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州半岛轮伐期内尾细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许宇星 竹万宽 +2 位作者 王志超 黄润霞 杜阿朋 《桉树科技》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从0~20 cm土层的3.45~7.31 g·kg^(-1)下降至80~100 cm土层的1.90~3.01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碳储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 m深土层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40 cm,占总土壤碳储量比达到46.90%~53.00%。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均呈现先显著下降而后显著上升的趋势,且在5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中出现最低值,各龄级桉树人工林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具体表现为从1年生到5年生显著下降,而从5年生到8年生显著回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含水量作为关键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林龄 有机碳质量分数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更新方式对雷州半岛尾细桉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俊 宋杰 +4 位作者 何普林 曹昊阳 刘宇升 黄润霞 王志超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25-31,共7页
为准确认识更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进而为不同培育目标桉树更新方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文章以相同林龄梯度的尾细桉植苗林和萌芽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更新方式对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萌... 为准确认识更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进而为不同培育目标桉树更新方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文章以相同林龄梯度的尾细桉植苗林和萌芽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更新方式对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林前期胸径和树高显著大于植苗林,但增长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植苗林,胸径在5年生时以及树高在7年生时两种更新方式之间已无显著差异。两种更新方式之间尾细桉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随林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树干和树根上。两种更新方式下的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极显著的线性增加,但增长速率表现为萌芽林小于植苗林。萌芽林各器官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植苗林的优势平均可维持到5年生,之后两种更新方式之间各器官生物量基本无差异,但从增长速率的趋势来看,植苗更新在生长后期的生长潜力要高于萌芽更新。因此,在桉树栽培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培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更新方式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以培育短轮伐期为主的尾细桉人工林利用萌芽更新的方式造林;而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的尾细桉人工林可利用植苗更新的方式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更新方式 生长特征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生物量预测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华杰 何普林 +2 位作者 赵俊 宋杰 黄润霞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分析不同林龄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构建并筛选最优生长模型,为有效估算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提供参考。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不同林龄(1、3、5、7、8年生)尾细桉为研究对象,测量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并计算地... 分析不同林龄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构建并筛选最优生长模型,为有效估算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提供参考。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不同林龄(1、3、5、7、8年生)尾细桉为研究对象,测量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并计算地上部分以及单株总生物量。将胸径(D)和树高(H)及其派生变量DH和D^(2)H,作为预测变量构建生物量模型,进而预测不同林龄尾细桉各器官、地上部分以及单株总生物量,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筛选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林龄显著影响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且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生物量占比不断增加,稳定在70%左右,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占比不断减小,根生物量占比相对稳定。以D、H、DH和D~2H作为预测变量构建的生物量方程大多能达到相对较高的预估精度,可在尾细桉生物量评估中应用,最优自变量则因器官不同有所差异。引入林龄因子重新建模,各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有改善,降低了林龄对生物量的影响,提升模型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生物量分配 林龄 生物量模型预测 模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12
4
作者 时忠杰 徐大平 +4 位作者 高吉喜 宋爱云 于春堂 张宁南 胡哲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28,共8页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t·hm-2a-1;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t·hm-2a-1)、西部沿海台地区(7.18t·hm-2a-1)和东部沿海台地区(8.26t·hm-2a-1),北部、西部和东部区域间固碳能力差异不明显;除东部沿海台地区与西部沿海台地区之间碳贮量差异不大外,其他区域之间碳贮量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碳贮量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人工林 碳贮量 固碳能力 空间分布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细桉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生长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彭仕尧 徐建民 +1 位作者 李光友 陈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7,共5页
