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新汉 周小娟 +2 位作者 李毅 李蓉 邵专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63-765,共3页
目的:观察帕米磷酸二钠(Aredia阿可达)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1例确诊骨转移癌静脉滴注阿可达60~90mg,隔4周重复。结果:止痛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7.1%(27... 目的:观察帕米磷酸二钠(Aredia阿可达)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1例确诊骨转移癌静脉滴注阿可达60~90mg,隔4周重复。结果:止痛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7.1%(27/31),74.2%的患者在2周内获效,副作用为3例注药后出现发热38~39℃。结论:阿可达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癌 药物治疗 止痛 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磷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24例
2
作者 商谊 林忠 《医药导报》 CAS 2000年第4期345-345,共1页
关键词 骨转移癌 疼痛 药物疗法 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膦酸钠对聚乙烯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崔维顶 范卫民 +1 位作者 马益民 马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聚乙烯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间接探讨帕米膦酸钠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新生新西兰兔长骨中的破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2、4、6天,试验分3组:对照组、109/ml聚乙烯微粒组、109/ml聚乙烯...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聚乙烯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间接探讨帕米膦酸钠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新生新西兰兔长骨中的破骨细胞,与骨片共同培养2、4、6天,试验分3组:对照组、109/ml聚乙烯微粒组、109/ml聚乙烯微粒和10μg/ml帕米膦酸钠共培养组,观察帕米膦酸钠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作用。结果:聚乙烯微粒与破骨细胞共同培养6天可以增强其骨吸收功能,帕米膦酸钠可以抑制聚乙烯微粒对破骨细胞的作用。结论:帕米膦酸钠可以抑制聚乙烯微粒对破骨细胞的刺激作用.可用来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 破骨细胞 人工关节 假体失效 帕米磷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肺癌骨转移68例止痛效果分析
4
作者 王丽萍 邝先奎 +1 位作者 梅其达 高国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8-529,共2页
关键词 磷酸 治疗 肺癌 骨转移 止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酸化合物扩增外周血γδ T细胞的效率及条件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习燕 苗天雨 +4 位作者 万浬科 王元虎 冯婷 巩天祥 李明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8-871,共4页
目的研究异戊烯焦磷酸(IPP)与帕米磷酸钠(PAM)体外扩增成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效率及条件优化。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1.0、5.0、10.0、15.0)μg/mL IPP或(2.0、5.0、8.0、12.0)μg/mL PAM及(100.0、200.... 目的研究异戊烯焦磷酸(IPP)与帕米磷酸钠(PAM)体外扩增成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效率及条件优化。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1.0、5.0、10.0、15.0)μg/mL IPP或(2.0、5.0、8.0、12.0)μg/mL PAM及(100.0、200.0、500.0)IU/mL IL-2,置于100 mL/L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体系培养,观察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CD3+TCRδ2+的γδT细胞数量以及比例,并计算其扩增效率。结果经过14 d扩增培养后,IPP组的γδT细胞数量在淋巴细胞中比例可上升为81.3%,PAM组的γδT细胞数量在淋巴细胞中比例上升为78.5%,表明IPP和PAM均能有效刺激扩增γδT细胞,2组的扩增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AM具有与IPP相似的体外扩增γδT细胞的能力,PAM扩增法可能成为扩增γδT细胞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异戊烯焦磷酸 帕米磷酸钠 体外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磷酸治疗癌症患者骨转移性疼痛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真真 来松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79-480,共2页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骨转移瘤的发生率是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5—40倍,常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骨转移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多种机制.包括机械性...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骨转移瘤的发生率是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5—40倍,常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骨转移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多种机制.包括机械性变形或化学介质释放所造成的骨内膜或骨膜伤害性刺激感受器的激活,以及肿瘤扩展至邻近的软组织或周围神经。肿瘤骨转移是癌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磷酸注射液 磷酸 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泽云 王衣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5-949,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析了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体外实验利用CCK-8法研究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和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的作用,初步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结果:在牙槽骨创伤的前提下,成功地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联合使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更能降低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脾细胞中的比例。CCK-8实验证实帕米磷酸二钠能抑制MG-63及Raw264.7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增强帕米磷酸二钠对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并证实了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双膦酸盐对破骨前体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至少创伤、感染及地塞米松导致的免疫学反应等因素参与了BRONJ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 模型 动物 磷酸 地塞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