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的评吸质量及差异化合物研究
1
作者 刘钰坤 周东波 +3 位作者 汪耀富 沈程文 李彦 戴林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2-647,共6页
以云烟87中部叶为原料,进行萎凋(烤房萎凋和覆膜萎凋)、揉捻(20 min)、发酵(6 h)、干燥(85~105℃两段式)仿红茶调制工艺试制烤烟。与对照三段式烤烟相比,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香气细腻柔和,浓度中等,有甜香、干草香、焦香、烘烤香等特点;... 以云烟87中部叶为原料,进行萎凋(烤房萎凋和覆膜萎凋)、揉捻(20 min)、发酵(6 h)、干燥(85~105℃两段式)仿红茶调制工艺试制烤烟。与对照三段式烤烟相比,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香气细腻柔和,浓度中等,有甜香、干草香、焦香、烘烤香等特点;运用GC-MS和LC-MS检测烟叶化学成分,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与对照样本中共鉴定到2380种差异化合物,占化合物总量的43.26%;主成分分析(PCA)与层聚类分析(HCA)表明,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样本与对照样本中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萎凋方式对仿红茶调制烟叶的评吸结果影响最大;覆膜萎凋评吸结果整体优于烤房萎凋的,干燥方式对特征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2595种化合物含量与萎凋方式相关;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差异检验方法鉴定到2708种标志性化合物,通过整合,2种萎凋方式共鉴定到关键差异化合物75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仿红茶调制 评吸质量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酱香型白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析
2
作者 赖昱成 郭红莉 +6 位作者 张娇娇 先婷婷 孙志伟 李进 刘海坡 赵金松 韩兴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该研究以贮存5~17年的酱香型白酒样品(Y5~Y17)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和离子色谱(IC)仪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有机酸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不同年份酒样的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 该研究以贮存5~17年的酱香型白酒样品(Y5~Y17)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和离子色谱(IC)仪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有机酸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不同年份酒样的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不同酒样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1种,其中,醇类13种、酸类6种、酯类18种、醛酮类7种、芳香族类4种以及其他类3种。13个贮存年份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酯类物质(2863.85~5366.10 mg/L)、醇类物质(1279.77~4695.78 mg/L)以及酸类物质(2191.60~3053.50 mg/L)为主,其中,酯类、醇类以及酸类物质含量均以Y5酒样最高,其他类化合物总含量以Y6酒样最高,之后随着贮存年份的增加,其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醛酮类以及芳香族类化合物总含量随贮存年份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趋势。PLS-DA结果表明,根据挥发性风味物质可将贮存10年内与10年以上的酒样区分开。基于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出仲丁醇、乳酸乙酯及己酸异戊酯等13种特征差异性化合物(VIP值>1),仲丁醇和乳酸乙酯为重要的特征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挥发性风味物质 贮存年份 特征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E-Arrow/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批次爆珠香精组分差异
3
作者 刘琪 张华 +4 位作者 叶远青 刘昌泽 袁益来 廖惠云 吴君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以箭型固相微萃取(SPME-Arrow)为样品萃取手段,通过优化萃取头种类、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及萃取时间等条件,构建了高效鉴定爆珠香精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合物的箭型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Arrow/GC-MS)法... 以箭型固相微萃取(SPME-Arrow)为样品萃取手段,通过优化萃取头种类、氯化钠添加量、萃取温度、平衡时间及萃取时间等条件,构建了高效鉴定爆珠香精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合物的箭型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Arrow/GC-MS)法。采用该方法对不同批次爆珠香精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显著性F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筛选显著性差异成分。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优选DVB/CAR/PDMS萃取头,添加2.0 g氯化钠,在60℃下平衡50 min,萃取时间为40 min;经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共鉴定出96种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目标物峰面积的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的色谱峰数量占总峰数量的92.7%,表明方法的重复性较好;从不同批次爆珠香精中共筛选出17个潜在差异化合物,通过显著性检验,确定10种显著性差异化合物,分别为α-蒎烯、柠檬烯、桉叶油醇、异胡薄荷醇、薄荷酮(含异构体)、新异薄荷醇、乙酸新薄荷酯、三辛酸甘油酯和二辛酸单癸酸甘油酯。该法可有效区分不同批次爆珠样品的组分差异,具有客观真实、准确可靠、可视化强等特点,能够为爆珠产品质量检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型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多元统计分析 爆珠香精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川贝母及其混伪品生物碱类成分差异研究
