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结稳定性“豁口”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潘爱军 刘秦玉 刘征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7,共11页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旋度)不能解释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区的"局地"性;进一步对上层海洋层结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秋季(9~10月)在北太平洋中部上层海洋(<75m)(165°E^160°W,38°N^42°N)区间存在特殊的浮力频率低值区——层结稳定性"豁口".该层结稳定性"豁口"作为"预条件(Precondition Mechanism)"机制对中部模态水形成的"局地"特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一个上层海洋混合层热平衡方程,通过诊断分析揭示该层结稳定性"豁口"是由海表热力强迫、垂向挟卷、Ekman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共同导致的,"豁口"东、西边界的确定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海表热力强迫、Ekman冷平流和地转暖平流的纬向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模态水 海洋 海洋平流 层结稳定性“豁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结稳定度和波速对孤立波解的影响
2
作者 卢敬华 李国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46-56,共11页
采用相平面方法,不引进KdV方程,而利用一般微积分知识重新求解描述大气运动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在方程组适用域内不仅有孤立波解,而且还有其它形式的解.
关键词 层结稳定 波速 非线性 孤立波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层结下高层建筑物对污染物弥散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集勋 赵金熔 +5 位作者 韩腾校 郭栋鹏 杨改强 张俊芳 李云鹏 姚仁太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65,共14页
采用k-ε高雷诺数湍流模型模拟了稳定层结不同理查森数(Ri_(b))下1∶1∶2(长∶宽∶高)高层建筑物对流场结构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层结对建筑物周围的流场结构有显著的影响,随着Ri_(b)增大,建筑物迎风侧静驻点位置逐渐向顶... 采用k-ε高雷诺数湍流模型模拟了稳定层结不同理查森数(Ri_(b))下1∶1∶2(长∶宽∶高)高层建筑物对流场结构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层结对建筑物周围的流场结构有显著的影响,随着Ri_(b)增大,建筑物迎风侧静驻点位置逐渐向顶部移动,建筑物顶部回流区逐渐后移,建筑物背风侧回流区的长度先增大后减小,漩涡位置逐渐向建筑物上方移动;建筑物周围的高归一化湍流动能(TKE/u_(H)^(2))区域主要分布于建筑物顶部和下风向回流区域,随着Ri_(b)的增加,建筑物顶部和尾流区内TKE/u_(H)^(2)减小;随着Ri_(b)的增大,地面污染物浓度先增大后减小,下风向烟羽高度逐渐减小,烟羽中心浓度最大值的高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稳定 建筑物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层结下近地层垂直风速方差σw/U*相似性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贺建林 王介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8-264,共7页
利用相似性理论,假设在稳定层结下近地层的垂直风速方差σW是高度Z的弱函数,推导得到了近地层的σW/U*与Z/L的函数关系式。该式可以解释稳定层结下的σW/U*并非常数等事实。
关键词 稳定 近地 σW/U* 相似性 风速 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与稳定层结条件下建筑物周围流场与污染物扩散的风洞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云鹏 张俊芳 +2 位作者 李若洁 李煜 姚仁太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410,共7页
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中性(Ri_b=0)和稳定层结(Ri_b=0.057)条件下建筑物周围流场与污染物扩散规律,采用冷线和热线相结合的方式测量了建筑物周围的平均流和湍流结构,采用示踪实验方法研究了中性和稳定层结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中性(Ri_b=0)和稳定层结(Ri_b=0.057)条件下建筑物周围流场与污染物扩散规律,采用冷线和热线相结合的方式测量了建筑物周围的平均流和湍流结构,采用示踪实验方法研究了中性和稳定层结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当大气处于稳定层结条件下时,纵向速度和湍流强度略小于中性层结。不同温度层结对建筑物近场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不同,稳定层结抑制了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扩散,使得污染物浓度增大。最大归一化浓度出现在靠近建筑物的位置(x/H=1/3),出现的高度在z=1.2H处,稳定层结下最大归一化浓度K=11,中性层结下最大归一化浓度K=7.随着下风向距离的增加,浓度峰值出现的高度下降,且相较于中性层结,稳定层结条件下峰值出现的高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 建筑物 流场 扩散 风洞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层结对城市街区流场及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晓慧 王红涛 +1 位作者 崔文全 高利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0-334,341,共6页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研究了温度层结对三维街区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层结对街区流场和污染物均有一定影响。随着不稳定性的增加,气流涡旋中心向地面靠近。中性温度层结下,污染物随着街区内的涡旋先向背风侧迁移,然后...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研究了温度层结对三维街区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层结对街区流场和污染物均有一定影响。随着不稳定性的增加,气流涡旋中心向地面靠近。中性温度层结下,污染物随着街区内的涡旋先向背风侧迁移,然后主要随气流向下游迁移,很少向上游街区迁移。而不稳定温度层结下,上游街区污染物浓度也随之增加。根据污染物通量分析可知,建筑物顶面污染物的湍流通量均为正值,且随着不稳定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湍流在污染物扩散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建筑物侧面污染物的横向传输主要是由对流运动主导,湍流输送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 数值模拟 稳定温度 污染物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层结对建筑风环境定量影响的大涡模拟
