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层形态对核/壳结构PS/SiO_2复合磨料抛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晓兵 李志娜 +1 位作者 钱程 陈杨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8-585,共8页
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内核,通过控制正硅酸乙酯的水解过程制备具有不同壳层形态的核/壳结构PS/SiO2复合磨料,应用于二氧化硅介质层的化学机械抛光,借助AFM测量抛光表面的形貌、轮廓曲线及粗糙度.SEM和TEM结果显示:碱性水解条件下,复合... 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内核,通过控制正硅酸乙酯的水解过程制备具有不同壳层形态的核/壳结构PS/SiO2复合磨料,应用于二氧化硅介质层的化学机械抛光,借助AFM测量抛光表面的形貌、轮廓曲线及粗糙度.SEM和TEM结果显示:碱性水解条件下,复合磨料的壳层由SiO2纳米颗粒组成(非连续壳层);酸性条件下,复合磨料的壳层则呈无定型网状(连续壳层).抛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磨料的PS弹性内核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并减少机械损伤,SiO2壳层则有利于提高材料去除率,复合磨料的核/壳协同效应对于提高抛光质量具有主要影响.相对于非连续壳层复合磨料,具有连续壳层的PS/SiO2复合磨料能够得到更低的抛光表面粗糙度值(RMS=0.136 nm),且在抛光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结构稳定性.然而,PS/SiO2复合磨料的壳层形态对抛光速率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磨料 核壳结构 化学机械抛光 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形态的概念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薛林福 王东坡 +1 位作者 刘立 许敏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层形态是作者在开发“大陆伸展盆地构造沉积模拟系统(TSMS)”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层形态是指能够反映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大陆伸展盆地的构造沉积学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伸展速率下形成的盆地具有不... 层形态是作者在开发“大陆伸展盆地构造沉积模拟系统(TSMS)”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层形态是指能够反映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大陆伸展盆地的构造沉积学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伸展速率下形成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层形态、瞬时伸展盆地的层形态为板状,快速持续伸展盆地表现为尖楔形层形态,在这两种端元情形下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类型,通过在地震剖面和地质剖面上分析盆地的层形态和其随时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形态 瞬时伸展 持续伸展 盆地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柏属叶角质层微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同兴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4-560,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竹柏属(Nageia)6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竹柏属植物叶角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能够将形态上较难区分的类群区分开。同时,根据叶角质层内表面特征,支持将台湾竹柏(Nageia nankoen... 利用扫描电镜对竹柏属(Nageia)6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竹柏属植物叶角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能够将形态上较难区分的类群区分开。同时,根据叶角质层内表面特征,支持将台湾竹柏(Nageia nankoensis)和窄叶竹柏(Nageia formosensis)从广义竹柏中分离成两个不同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柏属 角质形态 角质凸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属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在分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俊 段雅萍 +2 位作者 蔡秀珍 王婷 潘柏含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1-351,共11页
角质层是表皮细胞壁表面的一层不透水的脂肪性物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紧密结合,植物表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气孔器的形态结构等微形态特征均能在角质层上反映出来。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松属(Pinus)12种植物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 角质层是表皮细胞壁表面的一层不透水的脂肪性物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紧密结合,植物表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气孔器的形态结构等微形态特征均能在角质层上反映出来。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松属(Pinus)12种植物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详细描述20个性状,其中12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内表面,8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外表面。结果表明,这些特征可为该属属下分类和相似种的鉴别提供有用信息,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1)表皮细胞长度、表皮毛长度、角质层外表面起伏程度、表皮细胞轮廓、有无气孔塞和针絮状物质等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具有自身特异性,在属下可作为松属组级水平上的分类依据。