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与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肾结石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齐思宇 葛玉成 +3 位作者 赵振强 何龙芝 邓昊鹏 王文营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 PH)与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的肾结石患儿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2例肾结石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PH组(5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 PH)与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的肾结石患儿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2例肾结石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PH组(54例)和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组(28例), 其中PH组再根据突变基因的不同分为PH1组(AGXT基因突变, 22例)、PH2组(GRHPR基因突变, 9例)和PH3组(HOGAI基因突变, 23例)。收集患儿的临床数据, 包括肾钙质沉着症发生率、血肌酐浓度和尿代谢水平等, 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PH组和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组相比, 更易出现肾钙质沉着症(26/54比0/28, P<0.001), 同时PH组血肌酐浓度[42.35(32.43, 54.65)μmol/L比34.00(24.30, 42.50)μmol/L, P=0.007]和尿草酸/尿肌酐浓度比[333.70(166.40, 858.11)μg/mg比182.74(45.67, 506.30)μg/mg, P=0.044]均高于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值, 尿钙/尿肌酐浓度比低于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组[88.50(42.48, 152.29)μg/mg比368.14(230.09, 454.87)μg/mg, P<0.001];PH3组比PH1和PH2组症状更轻, 其中PH3组肾钙质沉着症率最低(PH3组比PH1组比PH2组:4/23比19/22比3/9, P<0.001), 血肌酐浓度最低[PH3组比PH1组比PH2组:32.80(29.50, 43.85)μmol/L比48.62(41.55, 74.26)μmol/L比49.22(36.28, 65.51)μmol/L, P=0.006], 尿钙/尿肌酐浓度比最高[PH3组比PH1组比PH2组:113.27(49.56, 237.17)μg/mg比53.10(26.56, 115.05)μg/mg比54.87(12.39, 107.97)μg/mg, P=0.043]。三种PH亚型间尿草酸/尿肌酐浓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3组比PH1组比PH2组:333.70(169.81, 914.58)μg/mg比525.75(194.17, 1021.82)μg/mg比185.22(50.11, 392.91)μg/mg, P=0.153]。结论 PH患儿的临床表现较肾结石相关基因检测阴性肾结石患儿严重, PH3患儿的临床表现较PH1和PH2患儿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尿 原发性 肾结石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郑雨竹 李琦 梁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6-862,共7页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PH1型(PH1)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反复性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积,可诱发急性肾衰竭。婴儿PH1易导致早期终末期肾病,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就诊于山东大...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PH1型(PH1)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反复性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积,可诱发急性肾衰竭。婴儿PH1易导致早期终末期肾病,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急性肾衰竭婴儿,该病例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确诊为PH1,基因型为AGXT基因c.596-2A>G纯合突变,在中国人群中为首次报道。既往文献表明尿草酸、结石成分分析等可提示PH1,PH1诊断的金标准是肝活检结合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lanine-glyoxylate aminotransferase,AGT)活性鉴定,而AGXT基因测序因其便捷性逐步成为首选诊断方法。PH1的保守治疗方法有补充充足液体量、枸橼酸盐、维生素B6和持续肾脏替代等,但肝移植是其唯一的根治方法。对于不明原因的急性肾衰竭婴儿应警惕PH1,尽早行尿草酸盐水平的检测和基因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 婴儿 急性肾衰竭 AGXT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酸钙结石大鼠尿中草酸含量 被引量:4
3
