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1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地形触发的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下游降水的典型个例
2
作者 杨如意 张元春 +2 位作者 孙建华 慕建利 于廷照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7-784,共18页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6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典型二级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影响下游对流系统个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本次过程导致长江中游至江淮流域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的强...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6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典型二级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影响下游对流系统个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本次过程导致长江中游至江淮流域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清楚地再现了二级地形对流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发展影响下游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此次对流发展过程主要经历形成、移出、合并和减弱阶段。在形成阶段,由于西南低涡东北的气旋式扰动,二级地形MCS于夜间在西部山地地区形成,至次日凌晨东移到二级地形东部边界并且增强发展。发展加强后的二级地形MCS逐渐移出地形之后下游已有零散对流(高原东部对流东移至二级地形东部所致)在午后逐渐组织起来,受到夜间增强的低空急流影响,与二级地形东移对流合并发展。合并后的MCS东移并发展,推动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低层辐合增强,对流层低层诱发中尺度涡旋,涡旋和对流共同发展,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地形 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 影响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地区暴雨日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形态演变及地形的可能影响
3
作者 郑丽娜 俞小鼎 +2 位作者 孙骞 蔚立存 李传浩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为了研究泰山地区暴雨日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组织形态与演变,以及地形对它们的可能影响,利用2020—2022年5—10月山东新一代天气雷达拼图、卫星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泰山地区暴雨日中导致暴雨的MCS的类型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泰山地区暴雨日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组织形态与演变,以及地形对它们的可能影响,利用2020—2022年5—10月山东新一代天气雷达拼图、卫星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泰山地区暴雨日中导致暴雨的MCS的类型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泰山地区的MCS可划分为6种雷达回波形态:非线状回波(NL)、镶嵌在层状云内的对流带(EL1)、镶嵌在层状云内的多条对流带(EL2)、层状云位于后侧的对流带(TS)、尾流线状对流带(TL)以及平行层云降水对流带(PS)。其中有4类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类似,EL2类与TL类属于泰山地区新统计出的MCS。在卫星云图上,这6类MCS常表现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或长条状,最高云顶亮温在−50℃以下,不易区分MCS的形态细节,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可弥补这一缺陷。据分析,NL类、EL1类和EL2类是影响泰山地区的主要类型,占总样本数的86%,其中EL1类最多。EL1类,包括已有研究成果中的镶嵌回波带(EL类)与无层状云的线状回波(NS类),生成源地在邢台至德州、聊城一带,多向东南方向移动;次多的为NL类,该类回波在泰山地区生成,强回波分散、少动;处第三位的是EL2类回波,该回波的源地在开封至菏泽之间,生成后多向东北方向移动。除EL2类与PS类外,其余的回波形态出现频次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表现为午后与夜间两个高峰期。泰山地形会对大多数降雨回波的强度、形态、移速与移向等产生影响,尤其是在TS类的形成、NL类演变成EL1类、EL1类演变成EL2类或NL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仅有12%的MCS回波形态不发生大的改变,其余的样本每隔1.5—3 h形态就演变一次。相较而言,NL类不仅是造成泰山地区暴雨的主要形态之一,很多情况下还是其他MCS回波演变过程中的中间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地区 暴雨日 尺度对流系统 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2年暖季四川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
4
作者 陈孟佳 李国平 李山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重点关注了4类MCS(即MCC、PECS、MβCCS和MβECS)的时空分布、活动特征及其对局部降水(夜间/白天)的贡献,并探讨了有利于MCS生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主要结论如下:β中尺度圆形的对流系统在该地区暖季最为常见。MCS分布较为分散,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是对流活动的活跃区,其中南部对流的夜发性显著。MCS的生成在7月最多,5月最少,而6月的对流发展最为旺盛。α中尺度圆形和β中尺度带状的MCS在成熟时具有更大的平均面积、更低的最低云顶温度和更长的生命史。4类MCS表现出发展慢、消亡快的特征,生成的峰值时段集中在午后17:00(北京时间,下同)至18:00。与MCS有关的降水占总降水量的25%以上,对夜间降水的贡献明显高于日间;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和反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中低空浅槽、正相对涡度带和气旋性切变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为MCS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尺度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降水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的北京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微物理特征
5
