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时机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亚鹏 金泳海 +4 位作者 樊宝瑞 李智 倪才方 段鹏飞 黄天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时机对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4例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A组(18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前植入髂静脉...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时机对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4例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A组(18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前植入髂静脉支架,B组(26例)CDT后植入髂静脉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尿激酶用量、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支架18枚,B组植入26枚,随访期间支架均通畅,无移位、断裂等并发症。A组发生出血并发症2例,B组3例,均未出现症状性肺栓塞。A、B组患肢大腿消肿率分别为(70.63±20.02)%、(68.87±32.35)%,小腿消肿率分别为(63.28±20.34)%、(69.53±22.50)%,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32±15.09)%、(96.00±4.6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70.00±73.32)×10~4U、(240.00±114.82)×104U,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2.97±1.50) d、(4.77±3.09) d,住院治疗费用分别为(47 423.40±12 952.78)元、(55 998.44±7 094.25)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14、P=0.017)。结论髂静脉重度狭窄继发急性左下肢DVT患者接受CDT前植入髂静脉支架新模式治疗,可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支架 球囊扩张 导管接触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一站式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和流程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文导 李锦伟 +3 位作者 梁晓聪 黄准 孟凡喆 常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机械清除血栓(PMT)和髂静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伴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安全性、有效性及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一站式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机械清除血栓(PMT)和髂静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伴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安全性、有效性及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一站式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41例急性左下肢DVT伴IVCS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PMT、PTA和支架植入术同期完成,术后达到Ⅲ级静脉开通患者同期取出滤器,其余经足背留置针小剂量溶栓。术后第1、3、6个月门诊随访,下肢静脉彩色超声评估下肢深静脉和髂静脉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一站式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显效率87.8%(n=36),总有效率100%。AngioJet导管抽吸时间为110~480 s,平均(317.25±83.58) s。静脉Ⅲ级开通38例(92.7%),均一期取出下腔静脉滤器;Ⅱ级开通3例(7.3%),尿激酶溶栓时间为(32.00±16.67) h。41例同期植入髂静脉支架52枚。前1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平均(134.78±38.94) min,随后28例手术时间缩短为(97.47±24.38) min。平均住院时间(5.21±0.63) d。术后发生1例腘静脉穿刺假性动脉瘤,1例溶栓中一过性症状性肺栓塞。所有患者入院与出院时患肢周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随访中41例患者左下肢深静脉和髂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复发。结论一站式PMT和髂静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左下肢DVT伴IVCS患者安全有效。建立一站式介入治疗流程,有助于规范手术操作,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手术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受压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清除血栓 一站式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综合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9
3
作者 利峰 杨孔武 +1 位作者 穆茂媛 石荣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综合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性下腔静脉滤... 目的探讨介入综合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导管接触溶栓(CDT)、手动抽吸血栓清除(MAT)、球囊扩张术,部分患者接受支架植入。观察记录术中失血量、血栓清除率、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肢周径差及髂静脉远期通畅率。结果7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滤器并回收。单纯球囊扩张重建髂静脉48例,球囊扩张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22例。所有患者血栓清除均获临床成功(血栓清除达Ⅱ级以上)。术中平均失血量(165.2±9.5)mL,平均住院时间(8.4±1.4)d。术后出现血尿1例,穿刺处血肿3例,无症状性肺栓塞和死亡患者。术后患肢周径差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小[(4.21±2.45)cm对(8.11±2.02)cm,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3(6~36)个月,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分别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8例(16.7%)、1例(4.5%)(P=0.153),闭塞/狭窄3例(6.3%)、1例(4.5%)(P=0.62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死亡患者。结论介入综合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急性左下肢DVT患者微创安全,疗效满意,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手动抽吸血栓清除 介入综合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左下腔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1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刘兵 吕献军 +2 位作者 徐炜 王杰 王桂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5-567,共3页
双下腔静脉畸形是下腔静脉在胚胎时期发育异常所致,在下腔静脉变异中并不多见,占0.2%~3%[1]。临床上通常无症状,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误治。现就1例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左侧下腔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双下腔静脉畸形是下腔静脉在胚胎时期发育异常所致,在下腔静脉变异中并不多见,占0.2%~3%[1]。临床上通常无症状,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误治。现就1例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左侧下腔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作一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腔静脉畸形 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 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曾妍 王征 +4 位作者 赵晶 姚冲 高兴莲 方敏 万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 目的: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证据应用于手术病人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总结IPC围术期安全使用最佳证据,基于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水平、病人手术前后双下肢腘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病人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第2轮质量审查手术室护士对IPC防护的认知得分为(83.58±8.78)分,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44.58±12.93)分];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快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第2轮质量审查术后24 h的D-二聚体为1.25(0.86,3.15)mg/L,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2.25(0.91,5.13)mg/L];第2轮质量审查病人术后24 h的DVT发生率为2.50%,低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11.54%);第2轮质量审查护士的审查指标1~审查指标20执行率均高于首轮基线质量审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围术期IPC,有利于规范护士操作行为,降低病人下肢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静脉血栓形成 循证护理 手术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介入治疗双下腔静脉畸形并左干、左髂静脉血栓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穆 韩新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患者男,61岁,摔伤后卧床4天、左下肢肿胀8 h;既往体健。查体:左下腹触痛;左下肢增粗,呈重度非凹陷性水肿,伴皮肤青紫,皮温降低;未扪及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58.42 mg/L。超声提示左髂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 患者男,61岁,摔伤后卧床4天、左下肢肿胀8 h;既往体健。查体:左下腹触痛;左下肢增粗,呈重度非凹陷性水肿,伴皮肤青紫,皮温降低;未扪及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58.42 mg/L。超声提示左髂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穿刺右侧股静脉进行造影,见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流通畅(图1A),于双侧肾静脉汇入IVC处远心端放置滤器;左足背静脉造影示左胫后静脉及腘静脉DVT,左髂、股静脉显示不清(图1B);穿刺左胫前静脉引入单弯导管进行造影,示左髂、股静脉DVT(图1C),双干IVC,且其左干内见大量血栓(图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静脉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8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静脉 静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