作者 曹秋实 巴元明 +1 位作者 罗俊华 戴琪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尿液中草酸含量。方法将SPF级雄性健康Wistar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和乙二醇组(n=12)。空白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喂养,每天以1 ml生理盐水灌胃;乙二醇组给予1%乙二醇...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尿液中草酸含量。方法将SPF级雄性健康Wistar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和乙二醇组(n=12)。空白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喂养,每天以1 ml生理盐水灌胃;乙二醇组给予1%乙二醇自由饮水喂养,每天2%氯化铵2 ml灌胃。造模28 d后收集两组大鼠24 h尿液,采用HPLC法测定尿中草酸含量,并与铬酸钾氧化甲基红催化光度法的结果进行比较。HPLC法采用色谱柱Aglient 5TC-C18(250×4.6 mm,5μm),以甲醇(0.1 mol/L)、醋酸铵水溶液(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1.2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14 nm,柱温20℃。结果大鼠尿液中高、低浓度草酸标准曲线分别为y=5909.1x+378730,R2=0.9984和y=7810.5x-16635,R2=0.9967;最低检测浓度为5μg/ml,大鼠尿液中草酸高浓度线性范围为62.50-2000.00μg/ml,低浓度线性范围为6.25-100.0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5.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4%-10.8%和3.8%-9.4%。HPLC法和铬酸钾氧化甲基红催化光度法均显示乙二醇组大鼠尿草酸浓度和24 h尿草酸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尿草酸浓度:(736.35±254.52)μg/ml比(51.56±36.34)μg/ml,(687.35±234.53)μg/ml比(50.24±42.34)μg/ml;24 h尿草酸含量:(11.23±4.12)mg比(0.87±0.45)mg,(9.89±3.55)mg比(0.77±0.65)mg;P均〈0.01];两种方法检测出的尿草酸浓度和24 h尿草酸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LC法简单快速、回收率高、精密度好,与铬酸钾氧化甲基红催化光度法检测结果一致,适用于大鼠尿中草酸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鼠模型 尿草酸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钙、镁比例饮用水对相对高草酸尿症大鼠肾结石形成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汪茜 周建甫 +3 位作者 李静 张秋红 吴凡宇 向松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0-695,共6页
目的探讨低于硬水标准的不同钙、镁比例饮用水对相对高草酸尿症大鼠肾结石形成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4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7组(n=6):空白组、模型组、高钙低镁组、中钙低镁组、低钙低镁组、低钙中镁组和低钙高镁组,空白组... 目的探讨低于硬水标准的不同钙、镁比例饮用水对相对高草酸尿症大鼠肾结石形成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4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7组(n=6):空白组、模型组、高钙低镁组、中钙低镁组、低钙低镁组、低钙中镁组和低钙高镁组,空白组饮用纯净水,模型组饮用0.1%乙二醇(EG)配制水,高钙低镁、中钙低镁、低钙低镁、低钙中镁、低钙高镁各干预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不同钙、镁浓度比例的饮用水,浓度比例分别为360/10、120/10、10/10、10/40、10/80(mg/L)。各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饲养8周后,收集尿液、血液及双肾标本,左肾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草酸钙结晶情况;分别测定大鼠24h尿量、尿钙、尿镁、尿草酸、尿枸橼酸排泄量及血钙、血镁、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浓度。结果各组大鼠体质量、摄水量、24h尿量、血钙、血镁和血肌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肾质量低钙低镁组、低钙中镁组均较空白组增加(P<0.05)。低钙中镁组血尿素氮较空白组、模型组升高(P<0.05)。24h尿镁排泄量低钙中镁组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5)。24h尿草酸排泄量模型组、低钙低镁组均高于空白组(P<0.01),中钙低镁组也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除低钙低镁组外,其余干预组24h尿草酸排泄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各组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结晶形成,肾小球、小管细胞大小正常,排列整齐、规则,肾小管管腔无扩张,管腔内无坏死脱落样物质。结论相对高草酸尿症造模对大鼠体内钙和镁的代谢、尿结晶及成石没有影响;在饮用水硬度低于硬水标准下,随钙镁总量(硬度)升高24h尿草酸排泄量减低;单纯高草酸尿症成石草酸浓度或量需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显示成石作用;而尿枸橼酸作为结石的保护性因素,它是相对独立的,不受造模及不同钙、镁比例饮用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草酸尿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高草酸尿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旋 陈志强 +1 位作者 邹义华 叶章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1-693,697,共4页
