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视域下新就业形态对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巧慧 谢瑞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数字经济促进了新就业形态与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新就业岗位与新产业链条的生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课题组在全国12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被试人员所处学习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就读高校类别... 数字经济促进了新就业形态与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新就业岗位与新产业链条的生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职业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课题组在全国12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被试人员所处学习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就读高校类别、所学学科(专业)、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等作为择业认知状态的考察维度,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视域下青年学生对新就业形态的接受度;同时,以当下新就业形态的隐患问题作为择业价值取向的考察维度,以新就业形态的来源途径作为择业实现途径的考察维度,旨在探寻影响青年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潜在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建议高校从提升青年学生对新就业形态价值理念的认知、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支持体系供给侧改革、加强青年学生数字技能的实践与应用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就业形态,提升数字技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就业形态 青年学生 职业选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城市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兆萍 王沁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7,共16页
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 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国民时间账户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下城市劳动力群体长时间工作具有普遍性,工作时间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均与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而技能多元化会弱化工作绝对时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倒U型关系,其中低收入、单职业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绝对时长相关度较高,高收入、多职业劳动力群体则重视工作与恢复的协调,其主观幸福感易受工作相对时长影响;耗竭型、低维持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突破型、补充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多技能、多职业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多技能劳动力适度工作流动会更幸福,而单一工作时间高占比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基于工作时间配置的生活方式也应纳入主观幸福感研究范式和内容体系的考量中,通过多措并举治理长时间工作问题和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竞争优势以改善人们幸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工作时间配置 主观幸福感 U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构建的中国方案 被引量:1
3
作者 战东升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0,共12页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人格从属性趋于弱化,大量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而被排除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其面临着日益上升的职业伤害风险却长期缺乏制度保障。为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启动...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人格从属性趋于弱化,大量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因无法认定劳动关系而被排除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其面临着日益上升的职业伤害风险却长期缺乏制度保障。为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启动试点实践,学术界亦展开广泛研究。纵观各地试点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面临保障模式不统一、未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进行分类保护以及具体规则设计不健全等挑战。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国情,我国可通过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纳入工伤保险体系,根据有无经济从属性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进行分类保护,进而从保障对象、参保方式、工伤认定以及工伤待遇等层面进行具体规则构建,切实回应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伤害保障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职业伤害保障 工伤保险 经济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公益诉讼视角下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4
作者 艾琳 呼延家忆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3,共10页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不断变革,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在缺乏明确法律规制的前提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着法律关系性质不确定、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难运行等问题,我国传统的私益诉讼救济、社会救济、...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不断变革,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在缺乏明确法律规制的前提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着法律关系性质不确定、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难运行等问题,我国传统的私益诉讼救济、社会救济、行政救济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之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适用检察公益诉讼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契合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与拓展履职范围的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检察机关应进一步明确界定公益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以公益诉讼为切入点,以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为纽带,协同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实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多层次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劳动者权益 检察公益诉讼 法律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的法治进路
5
作者 袁文全 毛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200,共13页
新业态用工属于新兴用工方式,伴随平台经济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是数字经济时代法治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保险权益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重要方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保... 新业态用工属于新兴用工方式,伴随平台经济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是数字经济时代法治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保险权益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重要方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应遵循从属性理论的分析逻辑,克服公平失灵问题,最终实现对从业人员的社会保护。实践中从业人员参保积极性不高、用工单位承担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责任范围不明的问题突出,主要是由调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不完备、现行法制将社会保险权益与劳动关系捆绑所致。基于对用工单位的从属性强弱程度不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与维护应分层分类施策,并注重公平性和充分性。公平性是指用工单位和从业人员依法共同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同时由用工单位对低频接单员工和业余接单员工承担部分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充分性是指由强制性社会保险和自愿性商业保险共同提供保障,后者发挥补充作用。一般性、普遍性需求由强制性社会保险提供保护,个性化、多样性需求则应通过自愿性商业保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平台用工 社会保险权益 不完全劳动关系 职业伤害保障 劳务外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中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夏江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催生了新就业形态,人工智能在新就业形态中广泛运用于智能调度、智能管理、智能语音交互、智能客服、智能物流和虚拟直播等领域。人工智能在为新就业形态赋能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挑战。人工智能对新就...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催生了新就业形态,人工智能在新就业形态中广泛运用于智能调度、智能管理、智能语音交互、智能客服、智能物流和虚拟直播等领域。人工智能在为新就业形态赋能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挑战。人工智能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算法控制,对劳动者、消费者等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及其他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侵害,以及人工智能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竞争等难题亟需法律作出回应。基于此,在宏观层面,新就业形态中人工智能治理需遵循多项基本原则、平衡多方主体的利益、形成多元规范合力;在微观层面,结合立法论与解释论的工作,通过算法规制、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的厘清、法律保障人工智能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等,相应的具体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通过宏观与微观措施的合力,共同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新就业形态的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人工智能 法律规制 劳动者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的国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庆 《社会保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近年来,平台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问题被很多国家关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是推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变革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来科学认定平台劳动身份,扩容失业保险制度以覆盖更多的非正规就业人... 近年来,平台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问题被很多国家关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是推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变革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来科学认定平台劳动身份,扩容失业保险制度以覆盖更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创新机制设计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适应于平台劳动者特点,这些都是国外维护平台劳动者基本权益、推动平台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做出的重要探索。