角质层微形态特征不支持将五针松组(P.Section Cembra)和白皮松组(P.Section Parrya)合并为P.Section Quinquefolius的观点,亦不支持将油松组(P.Section Pinus)分成P.Section Pinus和P.Section Trifolius的看法。(2)白皮松(P.bungeana)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既与五针松组有相同之处,又与油松组有相似之处,还有部分特征显示出不同于松属其他种类的独特性,可为白皮松亚属(P.Subgenus Parrya)的建立提供新依据。(3)扫描电镜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纹路,气孔塞有无和外表面气孔形状等特征可为形态相似种火炬松(P.taeda)和湿地松(P.elliottii)提供种间界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 角质形态 分类学 气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罗汉松属叶角质层微形态结构及其分类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同兴 董运秋 侯学良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罗汉松属8种2变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罗汉松属植物叶角质层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表皮细胞较为规则,长方形或多边形,边缘波状弯曲;气孔器排列成带状,长轴均与叶脉一致,气孔器具较为明显的气孔塞和... 利用扫描电镜对罗汉松属8种2变种植物叶角质层内外表面进行了细致观察。发现罗汉松属植物叶角质层结构具有许多相似特征,表皮细胞较为规则,长方形或多边形,边缘波状弯曲;气孔器排列成带状,长轴均与叶脉一致,气孔器具较为明显的气孔塞和伏罗林环,气孔器保卫细胞极延伸明显,通常具有2~4个副卫细胞、不具极副卫细胞。但罗汉松属叶角质层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镰叶罗汉松和洛杉矶罗汉松同其它种类差异最大,这两种植物叶两面均具气孔器,角质层内表面垂周壁直,角质层凸缘不明显;贺氏罗汉松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近轴面和远轴面表皮细胞的垂周壁角质层厚且凸缘均极其发达;小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多数为方形,长轴与叶脉垂直,垂周壁之间的角质层突起较为显著,延伸到皮下层;兰屿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不规则,多边形,细胞的角端比较钝,没有棱角;大理罗汉松气孔带间隔较小,有时两条气孔带挤在一起,使副卫细胞紧连,近轴面表皮细胞较短,方形或长方形,垂周壁之间的角质层较不发达;海南罗汉松角质层气孔带间隔较宽,气孔器形状为阔椭圆形,近轴面表皮细胞均为细长方形;变种短叶罗汉松和狭叶罗汉松与罗汉松也具有明显差异,短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凸缘极为明显,但原种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垂周壁浅波状弯曲,凸缘不明显,而狭叶罗汉松近轴面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比罗汉松的表皮细胞短,垂周壁直或略弯曲,角质层极厚。这些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差异可以作为罗汉松属内种类分类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松属 角质形态 分类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多特征融合的夏玉米LAI动态估计 被引量:4
6
作者 余兴娇 樊凯 +7 位作者 霍雪飞 殷奇 钱龙 刘政光 张超越 李丽 王文娥 胡笑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并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及时、准确地监测玉米LAI对提高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该研究旨在探究利用无人机光谱信息、热信息以及冠层形态参数融合以提高玉米多生长阶段LAI估计...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并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及时、准确地监测玉米LAI对提高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该研究旨在探究利用无人机光谱信息、热信息以及冠层形态参数融合以提高玉米多生长阶段LAI估计准确性的潜力,并基于最优估计模型绘制夏玉米LAI反演图,以实现作物水氮精准管理。首先,通过2022—2023年连续2a的田间试验,利用无人机携带的多光谱和热红外传感器采集了不同水氮处理下多个生长阶段玉米冠层图像,并同步测量玉米的生长参数(LAI)。其次,基于冠层光谱、热红外信息和冠层形态参数及其组合建立了LAI估计模型,包括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最后,基于最优估计模型绘制了原位尺度的LAI反演图。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冠层光谱信息和热信息的玉米LAI估计与实测LAI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玉米的生长状况,但单一信息监测多生长阶段玉米LAI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估计模型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基于光谱信息的LAI估计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6~0.61,0.09~0.57;基于温度信息的LAI估计模型的R^(2)=0.25~0.48,RMSE=0.11~0.62。融合多源数据(冠层光谱、热信息和冠层形态参数)提高了玉米LAI的估计精度,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RF模型估计精度最好,其R^(2)=0.814~0.867,RMSE=0.065~0.276。利用RF模型绘制的原位尺度LAI反演图能够准确反映作物的水氮状态。该研究可为无人机平台监测作物生长和水氮管理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植被指数 归一化相对冠温度 层形态参数 叶面积指数(L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槽构型对平板气层减阻影响试验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浩 董文才 欧勇鹏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3,共6页