目的建立特发性高草酸尿(IH)的大鼠模型。方法将第1代72只SD大鼠(雌雄各半)分别置于大鼠代谢笼中,在适应饮食5d后收集连续2d的24h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24h尿草酸排泄量。将第1代大鼠中尿草酸排泄量最高的3只雄鼠与6只雌鼠进行交配,按同... 目的建立特发性高草酸尿(IH)的大鼠模型。方法将第1代72只SD大鼠(雌雄各半)分别置于大鼠代谢笼中,在适应饮食5d后收集连续2d的24h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24h尿草酸排泄量。将第1代大鼠中尿草酸排泄量最高的3只雄鼠与6只雌鼠进行交配,按同样的方法检测其子代(作为近交系)的24h尿草酸排泄量,再选择尿草酸排泄量最高的3只雄鼠与6只雌鼠进行交配。依此类推,连续对每代大鼠进行检测、筛选和近交传代至第5代。结果根据第1代大鼠的检测值确定大鼠24h尿草酸排泄量的正常值范围(x±2s):雄性为(4.82±2.94)mg;雌性为(5.21±3.26)mg。第5代近交系大鼠24h尿草酸排泄量(x±s):雄性为(12.54±2.46)mg(n=16);雌性为(13.51±2.63)mg(n=16)。将24h尿草酸排泄量高于正常值范围且在2.5倍以内的大鼠定义为IH大鼠,则在第5代近交系大鼠中,雌、雄性IH大鼠的出现率均超过90%。结论该实验建立的IH大鼠模型可稳定传代,可用于IH的病因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高草酸尿 大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低摄钙相关性高草酸尿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田晶 郭宏骞 +2 位作者 孙西钊 孙则禹 鲁德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低摄钙相关性高草酸尿症模型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低剂量钙组、中等剂量钙组及高剂量钙组,连续喂养3 d,各组大鼠在3 d内分别依次给予剂量递减的饮食钙。测量大鼠每天的24 h尿量、... 目的建立大鼠低摄钙相关性高草酸尿症模型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低剂量钙组、中等剂量钙组及高剂量钙组,连续喂养3 d,各组大鼠在3 d内分别依次给予剂量递减的饮食钙。测量大鼠每天的24 h尿量、尿草酸浓度、尿肌酐浓度并计算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其中,尿草酸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肌酐浓度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 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7.893,P<0.01);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F=1.142,P>0.05);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随分组变化而变化(F=3.565,P<0.05)。3组大鼠第3天的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均显著高于第1天(P<0.05)。结论通过控制饮食钙摄入水平,成功建立了大鼠低摄钙相关性高草酸尿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结石 饮食钙 草酸尿 高钙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国民 沈茜 +4 位作者 徐虹 孙利 安宇 刘海梅 曹琦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453-457,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 1)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集1例PH 1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肾结石分析信息;进行家系调查;对该家系相关成员进行AGXT基因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文献综述。结... 目的总结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 1)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集1例PH 1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肾结石分析信息;进行家系调查;对该家系相关成员进行AGXT基因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文献综述。结果女童,3岁时起病,首发症状为肉眼血尿,继腰、背部疼痛,体外震波碎石、排石治疗后结石复发,7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腹部B超、X线平片和CT均提示多发双肾脏和输尿管结石。肾结石成份为单水草酸钙。未发现患儿家族有相同疾病的患者。AGXT基因分析发现,患儿存在c.242C>A(p.Ser81X)和c.823_824dupAG(p.Ser275delinsArgAlafs)杂合突变,其父亲携带c.823_824dupAG杂合突变,其母亲携带c.242C>A杂合突变。患儿为AGXT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2C>A无义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 PH 1为罕见遗传性疾病。经影像学证实为多发和复发性双肾结石,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应该考虑原发性高草酸尿症,肾结石成份和AGXT基因分析是PH 1诊断的重要手段,尤其AGXT基因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替代肝穿刺成为PH 1确诊的无创检查;PH 1早期诊断和干预将会延缓肾功能恶化,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 复发性肾结石 儿童 AGXT基因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刺激高草酸尿症大鼠肾脏NADPH氧化酶的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邓耀良 黎承杨 孙丙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31-2135,共5页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NADPH氧化酶在高草酸尿症大鼠肾脏氧化应激(OS)形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0.8%乙二醇饮水法诱导建立高草酸尿症大鼠模型。动物分6个组(n=8),A组:空白组;B组:高草酸尿症组;C组:高草酸尿症+apocyni...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NADPH氧化酶在高草酸尿症大鼠肾脏氧化应激(OS)形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0.8%乙二醇饮水法诱导建立高草酸尿症大鼠模型。