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徐磊 卢兴国 +3 位作者 陈怀红 傅海涯 林小莉 金启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7-899,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6例正常对照和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15例、合并大血管病变24例)的血浆MMP-3和uPAR...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26例正常对照和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15例、合并大血管病变24例)的血浆MMP-3和uPAR水平。结果:单纯糖尿病组uPAR高于正常对照(P<0.05)而MMP-3无显著差异;合并大血管病变组MMP-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单纯糖尿病组(P<0.01,P<0.01),而uPAR亦高于正常对照及单纯病变组(P<0.01,P<0.05)。2型糖尿病血浆MMP-3水平和uPAR水平呈正相关,LDL-C与uPAR呈正相关且是uPAR主要影响因素。结论:MMP-3和uPAR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密切相关,MMP-3可作为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循环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受体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 非胰岛素依赖型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定量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
2
作者 席鹏程 时开网 +4 位作者 朱响 杨坤兴 刘子君 卞建民 赵有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定量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本科行胰头癌根治术的患者中筛选出经病理证实为导管腺癌的3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定量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本科行胰头癌根治术的患者中筛选出经病理证实为导管腺癌的3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其胰腺癌组织及6例正常胰腺组织中VEGF mRNA、uPA mRNA定量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VEGF mRNA、uPA mRNA的表达与胰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有关。VEGF mRNA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的定量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07,P=0.000);uPA mRNA在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中定量水平小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9,P=0.000)。uPA mRNA在伴有十二指肠侵犯组中的定量表达高于无十二指肠侵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P=0.037)。uPA mRNA在Ⅲ期肿瘤组织中的定量表达高于Ⅰ、Ⅱ期肿瘤组织中的定量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0,P=0.000)。VEGF mRNA与uPA mRNA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334,P=0.000)。结论 VEGF mRNA、uPA 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可为肿瘤细胞的侵润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对骨巨细胞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3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徐若冰 文剑明 +4 位作者 张萌 吕长海 肖刚 张文敏 梁惠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982-1988,共7页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及其受体 (uPAR)信号转导对骨巨细胞瘤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 3(TIMP - 3)的调节。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uPAR、MMP - 2和TIMP - 3的表达。用...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及其受体 (uPAR)信号转导对骨巨细胞瘤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 3(TIMP - 3)的调节。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uPAR、MMP - 2和TIMP - 3的表达。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uPA对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p4 4蛋白磷酸化水平。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用uPA和uPAR抗体处理后瘤细胞MMP - 2和TIMP - 3蛋白表达。结果 :(1)uPAR主要表达在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一些多核巨细胞的胞膜上 ;(2 )MMP - 2主要表达在瘤细胞的胞浆 ,在多核巨细胞 ,其表达有明显的极向性 ;(3)在骨巨细胞瘤组织TIMP - 3表达量低于MMP - 2 ,在多核巨细胞也显示极向性表达 ;(4 )将uPA -ATF加入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后 ,细胞信号通路上的p4 4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用uPAR抗体处理后 ,细胞p4 4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说明uPA -ATF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而且受uPAR拮抗剂的影响 ;(5 )uPA -ATF信号通路上调MMP - 2和TIMP - 3的表达 ,而uPAR抗体则下调MMP - 2和TIMP - 3的表达。结论 :本实验首次直接证明uPA -ATF通过信号转导能调节MMP - 2和TIMP - 3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国鲁 张微微 +1 位作者 黄勇华 范慧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解疗法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微微 石进 +7 位作者 马维娅 牛俊英 裴鑫 赵秀欣 林琅 黄勇华 魏微 朱光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80-184,共5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溶栓组静脉给予rt—PA20mg,尿激酶30万-50万IU;单用rt—PA组静脉给予rt—PA0.9mg/kg;单用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万~2万IU/kg(体质量超过75kg者按75kg给药),最大剂量150万IU;未溶栓病例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是观察治疗前与发病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联合溶栓组、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组及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为:①NIHS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8.1±3.6、17.9±3.6、18.0±3.4、17.3±4.0,治疗后分别为9.1±5.6、8.8±5.5、9.6±5.2、14.1±4.6,符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17/20)、86.4%(19/22)、83.3%(15/18)和42.9%(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溶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内再发脑梗死1例,出血转化1例;单用rt—PA组出血转化3例;单用尿激酶组再梗死1例,出血转化有2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与单用rt—PA和单用尿激酶比较,联合低剂量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相对rt—PA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周俊山 徐梦怡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52-357,共6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治疗(0.9 mg/kg)。