通过平板凹槽喷气减阻模型试验,研究了航速和气流量等因素对平板气层减阻规律的影响,并利用水下摄像系统对不同凹槽构型内的气层形态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不喷气时凹槽的存在会使平板的阻力增加;喷气可以有效减小平板阻力,存在饱... 通过平板凹槽喷气减阻模型试验,研究了航速和气流量等因素对平板气层减阻规律的影响,并利用水下摄像系统对不同凹槽构型内的气层形态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不喷气时凹槽的存在会使平板的阻力增加;喷气可以有效减小平板阻力,存在饱和气流量;饱和气流量随着槽深的增加而减小,饱和气流量下平板的绝对减阻率随航速的增加而降低;设置凹槽构型是保持平板下表面气层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合适的凹槽构型可以明显改善平板底部喷气流场,提高平板喷气减阻效果;在Fr为0.119时,饱和气流量下平板的绝对减阻率可以达到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 凹槽构型 层形态 绝对减阻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条件下青稞藏青2000的冠层特征与产量效应
8
作者 卓嘎 伦珠朗杰 +2 位作者 何燕 尼玛次吉 次仁央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2期65-68,共4页
为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高产青稞藏青2000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87.5、225.0、262.5 kg/hm^23个密度水平对藏青2000的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藏青2000在高密度(262.5 kg/hm^2)条... 为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高产青稞藏青2000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87.5、225.0、262.5 kg/hm^23个密度水平对藏青2000的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藏青2000在高密度(262.5 kg/hm^2)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5883.34 kg/hm^2),比低密度和中密度分别提高13.90%和11.49%;具有高产特性的株高为101.44 cm,穗长为6.42 cm,穗下节长为26.39 cm,茎粗为4.39 mm;叶面积指数除成熟期之外,各生育期内高密度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处理;冠层透光率在高密度条件下出现在生育期的中期,即抽穗期,达27.0,显著高于中密度(22.0)和低密度(8.0),说明在高密度条件下植株生长最旺盛期底层透光率依然较高;旗叶SPAD值抽穗期之后随着生育进程降低,且在低密度条件下下降明显,从孕穗期至灌浆期下降了50%,而在高密度下下降不明显(32%),灌浆期高密度条件下叶片SPAD值最高,为33.55,其次中密度为26.41、低密度为23.45,说明后期高密度条件下叶片SPAD值高,旗叶叶片衰老较慢,延长了叶片光合时间,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以上特性均表明,在林芝市种植藏青2000时适当加大播种密度,将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青稞 层形态特征 光合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锚喷支护体系拉拔性能及破坏形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冲 郭佳奇 赵秋林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9-62,共4页
利用自行设计的多功能锚杆受力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形式托盘与不同强度素混凝土喷层组合工况下的锚杆轴心拉拔试验,研究托盘和喷层耦合作用下的杆体应力应变规律及喷层裂纹扩散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锚杆伸长量-拉拔力关系曲线大致可分为弹... 利用自行设计的多功能锚杆受力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形式托盘与不同强度素混凝土喷层组合工况下的锚杆轴心拉拔试验,研究托盘和喷层耦合作用下的杆体应力应变规律及喷层裂纹扩散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锚杆伸长量-拉拔力关系曲线大致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3个阶段;喷层混凝土强度对线性弹性阶段的锚杆刚度有显著影响,锚杆刚度随喷层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增大;喷层素混凝土强度采用C20时,蝶形托盘和新型托盘条件下锚杆的屈服平台宽度达到最大,分别达到50,47 mm,表现出让压功能;采用平板托盘和蝶形托盘时复喷层裂纹沿钻孔中心呈网状辐射,采用新型托盘时复喷层上裂纹贯通于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锚杆拉拔试验 托盘与喷耦合作用 应变 破坏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次料层冲击破碎质量模型的球磨选择函数
10
作者 毛亚郎 孙毅 +2 位作者 计时鸣 单继宏 金晓航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共5页
为提高球磨破碎效率,以及构建球磨装置的颗粒破碎过程模型,开展了基于单次料层冲击破碎质量模型的球磨选择函数研究。根据料层夹持形态与落球冲击试验,将料层破碎分为低冲击能下的未完全破碎和高冲击能量下的完全破碎两种状态。分析了... 为提高球磨破碎效率,以及构建球磨装置的颗粒破碎过程模型,开展了基于单次料层冲击破碎质量模型的球磨选择函数研究。根据料层夹持形态与落球冲击试验,将料层破碎分为低冲击能下的未完全破碎和高冲击能量下的完全破碎两种状态。分析了单位质量能耗特性和细颗粒对夹持破碎质量的影响,分别建立了两种破碎状态下的料层冲击破碎质量模型。结合冲击能量谱,构建了基于单次料层冲击破碎质量模型的球磨选择函数,将介质球径、颗粒特性等影响球磨破碎效率的参数纳入到选择函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持形态 冲击破碎质量 选择函数 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local mudst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 cycle of wetting and drying
11