作者 李双旭 陈羿辰 +3 位作者 高婕 任阳泽 王震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发展到成熟再到消散阶段,组合反射率大于40dBZ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和雪,冰晶的比例较低,组合反射率在20~40dBZ之间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雪和冰晶,这两个区域内霰的比例均随时间逐渐减少,雪和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组合反射率小于20dBZ的区域霰的比例非常低,主要水成物是雪和冰晶,雪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2)本次MCS中,20~40dBZ回波区域的面积对降水面积起主导作用。3)在对流刚发生时,卫星亮温观测对降水有较好的监测作用。应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MCS微物理特征有利于理解系统发生的微物理过程,可为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雷达 尺度对流系统(MCS) 冰相水成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京、冀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回波演变特征与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6
作者 张馨木 刘淇淇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140-142,共3页
2022年8月4日京、冀地区发生了一次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共同影响背景下形成的多类型强对流天气,干冷入侵... 2022年8月4日京、冀地区发生了一次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共同影响背景下形成的多类型强对流天气,干冷入侵、强垂直风切变、低层干绝热及良好的物理指数为此次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风暴前沿出流边界(阵风锋),与露点锋、辐合线共同触发对流,前期以带状回波为主,有明显回波悬垂和中层径向辐合,后期断裂,单体加强;风暴低层入流和冷池密度流共同作用,上升运动和冷池与风暴发展形成正反馈机制;强垂直风切变是此次对流系统组织化并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暴前侧出流阵风造成了此次灾害性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尺度对流系统 回波演变特征 带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姝 易笑园 +2 位作者 熊明明 孙密娜 林晓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4,共14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副高控制下,处于高温、高湿气团中,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分别是太行山迎风坡上西南—东北向、华北平原地区保定一带南北向、保定至霸州附近西南—东北向和以雄安新区为中心东西向原地生消的准静止MCS-Ⅰ、MCS-Ⅱ、MCS-Ⅲ和MCS-Ⅳ,均属于β中尺度。在相似的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有较大差异,太行山迎风坡上的MCS-Ⅰ是由近地层偏东暖湿气流在迎风坡与山风形成的辐合抬升触发;由辐射差异和前期强降水形成的局地冷池受MCS-Ⅰ影响再次加强后,其出流与环境风形成的两条地面辐合线分别触发了MCS-Ⅱ和MCS-Ⅲ,并组织对流沿辐合线呈带状发展;而超低空偏东风增强叠加冷池出流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促使沿山暖湿气团进一步抬升,使得原本消亡的MCS-Ⅰ再次重建。MCS-Ⅳ发展最旺盛、持续时间最长,是大暴雨中心的直接制造者,一方面MCS-Ⅱ与MCS-Ⅲ、MCS-Ⅰ与MCS-Ⅳ的两次合并过程,是MCS-Ⅳ增强、持久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边界层偏东风急流为MCS-Ⅳ的发展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有利条件,同时推动其左前方中尺度涡旋的发展,导致MCS-Ⅳ所在地的气旋性涡度大大增加,加强了以急流轴为中心的垂直次级环流发展,造成MCS-Ⅳ的发展维持,形成华北平原地区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东西向大暴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单体合并 冷池 地面辐合线 尺度边界层急流 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6·14”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萌 杨莲梅 +1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0-1712,共13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频发且影响巨大,由于对其的观测和研究相对匮乏,使得该区域暴雨监测和预报难度大。理解其发生机理和关键影响系统是提高其监测预报的有效途径,对该区域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资料、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风云卫星资料(FY-2H)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14—17日昆仑山北坡一次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暴雨站数多、累积降水量大、局地性强并且极端性强,在和田地区出现3个极端暴雨中心,分别发生了短时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其中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最大小时雨强达29.4 mm;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达3 d,小时雨强小于5 mm。本次极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是双体型南亚高压在对流层高层维持,中亚低涡形成发展。在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下,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促进大气垂直运动发展,500 hPa偏南气流、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偏东气流相互配合为暴雨提供有利动力配置。(2)对流层中层以西南路径和西南+南方路径水汽输送为主,低层主要以低空偏东急流携带水汽输送为主,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形成耦合,促进本次极端暴雨的发展加强。极端暴雨发生前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使得暴雨区大气可降水量(PWV)在降水前出现显著增湿聚集过程,PWV达30 mm。(3)列车效应型+合并加强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在暴雨站点上空生成发展并移过,是触发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站点位于对流云团黑体亮温(TBB)梯度最大处。中-β和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维持以及涡旋状中尺度对流云带的持续覆盖,是导致暴雨站点发生连续性降水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亚低涡 水汽输送 尺度对流系统 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湿位涡分析 被引量:113
9
作者 蒙伟光 王安宇 +2 位作者 李江南 冯瑞权 侯尔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41,共12页
