IFN-β和6种ISGs转录量上调。研究结果表明,bta-miR-677通过靶向MAVS上调IFN-α/β转录水平,进而提高ISGs的表达量,为基于bta-miR-677研制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a-miR-677 Ⅰ型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基因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糖激酶HK2激活STING通路加剧根尖周炎骨吸收
11
作者 李佳琪 程实 +3 位作者 周璐 文袁昊 毛汉青 张露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9-476,共8页
目的:探究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调控根尖周炎骨吸收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RNA测序分析人根尖周囊肿、肉芽肿与正常黏膜的糖酵解基因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K2蛋白表达。体外实验: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 目的:探究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调控根尖周炎骨吸收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RNA测序分析人根尖周囊肿、肉芽肿与正常黏膜的糖酵解基因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K2蛋白表达。体外实验: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己糖激酶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处理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通路激活情况,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评估破骨分化能力。体内实验:建立C57/BL6小鼠根尖周炎模型并对小鼠腹腔注射2DG(14 d/28 d),通过micro-CT量化骨吸收情况,根尖周炎组织切片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K2和STING表达。结果:人根尖周炎组织糖酵解基因显著上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K2表达明显增高。2DG抑制HK2后,LPS诱导的BMDMs细胞STING表达降低23.6%(P<0.05),破骨分化减少22.2%(P<0.01)。动物实验显示2DG干预小鼠根尖周炎骨吸收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下降,STING表达降低。结论:HK2介导的糖酵解通过激活STING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破骨分化,抑制HK2可减轻根尖周炎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炎 糖酵解 己糖激酶2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 牙槽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黄鸡STING胞外区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艳杰 何怡宁 +6 位作者 唐宁 王海勇 张志鹏 谢智文 韦平 韦天超 磨美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01-1405,共5页
【目的】克隆鸡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胞外区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为了解STING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探讨禽类的固有免疫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RT-PCR扩增鸡STING胞外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再转化B... 【目的】克隆鸡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胞外区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为了解STING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探讨禽类的固有免疫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RT-PCR扩增鸡STING胞外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再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12%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析。【结果】三黄鸡STING胞外区基因全长951 bp,与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可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GEX-4T-1-STING,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1.0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12%SDS-PAGE电泳检测得到一个带GST标签约62 ku的融合蛋白,采用抗GST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约在62 ku处可见一条明显的蛋白印迹条带,表明目的蛋白原核表达正确,且特异性较高。【结论】从三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获得的STING胞外区基因片段可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且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可用于制备鸡STING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鸡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 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STING基因启动子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妍妍 王艳艳 +1 位作者 徐华国 周国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3-787,810,共6页
目的 :克隆小鼠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基因启动子,并对其启动子活性和转录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利用PCR方法扩增小鼠STING基因5′上游1 005 bp(-927^+77)的片段,亚克隆至p GL3-basic质粒,然后通过步移缺失构建不同缺失片段... 目的 :克隆小鼠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基因启动子,并对其启动子活性和转录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利用PCR方法扩增小鼠STING基因5′上游1 005 bp(-927^+77)的片段,亚克隆至p GL3-basic质粒,然后通过步移缺失构建不同缺失片段的重组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活性分析检测重组质粒在NIH3T3中的活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经酶切、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小鼠STING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与p GL3-basic质粒相比,STING启动子重组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增加(P<0.05)。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小鼠STING启动子区域(-177^-48)可能含有GATA、IK2、MZF1、SP1/SP3、STAT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成功构建小鼠STING不同缺失片段的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通过活性比较,推测小鼠STING的核心启动子区位于-177^+77区域,其中可能含有多个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 启动子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C3通过抑制STING信号通路, 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巨噬细胞焦亡诱导的免疫炎症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雪芬 孙玥 张皖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8-825,共8页