作者 ZHANG Qing-song LIU Zhi-bin +3 位作者 TANG Ya-sen DENG Yong-feng LUO Ting-yi MENG Fan-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582-596,共15页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cycles.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was used as a non-destructive too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mudstone due to the first cycle of W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D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pore volume and pore connectivity in the mudstone.The poros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each slice of mudstone not only increase in value,but also in fluctuation amplitude.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valent radii of connected,isolated pores and pore throats in mudstone under WD effect satisfies the Gaussian distribution.Under the effect of WD,pores and pore throat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izes increase the most.The sphericity of the pores in mudston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re radius.The WD effect transforms the originally angular and flat pores into round and regular pores.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eterioration and catastrophic mechanisms of mudstone under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STON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ore structure por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喷气流场特性及气流量分配策略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浩 董文才 欧勇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0-1226,共7页
为了探讨气流量分配对平板喷气流场特性的影响,在高速拖曳水池里开展了平板下表面喷气减阻试验,研究了气流量纵向和横向分配对平板减阻率和气层形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板下表面气液混合流的形态主要受航速和气流量影响,当无因... 为了探讨气流量分配对平板喷气流场特性的影响,在高速拖曳水池里开展了平板下表面喷气减阻试验,研究了气流量纵向和横向分配对平板减阻率和气层形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板下表面气液混合流的形态主要受航速和气流量影响,当无因次气流量系数Cq≤1.554时,混合流主要表现为气泡流;当Cq≥1.675时,混合流转变为过渡气层流;当Cq≥2.331时,混合流由过渡流转变为分层流。平板下表面的局部摩擦力减阻率在喷气口附近处为100%;改善喷气策略,在首部喷气装置左腔、中腔和右腔横向喷气比例为1∶4∶1时,平板下表面的气层覆盖率较高,减阻率可以达到60.65%;首部和中部喷气装置联合喷气并未使平板减阻效果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 气流量 流场分配策略 层形态 减阻率 局部摩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喷气流场特性影响因素试验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青 董文才 欧勇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了揭示平板底部喷气时气层的流动特征,在低湍流度水洞中开展了平板气液两相流边界层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了气流量、来流速度等对气层宏观形态的影响,分析了气层流态的转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层在平板底部随来流向后扩散,存在一个横... 为了揭示平板底部喷气时气层的流动特征,在低湍流度水洞中开展了平板气液两相流边界层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了气流量、来流速度等对气层宏观形态的影响,分析了气层流态的转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层在平板底部随来流向后扩散,存在一个横向扩散角;气流量增加,横向扩散角增大;来流速度增加,横向扩散角减小。气层流态与气流量和来流速度有关,当无因次气流量系数Cq≤0.610时,气层主要表现为气泡流;当Cq≥1.446时,气层转变为分层流,其他情况下呈现出分层流与气泡流同时存在的过渡流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 流场 层形态 扩散角 气泡流 过渡流 气流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高速艇波浪中阻力及运动性能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欧勇鹏 周广礼 吴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9-1857,共9页
为探索气泡高速艇在波浪中的减阻效果及运动性能,基于RANS方法,应用Overset网格技术、数值造波、HRIC-VOF方法及6-DOF运动模型构建气泡高速艇静水及波浪中的数值水池,阻力计算与试验值的偏差小于4.59%,纵向运动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小于6... 为探索气泡高速艇在波浪中的减阻效果及运动性能,基于RANS方法,应用Overset网格技术、数值造波、HRIC-VOF方法及6-DOF运动模型构建气泡高速艇静水及波浪中的数值水池,阻力计算与试验值的偏差小于4.59%,纵向运动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小于6.4%。进而分析了气层对B.H.型高速艇波浪中阻力、纵向运动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艇体运动对气层面积与形态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波浪中气层-艇体相互作用的力学过程;气层对垂荡的影响甚微,对纵摇有改善效果;顶浪条件下纵向运动对气层面积的影响不大,波浪中的减阻率仍可达27.24%~3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高速艇 纵向运动 稳定性 数值波浪水池 层形态 面积 减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沙水流在植被斑块中的输沙规律及阻力机制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佳颐 宋艳暾 +3 位作者 蔡崇法 郝蓉 占昌华 温希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103,共9页