利用MM5模式对发生在 1 998年 5月 2 3~ 2 4日华南暴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 ,简称MCS)模拟的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和MCS发生... 利用MM5模式对发生在 1 998年 5月 2 3~ 2 4日华南暴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 ,简称MCS)模拟的模式输出资料 ,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和MCS发生在倾斜湿等熵面具有弱对流稳定性的下陷区 ,沿湿等熵面下滑的冷空气与倾斜上升并具有较强对流有效位能的暖湿空气在下陷区会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对流稳定性减小的过程 ,导致暴雨和MCS发生发展区域有气旋性的涡旋发展。对流发展区域的上空满足条件对称不稳定发生的条件 ,MCS中上升气流呈倾斜状态。由于湿等熵面倾斜 ,在暴雨和MCS的发展过程中 ,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度的增大也有利于涡旋的发展 ,使暴雨和MCS得以维持。最后 ,给出了华南地区湿等熵面上暴雨和MCS发生发展的一个物理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分析 湿位涡 对称不稳定 尺度对流系统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中国暴雨试验期间一次低涡切变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被引量:75
10
作者 孙建华 张小玲 +3 位作者 齐琳琳 张高英 赵思雄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5-691,共17页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 ,对 2 0 0 2年 6月 2 2~ 2 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 ,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 ,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 ,对 2 0 0 2年 6月 2 2~ 2 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 ,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 ,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心的强迫和潜热释放产生了气旋 ,低层的暖平流可能是低涡东移发展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显示低涡东部的对流系统发生在气旋东部的暖切变上 ,西部对流系统发生在冷切变附近。在低涡的南部偏南风与偏北风之间形成辐合线 ,辐合线上有低层偏东风与高层偏西风的垂直切变 ,对流沿辐合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对流带。对流系统发展强盛时除了低层的强辐合外 ,高层较深厚的强辐散是其维持的重要原因 ,当系统倾斜时表明开始减弱。试验加密资料分析也表明 :降雨发生前有明显的增湿过程 ,而降雨开始后 ,整层可降雨量迅速减少 ;对流系统南侧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向对流区输送了大量水汽 ;气旋东移后 ,西北风 (冷空气 )的侵入使降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6月20~24日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分析 被引量:55
11
作者 孙建华 张小玲 +3 位作者 齐琳琳 张高英 赵思雄 陶诗言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3-438,共16页
利用“973”中国暴雨试验获得的加密观测资料 ,首先对 2 0 0 2年 6月 2 0~ 2 4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 ,有 7个尺度较大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雨。然后针对... 利用“973”中国暴雨试验获得的加密观测资料 ,首先对 2 0 0 2年 6月 2 0~ 2 4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进行了分析 ,有 7个尺度较大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造成了大范围的强降雨。然后针对安徽南部发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MCS生成于切变线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 ,其源地是大别山区和大别山与九华山之间的长江河谷地带 ;低层西南风的水汽输送是安徽南部对流不稳定和对流有效位能积聚的主要原因 ;在降雨发生前整层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开始降雨后则逐渐减小。雷达探测的回波显示α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有 β和γ中尺度系统的活动 ,β和γ中尺度系统与整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不一致 ;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带状回波有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 ,对流带随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移动 ,对流带中的对流单体沿辐合带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尺度对流系统 MCS 暴雨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回波拼图资料的风暴单体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及预报技术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吉 刘黎平 +2 位作者 李国平 王改利 何会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7-1355,共9页
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域雷达组网三维数字产品作为数据输入,在雷达基数据的SCIT(The Stro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算法基础上,完成了三维格点风暴单体识别、追踪和预报,用Davis发展的客观诊断评... 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域雷达组网三维数字产品作为数据输入,在雷达基数据的SCIT(The Stro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算法基础上,完成了三维格点风暴单体识别、追踪和预报,用Davis发展的客观诊断评估方法识别雷达拼图资料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实现了雷达数据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和预报,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多个强天气过程进行风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及预报。在单雷达区域内用原SCIT和修改后的SCIT算法做了风暴单体定量识别检验。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SCIT算法能够实现三维风暴的自动识别、跟踪和预报,在单雷达区域内与原算法识别风暴数量大体相当,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方法能够实现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识别,并完成跟踪和预报;(2)SCIT算法预报误差较小,中尺度对流系统算法预报误差相对较大,它们的预报误差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尺度对流系统 识别 追踪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年中国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 被引量:65
