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始,出于对创作个性的追索和母语文化的关注,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从具有抽象意味的先锋音乐风格转向所谓“最后的综合”的音乐风格。1976年创作于瑞士日内瓦的无伴奏大提琴独奏曲《普内纳二号》,其作品构思和音乐素材均来自流行于阿根廷北部的安第斯音乐传统,作曲家以纯熟的笔法、自由的表达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凝结在以现代意识建构的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中。文章尝试以音乐理解为目的,从创作和接受的角度展开相关的技术阐释,以期呈现这位深受多元创作语境影响的现代作曲家对于本土文化的独特领悟。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4,共10页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天津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希纳斯特拉器乐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表现方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K183)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第二层次成果
作者简介
张一,女,博士,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