对5年生42个尾细桉无性系在国营雷州林业局的不同性状进行生长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尾细桉无性系不同性状在无性系间及地点间均达极显著差异,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年公顷生长量分别超过平均值和对照ZU6的分别有24个、24个、22个、2... 对5年生42个尾细桉无性系在国营雷州林业局的不同性状进行生长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尾细桉无性系不同性状在无性系间及地点间均达极显著差异,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年公顷生长量分别超过平均值和对照ZU6的分别有24个、24个、22个、22个和12、23、14、17个无性系;42个尾细桉单株蓄积和年公顷生长量均以唐家林场〉石岭林场〉北坡林场,对照ZU6无性系在3个地点上的生长结论与此相同;参试无性系不同性状重复力都较高,说明尾细桉无性系生长受很强的遗传控制,具有保持较高的杂交优势特性,无性系重复力在0.8288—0.9458之间,在12%入选率下,不同性状遗传增益可达13.00%~44.40%,入选无性系通过进一步试验加入到生产应用中,可改变区域造林无性系单一的被动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无性系 生长分析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细桉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奕清 王大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7-239,共3页
以尾细桉M 1的单芽茎段为外殖体进行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再生芽诱导的较好培养基为EU+BA 0.5+NAA 0.2.增殖较适宜的培养基为EU+BA 1.0+NAA 0.2,EU+BA 0.5+IBA 0.2,EU+BA 0.5+NAA 0.1+IBA 0.1,每个芽可产生5个芽.壮苗较适... 以尾细桉M 1的单芽茎段为外殖体进行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再生芽诱导的较好培养基为EU+BA 0.5+NAA 0.2.增殖较适宜的培养基为EU+BA 1.0+NAA 0.2,EU+BA 0.5+IBA 0.2,EU+BA 0.5+NAA 0.1+IBA 0.1,每个芽可产生5个芽.壮苗较适培养基为1/2MS附加AC 0.5%~1.0%,有效苗品质高.生根较适培养基为1/2 MS附加NAA 0.2或IBA 0.2,生根率95%以上.炼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Z对尾细桉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范春节 王象军 +3 位作者 裘珍飞 曾炳山 刘英 李湘阳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第9期37-40,45,共5页
以尾细桉9个无性系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叶片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TDZ对尾细桉的再生诱导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9个尾细桉无性系都获得了植株诱导再生,再生过程中不同的无性系呈现出不同的TDZ响应浓度,TDZ浓度在0.005~0.010 mg/... 以尾细桉9个无性系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叶片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TDZ对尾细桉的再生诱导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9个尾细桉无性系都获得了植株诱导再生,再生过程中不同的无性系呈现出不同的TDZ响应浓度,TDZ浓度在0.005~0.010 mg/L时获得较高的再生效率。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再生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无性系YL2获得了最高达69.2%的植株再生效率,且每个外植体平均芽数超过10个。TDZ浓度对YL2的再生起到显著性影响,0.050 mg/L时再生效率最高,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遗传转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叶片 植株再生 TD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细桉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适应性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仕尧 李光友 徐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8期5850-5854,共5页
对5年生42个尾细桉无性系(含对照)在国营雷州林业局的年均材积生长量进行适应性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无性系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向增益,正向增益在10.25%~38.48%之间;适应性评价出适应品种15个,其中唐家林场5个,北坡... 对5年生42个尾细桉无性系(含对照)在国营雷州林业局的年均材积生长量进行适应性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无性系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向增益,正向增益在10.25%~38.48%之间;适应性评价出适应品种15个,其中唐家林场5个,北坡林场4个,石岭林场6个;稳定性评价出高产稳定型无性系19个,高产不稳定型无性系5个,低产稳定型无性系7个及低产不稳定型无性系11个;3.01、LL244号无性系在好的立地上生长快,LH5和12246号在各类立地上均生长迅速,具较高生产力,生长稳定,评价结果对优良无性系选育及推广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无性系 适应性 稳定性 无性系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施肥措施对尾细桉的生长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慧 王志超 +1 位作者 刘国粹 陈少雄 《桉树科技》 2014年第4期32-37,共6页
采用同基肥条件下施用不同量追肥及同质量下NW和HY两种不同肥料的施肥措施,对处于该措施下的尾细桉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追肥量下,追肥量为2 500 g的F1000-1-HY处理效果最佳,胸径和树高均优于其他处理。建立追肥量与17个月生... 采用同基肥条件下施用不同量追肥及同质量下NW和HY两种不同肥料的施肥措施,对处于该措施下的尾细桉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追肥量下,追肥量为2 500 g的F1000-1-HY处理效果最佳,胸径和树高均优于其他处理。建立追肥量与17个月生和30个月生尾细桉的树高、胸径关系显示,树高均以线性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度分别达0.621 1和0.814 8;胸径均以二次函数拟合较好,拟合度分别达0.739 9和0.718 6。同质量的NW肥和HY肥处理下,HY肥优于NW肥,二者相对于对照组在17个月生和30个月生时,材积分别提高了140%、100%和157%、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追肥 材积增长率 拟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沛健 徐建民 +4 位作者 卢万鸿 潘松海 陈马兴 李孔生 尚秀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6-105,共10页