4
作者 刘珊珊 牛闯 +6 位作者 杨慧颖 马骏骏 向书芹 徐双双 钱冲 王尉 张梅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00-1911,共12页
建立了川贝母正伪品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采用HPLC-MS/MS测定川贝母正品及常见伪品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差异化合物,通过对照品比对、质谱数据库匹配及文献质谱信息鉴定... 建立了川贝母正伪品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采用HPLC-MS/MS测定川贝母正品及常见伪品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差异化合物,通过对照品比对、质谱数据库匹配及文献质谱信息鉴定差异成分,结合差异成分在各样本中的分布情况确定定量鉴别指标。分别鉴定了松贝和平贝母、青贝和新疆贝母、炉贝和伊犁贝母中20个差异化合物。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可作为松贝和平贝母的定量鉴别指标,西贝母碱和西贝母碱苷可作为青贝和新疆贝母以及炉贝和伊犁贝母的定量鉴别指标。HPLC-MS/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有效阐明川贝母与其常见掺伪品的成分差异,明确定量鉴别指标,为后续川贝母正伪品的定量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贝母 HPLC-MS/MS 生物碱 差异化合物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酱香型白酒不同典型体基酒挥发性成分差异分析
5
作者 廖凤梅 陈仁远 +6 位作者 杨雪莉 赵铖 李小波 余方强 王业 张悍仁 吴鑫颖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8,共6页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中酱香、醇甜及窖底典型体基酒的品质特征,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对3种典型体基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可视化差异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指纹图谱和相对气味活性值(R...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中酱香、醇甜及窖底典型体基酒的品质特征,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对3种典型体基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可视化差异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指纹图谱和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探究不同典型体基酒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典型体基酒中共检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6种、醛酮类10种、醇类4种、酸类2种、呋喃类1种及其他类2种。3种典型体基酒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根据P<0.05、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及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筛选得到3种关键差异化合物(VIP>1,ROAV>1,P<0.05),分别为3-甲基丁酸乙酯、丁醛和正己醛。该研究结果为解析酱香型白酒不同基酒的挥发性香气特征提供依据,为区分不同典型基酒的品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典型体基酒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关键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主栽品种K326和Y87成熟期中部叶含氮化合物的差异
6
作者 张程涵 赵会纳 +3 位作者 余婧 余世洲 许本波 雷波 《农技服务》 2021年第3期26-28,共3页
为烤烟中部叶含氮化合物的调控提供依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t检验筛选比较了K326和Y87成熟期中部叶的含氮物质差异。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6种含氮物质中,2个品种有13种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其中:K326烟叶的瓜基丁胺含量极显著低于Y87,... 为烤烟中部叶含氮化合物的调控提供依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t检验筛选比较了K326和Y87成熟期中部叶的含氮物质差异。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6种含氮物质中,2个品种有13种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其中:K326烟叶的瓜基丁胺含量极显著低于Y87,高精米、酪胺、异亮氨酸的含量极显著高于Y87,γ-氨基丁酸、精氨酸、酪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门冬酰胺、缬氨酸、亚精胺的含量显著高于Y87。