动物分6个组(n=8),A组:空白组;B组:高草酸尿症组;C组:高草酸尿症+apocynin治疗组;D组:单纯apocynin治疗组;E组:高草酸尿症+losartan治疗组;F组:单纯losartan治疗组。后4组分别灌胃给予apocynin(0.2g·kg-1.d-1)或losartan(30mg·kg-1.d-1)。4周后检测大鼠尿液、肾组织中的OS指标(尿8-IP和肾组织SOD活性),放免法检测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NADPH氧化酶亚单位P47phox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位置,RT-PCR法检测肾组织p47pho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47phox在各组大鼠肾脏中都有广泛表达,表达部位包括肾皮质、内髓、外髓。与A组比较,B组尿液8-IP明显增多,肾组织SOD活性降低,肾组织AngⅡ含量增多,p47phox m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多。使用apocynin(C组)和losartan(E组)均可抑制肾组织p47phox mRNA的表达,同时肾脏的OS程度减轻。结论:在高草酸尿症大鼠模型中,肾脏p47phox mRNA表达增多,导致肾脏OS;同时肾脏RAS也被激活,后者可通过刺激p47phox mRNA的表达而促进肾脏OS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尿 氧化性应激 NADP氧化酶 APOCYNIN 洛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糖对大鼠肠源性高草酸尿症的疗效
9
作者 田晶 彭婕 +1 位作者 葛卫红 张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观察菊糖对大鼠肠源性高草酸尿症的疗效。方法实验1: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分别在第1、2、3天给予无草酸饲料、草酸含量为74.82 mg/100 g饲料、草酸含量为74.82 mg/100 g饲料,并在第3天另外给予每只大鼠2 g菊糖,检测大鼠每天的24 h尿... 目的观察菊糖对大鼠肠源性高草酸尿症的疗效。方法实验1: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分别在第1、2、3天给予无草酸饲料、草酸含量为74.82 mg/100 g饲料、草酸含量为74.82 mg/100 g饲料,并在第3天另外给予每只大鼠2 g菊糖,检测大鼠每天的24 h尿量、尿草酸浓度、尿肌酐浓度,并计算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实验2: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均给予草酸含量为74.82 mg/100 g的高草酸饲料,实验组大鼠另给予2 g菊糖,检测并计算出两组大鼠的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结果实验1:时间因素对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有显著影响(F=11.481,P=0.035),第2天大鼠的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明显高于第1天(P=0.026)和第3天(P=0.037),第3天也明显高于第1天(P=0.004)。实验2:实验组大鼠24 h尿草酸总排泄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结论菊糖对大鼠高草酸尿症可能有潜在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糖 益生元 益生菌 草酸尿 草酸钙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生物制剂缓解高草酸尿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明月 谭卓铭 +6 位作者 王光强 熊智强 宋馨 杨昳津 张汇 艾连中 夏永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8-297,共10页
草酸在人体内过度积累会导致高草酸尿症且易引发肾结石,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缓解高草酸尿症。肠道中存在草酸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解人体内的草酸。肠-肾轴途径表明,正常个体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草酸降解菌的丰度显著... 草酸在人体内过度积累会导致高草酸尿症且易引发肾结石,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缓解高草酸尿症。肠道中存在草酸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解人体内的草酸。肠-肾轴途径表明,正常个体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草酸降解菌的丰度显著高于高草酸尿症患者,所以增加患者肠道中的草酸降解微生物是缓解该症的潜在方法。具有降解草酸功能的产草酸甲酸杆菌、乳杆菌、链球菌和双歧杆菌等菌株已广泛用于人体内。文章总结了治疗高草酸尿症的微生物制剂及其缓解机制,包括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益生菌、基因工程菌等,以期为利用微生物制剂缓解高草酸尿症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草酸尿 肾结石 草酸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钱草组方对犬草酸钙尿结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钉玲 胡芳芳 +3 位作者 苏永康 邱先帅 肖熹玉 潘家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67-1874,共8页