【目的】探讨雷州半岛地区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为尾细桉人工林科学种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9年生9个林龄的尾细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个标准样地调查林下植被,... 【目的】探讨雷州半岛地区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为尾细桉人工林科学种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9年生9个林龄的尾细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个标准样地调查林下植被,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尾细桉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种类30科59属63种,大青、白楸和银柴是灌木层最常见的树种,飞机草为草本层的优势种。除草本层Simpson指数外,不同林龄尾细桉林下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出现明显的波动性,林龄大于4 a时都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均显著(P<0.05)。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容重、有机质、全磷含量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结论】雷州半岛尾细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随林龄变化差异显著,土壤环境能显著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在生产经营中要做好整地、补充磷肥及抚育间伐等管理,保持良好的土壤性能,从而维持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促进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林龄 植物多样性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肥料处理对尾细桉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国华 李慧 +2 位作者 彭仕尧 刘国余 陈少雄 《桉树科技》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在总养分含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复混肥A(包括基肥、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B(包括基肥、追肥)、无机肥C 3种肥料处理对尾细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A的处理在苗木生长17个月的时候长势最好,与其他3种处理... 在总养分含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复混肥A(包括基肥、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B(包括基肥、追肥)、无机肥C 3种肥料处理对尾细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A的处理在苗木生长17个月的时候长势最好,与其他3种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生长30个月时,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A处理与B处理生长均较好,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是均与C处理差异显著。说明肥料和施肥方式会对尾细桉的生长有影响;添加有机质会提高桉树尾细桉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肥效试验 基肥 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琼地区尾细桉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沛健 卢万鸿 +3 位作者 徐建民 林志锋 陈马兴 李孔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目的]对雷琼地区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为雷琼地区尾细桉造林立地选择及生产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1~18年生的尾细桉人工林内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112块样地,调查样地内尾细桉的生... [目的]对雷琼地区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为雷琼地区尾细桉造林立地选择及生产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1~18年生的尾细桉人工林内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112块样地,调查样地内尾细桉的生长指标,记录立地因子,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建立尾细桉优势木高年均生长量与立地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尾细桉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及质量评价。[结果]海拔、坡度、土壤厚度、成土母岩、pH值、土壤质地、土壤密度7个立地因子与优势木高生长量拟合的复相关系数为0.712,达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质地、成土母岩和土壤密度是主要影响尾细桉优势木高生长的立地因子,依此将雷琼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划分归类为12个立地类型;根据适宜性和生产力情况对立地质量进行评价,分为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和劣产组4个等级,最适宜、较适宜和适宜等级总占比为91.89%,表明雷琼地区尾细桉种植基本合理;土壤pH值、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对尾细桉人工林生长影响显著。[结论]雷琼地区适宜尾细桉生长,营造尾细桉人工林时应选择酸性壤土、中低密度的立地,在造林及抚育管理中应及时补充磷肥和钾肥,可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对不适宜立地及时进行改种,提高造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地区 尾细桉人工林 立地类型 立地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尾细桉人工林对不同抚育营林模式的生长响应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马兴 李孔生 +6 位作者 陆海飞 何普林 李光友 徐其贤 李华强 欧生 戴寿祥 《桉树科技》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揭示不同抚育措施对尾细桉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为雷州半岛尾细桉纸浆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雷州林业局纪家林场尾细桉无性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5种抚育经营模式,连续2年对不同抚育措施集成模式样地进行观测,通过生长性状、投入产出的比较... 揭示不同抚育措施对尾细桉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为雷州半岛尾细桉纸浆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雷州林业局纪家林场尾细桉无性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5种抚育经营模式,连续2年对不同抚育措施集成模式样地进行观测,通过生长性状、投入产出的比较分析,获得不同模式下的生长及其营林效果。在5种抚育措施集成模式中单位面积蓄积和单位面积蓄积增量均以模式1>模式3>模式2>模式4>模式5,以模式1的中耕不施生物肥为最佳,单位面积蓄积增量比对照模式5提高34%~52%;两个年度单位面积蓄积的连年增长量排序不同,生物肥对第2年的增长影响更大,以模式2和3增长最大。5种模式下现时经济效益排序均以模式1>模式4>模式3>模式2>模式5,以模式1为最佳,比对照模式5提高25.72%~50.86%;模式1是具有推广潜力的营林模式,亦即保证常规抚育施肥的基础上,合理的土壤扰动最有利于林分生长。研究表明尽管施生物肥能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林木抗逆性,但受限于生物肥的价格,倘若生物肥市场价格合理的情况下,模式3和2仍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施肥 尾细桉无性系 雷州半岛 单位面积蓄积量 连年增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尾细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14