7
作者 李玉洁 徐一平 +1 位作者 苗世光 严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8-532,共15页
基于局地气候区分类,选取了北京门头沟地区4种局地气候区(高层开阔、高层密集、中层密集、稀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温度层结效应对不同局地气候区风和湍流特性的影响。2019年11月7日晴天小风个例模拟... 基于局地气候区分类,选取了北京门头沟地区4种局地气候区(高层开阔、高层密集、中层密集、稀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温度层结效应对不同局地气候区风和湍流特性的影响。2019年11月7日晴天小风个例模拟结果表明:1)温度层结对湍涡的形状和范围有显著影响。在近地面水平剖面上,稳定层结下涡旋数量较中性层结情况减少,但涡旋的纵向延伸范围可增大67%;不稳定层结下涡旋数量较中性层结增加,涡旋的纵向范围可缩小60%。在垂直剖面上,相较于中性层结,稳定层结下环流结构减弱且涡旋的纵向范围可缩小40%,不稳定层结下环流结构增强且涡旋的纵向范围可增大20%,该现象在高层密集型地块最为明显。2)4种局地气候区的风速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平行于盛行风方向的建筑物两侧及屋顶附近,热力作用对总风速有增益作用,近地面风速较入流风速可增加1.27~2.18倍。3)4种局地气候区湍动能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建筑物底部拐角处和屋顶,不稳定层结下近地面的湍动能是中性层结的1.2~1.5倍,而稳定层结下是中性层结的0.5~0.8倍,即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浮力引起的热力湍流增强混合效率,而稳定层结条件下湍流运动受到抑制。4)相较于其他局地气候区,高层密集区域的建筑物底部风速较大,在不稳定层结下易形成较强的狭管效应,其街区峡谷最大风速是中层密集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 大气湍流 局地气候区 层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在加密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天4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17日,而南海南部季风爆发的日...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在加密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天4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17日,而南海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月~22日左右,季风爆发在南海北部表现出与南部明显不同的特征,其突然的爆发性更为显著。(2)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在南海南部与南海北部有明显的不同。在季风爆发前,都存在着明显的混合层,但其厚度不同。南海南部混合层的高度变化在 930~970 hPa范围内,而南海北部偏高,约为 900~980 hPa。随着季风的爆发,混合层厚度减小,甚至消失。(3)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对流层中低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层结结构。季风爆发前,空气比湿较小,大气稳定,混合层顶高度较高,在对流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干层。随着季风的爆发,干层逐渐减弱,或趋于消失。这主要是由于季风爆发后,西南季风把大量暖湿空气输送到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增强,大气呈现不稳定层结并伴有降水发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演变特征 大气 南海北部 南海南部 混合高度 混合厚度 稳定 观测资料 加密观测 高度变化 南海地区 空气输送 西南季风 对流活动 对流 试验期 爆发性 900 爆发后 日期 探空 比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ergy-Casimir方法在中尺度扰动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冉令坤 楚艳丽 高守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0-539,共10页
考虑湿空气中的水汽效应,引进Casimir函数(它是虚位温的单值函数),在x方向动量方程和总能量方程的基础上,采用Energy-Casimir方法建立了三维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的拟能量波作用方程,由于该方程建立在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的动力框... 考虑湿空气中的水汽效应,引进Casimir函数(它是虚位温的单值函数),在x方向动量方程和总能量方程的基础上,采用Energy-Casimir方法建立了三维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的拟能量波作用方程,由于该方程建立在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的动力框架下,因此可用于讨论层结稳定大气内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展演变。理论分析表明,拟能量波作用方程具有非守恒形式,其中的拟能量波作用密度主要由扰动动能、有效位能和浮力能三部分组成;拟能量波作用密度局地变化除了受拟能量波作用通量散度影响之外,纬向基本气流切变、科氏力作功以及由非绝热加热和水汽相变所构成的波作用源汇项对其也都有贡献。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拟能量波作用密度与观测的6 h累积地面降水在水平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上比较接近,说明拟能量波作用密度能够较好地抓住强降水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动力场和热力场的扰动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表征降水系统的发展演变,因而与地面降水量存在紧密联系。波作用方程各项的计算分析表明,波作用通量散度与拟能量波作用密度局地变化的倾向以及强降水区的变化比较一致,并且在强度上强于纬向基本气流切变项和科氏力作功项,因此波作用通量散度对拟能量波作用密度的局地变化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能量波作用密度 波作用通量 层结稳定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湍流参数化改进对雾的模拟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翊 彭新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3-543,共11页