9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2 位作者 李燕 葛静萍 尹媛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7,共13页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的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循证证据、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国内研究热点与临床经验,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修订指导原则(2022版)》,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的45名医疗及护理专家联合制订。该指南最终形成针对DVT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风险评估、专科评估、体位护理、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和健康指导等19个临床问题和7个并发症防治问题,135条推荐意见,旨在为DV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供专业、科学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循证护理学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溶栓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10
作者 廖世强 史书茗 +4 位作者 张强 李传勇 郑光锋 潘知常 戎建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评估系统溶栓(ST)与标准抗凝(SA)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合并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小腿血栓负荷评分≥3分时,由健侧股... 目的评估系统溶栓(ST)与标准抗凝(SA)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合并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小腿血栓负荷评分≥3分时,由健侧股静脉成功置入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IVCF)后,再行骨科手术。术后进一步抗凝或溶栓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ST组(尿激酶系统溶栓+标准抗凝治疗)和SA组(标准抗凝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小腿血栓负荷评分、血栓溶解率、IVCF放置时间、取出率、拦截血栓情况、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SA组和ST组小腿血栓负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且治疗后ST组评分显著低于SA组(P=0.002)。ST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SA组(P<0.001)。两组IVCF放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取出率均为100%,ST组拦截血栓情况显著少于SA组(P=0.002)。两组血红蛋白(P=0.238)、血小板(P=0.914)、D-二聚体(P=0.756)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均显著升高(P均<0.001)、D-二聚体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结论SA与ST治疗下肢骨折合并DDVT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与SA相比,ST有助于提高小腿血栓溶解率,降低IVCF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骨折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栓通脉汤调控JAK2/STAT3影响树突状细胞功能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作者 张云虹 艾爽 +6 位作者 褚楚 王雨柔 张亭亭 祖会艳 范楠楠 王彬 李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74,共6页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汤(XSTMD)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影响树突状细胞(DCs)功能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分子机制。方法:XSTMD治疗DVT后,ELISA检测DVT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B)及D-二聚体(D2D)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VT患者外周血单...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汤(XSTMD)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影响树突状细胞(DCs)功能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分子机制。方法:XSTMD治疗DVT后,ELISA检测DVT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B)及D-二聚体(D2D)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V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DC、cDC亚群比例及HLA-DR蛋白表达,qRT-PCR检测CD80、CD86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VT患者、小鼠PBMC中JAK2、STAT3蛋白及磷酸化(p-JAK2、p-STAT3)水平。XSTMD含药血清处理LPS诱导的小鼠DC2.4细胞,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p-JAK2、p-STAT3蛋白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TNF-α、IL-10及TGF-β1蛋白水平。结果:XSTMD治疗后,DVT小鼠血栓重量及长度明显减小(P<0.001)。与治疗前相比,XSTMD临床治疗后,DVT患者血浆中FGB及D2D表达显著降低(P<0.001),外周血pDC比例显著升高,cDC比例显著降低(P<0.01),HLA-DR蛋白表达及CD80、CD86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XSTMD作用后,DVT患者及小鼠PBMC中p-JAK2、p-STAT3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XSTMD含药血清处理LPS诱导的DC2.4细胞后,p-JAK2、p-STAT3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IL-6、TN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IL-10、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01)。结论:XSTMD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DCs向pDC分化,减轻炎症损伤,进而治疗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消栓通脉汤 JAK2/STAT3 树突状细胞 炎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抗凝疗程的研究新进展
13
作者 马景滔 黄劼 +2 位作者 张烨 陈萌 张智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721-3728,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轴静脉、股腘静脉以及髂股静脉等不同部位抗凝疗程的循证建议。本文认为在下肢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管中,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发生率高,而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并发肺栓塞(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概率更大。DDVT抗凝推荐采用短期抗凝(2~6周),延长抗凝疗程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还会增加出血风险;PDVT及混合型LEDVT应采用中长期抗凝(≥3个月),特别是未达到介入治疗指征的股腘深静脉血栓形成(FDVT)。无限期的抗凝治疗仅是延迟血栓栓塞的复发,并没有真正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本文可为深入了解LEDVT和优化其抗凝疗程,以及为LEDVT的个性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疗程 肺栓塞 远端静脉血栓形成 近端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安震 亓雪 +1 位作者 张军 张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7,共7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血中不同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综述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对DVT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以期为DVT的防治提供新的非抗凝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新参数预测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15
