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墨写意 破晓啼莺——希纳斯特拉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与“马尔可夫链”创作技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郝梦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7,71,共9页
文章分析了希纳斯特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借鉴了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渲染"绘画技法,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相连觉的配器效果。同时,作品乐章内部与乐章之间均体现了一种类似"... 文章分析了希纳斯特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借鉴了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渲染"绘画技法,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相连觉的配器效果。同时,作品乐章内部与乐章之间均体现了一种类似"马尔可夫链"形态的曲式结构,引领着全曲由黑暗走向黎明,最终达到破晓啼莺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纳斯特拉 大提琴协奏曲 新表现主义 渲染 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与重塑:希纳斯特拉《普内纳二号》的立意、内涵与技法研究
2
作者 张一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4,共10页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始,出于对创作个性的追索和母语文化的关注,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从具有抽象意味的先锋音乐风格转向所谓“最后的综合”的音乐风格。1976年创作于瑞士日内瓦的无伴奏大提琴独奏曲《普内纳二号》,其作品构思和音...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始,出于对创作个性的追索和母语文化的关注,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从具有抽象意味的先锋音乐风格转向所谓“最后的综合”的音乐风格。1976年创作于瑞士日内瓦的无伴奏大提琴独奏曲《普内纳二号》,其作品构思和音乐素材均来自流行于阿根廷北部的安第斯音乐传统,作曲家以纯熟的笔法、自由的表达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凝结在以现代意识建构的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中。文章尝试以音乐理解为目的,从创作和接受的角度展开相关的技术阐释,以期呈现这位深受多元创作语境影响的现代作曲家对于本土文化的独特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纳斯特拉 普内纳二号 立意 创作技法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