目的探索含胱天蛋白酶激活和募集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3(NLRC3)在RA患者巨噬细胞焦亡诱导的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潜在的机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50名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提取外周血巨噬细胞,根据分... 目的探索含胱天蛋白酶激活和募集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3(NLRC3)在RA患者巨噬细胞焦亡诱导的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潜在的机制。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50名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提取外周血巨噬细胞,根据分组要求进行转染处理,分为正常健康对照(NC)组、RA巨噬细胞模型(RA-MC)组、RA巨噬细胞模型联合NLRC3过表达(RA-MC联合pcDNA3.1-NLRC3)组、RA巨噬细胞模型联合NLRC3敲低(RA-MC联合siRNA-NLRC3)组、RA巨噬细胞模型联合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过表达(RA-MC联合pcDNA3.1-STING)组、RA巨噬细胞模型联合STING敲低(RA-MC联合siRNA-STING)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巨噬细胞焦亡的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中NLRC3、STING、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的mRNA表达,ELISA测定各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的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RA-MC组中巨噬细胞表现出细胞焦亡的特点;与RA-MC组相比,RA-MC联合pcDNA3.1-NLRC3组和RA-MC联合siRNA-STING组中细胞焦亡情况改善,RA-MC联合siRNA-NLRC3组和RA-MC联合pcDNA3.1-STING组中细胞焦亡情况加重;与NC组相比,RA-MC组中STING、caspase-1、GSDM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炎症因子IL-1β、IL-18的水平也升高,而NLRC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与RA-MC组相比,RA-MC联合pcDNA3.1-NLRC3组和RA-MC联合siRNA-STING组中caspase-1、GSDM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18的水平也降低,RA-MC联合siRNA-NLRC3组和RA-MC联合pcDNA3.1-STING组的情况则与之相反;同样与RA-MC组相比,RA-MC联合pcDNA3.1-NLRC3组中STING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会降低,RA-MC联合siRNA-NLRC3组中STING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结论NLRC3可通过抑制STING信号通路,减少caspase-1、GSDMD焦亡蛋白的产生,进而拮抗巨噬细胞焦亡,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18的水平,从而减轻RA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RA) 含胱天蛋白酶激活和募集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3(NLRC3)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 巨噬细胞焦亡 免疫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蛋白(ATG13)激活IFNα表达的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杨光美 韦泽艳 +5 位作者 林馨 李良玉 王燮同 刘俊林 赵永清 马晓霞 《特产研究》 2024年第4期54-62,71,共10页
自噬相关蛋白基因13(Autophagy-related gene 13,atg13)在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其在激活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尚未阐明。基于对atg13基因的物种特异性的遗传特征,本研究选取人源at... 自噬相关蛋白基因13(Autophagy-related gene 13,atg13)在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其在激活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尚未阐明。基于对atg13基因的物种特异性的遗传特征,本研究选取人源atg13基因及人源胚胎肾细胞系(human embryonic kidney cell line,HEK 293T),作为研究atg13基因过表达与目标细胞中激活IFN-α信号通路的试验平台。结果表明atg13基因在刺激IFN-α产生的能力方面明显强于其激活IFN-β的活性。虽然atg13基因与IFN信号通路中的不同信号分子(MyD88,IKKα,TRAF6和IRF7)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atg13基因过表达从而激活IRF7的磷酸化是IFN-α产生的关键因素。此外,ATG13蛋白与干扰素刺激应答原件(Interfero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ISRE)的强烈互作也是atg13基因过表达激活IFN-α产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相关蛋白基因13 干扰素Α 信号通路 磷酸化 干扰素刺激应答原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胞质DNA感受通路:cGAS-STING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丁亮 泥艳红 +1 位作者 胡勤刚 侯亚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0-838,共9页
细胞胞质中存在的游离DNA一直被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当做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这些危险信号的机制还不明确.近几年有研究发现,DNA感受器(DNA sensor)是宿主感受DNA和免疫防御的桥梁,目前已经有超过10种DNA感受器被发现,... 细胞胞质中存在的游离DNA一直被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当做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这些危险信号的机制还不明确.近几年有研究发现,DNA感受器(DNA sensor)是宿主感受DNA和免疫防御的桥梁,目前已经有超过10种DNA感受器被发现,而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也称为TMEM173、MPYS、MITA和ERIS)作为一种DNA感受通路下游关键的接头分子,在感受胞质DNA和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胞质中的DNA可通过DNA感受器激活STING,再激活Ⅰ型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进而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近些年,胞质中游离DNA如何激活STING,进而如何在体内启动免疫反应以产生抗病毒或抗菌作用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最近,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核酸转移酶cGAS(cyclic GMP-AMPsynthase),它能识别DNA并能产生一种内源性的环化二核苷酸cGAMP(cyclic GMP-AMP)激活STING.本文将最近关于cGAS的发现、胞质DNA通过cGAS激活STING及STING活化后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 核酸转移酶(cGAS) 抗感染免疫 DNA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泛素蛋白ISG15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诚 赵倩楠 +5 位作者 李晓泉 李晓宁 梁晶晶 张珂 应雪 罗廷荣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2-97,共6页