K326和Y87成熟期中部叶的含氮物质差异主要表现在氨基酸,而总氮、蛋白质、生物碱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品种 K326 Y87 含氮化合物差异 生物碱 蛋白质 氨基酸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德权 任杨梅 +5 位作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硒香茶香气为高爽型,翠峰茶为清香型,硒香茶干茶的色泽更为深绿,翠峰茶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略高于硒香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硒香茶的氨基酸总量以及10种氨基酸组分(组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显著高于翠峰茶(P<0.05),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儿茶素、二聚体儿茶素、酚酸、黄酮醇(糖)苷和有机酸等13类。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硒香茶与翠峰茶中代谢物种类没有差异,但含量存在差异。选择VIP>1.2的化合物作为关键性差异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类、酚酸和黄酮醇(糖)苷类。翠峰茶中氨基酸类、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硒香茶,而二聚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高于硒香茶。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硒香茶和翠峰茶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茶不同干燥工艺导致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差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毛尖茶 加工工艺 代谢组学 差异化合物 感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别宁夏中宁枸杞的特征标志物 被引量:2
8
作者 蔡尉彤 曹烙文 +6 位作者 宋诗清 姚凌云 孙敏 王化田 于闯 柳倩 冯涛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为对宁夏中宁枸杞产地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检测来自宁夏中宁、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5种产地的枸杞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 为对宁夏中宁枸杞产地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检测来自宁夏中宁、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5种产地的枸杞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初步完成分离5种产地枸杞的目的,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 S-DA)进一步找出宁夏中宁枸杞与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和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4种枸杞相比的潜在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5种产地枸杞样品共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85种,相对峰面积含量占比较大的有壬酸甲酯、己酸甲酯、3-甲基丁醛等;通过PCA和HCA分析,发现宁夏中宁枸杞与其余4种产地的枸杞样品能很好地分离,且通过OPL S-DA分析得到宁夏中宁枸杞和其他枸杞的15种潜在差异化合物,其中10种仅在宁夏中宁枸杞中检测得到,如六氢假紫罗酮、(E,E)-2,4-己二烯醛,而包含辛酸乙酯、丁酸甲酯在内的5种化合物在宁夏枸杞中未被检出。希望研究可为宁夏中宁枸杞的成分分析和产地鉴别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宁夏枸杞 产地鉴别 挥发性物质 潜在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辛料对山西陈醋风味的影响及其相关风味物质分析
9
作者 王晨苑 郎繁繁 +3 位作者 闫裕峰 申瑾 张旭姣 郑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35-341,I0005-I0007,共10页
山西陈醋等多种食醋在生产过程都添加香辛料,但香辛料对其风味的影响及发挥作用的主要风味物质组成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山西陈醋添加香辛料前后挥发性成分及其风味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添加香辛料前后山西陈醋... 山西陈醋等多种食醋在生产过程都添加香辛料,但香辛料对其风味的影响及发挥作用的主要风味物质组成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山西陈醋添加香辛料前后挥发性成分及其风味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添加香辛料前后山西陈醋的挥发性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同时对添加香辛料前后山西陈醋进行风味感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2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添加香辛料后山西陈醋中主要增加了乙酰异丁香酚、α-姜黄烯、(-)-4-萜品醇、丁香酚、4-萜烯醇、茴香脑、α-松油醇、β-石竹烯、α-毕橙茄醇、芳樟醇、香叶醇、Δ-杜松烯、甲基异丁香酚、反式-橙花叔醇、月桂醇等挥发性成分。这些成分的引入增强了山西陈醋的果香味、花香味、调料味和草药味,一定程度掩盖了山西陈醋的酸味、烟熏味、坚果味、谷物味、焙烤味和焦糖味;其中甲基异丁香酚、乙酰异丁香酚、芳樟醇、香叶醇与陈醋的花香味有关,反式-橙花叔醇和β-石竹烯与陈醋的果香味有关,茴香脑和α-姜黄烯与陈醋的草药味有关,丁香酚、α-松油醇、α-毕橙茄醇和Δ-杜松烯与陈醋的调料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陈醋 香辛料 挥发性成分 差异化合物 风味定量描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与“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梦琪 朱荫 +3 位作者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51-158,共8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分析"清香"绿茶和"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栗香"和&qu...