13
作者 陶祖钰 王洪庆 +1 位作者 王旭 马禹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1995年6~8月中国及其沿海共发生了102个中-α尺度的对流系统(MαCS)。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下3个地区:华南西部,四川盆地附近和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中还给出了6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MαCS个例,用以展示中国Mα... 1995年6~8月中国及其沿海共发生了102个中-α尺度的对流系统(MαCS)。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下3个地区:华南西部,四川盆地附近和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中还给出了6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MαCS个例,用以展示中国MαCS在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云顶黑体温度分布上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多样性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被引量:23
14
作者 蒙伟光 王安宇 +2 位作者 李江南 冯瑞权 梁嘉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7,共5页
通过对卫星云图观测到的MCS云团生消过程和实测降水资料的分析 ,发现 1998年 5月 2 3 - 2 4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多个相继生消的MCS造成的。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其中两个主要MCS的发生发展。对模拟结果进行... 通过对卫星云图观测到的MCS云团生消过程和实测降水资料的分析 ,发现 1998年 5月 2 3 - 2 4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多个相继生消的MCS造成的。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其中两个主要MCS的发生发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MCS的发生发展是冷暖空气交汇的结果 ,MCS生成于暖空气而消亡于冷空气中。两个MCS的上升运动都非常强 ,最大辐散位于 40 0hPa左右 ,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气旋性的涡柱 ,右侧低层有中尺度的低空急流 ,高空有强的西南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尺度对流系统(MCS) 尺度低空急流(mLLJ)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10
15
作者 张晓美 蒙伟光 +1 位作者 张艳霞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形成于地面低压倒槽及西南低空急流的左侧,暴雨区斜压特征不明显,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2)暴雨至少与三个连续生消的Mβcss的活动直接相关,不同暴雨落区中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与相应Mβcss发展强盛期对应关系良好;(3)Mβcss的发展演变表现为后向次第发展的形式,与华南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前向次第发展类型不同,即新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原Mβcss的后部形成;(4)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850hPa西南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区,高层200hPa有明显辐散气流。但与典型华南前汛期暴雨区上空对应为南亚高压东侧向外辐散的类型不同,本次暖区暴雨位于入海南亚高压西侧的偏东和偏南气流的辐散区下方。(5)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暖湿空气,有利于中低层高不稳定能量存储区形成,相应的暖空气平流对对流系统的形成可能有更直接的作用。从地面中尺度流场出发,对这些暖区暴雨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触发机制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分析 暖区暴雨 华南暴雨 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被引量:61
16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1 位作者 戴光丰 闫敬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1-530,共10页
应用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2004年5月13~14日发生在华南西部沿海的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发现:MCS开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中,强盛时其水平范围达中α尺度,生命史近10个小时。在MC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应用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2004年5月13~14日发生在华南西部沿海的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发现:MCS开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中,强盛时其水平范围达中α尺度,生命史近10个小时。在MC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低层的涡旋环流不明显,但其上空对流层中层500 hPa上有流场的扰动与之对应。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沿海地形引起的辐合在对流的启动中有重要的影响,而对流发展起来后,由于凝结加热的作用,中层的扰动得到加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涡度的增大,气旋性环流在5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并在MCS东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MCS在有利地形触发作用下发生,并通过对流层中层扰动组织发展的过程,有别于华南其它一些暴雨过程常伴有低层涡旋系统向上发展的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还对中层扰动的增强过程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层扰动对MCS组织发展影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辐合 中层扰动 尺度对流系统(MC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对华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蒙伟光 李江南 +3 位作者 王安宇 冯瑞权 古志明 闫敬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8-376,共9页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凝结加热在MCS涡旋的形成期最为重要,在涡旋形成之后,影响相对减弱。