干扰素刺激基因15蛋白(ISG15)是一种类泛素蛋白,可在干扰素刺激下由isg15基因编码产生。其在序列、结构和功能上均与泛素类似,能够通过酶级联反应共价修饰靶蛋白。ISG15及其类泛素修饰系统参与免疫应答,是干扰素发挥抗病毒效应的重要途... 干扰素刺激基因15蛋白(ISG15)是一种类泛素蛋白,可在干扰素刺激下由isg15基因编码产生。其在序列、结构和功能上均与泛素类似,能够通过酶级联反应共价修饰靶蛋白。ISG15及其类泛素修饰系统参与免疫应答,是干扰素发挥抗病毒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已证明ISG15可针对多种病毒发挥抗病毒活性,包括逆转录酶病毒、大DNA病毒、正链RNA病毒和负链RNA病毒等。论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ISG15及其类泛素修饰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讨论了ISG15的抗病毒活性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 15 类泛素蛋白 抗病毒活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ifitm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和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玉娟 赵婷 +5 位作者 徐朝 于琨 马倩 李超燕 郑文明 许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9-363,388,共6页
为了研究ifitm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从猪肾PK15细胞中克隆了猪的3个ifitm c DNA序列,分析了猪ifitm1、ifitm2和ifitm3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与其他物种基因序列的同源关系,并对不同ifitm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显示,猪ifitm... 为了研究ifitm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从猪肾PK15细胞中克隆了猪的3个ifitm c DNA序列,分析了猪ifitm1、ifitm2和ifitm3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与其他物种基因序列的同源关系,并对不同ifitm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显示,猪ifitm和人、鼠ifitm具有相同的基因和蛋白结构,进化上与牛ifitm高度同源,ifitm1和ifitm3在脾、肾、心、肝等组织中大量表达,而ifitm2只在脾和肾中检测到表达,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小。猪ifitm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 基因克隆 基因序列 组织表达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对泛素样分子的DUB活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晓娟 杨宇东 +3 位作者 孙莉 胡日查 邢雅玲 陈忠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4-670,共7页
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中非结构基因nsp3编码的木瓜样蛋白酶(PLpro)在病毒基因组复制及逃避宿主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研发抗病毒药物的重要靶标.SARS冠状病毒PLpro是一种病毒编码的去泛素化酶(DUB).为深入研究SARS冠状病毒PLpro对泛... 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中非结构基因nsp3编码的木瓜样蛋白酶(PLpro)在病毒基因组复制及逃避宿主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研发抗病毒药物的重要靶标.SARS冠状病毒PLpro是一种病毒编码的去泛素化酶(DUB).为深入研究SARS冠状病毒PLpro对泛素样分子(ubiquitin-likeprotein,UBL)的DUB特性,本研究构建缺失PLpro N末端泛素样结构域(Ubl)和下游跨膜结构域(TM)的PLpro构建体(constructs),并构建3种缺失蛋白酶催化活性的突变体,检测PLpro对泛素样分子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及SUMO-1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Lpro和PLpro-TM在细胞内具有很强的去ISG(DeISGylation)活性;缺失PLpro N末端泛素样结构域(Ubl)对PLpro的去ISG15活性没有影响;对PLpro蛋白酶活性位点C1651和H1812突变后,PLpro-TM的去ISG15活性消失,而对D1826位点突变后不影响此活性.PLpro不具有去SUMO(DeSUMOylation)活性,而PLpro-TM具有一定的去SUMO活性;PLpro催化活性相关的3个关键氨基酸残基Cys-His-Asp突变后对去SUMO活性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SARS PLpro除了具有DUB的活性,还具有体内去ISG活性和去SUMO活性;PLpro蛋白酶活性与其去ISG活性之间有一定相关性;PLpro去SUMO-1活性具有TM依赖性.SARS冠状病毒PLpro对泛素样分子作用特性的研究为阐明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机制和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冠状病毒 木瓜样蛋白酶(PLpro) 去泛素化酶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 SUM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质NSP3突变体构建及其对类泛素分子DUB活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星星 邢雅玲 +1 位作者 陈晓娟 陈忠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1-1069,共9页
SARS冠状病毒(SARS-CoV)非结构蛋白NSP3编码的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PLpro)对泛素样分子(Ubl)具有去泛素化酶(DUB)活性,但目前有关NSP3 DUB活性研究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构建包含Nsp3基因N末端不同结构域的突变体,并检测NSP3及其一系列突变... SARS冠状病毒(SARS-CoV)非结构蛋白NSP3编码的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PLpro)对泛素样分子(Ubl)具有去泛素化酶(DUB)活性,但目前有关NSP3 DUB活性研究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构建包含Nsp3基因N末端不同结构域的突变体,并检测NSP3及其一系列突变体对类泛素分子ISG15和SUMO所修饰蛋白质分子的作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NSP3及其突变体NSP3AD,NSP3AE,NSP3AF具有一定的去ISG15活性,而其突变体NSP3AC则没有去ISG15(DeISGylation)活性.研究结果提示,SARS NSP3具有一定的体内去ISG15活性,并且这种活性主要依赖于Nsp3基因编码的PLpro.但SARS NSP3及其突变体NSP3AC,NSP3AD,NSP3AE和NSP3AF并不具有去SUMO(DeSUMOylation)活性.SARS冠状病毒NSP3对类泛素样分子作用特性的研究为后续NSP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干扰素通路的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冠状病毒 非结构蛋白质3(NSP3) 去泛素化酶(DUB)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ISGl5) SU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