为了提高边界层参数化在我国复杂下垫面上的描述能力,改善边界层能量和物质输送计算和检验其数值模拟效果,本文选取WRF三维模式,采用基于我国不同下垫面上的边界层观测资料改进的新MYNN(Mellor-Yamada-Nakanishi-Niino)参数化方案对2009... 为了提高边界层参数化在我国复杂下垫面上的描述能力,改善边界层能量和物质输送计算和检验其数值模拟效果,本文选取WRF三维模式,采用基于我国不同下垫面上的边界层观测资料改进的新MYNN(Mellor-Yamada-Nakanishi-Niino)参数化方案对2009年3月17日黄海海雾以及2011年12月4日华北地区两次大雾过程进行模拟检验,探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雾和边界层结构模拟的影响。参照卫星云图和探空资料,边界层内云水混合比垂直积分的水平分布的模拟能力明显提高,反映了改进的MYNN方案能够更好地模拟出两次雾过程的发生、移动和雾区空间分布,更精确的云水混合比和温度的垂直分布能更好地给出雾区的垂直结构和稳定层结,同时可改善雾区低层位温以及比湿垂直分布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NN(Mellor-Yamada-Nakanishi-Niino)方案 湍流通量 边界参数化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春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绍佳 WANG Qing +1 位作者 邓茂芝 汪华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4,共4页
采用 1998年北冰洋表面热量平衡 (SHEBA)试验的飞机探测资料 ,分析北冰洋春、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 (MABL)的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北冰洋MABL基本为近中性层结 ,夏季为弱稳定层结 ;春季边界层高度高于夏季。MABL垂直结构可分为近地层、云... 采用 1998年北冰洋表面热量平衡 (SHEBA)试验的飞机探测资料 ,分析北冰洋春、夏季海洋大气边界层 (MABL)的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北冰洋MABL基本为近中性层结 ,夏季为弱稳定层结 ;春季边界层高度高于夏季。MABL垂直结构可分为近地层、云下混合层、云层和逆温层 ;MABL顶的层积云呈块状分布 ,云层内湍流输送活跃 ;通量输送水平不均匀 ,动量、感热通量多向下输送、潜热通量向上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边界 湍流 北冰洋 近中性 稳定 块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延安地区一次秋季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12
作者 仇莉 杨丽 +2 位作者 李成伟 宋嘉尧 惠永强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7期226-229,共4页
利用延安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站(53845)高空观测资料、延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各县区防雹作业点收集的冰雹资料,对2021年9月20日延安地区一次秋季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北气流影响,高空冷平流和对流不... 利用延安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站(53845)高空观测资料、延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各县区防雹作业点收集的冰雹资料,对2021年9月20日延安地区一次秋季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北气流影响,高空冷平流和对流不稳定条件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环境背景,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的产生。反射率因子≥60 dBz、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VIL明显的“跃增”是出现强冰雹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天气过程 延安地区 秋季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63
13
作者 陈力强 陈受钧 +1 位作者 周小珊 潘向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 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数值模拟 MCS 构特征 诱发 2002年7月 上升气流 MM5模式 强对流风暴 稳定 中尺度辐合 中尺度气旋 地面气压场 环境条件 能量积累 天气尺度 能量锋区 成熟阶段 对流系统 强风暴 低压 扰动 压配合 不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9—10日石嘴山市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14
作者 王菲 李春艳 田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10-115,共6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EC模式物理量场资料,对2023年2月9—10日发生在石嘴山市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过程是在较为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低层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均压场维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EC模式物理量场资料,对2023年2月9—10日发生在石嘴山市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过程是在较为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低层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均压场维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低层逆温层的生成;探空资料显示,大雾发生过程中,低层出现多层逆温且较为深厚,对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起了重要作用;热力结构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示地面辐射冷却为水汽的凝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辐射雾的特征;温度平流表明,在大雾发展和维持阶段,低层有暖平流输入,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水汽条件表明,前期的降雪天气、地面积雪融化以及沙湖地区靠近水域,都为本次大雾天气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表明,在大雾发展维持期间高层存在稳定的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大雾消散期间存在下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层结稳定 