研究金钱草组方汤剂对试验性犬草酸钙尿结石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12只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模型组和治疗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饮食中添加乙二醇、氯化铵、碳... 研究金钱草组方汤剂对试验性犬草酸钙尿结石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12只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模型组和治疗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饮食中添加乙二醇、氯化铵、碳酸钙和维生素D。待试验犬尿液沉渣在显微镜检视野下出现80%的草酸钙结晶后,给治疗组犬灌服金钱草组方汤剂。试验过程中检测试验犬尿液中微量白蛋白(mAlb)含量、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力、γ-谷氨酰转移酶(γ-GT酶)活力;检测血清中肌酐(Crea)、尿素氮(BUN)、尿酸(UA)、丙二醛(MDA)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金钱草组方汤剂能显著降低治疗组犬尿液中NAG酶和γ-GT酶活力;降低治疗组犬血清中UA、MDA含量和LDH酶活力,提高SOD酶活力。金钱草组方汤剂能有效降低草酸钙结石形成过程对肾功能的损伤,提高血液的抗氧化酶活性,即能有效修复肾细胞损伤,保证肾的作用,防止犬草酸钙尿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草组方 肾功能 草酸尿结石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旭东 赵兴华 +2 位作者 许长宝 李武学 赵永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48-1151,共4页
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肾脏结石和进行性肾钙质沉着症,通常在儿童期起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终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对于PH1的诊断,AGXT基因测序已经逐渐取代肝穿刺活检成为首选的诊... 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肾脏结石和进行性肾钙质沉着症,通常在儿童期起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终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对于PH1的诊断,AGXT基因测序已经逐渐取代肝穿刺活检成为首选的诊断方法;PH1早期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本文通过报道1例诊断明确的PH1患儿,分析并总结PH1的临床特征及管理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治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尿 原发性 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 尿液成分分析 基因检测 AGXT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Ⅰ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复发致移植肾功能不全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於尘 严紫嫣 +5 位作者 邓文锋 夏仁飞 曾文利 罗佳 徐健 苗芸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Ⅰ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DT)的经验。方法对1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后不明原因移植肾功能短期内迅速下降的病例进行MDT讨论,总结MDT在诊断罕见遗传性疾病以及提高肾移植受者长...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Ⅰ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DT)的经验。方法对1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后不明原因移植肾功能短期内迅速下降的病例进行MDT讨论,总结MDT在诊断罕见遗传性疾病以及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中的作用。结果经MDT讨论,患者确诊为Ⅰ型PH复发,排除排斥反应后恢复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嘱大量饮水,予优质蛋白和低磷饮食、维生素B6、钙剂等保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患者移植肾功能恶化延缓,但仍在肾移植术后5个月恢复规律血液透析至投稿日。结论肾移植术后Ⅰ型PH复发较为罕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肾结石,移植肾功能下降,且并发症多,患者预后不良。通过MDT讨论患者病情,明确诊断,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延缓了病情进展,改善了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 终末期肾病 移植肾功能不全 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GT) 基因突变 遗传学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联合移植治疗儿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非 倪童 +2 位作者 赵三龙 朱春华 吴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24-1328,共5页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罕见的以乙醛酸盐代谢障碍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根据缺陷酶种类的不同,PH分为PH1、PH2、PH3型。PH1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在欧洲,估计年患病率为1/100万~3/100万[1]。由...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罕见的以乙醛酸盐代谢障碍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根据缺陷酶种类的不同,PH分为PH1、PH2、PH3型。PH1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在欧洲,估计年患病率为1/100万~3/100万[1]。由于诊断不足,其真实患病率未知。PH1由编码肝脏过氧化物酶体中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lanine-glyox-ylate aminotransferase,AGT)的基因(AGXT)突变引起。