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春季增雨个例层状云微物理结构分析
1
作者 陈晨 高爽 +1 位作者 王德鑫 刘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111-116,共6页
为了高效地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层状云微物理结构进行探测分析并了解其特征具有现实意义。以吉林省2018年5月1日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为例,对美国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的机载粒子测量系统的实时... 为了高效地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层状云微物理结构进行探测分析并了解其特征具有现实意义。以吉林省2018年5月1日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为例,对美国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的机载粒子测量系统的实时探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探头测量不稳定,CDP(云粒子探头)、CIP(云粒子图像探头)、PIP(降水粒子图像探头)缺测值较多。根据飞行航线,分3个作业区对探测数据进行分析,第一、二作业区飞行区域CDP测量值大于10 cm-3,且处于0℃以下,存在过冷水;CIP和PIP测量数据反映大粒子较多,适合播撒冷云催化剂进行增雨催化,增雨效果较好。第三作业区云水分布较少,CIP、PIP测量数据反映小粒子居多,催化作业效果较差。分析结果可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层状云 DMT资料 微物理结构 机载探头 作业效果 春季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人工增雨时机与部位选择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连志鸾 段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应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及卫星云图资料,研究分析了2004年2月20日出现在华北久旱之后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雨过程。并探讨了常规探空资料与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相结合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层状云 人工增雨 作业时机 作业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催化条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铁林 尹彬 +1 位作者 郭献林 邵振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0-492,共3页
利用2005年3月21日河南层状云降水过程中飞机观测的云微物理资料及多普勒雷达、加密探空等资料,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特征和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结果表明,云顶高度在7.6km左右,云顶温度为-24.7℃,回波负温层厚度为6.1k... 利用2005年3月21日河南层状云降水过程中飞机观测的云微物理资料及多普勒雷达、加密探空等资料,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特征和人工增雨催化条件。结果表明,云顶高度在7.6km左右,云顶温度为-24.7℃,回波负温层厚度为6.1km。地面出现明显降雨时高空存在有较深厚的饱和层或准饱和层,且云中存在e-Ei>0的有利于冰晶增长的"冰水转化区"。在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可播区",FSSP-100探头观测的大于2μm的粒子总浓度为21.1~145.0个/cm3,平均值为77.0个/cm3,过冷液态水含量为0.0075~0.1020g/m3。2D-C探头所观测的大云粒子浓度值取值范围为0.374~19.500个/L,平均值为7.170个/L。云中"可播区"呈不连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人工增雨 冰面过饱和 粒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模糊逻辑法区分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
4
作者 郑晓庆 何建新 +1 位作者 史万里 余代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85-589,共5页
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定量降水的估测,为了提高雷达降水估计的精度,要求能够识别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使用模糊逻辑法区分区域中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反射率分布特征,建立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 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定量降水的估测,为了提高雷达降水估计的精度,要求能够识别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使用模糊逻辑法区分区域中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反射率分布特征,建立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反射率梯度和水平反射率梯度4个识别参数,读取雷达资料并计算出这些识别参数,使用梯形隶属函数对识别参数进行模糊化,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处理,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区分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结合实际的天气实例,对该方法的识别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法能够有效的区分降水区域中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为改善降水估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多普勒天气雷达 模糊逻辑法 隶属函数 层状云 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地区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雨滴谱特征
5
作者 包兴华 《现代农业》 2018年第8期106-107,共2页
