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国史学界长期运用资本主义发生学障碍思想模式来分析明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这其实是一种把明清史当作“变态”来看待的方法,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在讨论这种思想模式多方面的问题之后,以“正常”的视点出发,可得出明代中... 中国史学界长期运用资本主义发生学障碍思想模式来分析明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这其实是一种把明清史当作“变态”来看待的方法,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在讨论这种思想模式多方面的问题之后,以“正常”的视点出发,可得出明代中国正在发生七种历史性的转变,其趋势是演变成为一种帝制农商社会。这一历程以独特而又合乎逻辑的方式展现了人类社会转变的一种非西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径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轶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85,共11页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明清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旨在通过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考察明清中国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外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各有所见,也各有局限。其中,停滞论...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明清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旨在通过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考察明清中国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外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各有所见,也各有局限。其中,停滞论、单一因素决定论、欧洲中心主义是普遍的问题。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注重结构分析、实证、文明史观,是在对已有方法进行批评性审视基础上做出"综合修正"的尝试。该说主张: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陷入停滞,而是发生了多方面的发展,并与该时代的全球化运动相关联;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农商经济共同构成社会基础且与帝制国家体制形成共生格局,其继续演进有更大规模市场经济化的前景,中华文明内聚运动接近完成,而与西欧同时发生的社会演变不在同一轨道上;明清中国呈现为一种学术界以往熟知的各种理论、模式说都不曾具体阐释的形态。对于学术界针对此说提出的一些质疑,本文也做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帝制农商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 停滞论 决定论 欧洲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6,共7页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有明代社会实际为事实基础,有儒家为主之传统政治哲学为渊源,并非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之直接建议,而是17世纪中国社会与文明嬗变的一种可能性之思想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士大夫的“商人-商业”观 被引量:1
4
作者 常文相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144,192,共10页
明代士大夫能够认可商人、商业的社会功用,肯定经商治生满足家计的合理需求与资国通货的正当价值。还有士大夫从"尽心"视角出发,着眼于商人在裨益社会人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张四民"异业同道",阐发"义利相... 明代士大夫能够认可商人、商业的社会功用,肯定经商治生满足家计的合理需求与资国通货的正当价值。还有士大夫从"尽心"视角出发,着眼于商人在裨益社会人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张四民"异业同道",阐发"义利相通"理念。他们以是否践行社会"公义"作为考量商人道德事功的尺度,尤为看重其理财经世才能。此外,一些士大夫鉴于商品经济过度膨胀导致的不良后果,对弃农趋末、竞财嗜利等不良世风亦提出严厉批评。总的来说,明代士大夫的"商人-商业"观表达出他们试图协调农商混合经济使之与帝制体系相适共生、互洽并荣的思想倾向,这种态度也是合乎中国帝制农商社会常态发展逻辑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人-业观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中国的有限开放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轶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5,共18页
明朝初年的"海禁"是针对倭寇侵扰而行的国防政策,不是对外总体国策。明代官、私皆有很大对外贸易量。明朝通过朝贡关系保持与周边国家往来,主要体现出当时中国非孤立立国的方式。明代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亚洲积极... 明朝初年的"海禁"是针对倭寇侵扰而行的国防政策,不是对外总体国策。明代官、私皆有很大对外贸易量。明朝通过朝贡关系保持与周边国家往来,主要体现出当时中国非孤立立国的方式。明代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亚洲积极殖民、贸易的时代,欧洲东来各国拖动中国深深卷入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白银、火器、玉米等西方事物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财政体制和战争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数量的上升。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促成了中欧两大文明体系间空前深入且再未中断的交流,既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欧洲的人文景观。明代中国还通过陆路与中亚多国保持政治、贸易往来。综合而言,明代中国不是停滞的社会,也不是封闭的社会,应归纳为有限开放的社会。这种有限开放性是当时中国帝制农商社会基本特质在对外关系方面合乎逻辑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有限开放 封闭社会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