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分析"清香"绿茶和"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栗香"和"清香"绿茶中检测到543个化合物,其中含量差异较大的成分有173个,包括黄酮类75个、酚酸类22个、萜类1个、脂质31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9个、生物碱4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9个、有机酸5个、木脂素和香豆素5个、鞣质1个以及其他类11个等11类物质;"清香"绿茶中含量高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63个,含量低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110个;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隐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L-蛋氨酸及γ-氨基丁酸共7个化合物对绿茶样品中香气品质成分的生成可能有重要影响;"清香"绿茶中隐绿原酸、L-蛋氨酸含量较高,而"栗香"绿茶中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γ-氨基丁酸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成分的含量比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 栗香 绿茶 非挥发性成分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柠檬品种果皮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小柯 罗怿 +5 位作者 郑乾明 林乾 韩秀梅 李金强 蔡永强 李文云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柠檬品种间果皮挥发性物质差异,利用GC-MS技术对同一地相同管理的5个柠檬品种的果皮进行检测,将原始数据上传至XCMS平台进行处理后,利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通过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为了探究不同柠檬品种间果皮挥发性物质差异,利用GC-MS技术对同一地相同管理的5个柠檬品种的果皮进行检测,将原始数据上传至XCMS平台进行处理后,利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通过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5个柠檬品种的果皮中共检出95种挥发性物质,不同品种的化合物种类不同,共筛选到15种代表性差异化合物;阿特摩柠檬和木里柠檬聚为一类,乔化无刺柠檬、阿联粗柠檬和黄花尤力克柠檬聚为一类;黄花尤力克柠檬萜烯类物质高表达。同一生长环境下,不同柠檬品种间果皮的挥发性物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阿联粗柠檬和黄花尤力克柠檬之间差异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果皮 挥发性物质 GC-MS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麸皮黄酒和普通黄酒的品质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学敏 张虹 +3 位作者 高慧 蔡雨情 赵雷 薛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264,共11页
为探究加入藜麦麸皮是否会对发酵黄酒的物质组成、风味及其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利用传统自制陈伏曲发酵黄酒,设置普通黄酒组和藜麦麸皮黄酒组,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组酒样当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Perfo... 为探究加入藜麦麸皮是否会对发酵黄酒的物质组成、风味及其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利用传统自制陈伏曲发酵黄酒,设置普通黄酒组和藜麦麸皮黄酒组,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组酒样当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H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比较两组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差异化合物和风味物质,并对黄酒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藜麦麸皮黄酒中的总皂苷以及总酚酸含量明显优于普通黄酒,且铅含量低于普通黄酒,两组黄酒中均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两种黄酒中共有48种差异化合物,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醇类和酰胺类物质,均为10种,其次为酸类物质4种以及糖类物质2种。GC-MS测得挥发性物质共有19种,直接进样有12种,顶空进样有12种,利用外标法一共标定出四种物质,在普通黄酒中的物质为甲酸丁酯、乙酸和丁酸含量分别为5.10±1.10、4.40±1.70、10.80±2.20μg/mL。在藜麦麸皮黄酒中的物质为甲酸丁酯、正丁醇、乙酸和丁酸含量分别是9.00±1.80、7.40±2.10、4.50±1.00、9.50±2.10μg/mL。抗氧化活性方面,藜麦麸皮黄酒和普通黄酒的Fe2+螯合率分别为45.79%和6.51%,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94.84%和71.11%,藜麦麸皮黄酒要明显优于普通黄酒。自制藜麦麸皮黄酒和普通黄酒相比,酒体中非挥发性物质以及挥发性的风味物质含量上升,抗氧化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藜麦麸皮 差异化合物 挥发性风味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连作年限番茄根系淀积物的变化及其与根结线虫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常海娜 王春兰 +7 位作者 朱晨 王东升 李荣 周星 龚鑫 陈小云 胡锋 刘满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0-759,共10页