(3)凝结加热通过对MCS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MCS环境场中尺度低空急流、高层辐散等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形成。(4)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对MCS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暴雨MCS发生前期,地表非绝热过程造成气压下降,导致华南南部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加大,辐合加强,从而使低层的湿度增大,气层变得更加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加热 地表通量 尺度对流系统(MCS)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赵宇 崔晓鹏 高守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5-962,共1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7月22~24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海棠"台风减弱的低压倒槽内发生发展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7月22~24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海棠"台风减弱的低压倒槽内发生发展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首先在对流层中层形成中尺度低涡,然后向低层发展。水汽辐合中心主要集中在边界层附近,偏东风入流将水汽向暴雨区集中,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将水汽向中高层输送;虽然边界层的水汽辐合对降水的形成很重要,但降水量的大小取决于整层水汽通量辐合的大小。在暴雨发展过程中高层明显有干冷空气侵入,干侵入存在于600~300 hPa之间,且在高层超前于低层。干冷空气侵入有利于位势不稳定的增强,促进了对流运动的发展和中尺度低涡的形成,继而引起降水增幅。由于华北地形夜间边界层降温等局地热力作用诱生出中尺度边界层急流,降水及干侵入等因素使边界层急流加强,相应的在高空出流处产生高层风速大值区,急流和暴雨之间通过次级环流存在着正反馈的相互作用。边界层急流、低空急流和高空风速大值区三者的上下耦合是此次强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尺度对流系统 水汽 干冷侵入 边界层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演变特征 被引量:64
19
作者 冯桂力 郄秀书 周筠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8,共9页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典型的MCS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展的最初阶段全为负地闪;在MCS的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在10次/min以上,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在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急剧下...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典型的MCS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展的最初阶段全为负地闪;在MCS的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在10次/min以上,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在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急剧下降,同时正地闪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负地闪。地闪基本出现在<-50℃的云区和前部大的温度梯度区内,集中发生于<-60℃的云区。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 dBz),其持续时间和强对流的维持时间几乎相当,说明负地闪可以很好地指示或有助于识别强对流区;密集的正地闪也与强回波区相对应,而稀疏的正地闪则多发生在系统后部的稳定性降水或云砧部位。同时,在MCS成熟阶段出现高正地闪频数的瞬间突增有可能对应着地面强天气的发生,在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中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对流系统 负地闪 回波强度 云顶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的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3 位作者 袁金南 李春晖 梁巧倩 吴乃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8-525,共18页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槽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于弱斜压性环境中,大多在槽东西两端涡度中心区发展最强。南侧盛行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了对流发展的"可维持性"条件,是对流得以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诊断表明,季风槽气旋性涡度生成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辐合引起。位涡分离反演结果证实,季风槽气旋性环流增强主要由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相关的扰动位涡造成,并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加热峰值高度升高而向上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动力响应的结果。在季风槽东西两端,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烈且持续,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引起的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最为明显。其结果可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西南一侧向北非地转风发展,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增强西风,维持低空急流的发展,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条件。这些都说明季风槽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持续暴雨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持续暴雨 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凝结潜热加热 动力学响应 位涡分离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