作者 钟裕强 周明 肖秋明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3期185-186,共2页
阐述了尾巨桉、尾细桉两杂交种无性系列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造林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无性系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较好,但抗风性能差,... 阐述了尾巨桉、尾细桉两杂交种无性系列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造林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无性系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较好,但抗风性能差,尾细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比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稍差,但抗风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无性系 林分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细桉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15
作者 郑德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5期171-172,共2页
通过选用黄心土、细河沙和细河砂+黄心土(1∶1)3种不同基质和用800、1 000、1 200 mg/L 3种不同浓度的IBA生根剂配制开展对尾细桉嫩枝扦插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尾细桉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浓度IBA生根... 通过选用黄心土、细河沙和细河砂+黄心土(1∶1)3种不同基质和用800、1 000、1 200 mg/L 3种不同浓度的IBA生根剂配制开展对尾细桉嫩枝扦插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尾细桉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浓度IBA生根剂对尾细桉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浓度试验中以1 000 mg/L浓度处理的插条成活率最高,基质和IBA生根剂浓度配制处理中则以黄心土作基质用1 000 mg/L IBA处理为较好的基质和生根剂组合,扦插平均成活率达9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扦插 成活率 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长过程的海南桉树纸浆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沛健 徐建民 +2 位作者 卢万鸿 林志锋 尚秀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92,共11页
【目的】研究海南不同龄组桉树纸浆林的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相关性,探索其在桉树生长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规律,旨在为桉树纸浆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个不同龄组尾细桉人工林的70... 【目的】研究海南不同龄组桉树纸浆林的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相关性,探索其在桉树生长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规律,旨在为桉树纸浆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个不同龄组尾细桉人工林的70个标准样地和分布其中的灌草样方进行调查取样,通过方差和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龄组的生长指标、土壤因子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结果】随着尾细桉的生长发育,林木及优势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中龄林和近熟林的增幅较大,不同龄组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标差异性显著。灌木植物丰富度指数整体呈增加趋势,草本植物整体呈减少趋势,除成熟林外,草本植物丰富度均多于灌木植物;Simpson和Shan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各指数基本上在近熟林阶段达到最高值。尾细桉林的优势木胸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最强,除全氮和全钾外,都达到显著水平;各生长指标与林下草本植物丰富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灌木、草本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容重、孔隙度、全钾、速效钾显著相关。【结论】土壤容重、土壤磷和钾的含量显著影响了尾细桉林木的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草本植物与林木生长竞争明显,经营中应注意磷肥和钾肥的施用,做好除草抚育,通过适当延长轮伐期,可维持桉树林生态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尾细桉 生长 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离体快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祁芳斌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年第1期15-17,共3页
以细尾桉为试材进行离体快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二步消毒法,0.1%升汞能有效控制褐变,提高芽苗成活率;芽苗增殖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0.5 mg.L-1BA+0.2 mg.L-1NAA;生根较适宜的培养基为1/2 MS+0.2 mg.L-1NAA,生根率达96%以上。
关键词 离体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POD基因克隆与焦枯病菌胁迫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丽贞 杨婕 +2 位作者 叶小真 陈慧洁 李慧敏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2-396,共5页
植物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的抗逆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对焦枯病菌高抗品系尾细桉为材料,克隆得到一个POD基因序列,并命名为Eu POD,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验该基因在尾细桉叶... 植物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的抗逆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对焦枯病菌高抗品系尾细桉为材料,克隆得到一个POD基因序列,并命名为Eu POD,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验该基因在尾细桉叶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长999 bp,其编码蛋白由332个氨基酸组成;基于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uPOD在进化上与蓖麻、可可、苹果的同源基因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达到了75%,与拟南芥的相似性达到65%,与水稻的相似性较低,只有48%。Eu POD在桉树焦枯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所受诱导表达量不同,在12 h的表达量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焦枯病菌 过氧化物酶 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