基于Parsival激光雨滴谱仪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值。结果显示了这两种云系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别,层状云降水与对流云降水过程中雨滴平均浓度分别为234.1个&#... 基于Parsival激光雨滴谱仪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值。结果显示了这两种云系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别,层状云降水与对流云降水过程中雨滴平均浓度分别为234.1个·m^3和568.25个·m^3,液态含水量分别为0.07g/m^3和0.36g/m^3,平均雨强分别为0.98mm/h和8.76mm/h,雷达反射率因子分别为22.67dBZ和38.4dBZ,平均直径分别为0.65mm和0.82mm,最大直径分别为1.54mm和2.0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层状云 对流 雨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春季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云物理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圆 濮江平 +1 位作者 赵斌华 黄坚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5年第6期591-597,共7页
利用Cheyenne IIIA探测作业飞机机载PM S探测设备、GPS航迹资料、飞机探测宏观记录、天气预报等资料,对河南春季云粒子浓度、粒子直径、液态水含量及云滴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冷锋前后云中粒子的浓度、液态含水量以及粒子的粒子谱型... 利用Cheyenne IIIA探测作业飞机机载PM S探测设备、GPS航迹资料、飞机探测宏观记录、天气预报等资料,对河南春季云粒子浓度、粒子直径、液态水含量及云滴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冷锋前后云中粒子的浓度、液态含水量以及粒子的粒子谱型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揭示出锋面前后云中粒子的不同特征,云粒子谱分析表明:锋前云粒子谱主要为单峰型,锋面过境时,谱型逐渐转为双峰型或多峰型。混合云及更高层的云谱型比层积云更加复杂,粒子直径比积云大很多,谱宽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理结构 滴谱 层状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波云雷达反演层云微物理参数的个例试验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曦 周筠珺 +1 位作者 刘黎平 王延东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74-283,共10页
为了研究层状云微物理性质,了解层云粒子分布特征,通过毫米波雷达收集的功率谱数据估算层状云中的空气湍流谱宽值,并利用雷达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速度谱宽及湍流谱宽值得到层状云微物理参数反演公式。将反演得到的反射率谱与毫米波... 为了研究层状云微物理性质,了解层云粒子分布特征,通过毫米波雷达收集的功率谱数据估算层状云中的空气湍流谱宽值,并利用雷达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速度谱宽及湍流谱宽值得到层状云微物理参数反演公式。将反演得到的反射率谱与毫米波雷达实测反射率谱进行对比,发现反演的反射率谱与雷达实测反射率谱比较类似,结果验证了反演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层云反演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演层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结果对了解层状云微物理性质与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雷达气象 毫米波雷达 层状云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图像中的对流云识别算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晶晶 韩雷 《电子设计工程》 2011年第8期176-178,共3页
对流云是形成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原因。基于准确识别对流云从而达到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的目的,本文采用了模板匹配这一创新性的对流云识别的方法。结合对流云和层状云的物理特性以及雷达回波水平场结构,根据雷达反射... 对流云是形成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原因。基于准确识别对流云从而达到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的目的,本文采用了模板匹配这一创新性的对流云识别的方法。结合对流云和层状云的物理特性以及雷达回波水平场结构,根据雷达反射率数据的强度、峰值和半径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对流识别。通过采用京津地区雷达站的雷达数据进行大量试验,排除了亮带对对流云识别的干扰,提高了对流云识别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层状云 亮带 对流识别 水平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双极化雷达的云雨观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富杰 朱北川 +1 位作者 何金伟 韦巍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327-331,共5页
X波段双极化雷达的外场观测较少见 ,用成都市人工防雹降雨办公室 1999年 8、9两月双极化雷达的降水资料 ,对成都地区的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进行了水平剖面和垂直剖面的散射图分析 ,结果表明X波段Zh Zdr平面散射图与C波段和S波段的散射图... X波段双极化雷达的外场观测较少见 ,用成都市人工防雹降雨办公室 1999年 8、9两月双极化雷达的降水资料 ,对成都地区的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进行了水平剖面和垂直剖面的散射图分析 ,结果表明X波段Zh Zdr平面散射图与C波段和S波段的散射图类似 ;在 0度层上下的散射图变化清楚地反映了云中粒子的态相变化 ,这将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作业和效果检验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雷达 雨观测 对流 层状云降水 散射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地区秋季降雨天气类型与飞机增雨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冬英 王璐 +1 位作者 王治平 樊志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8期219-222,239,共5页