了解蔬菜连作与土传病虫害的关系有助于发展绿色农业。基于根系淀积物在植物-土壤之间功能反馈中的重要地位,选择野外定位试验中番茄第2、第6和第8茬的不同连作年限处理,研究根结线虫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特别是根系淀积物组成的关系。... 了解蔬菜连作与土传病虫害的关系有助于发展绿色农业。基于根系淀积物在植物-土壤之间功能反馈中的重要地位,选择野外定位试验中番茄第2、第6和第8茬的不同连作年限处理,研究根结线虫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特别是根系淀积物组成的关系。结果显示:与第2茬相比,连作茬数增加导致土壤pH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同时,根系淀积物的组分类别及其相对含量也有显著变化,其主要组分中有机酸类物质的数量和相对含量随连作茬数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化学性质、根系淀积物和根结指数三者的网络结构分析表明,根结指数与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伴随连作年限而增强。在第8茬中,根结指数与月桂酸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NO3^--N含量以及颠茄碱、麦角甾醇的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连作番茄根结线虫病害加重与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根系淀积物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生态农业 土壤健康 根系淀积 根结线虫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蔬菜面条在高温贮藏环境中的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丽君 邓吉斯 +3 位作者 金子涵 陈雪寒 蔡甜 陈科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6-213,共8页
蔬菜面条以其独特的风味及优质的营养价值,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有关于蔬菜面条贮藏期间变化的研究较少,基本只针对于蔬菜面条色泽、感官品质、质构特性的基本理化指标。该研究在分析姜黄、胡萝卜、紫甘蓝、菠菜4种蔬菜面条的色... 蔬菜面条以其独特的风味及优质的营养价值,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有关于蔬菜面条贮藏期间变化的研究较少,基本只针对于蔬菜面条色泽、感官品质、质构特性的基本理化指标。该研究在分析姜黄、胡萝卜、紫甘蓝、菠菜4种蔬菜面条的色泽、质构特性随贮藏时间变化的基础上,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技术,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对蔬菜面条贮藏期间的代谢物变化进行系统性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多种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并筛选出4种蔬菜面条在贮藏过程中的显著性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4种蔬菜面条的L^(*)值呈下降趋势,b^(*)值呈上升趋势,a^(*)值变化不显著;且蔬菜面条的硬度逐渐升高,弹性逐渐增大后减小,黏结性、咀嚼性总体增大;在筛选出的24种显著性差异低分子化合物中,多酚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物质表现为显著下调,而部分植物甾醇、维生素、生物碱等物质表现为显著上调。该研究可为新型蔬菜面条的生产及质量标准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面条 色泽 质构特性 差异化合物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典型颗粒型名优绿茶品质特征及关键风味组分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方媛 俞秋雯 +4 位作者 童薏霖 龚淑英 戚建乔 魏福炯 张旭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7,共10页
本研究系统对比分析了浙江典型颗粒型名优绿茶代表样品觉农·翠茗(浙江绍兴)、平水日铸(浙江绍兴)和奉化曲毫(浙江宁波)的感官品质、风味组分及其含量,并研究其感官特征表达差异及贡献组分。结果表明:不同代表样品外形紧结度、毫量... 本研究系统对比分析了浙江典型颗粒型名优绿茶代表样品觉农·翠茗(浙江绍兴)、平水日铸(浙江绍兴)和奉化曲毫(浙江宁波)的感官品质、风味组分及其含量,并研究其感官特征表达差异及贡献组分。结果表明:不同代表样品外形紧结度、毫量、色泽差异明显,觉农·翠茗样品呈细紧颗粒状,奉化曲毫样品外形披毫、色翠绿。在内质滋味方面,觉农·翠茗呈甘醇型,而平水日铸和奉化曲毫则呈现醇厚特征;在滋味化学组分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谷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茶氨酸、γ-氨基丁酸等是关键差异化合物。在香气方面,奉化曲毫呈清鲜型,觉农·翠茗和平水日铸多呈现高爽、嫩香特征,在挥发性组分中呈现清香、花香特征的二氢芳樟醇、辛醇、橙花醇,呈现果香、甜香特征的反式-橙花叔醇、壬醛、癸醛、3-壬烯-2-酮、α-二去氢菖蒲烯,以及高温作用下形成的β-紫罗兰酮环氧化合物、二氢猕猴桃内酯、茶吡咯等是不同香气特征的关键差异组分。综上所述,不同区域颗粒型名优绿茶在外形、香气、滋味品质上差异明显,这些感官风味差异由不同品质化学组分及含量引起,而它们的变化受到茶叶品种、产地及加工工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型名优绿茶 感官品质 香气 滋味 差异贡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萎病枯斑型与黄化型病症棉花叶片的植物挥发物对比
16
作者 阳妮 玛依拉·玉素音 +4 位作者 杨延龙 李春平 张大伟 徐海江 赖成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75-1986,共12页