逆温 辐射冷却 暖平流 宁夏石嘴山 2023年2月9—10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和增强机制分析 被引量:60
15
作者 刘梅 严文莲 +2 位作者 张备 俞剑蔚 金小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35-843,共9页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江苏位于地面高压底部偏东气流中,冷高压主体偏北,是1月发生持续雾霾天气的大背景。较弱的偏北经向风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弱,为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提供了近地层有利的稳定形势。(2)近地面相对湿度85%以上,风速小于3 m·s^(-1),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凌晨与夜间温度露点差小于3℃。这些条件的稳定为持续雾霾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象因子。(3)地面辐射降温和弱冷平流共同作用引起的温度快速下降以及日出后潮湿地面蒸发增强对雾的加强起到一定的触发作用。近地面冷平流和混合层以上暖平流为本次雾增强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弱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14日凌晨雾快速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环流形势 温度平流 层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Ni-rich cathodes by dual modification
16
作者 ZHU Zhen-hua XU Shi-jie +3 位作者 ZHANG Qiang-feng ZHU Hai-peng MEI Lin ZHANG Chun-x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460-4471,共12页
The ir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and interface side reactions during the cycling process severely limit the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nickel-rich layered oxides Li[Ni_(x)Co_(y)Mn_(1−x−y)]O_(2)(NCM,x>0.8).Herein,w... The ir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and interface side reactions during the cycling process severely limit the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nickel-rich layered oxides Li[Ni_(x)Co_(y)Mn_(1−x−y)]O_(2)(NCM,x>0.8).Herein,we have designed LiNi_(0.8)Co_(0.1)Mn 0.1 O_(2)cathodes modified by Nb/Al co-doping and LiNbO_(3)/LiAlO_(2)composite coating.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that Nb/Al co-doping can stabiliz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thodes and expand the layer spacing of the layered lattice,thereby increasing the diffusion rate and reversibility of Li^(+).And the composite coatings can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kinetic and inhibit the erosion of acidic substances by hindering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cathodes and electrolyte.As a result,the Ni-rich cathodes with dual modification can still exhibit a higher capacity of 184.02 mA·h/g after 100 cycles 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up to 98.1%,and can still release a capacity of 161.6 mA·h/g at a high rate of 7 C,meanwhile,it shows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 compared to bare NCM.This work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nhancing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athodes through integrated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ich layered cathode dual element doping composite coating structural 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城区一次极端东南大风的形成机制——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汤浩 王旭 +1 位作者 储长江 孙鸣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9-1238,共10页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产品发现: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天山峡谷南端进入,一方面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内300~400 m高度形成超低空急流;另一方面气流在进入峡谷过程中,因爬坡强迫抬升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在峡谷内与超低空急流发生耦合,在峡谷北端背风坡形成大曲率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将超低空急流的能量输送到地面,形成水跃型下坡风暴即东南大风。