观察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于治疗后14d、90d及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hel指数等情况。结果①动脉溶栓后,21例(67.74%)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术后14d的NIHSS评分(12±7)低于术前评分(15±4),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②动脉溶栓后18例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动脉溶栓术后90 d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部分再通组优于未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患者经动脉溶栓后,术后14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NIHSS评分,术后90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和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动脉溶栓组的脑出血发生率、溶栓后14 d和90 d的NIHSS评分与发病3 h内静脉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问窗内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在发病6 h后动脉溶栓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解治疗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注射 动脉内 组织型酶原 活物 注射 静脉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南平 牛余贵 +2 位作者 辛晓燕 张建芳 陈必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uPA在上皮性卵巢癌(n=85)、上皮性卵巢交界性肿瘤(n=16)、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n=39)及正常卵巢组织(n=24)中的表...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uPA在上皮性卵巢癌(n=85)、上皮性卵巢交界性肿瘤(n=16)、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n=39)及正常卵巢组织(n=24)中的表达情况,以CD34标记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微血管,采用人工计数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分析uPA表达与MVD的相关性,并对85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uP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uPA及MVD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大网膜转移及5年生存率有关(P<0.05),且uP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2)。结论 uPA可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的血管生成,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uPA表达及MVD可作为判断上皮性卵巢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卵巢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危肺栓塞介入取栓、溶栓中应用r-tPA与尿激酶溶栓时间及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8
作者 冯琦琛 李选 +2 位作者 董国祥 傅军 王昌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高危型肺栓塞患者经介入取栓后,应用r-tPA和尿激酶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疗效和溶栓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高危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应用r-tPA或尿激酶行介入溶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溶栓前后心率、血... 目的:探讨急性高危型肺栓塞患者经介入取栓后,应用r-tPA和尿激酶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疗效和溶栓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高危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应用r-tPA或尿激酶行介入溶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溶栓前后心率、血压、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两组的溶栓时间。结果: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应用r-tPA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尿激酶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未出现明显降低(P>0.05);应用r-tPA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应用尿激酶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r-tPA与尿激酶行急性高危型肺栓塞的介入溶栓治疗均有效,但应用r-tPA能够显著缩短溶栓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栓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组织型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文军 王丽杰 +5 位作者 陈婉秋 石小晶 王帅 曹信杰 段宏军 张春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均进行尿激酶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36例和无好转组23例。检测2组溶栓前、溶栓第2、7天及发病3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结果与无好转组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均进行尿激酶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36例和无好转组23例。检测2组溶栓前、溶栓第2、7天及发病3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结果与无好转组比较,好转组溶栓第2天尿酸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第7天以及3个月后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有可能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存在溶栓后尿酸水平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再灌注 氧化性应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士程 陈立云 +1 位作者 张敏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溶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SD大鼠48只,采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尿激酶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缺血3h给予阿托伐他汀或...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溶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SD大鼠48只,采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尿激酶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缺血3h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生理盐水,缺血4h给予尿激酶或生理盐水治疗。