乙醛酸在AGT催化下生成甘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联合移植 儿童 原发性高草酸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总结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心悦 詹浩苏 孙丽莹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2-239,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检索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收集57例PH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进行...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检索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收集57例PH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5篇,共57例PH1患者,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0.2~57.0岁,发病年龄为出生后至42岁。57例PH1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特异性较低,肾结石41例,肾钙化和(或)肾钙质沉积21例,泌尿系统外草酸沉积12例,腰背腹痛12例,输尿管结石8例,此外尿量减少、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肉眼血尿等症状均有报道,有33例在诊断时已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阶段。26例患者接受移植治疗,肾移植17例(2例因结石复发、恢复透析再次接受肝肾联合移植,1例恢复透析并再次接受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7例,肝移植2例,肝肾序贯移植3例。31例患者未接受移植治疗。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比58%,P<0.05)。结论PH1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多已进入ESRD阶段,接受移植治疗较未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预后更佳,应优先考虑预先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 草酸钙结石 肾结石 终末期肾病(ESRD) 肝移植 肾移植 肝肾联合移植 肝肾序贯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Ⅱ型与器官移植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翊灵 苗芸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4-809,共6页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Ⅱ型(PH2)是由乙醛酸还原酶/羟基丙酮酸还原酶(GRHPR)基因突变引起的乙醛酸代谢障碍性遗传病。其特征是复发性肾草酸钙结石和肾钙盐沉着症,严重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是目前治愈PH2的唯一方法,主要包括肾移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Ⅱ型(PH2)是由乙醛酸还原酶/羟基丙酮酸还原酶(GRHPR)基因突变引起的乙醛酸代谢障碍性遗传病。其特征是复发性肾草酸钙结石和肾钙盐沉着症,严重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是目前治愈PH2的唯一方法,主要包括肾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两种策略。前者有较高的草酸盐肾病复发风险,可能造成移植肾早期失功。后者能纠正草酸代谢缺陷,但具有较高的移植物并发症发生风险。由于PH2的罕见性,目前尚未就该疾病器官移植的指征、术式选择、围手术期管理等达成共识。本文就PH2的发病机制、诊断与监测以及器官移植经验做一综述,旨在引起临床医师对PH2的重视,并为PH2诊治方案尤其是移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Ⅱ型 肾结石 终末期肾病(ESRD) 肾移植 肝肾联合移植 草酸钙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Ⅰ型高草酸尿症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匡仟卉柠 高春林 +1 位作者 史卓 夏正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Ⅰ型高草酸尿症(PH Ⅰ)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PH Ⅰ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个月和1岁5个月,均有肾衰竭,伴不同程度贫血、肾石症... 目的探讨原发性Ⅰ型高草酸尿症(PH Ⅰ)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PH Ⅰ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个月和1岁5个月,均有肾衰竭,伴不同程度贫血、肾石症等。全外显子测序发现2例患儿分别为AGXT基因c.815816GA纯合变异及c.2526 insC、c.815816 insGA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PH Ⅰ后给予肾脏替代联合对症治疗。结论 PH 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儿肾衰竭进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尿 肾结石 肾衰竭 遗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临床及AGXT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佳仪 蔡晓懿 +3 位作者 陈椰 邓会英 许自川 李颖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1)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例确诊PH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2个月~4岁;均有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年长患儿有多...