统计分析2007~2011年长沙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得出秋季主要云系与基本特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探测资料对主要作业云系进行宏微观分析,找出湖南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催化对象和催化方式;使用中尺度WRF模式对... 统计分析2007~2011年长沙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得出秋季主要云系与基本特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探测资料对主要作业云系进行宏微观分析,找出湖南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催化对象和催化方式;使用中尺度WRF模式对作业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全省中小尺度气象站网雨量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情况对作业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秋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云系主要是四类,包括Fn Scop、Fn Asop、Cb和Actra等;飞机增雨对积层混合云系中的积状云播撒冷云催化剂,可以取得较好的人工增雨效果,对其中的层状冷云进行冷云催化效果次之;而对状态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层状暖云进行暖云催化剂播撒作业仅可以降毛毛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 人工增雨 积层混合 层状云 秋季降雨 天气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CP1井压裂后甜点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得龙 申颍浩 +12 位作者 林海 熊廷松 赵健 王小琼 伍坤宇 赵文凯 邢浩婷 张静 冯昕媛 肖倩 赵恩东 张少斌 张木杨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2021年柴达木盆地英雄岭CP1井页岩油取得高产突破,但仍需明确初步识别出的两类甜点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灰云质页岩哪类为优势甜点岩相。从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油性、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示踪剂、生产动态等地质、工程多角度对英雄... 2021年柴达木盆地英雄岭CP1井页岩油取得高产突破,但仍需明确初步识别出的两类甜点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灰云质页岩哪类为优势甜点岩相。从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油性、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示踪剂、生产动态等地质、工程多角度对英雄岭页岩油地质、工程甜点岩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页岩油地质甜点应选取碳酸盐含量、含油饱和度、TOC等指标表征;工程甜点选择可压裂性指数为关键参数。(2)相较层状灰云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在含油饱和度、水平渗透率、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渗吸能力、油相流动能力、见油速度等方面均更具优势。(3)纹层状灰云质页岩是英雄岭页岩油地质、工程双甜点。(4)在下干柴沟组上段Ⅳ油组11层(E32-Ⅳ-11)勘探开发实践过程中,建议选择3小层(E32-Ⅳ-11-3)为目标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岭 页岩油 层状质页岩 层状质页岩 地质甜点 工程甜点 示踪剂分析 甜点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完颜泽 龙国徽 +5 位作者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4-102,共9页
通过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结合烃类包裹体分析和典型油气藏精细解剖,阐述了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于半咸化—咸化湖泊—盐湖环境,发育以... 通过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结合烃类包裹体分析和典型油气藏精细解剖,阐述了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于半咸化—咸化湖泊—盐湖环境,发育以纹层状灰云岩为储集层、富含有机质、广覆式分布的源储一体型油气藏;(2)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共经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烃类包裹体为单一液相油包裹体,反映了早期低熟原油的运移和充注;第Ⅱ期烃类包裹体为单一液相油包裹体,反映了一幕中等成熟原油的运移和充注;第Ⅲ期烃类包裹体为气液两相油包裹体,反映了一幕高成熟原油的充注。(3)研究区油气具有3期成藏的特征:上干柴沟组沉积中晚期,在下干柴沟组上段形成了低饱和度-低熟油藏;上油砂山组沉积期,低熟—成熟油气向盐间储集层和高渗带聚集形成了油气高产区;狮子沟组—七个泉组沉积期,成熟—高熟油通过双层断裂接力输导运移至干柴沟组上段及以上地层运聚形成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泊 层状 晶间孔 高渗带 页岩油 低熟烃源岩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英雄岭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地区夏季雨滴谱特征研究
13
作者 彭霆威 郑佳锋 +2 位作者 唐鑫 王莹珏 陈杨瑞雪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701-708,共8页
为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利用泸定地区2019年5-7月Parsivel 2型激光雨滴谱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不同强度降水和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及差异,提出有助于提高本地降水预报业务的雷达反射率因子、质量加权平均直径... 为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降水微物理特征,利用泸定地区2019年5-7月Parsivel 2型激光雨滴谱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不同强度降水和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及差异,提出有助于提高本地降水预报业务的雷达反射率因子、质量加权平均直径、标准化截距参数与降水强度(Z-R、D_(m)-R、Nw-R)关系和Gamma形状参数与斜率参数(μ-λ)关系。结果表明:随雨强逐渐增大,该地区的雨滴谱逐渐增宽,雨滴数浓度也逐渐增大,雷达反射率因子Z、液态含水量W、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雨滴总数浓度N_(T)、标准化截距参数Nw也都逐渐增大,但形状参数μ和斜率参数λ则逐渐减小。泸定地区夏季层状云降水占比大,对流云降水占比小,但对流云降水的大雨滴数浓度普遍都高于层状云降水,前者的R、W、Z、N_(T)、D_(m)也都大于后者,前者平均雨滴谱更宽,但谱倾斜率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区 雨滴谱特征 层状云降水 对流降水 Z-R关系 μ-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