为深入探究自然状态下含植被水沙运动过程及植被阻水拦沙机理,利用室内开闸式平坡水槽试验研究了泥沙粒径级配、植被冠层形态特征、植被密度对含沙水流输沙规律及阻力机制的影响。提出植物叶片长宽比作为衡量单株植物的冠层形态特征指标... 为深入探究自然状态下含植被水沙运动过程及植被阻水拦沙机理,利用室内开闸式平坡水槽试验研究了泥沙粒径级配、植被冠层形态特征、植被密度对含沙水流输沙规律及阻力机制的影响。提出植物叶片长宽比作为衡量单株植物的冠层形态特征指标,用无量纲沉积通量和不同尺度下的无量纲冠层阻力划分含沙水流运动状态,掲示冠层形态特征及泥沙粒径级配对含沙水流运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沙水流中泥沙沉积通量受植物冠层形态和粗粒径悬移质(10~100μm的弱黏性颗粒)含量影响,且植被冠层形态及泥沙粒径级配与无量纲沉积通量之间在阻力主导阶段存在强烈的反馈机制。植被冠层形态较大或粗粒径悬移质含量高的含沙水流中,沿水流运动方向床沙细化趋势更显著。相较于受叶片长宽比影响的冠层形态特征及植被密度,悬移质泥沙粒径级配因素对植被阻水拦沙效果的影响程度较为微弱。研究成果可为流域侵蚀输沙过程和河流水沙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粒径 含沙水流 植被阻力 层形态 水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冲刷下河床粗化试验研究评述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文俊 孟震 朱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80,共8页
河床粗化问题是推移质运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河床级配、水流条件、输沙级配、床面形态四者互为反馈,交互制约,该领域一直为研究前沿。本文回顾及评述了河床粗化试验研究中的河床粗化机理、推移质输沙率、输沙级配、粗化层表面形... 河床粗化问题是推移质运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河床级配、水流条件、输沙级配、床面形态四者互为反馈,交互制约,该领域一直为研究前沿。本文回顾及评述了河床粗化试验研究中的河床粗化机理、推移质输沙率、输沙级配、粗化层表面形态、粗化层非均匀沙起动条件、粗化层泥沙级配沿径向分布、可动层内床沙垂向交换,以及粗化河床对"人工喂沙"的响应等八个关键科学问题。河床粗化涉及许多不确定未知因素,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之所以不足,主要在于精密试验资料的匮乏。精密粗化试验是很难突破的瓶颈,跨学科交叉技术的应用和先进量测仪器的研发将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粗化过程输沙率 输沙级配 粗化表面形态 床沙垂向交换 精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地区6种常用灌木对降雨截留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海防 俞洁蕾 +1 位作者 邵西宁 周春玲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93,共11页
在半湿润地区创新节水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实现绿地由耗水型向节水型转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青岛市城阳区为试验区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水量平衡等方法,对金叶女贞、冬青卫矛、小叶黄杨、红叶石楠、龙柏和侧柏6种常用灌木的... 在半湿润地区创新节水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实现绿地由耗水型向节水型转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青岛市城阳区为试验区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水量平衡等方法,对金叶女贞、冬青卫矛、小叶黄杨、红叶石楠、龙柏和侧柏6种常用灌木的冠层截留进行测定,探究冠层形态特征对降雨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龙柏和侧柏的单叶面积、叶宽、叶长宽比等叶形态特征与其他4种阔叶灌木不同,叶片面积指数(LAI)都显著大于其他4种阔叶灌木(P<0.05);6种灌木均表现为穿透雨率>冠层截留率>茎流率,且随降雨强度增大,穿透雨率和茎流率明显增加,而截留率却相对减少;阔叶灌木的穿透雨率大于针叶灌木(P<0.05),茎流率与之相同(P<0.05),而截留率则相反,表现为针叶灌木大于阔叶灌木(P<0.05);灌木冠层形态特征中,LAI、叶宽、叶长宽比、叶正面接触角与冠层截留显著相关(P<0.05),LAI、叶形和叶润湿性是影响降雨截留的主要因素。阔叶灌木易形成一个“漏斗形”的茎流水分聚集系统,有利于土壤水增蓄,而针叶灌木由于高LAI、特殊的叶形以及叶表高润湿性更有利于冠层截留,在冠层水饱和前其调蓄雨洪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层形态特征 截留 半湿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颤动”于荒野上的“天问”者——鲁迅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读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增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55-57,共3页
《颓败线的颤动》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其内容在整个《野草》中似乎并不是最晦涩的,但人们对这部作品意义的解释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周作人夫妇恩将仇报的悲怨;一种观点认为是表现了诗... 《颓败线的颤动》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其内容在整个《野草》中似乎并不是最晦涩的,但人们对这部作品意义的解释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周作人夫妇恩将仇报的悲怨;一种观点认为是表现了诗人对某些背恩负义青年的义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诗人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生活苦难,表现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热情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散文 作品意义 周作人 中国妇女 现实生活 层形态 悲怨 鲁迅创作 散文诗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