在此过程中背风坡上空风向切变的临界层吸收上层波能量加强了超低空急流,对流层低层稳定层结对背风波的下沉运动起到加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空急流 重力波 下坡风暴 临界 层结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冬季两次典型持续大气污染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建英 崔洋 +2 位作者 史霖 杨亚丽 邓敏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5-562,共8页
为了探究边界层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对银川市冬季持续污染天气过程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利用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31日逐时空气质量以及地面和逐日定时探空气象观测数据,根据大气污染级别和过程持续时间,选取2016年12... 为了探究边界层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对银川市冬季持续污染天气过程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利用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31日逐时空气质量以及地面和逐日定时探空气象观测数据,根据大气污染级别和过程持续时间,选取2016年12月9—21日(简称“1211过程”)和2016年12月29日—2017年1月9日(简称“1231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天气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比较银川市冬季两次典型持续污染过程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气环流、边界层要素变化对银川市冬季典型污染过程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银川市冬季两次大气污染过程持续阶段,地面均以偏东或偏南风为主,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能见度较低;在污染清除阶段,地面风向转为西北或偏北风,风速较大,相对湿度较小,能见度较高.②当冬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区域500 hPa高空盛行纬向气流,850 hPa高度上银川市受反气旋环流和暖温度脊控制,并且有弱暖平流从西南部向北输送时,银川市易出现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③冬季银川市持续大气污染过程中,ρ(PM 2.5)与风速呈负相关(R平均值为-0.326),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平均值为0.688),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R平均值为-0.905),与边界层高度呈较显著负相关(R平均值为-0.575).④银川市冬季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主要分为弱西北和平直西风气流型两种,弱西北气流型具有近地面层逆温弱,污染物积累慢,清除快的特征;平直西风气流型具有近地面层逆温强,污染物积累快,清除慢的特征.研究显示,冬季银川市上空500 hPa高度盛行纬向气流,地面主导风向为偏东或偏南风时,随着地面相对湿度增大、近地层风速减小、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减弱、边界层高度降低,大气中ρ(PM 2.5)将迅速升高,银川市易出现以PM 2.5为首要污染物的静稳型持续污染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污染 气象要素 边界高度 层结稳定 垂直运动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区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9
作者 于庚康 吴海英 +2 位作者 曾明剑 尹东屏 张蓬勃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9,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层出现冷平流,促进了该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和发展;在飑线移动发展过程中,地面风场中对应一条清晰的辐合线,对飑线的触发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次过程中环境场的热动力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热力条件而言,前者发生在春季,冷空气势力依然较强,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发生在暖湿气流相对活跃的夏季,中高层冷空气的侵袭更值得关注;动力条件分析表明,前者低层辐合抬升条件明显好于后者,而后者的热力条件占优势,一旦对流启动,更容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温度平流 辐合线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2008年罕见“龙舟水”特点及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69
20
作者 林良勋 吴乃庚 +1 位作者 黄忠 蔡安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0,共8页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每一强降水期与一次西风槽的影响相联系,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的南压过程配合一次强降水的发生;低空急流的最大风速变化与暴雨的发生同步,降水的减弱期伴随低空急流的向上抬升;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的辐合主要发生在华南沿海;龙舟水期间存在两个明显的局地经向环流,低层的两股气流在20~25°N区辐合抬升为持续性强龙舟水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上升运动背景;4个主降水期有3个是在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低空急流 经向环流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