作者 田丰 安丽 +2 位作者 谷芬 刘丽文 陈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新参数静脉管腔横截周长的平方(C^(2))与面积(A)的比值(C^(2)/A)对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无DVT的150例住院患者,术前采用超声检... 目的探讨超声新参数静脉管腔横截周长的平方(C^(2))与面积(A)的比值(C^(2)/A)对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无DVT的150例住院患者,术前采用超声检查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和腘静脉(POV)的A、C、C^(2)/A、内径值、静脉流速及血流量,术后超声监测血栓形成情况。对比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参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参数预测DVT的效能及截断值。结果两组CFV内径、CFV血流量、CFV-C、CFV-A、CFV-C^(2)/A、SFV血流量、SFV-C、SFV-C^(2)/A、POV血流量、POV-C、POV-A、POV-C^(2)/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0.41,P均<0.05)。当超声参数CFV-C^(2)/A、SFV-C^(2)/A、POV-C^(2)/A的截断值分别为>16.01、>16.53、>16.54时,预测DVT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906、0.920、0.870,敏感度分别为83.8%、78.4%、81.1%,特异度分别为82.3%、89.4%、85.8%。结论超声新参数C^(2)/A具有较高的DVT预测效能,可为临床开展早期DVT预防提供新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下肢 预测 住院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16
作者 孙健铭 宋家明 +3 位作者 潘江皓 付广印 雷勇 张晓洁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究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ascular hemophilia factor,vWF)水平的影响。方法该研... 目的探究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ascular hemophilia factor,vWF)水平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对象选取的是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LEDVT患者共计90例,应用完全随机性原则分组,具体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45例患者的治疗用药为纤溶酶,观察组为纤溶酶+脉络疏通颗粒。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以及血清LPA、vWF水平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IB和D-Dimer降低,PT和APTT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LPA、vW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PA、vW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P<0.05)。治疗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相当(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对可显著改善LEDVT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下调血清中LPA、vWF水平,具有更好的预后,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纤溶酶 脉络舒通颗粒 溶血磷脂酸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渠艳艳 卫志庆 +2 位作者 石红建 周良 甘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4-779,共6页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股静脉人路组40例,胫前静脉入路组46例。主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技术成功率和血栓清除率,次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股静脉人路组、胫前静脉人路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5%、100%(P=0.097),血栓清除率分别为(68.9±25.9)%、(78.3±21.0)%(P=0.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64.1±14.8)min、(72.0±19.9)min(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10.9%(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静脉人路和胫前静脉人路CDT均可有效治疗LEDVT,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鸿君 洪磊 +2 位作者 刘丹 万立松 丁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列线图模型 决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机械导管溶栓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6
19
作者 吕正佐 王兵 +2 位作者 牛晓阳 王岭 郑浩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评价药物-机械导管溶栓(pharmacomechanic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PCDT联合Venovo(Bard)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目的评价药物-机械导管溶栓(pharmacomechanic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PCDT联合Venovo(Bard)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采用PCDT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IVCS伴急性下肢DVT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及术后血栓清除率。于术后第1、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记录患者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并检查支架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靶病变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清除率>95%),同期植入Venovo髂静脉支架23枚。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支架发生移位、断裂或脱落等情况,无死亡病例。23例患者下肢患-健侧周径差(大腿、小腿)分别由术前(5.59±0.93)cm、(3.52±0.85)cm下降为术后(1.43±0.68)cm、(1.41±0.7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6个月时VCSS较术前显著降低(5.4±1.1 vs 8.0±1.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个月时一期通畅率为95.7%(22/23),手术再干预率为4.3%。结论应用PCDT联合Venovo静脉支架植入治疗IVCS伴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迫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机械导管溶栓 静脉支架置入术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玉萍 文映红 祁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2-1310,共9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均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其中...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均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其中血小板>1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76),血小板>3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68)。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均衡性,两组各纳入56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血浆黏度(Pv)]的变化;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术后30 d内发生DVT的情况。依据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36)与无DVT组(n=76)。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凝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与术后DVT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以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价区分度与准确度。结果匹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特征均衡(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30 d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DVT组比较,DVT组BMI以及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400 ml、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三酰甘油≥1.7 mmol/L者比例明显增加,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P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BMI、三酰甘油、D-二聚体、PT、APTT相关混杂因素后,抗凝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仍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58,95%CI 1.849~6.054),且血小板从低到高水平五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D-二聚体≥190μg/L、血小板≥300×10~9/L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未使用骨水泥、PT≥12 s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列线图模型验证前后AUC分别为0.851(95%CI 0.773~0.912)和0.813(95%CI 0.736~0.894),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均为0.01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血小板>100×10^(9)/L时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 利伐沙班 下肢静脉血栓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