治疗前和缺血24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24h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缺血24h神经功能显著改善[(6.5±4.3)分vs(12.5±4.3)分],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13.8±7.5)%vs(30.5±23.4)%,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尿激酶组和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脑梗死体积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与尿激酶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脑梗死体积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组织有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有进一步提高疗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降血脂药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组织中凝血及纤溶因子的基因表达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奇 李绍强 +3 位作者 粱力建 彭宝岗 甄宇洋 苏才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48-1352,共5页
目的:检测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法分别检测27例肝细胞癌、癌旁及27例正常肝组织中TF、uPA、uPAmRNA表达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并结合... 目的:检测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法分别检测27例肝细胞癌、癌旁及27例正常肝组织中TF、uPA、uPAmRNA表达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F、uPA、uPA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及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62.96%(17/27)、70.37%(19/27)、77.78%(21/27);0.567±0.268、0.964±0.458、0.784±0.322,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显著(P<0.05)。3者在肝癌组织中相对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及部分侵袭转移指标有关,其中TFmRNA表达强度在肝内及肝外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肝内及肝外转移及无门脉癌栓组(P<0.05),uPAmRNA在有包膜侵润、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包膜侵润、无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P<0.05);uPARmRNA在有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高于无肝内转移及门脉癌栓组(P<0.05)。经Pearson检验肝细胞癌患者TF、uPA和uPARmRNA表达呈正相关[TF-uPA:r=0.373(P<0.01),TF-uPAR:r=0.534(P<0.01),uPA-uPAR:r=0.365(P<0.01)]。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TF、uPA及uPAR的mRNA显著升高并与部分侵袭转移指标有关,提示3者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凝血致活酶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对大鼠胸膜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_1、VEGF、PAI-1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邵景韫 刘安 戚好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urokinase,UK)对大鼠胸膜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 目的探讨尿激酶(urokinase,UK)对大鼠胸膜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FB)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胸膜,培养、纯化并鉴定FB。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分2组:对照0组由不含胸膜FB的40个样本组成,加入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对照1组由40个胸膜FB样本组成,加入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TGF-β1、PAI-1、VEGF的含量;实验组分为4组,共40个样本,分别加入5000、10000、20000和30000I U/ml的UK,培养24h后取上清液,测定其中TGF-β1、VEGF、PAI-1量。结果对照0组未检测出TGF-β1、PAI-1、VEGF;对照组1胸膜FB分泌TGF-β1、VEGF、PAI-1的量为(3 135.205±390.975)pg/mL;(22.09±7.48)ng/ml;(1.8775±0.39)ng/ml;加入5000~30000I U/ml尿激酶的试验组,TGF-β1、VEGF、PAI-1的浓度与对照1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胸膜成纤维细胞能分泌TGF-β1、PAI-1、VEGF;而尿激酶能抑制其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胸膜 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对MMP-9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杰 李光勤 蒋国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栓塞大脑中动脉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6 h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栓塞大脑中动脉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6 h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或尿激酶,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血-脑屏障通透性、梗死灶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 h,缺血组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0.16±0.01)、伊文蓝浓度[(5774.00±1659.70)ng/g]明显升高(t=19.687,P=0.000;t=15.170,P=0.000),梗死灶体积[(32.43±9.93)%]扩大(t=7.993,P=0.000);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或尿激酶溶栓治疗后,溶栓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0.23±0.03)、(0.23±0.02)]进一步升高(t=21.194,P=0.000;t=30.486,P=0.000),梗死灶体积[(15.51±8.80)%、(17.06±9.73)%]明显缩小(t=3.928,P=0.011;t=1.393,P=0.022)。其余各项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进而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栓解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小红 纪文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5-25,共1页
我院自2006—2008年应用侧脑室引流、尿激酶溶栓并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12例全脑室出血患者,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出血 穿刺术 引流术 腰骶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热敏脂质体的体内溶栓实验
15