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1)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例确诊PH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2个月~4岁;均有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年长患儿有多发性肾结石的特异性表现.基因检测显示,5例患儿均有AGXT基因不同位点的变异,共发现6个突变位点,3例患儿有6号外显子c.679_680 del缺失突变,其中2号外显子c.190 A>T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 PH1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基因检测有助于早诊断、早干预,可延缓终末肾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 AGXT基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至确诊Ⅱ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芸 尚达 +1 位作者 郝传明 朱彤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3-426,共4页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复杂而少见的先天性乙醛酸盐和草酸盐代谢异常性疾病,分为Ⅰ、Ⅱ、Ⅲ等3种亚型,以Ⅱ、Ⅲ型尤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临床上表现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且肾功能不全的Ⅱ型PH患者,并结...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复杂而少见的先天性乙醛酸盐和草酸盐代谢异常性疾病,分为Ⅰ、Ⅱ、Ⅲ等3种亚型,以Ⅱ、Ⅲ型尤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临床上表现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且肾功能不全的Ⅱ型PH患者,并结合患者病史分析PH在临床上诊治的难点与注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 尿路感染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8例病例系列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计晓露 刘娇娇 +5 位作者 王春燕 陈径 方晓燕 沈茜 王翔 徐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34,共5页
背景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是一种罕见的由于先天性肝内乙醛酸代谢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既往多关注1型和2型PH,PH3的致病基因HOGA1发现较晚,报告不多。目的总结PH3临床表型,探讨不同种族人群的PH3热点变异。设计病例系... 背景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是一种罕见的由于先天性肝内乙醛酸代谢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既往多关注1型和2型PH,PH3的致病基因HOGA1发现较晚,报告不多。目的总结PH3临床表型,探讨不同种族人群的PH3热点变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经HOGA1基因变异确诊为PH3的连续病例。从住院病史中采集临床和生物学检测信息,在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PH3病例的中、英文文献,采集病例来源(国家)、例数、性别、起病年龄、诊断年龄、起病临床表现(尿石症、肾钙质沉着症、高钙尿症、高草酸尿症)、随访时间、肾功能(慢性肾脏病2期、3期、4~5期)、随访年龄、尿路结石转归(活动性结石、无症状结石或结石消失)、HOGA1基因变异位点。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不同种族人群的热点变异。结果纳入8例PH3患儿,男7例,女1例;起病年龄中位数10月龄,诊断年龄中位数16月龄。3例以肉眼血尿起病,5例以泌尿道感染起病。影像学均提示肾结石,均无肾钙质沉着表现。3例检测了24 h尿草酸,1例提示高草酸尿症;6例检测了尿钙,5例提示高钙尿症。1例失访,7例随访中位时间25个月,肾小球滤过率均维持稳定,3例肾结石消失。8例均检出HOGA1基因变异(共10个变异位点),其中复合杂合变异5例,纯合变异3例,经ACMG分级判定6个位点为可能致病变异,4个位点为致病变异。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82篇文献,筛选后23篇文献中321例PH3患者进入本文分析,中国36例(包括本文8例),欧美293例。中国和欧美PH3患者:起病表现为尿石症的比例分别为83%(30/36)和85%(195/230),肾钙质沉着症分别为3%(1/29)和8%(20/261),高草酸尿症分别为90%(26/29)和96%(66/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钙尿症分别为44%(11/25)和23%(3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肾功能:中国1例PH3患者25岁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欧美2例PH3患者分别在8岁和33岁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活动性结石:中国和欧美PH3患者分别为13%(3/23)和37%(2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PH3患者热点变异为c.834G>A(splice site)、c.834_c.834+1GG>TT(splice site)和c.769T>G(p.C257G),分别占28%(20/72)、21%(15/72)和11%(8/72);欧美PH3患者热点变异为c.700+5G>T(splice site)和c.944_946delAGG(p.E315del),分别占40%(236/586)和12%(73/586)。结论PH3起病年龄和诊断年龄较早,整体预后较PH1和PH2良好,中国与欧美PH3患者HOGA1基因突变可能存在不同的热点变异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 肾结石 HOGA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