【目的】分析棉花中健康叶片、黄萎病枯斑型与黄化型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研究与病症差异相关的挥发性组分,为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叶片、黄萎病枯斑型与黄化型棉花叶片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质联用(... 【目的】分析棉花中健康叶片、黄萎病枯斑型与黄化型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研究与病症差异相关的挥发性组分,为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叶片、黄萎病枯斑型与黄化型棉花叶片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样本材料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和检测,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分析计算,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寻找病症叶片中的差异化合物。【结果】采用SPME-GC-MS方法,从健康叶片、枯斑状病叶和黄化状病叶中共鉴定出158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21种醇、9种绿叶挥发物、49种萜烯、16种烷烃、38种酯、5种芳香烃、13种醛和8种其他类,其中健康叶片检测到的化合物总数为104种、枯斑状病叶为112种、黄化状病叶为54种,不同叶片中的化合物数量差异较大。枯斑状病叶中萜烯类的相对含量小于黄化状病叶,而其他组分的相对含量则均大于黄化病叶。与健康叶片相比,黄化状和枯斑状病叶分别有61、24种差异化合物,其中有6个共有差异化合物均在病症叶片中显著富集,且在黄化状病叶中的倍数变化大于枯斑状病叶。枯斑状与黄化状病叶相比有26种差异化合物,其中特有差异化合物(Z)-2-丁酸己烯酯,(Z)-3-己烯基乙酸酯,(Z)-3-己酸己烯酯,γ-依兰油烯和正十六烷均显著上调,(Z)-3-己烯基2甲基丁酸酯显著下调。【结论】不同病症叶片中挥发性化合物数量和含量具有较大差异,其数量差异主要集中于萜烯类、酯类化合物上,含量差异主要集中于萜烯类和绿叶挥发物上,差异化合物是黄萎病菌与棉花互作的结果,是病症叶片呈现不同表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物 棉花黄萎病 病症 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的林下三七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17
作者 张澳 严星茹 +5 位作者 熊冰杰 黄佑国 何舒 周发金 王澍 施蕊 《南方农业》 2023年第9期16-22,共7页
为了挖掘林下三七地上部分的利用价值,给提高三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新思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法分析了林下三七的果实、叶片、根三个部位的生物碱类成分。结果表明,林下三七果实、叶片和根共检测到5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但... 为了挖掘林下三七地上部分的利用价值,给提高三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新思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法分析了林下三七的果实、叶片、根三个部位的生物碱类成分。结果表明,林下三七果实、叶片和根共检测到5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但各部位总含量不相同,果实>叶片>根;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果实与根、叶片与根成分差异显著,分别有26个和24个差异化合物,果实中3-吲哚丙酸、甲氧基吲哚乙酸和油酰单乙醇胺的含量较高,叶片中3-羟基吡啶、N-甲基烟酰胺和5-羟基吲哚-3-乙醇的含量较高;筛选得到鉴别果实、叶片、根的生物碱类差异标志物,分别是油酰单乙醇胺、3-羟基吡啶和乙酰色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三七 生物碱类成分 代谢组学 差异化合物 植株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GC-O的不同地区红茶特征香气及分子感官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郑芳玲 甘诗雅 +8 位作者 赵蕾 陈颖琦 赵潇奕 姜青 邱桐 张莹 郑鹏程 夏涛 戴前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62-268,共7页
为探究不同地区红茶特征香气差异,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并计算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合感官评价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安徽省祁门红茶、湖北省宜昌红茶、云南省滇红和广东省英德... 为探究不同地区红茶特征香气差异,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并计算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合感官评价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安徽省祁门红茶、湖北省宜昌红茶、云南省滇红和广东省英德红茶的特征香气的感官属性及化学基础。结果表明,4个地区红茶在花香、甜香、草药香等7种特征香气感官属性上存在差异,并筛选出24种具有香气活性的关键差异化合物(P<0.05,OAV>1)。香叶醇对红茶香气贡献度最高,在祁红中OAV高达16581.33,其次依次是宜红(7463.65)、滇红(2832.13)和英红(467.96)。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β-紫罗酮、香叶醇和吲哚等化合物形成了祁红的花香和甜香,叶醇、α-松油醇等形成了滇红的果香和木质香,(Z)-呋喃型氧化芳樟醇、2-庚醇等形成了英红的草药香。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4个地区红茶特征香气轮廓及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香气 差异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嗅闻仪联用技术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