作者 刘瑜 刘国贞 +3 位作者 宋爱利 胡文立 钟萍萍 董小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以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和尿激酶(UK)为原料制备的UK热敏脂质体对兔颈总动脉血栓的溶栓效果。方法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UK热敏脂质体并测定其包封率;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输PBS液)、15万U/kg UK组、5万U/kg UK热敏脂质... 目的观察以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和尿激酶(UK)为原料制备的UK热敏脂质体对兔颈总动脉血栓的溶栓效果。方法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UK热敏脂质体并测定其包封率;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输PBS液)、15万U/kg UK组、5万U/kg UK热敏脂质体组、7.5万U/kg UK热敏脂质体组,每组6只;FeCl3包裹兔颈总动脉,建立血栓模型;颈动脉压降至最低点时,分别给4组输入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动态变化;最后取各组血栓段血管和心、肝、脾、肺、肾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所制备的UK热敏脂质体包封率为65%,脂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08-0.36μm;7.5万U/kg UK热敏脂质体组与15万U/kg UK组比较溶栓效果相似,但前者UK用量仅为后者的1/2,且各脏器均未见出血。结论UK热敏脂质体在溶栓治疗中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出血副作用小。如能进一步优化,可为临床的溶栓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脂质体 血栓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尿激酶靶向微泡在超声介导下对兔股动脉溶栓的作用
16
作者 阿丽米娜.阿文 关丽娜 +1 位作者 虎晓梅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1-565,57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超声频率联合携尿激酶的靶向微泡造影剂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解作用,探讨影响溶栓作用的主要因素,寻找微循环再栓塞的相关指标。材料与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单侧股动脉血栓模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12组,每组6只。... 目的观察不同超声频率联合携尿激酶的靶向微泡造影剂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解作用,探讨影响溶栓作用的主要因素,寻找微循环再栓塞的相关指标。材料与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单侧股动脉血栓模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12组,每组6只。根据超声频率(1.6、2.2、2.8 MHz)、超声照射时间(30、60 min)、尿激酶剂量(3、6 mg)3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实验组合。靶向微泡携带尿激酶在低频超声辅助照射下溶栓,观察血管的溶通情况,并通过HE染色证实有无微循环再栓塞。抽取兔血检测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P/T比值(6-keto-PGF1a/TXB2)及P-选择素(SP)等指标。结果超声频率2.2 MHz、超声照射时间30 min、尿激酶剂量3 mg组血管全部溶通且无微栓塞发生;其余各组均有未溶通或合并微循环再栓塞发生的情况。溶栓后无微栓塞组的兔6-keto-PGF1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频率2.2 MHz、超声照射时间30 min、尿激酶低剂量3 mg的条件下溶栓可实现血管的完全溶通。超声频率、超声照射时间及尿激酶剂量一定时可有效溶解血栓,但在溶栓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微循环的再栓塞。6-keto-PGF1a含量的升高对降低微循环再栓塞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股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微循环 血栓解疗法 造影剂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25例分析
17
作者 袁同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70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25例,70岁以下者25例,应用尿激酶120~150万u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预后良好者21例(84%),死亡4例(16%)。对照组2...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70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25例,70岁以下者25例,应用尿激酶120~150万u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预后良好者21例(84%),死亡4例(16%)。对照组25例,预后良好者22例(88%),死亡3例(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仍是溶栓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范玉兰 卢瑛 +4 位作者 贾岩 管艳敏 李顺兰 宋文彤 赵文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6期1451-1452,共2页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5例发病在6 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辅助其他常规治疗,在溶栓后即刻、15 d进行临床评价,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结果溶栓前15例患者均为TIMI...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5例发病在6 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辅助其他常规治疗,在溶栓后即刻、15 d进行临床评价,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结果溶栓前15例患者均为TIMI 0-1级,溶栓后13例部分/完全再通,未通2例,无继发性脑出血。结论发病6 h内动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解疗法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侯旭晖 尹健 +2 位作者 杨松柏 张静菊 王田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96-1898,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静脉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联合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招康东 招建华 +2 位作者 关俊文 邓启彰 陈昶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073-2074,共2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001年至2006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7例分成两组,对照组(68例)采取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组(69例)则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穿刺...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001年至2006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7例分成两组,对照组(68例)采取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组(69例)则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再注入尿激酶冲洗引流。结果: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为(0.6±0.3)h,平均拔管时间为(5.3±2.1)d,平均住院时间(23.2±6.4)d;意识恢复清醒64例,植物生存2例。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3±0.9)h,平均拔管时间为(8.5±3.8)d,平均住院时间(32.1±8.1)d;意识恢复清醒45例,植物生存6例,围术期死亡10例,病死率为14.7%。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意识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病例数、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微创穿刺粉碎血肿再注入尿激酶优于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及小骨窗血肿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