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应当遵循的规制路径是:明确劳动关系确立标准,确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失业保险的权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夯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制度基础;分行业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失业保险专项规制;健全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层次的失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平台劳动者 失业保险 国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美瑶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期25-27,共3页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这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稳定并促进就业依然是政府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力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这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稳定并促进就业依然是政府政策的核心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力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就业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新就业形态作为一种灵活且具有较大容量的就业形式,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发挥着“缓冲带”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为城市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该文探讨了新就业形态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发展策略,以提高新就业形态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形态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
9
作者 李美瑶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4期21-23,共3页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经历了全面升级,推动着农业产业向数字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这...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经历了全面升级,推动着农业产业向数字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这一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凭借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日益成为我国乡村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就业形式。该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优化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形态 数字经济 发展现状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建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41,共4页
灵活就业规模的扩大,既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因素驱动下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反映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偏好的变化。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劳动关系边界不清晰不明确、工资保障覆盖不够全面以及社会保... 灵活就业规模的扩大,既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因素驱动下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反映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偏好的变化。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劳动关系边界不清晰不明确、工资保障覆盖不够全面以及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待遇享受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和准劳动关系的边界、加强工资保障、加强社会保险权益保障以及发挥各级工会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就业 就业形态 高质量充分就业 劳动者权益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劳”问题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晖 胡燕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4,共5页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了大量蕴含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就业形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时间的灵活性与工资薪酬的计件式等特征,引发了该群体的普遍“过劳”问题。劳动者长期“过劳”,...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了大量蕴含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就业形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时间的灵活性与工资薪酬的计件式等特征,引发了该群体的普遍“过劳”问题。劳动者长期“过劳”,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同时折射出我国在劳动法治领域的不足。我国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过劳”问题规制上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缺失、劳动基准的不明、劳动保障与劳动救济的边缘化,导致了对“过劳”问题规制的现实困境。应当从完善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标准体系、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回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过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劳动者“过劳” 劳动者劳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养老保险的团体型参缴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汤闳淼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41,共14页
在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的二元参缴机制中,针对“非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而言,适用单位型参缴机制难以界定参缴义务主体,适用个人型参缴机制存在个人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德国类雇员经济从属性特质推演出“经济依赖标准”及... 在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的二元参缴机制中,针对“非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而言,适用单位型参缴机制难以界定参缴义务主体,适用个人型参缴机制存在个人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德国类雇员经济从属性特质推演出“经济依赖标准”及其“社会保护必要性”的理论,作为拟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构成团体型风险共同体的法理依据,以及日本厚生年金保险法上被保险人资格的独立判断标准,推演出适格用工主体作为风险共同体参缴义务人的正当性基础,为确立平台企业在团体型风险共同体中的法律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强制参缴的目的保障功能,应坚持行政确认说作为团体型参缴机制中参缴行为的效力规则的学理基础。在规范层面,应以团体型参缴义务为核心,将符合条件的组织型平台设定为参缴义务人,制定更具弹性的缴费和履行规则。通过明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确认职权,以及工会监督缴费义务的职能,来强化参缴行为效力的保障措施。通过增加强制准入后的补缴规定和明确平台企业的拒缴责任,促进团体型参缴强制准入目的的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不完全劳动关系 养老保险 参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法适用新就业形态多阶证成之反思 被引量:5
13
作者 闫冬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4,共14页
多阶递进式的三段论证成是解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在从属性方面的特征论证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存在劳动关系,随后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整体适用于新就业形态;最后再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适用于... 多阶递进式的三段论证成是解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在从属性方面的特征论证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存在劳动关系,随后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整体适用于新就业形态;最后再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适用于新就业形态的具体场景。然而,在看似严密的论证逻辑中,多阶论证逐步打磨掉了具体新就业形态与具体劳动法制度各自的特征性棱角,凭借对抽象概念进行比对得出理论上的适用关系,却无法提升二者之间适用的耦合度。为了更恰当地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应减少劳动保护规则适用的论证层次,将劳动法具体制度的法益特点与新就业形态在具体场景下的从属性特征进行直接呼应,通过单阶证成解决具体制度对具体场景的适用妥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 就业形态 三段论 多阶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测度研究——基于某市住户端调查及平台端大数据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成刚 王含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8,共14页
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 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以W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数据,对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和就业规模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在未修正前,2023年上半年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达61.42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4.97%;使用职业伤害保障等数据修正后,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为100.38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8.13%。2019—2023年上半年,W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不断波动。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出现快速下降。2023年开始,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又重新开始上升。具体类别中,用车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网络直播、中介服务等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上升;而金融服务,商品交易,承接生产订单,知识、技能、娱乐、广告等线上服务新就业形态类别比例下降。本研究构建的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相结合的测度方法避免了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的低估和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劳动力调查制度 就业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如何破局劳动者工伤保险不完全覆盖困境——基于众包骑手群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亮 李宏勇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2,共14页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参保覆盖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职业伤害风险较高且从属性偏弱的众包骑手群体为对象,从工伤保险覆盖的供需主体利益均衡视角,构建即时配送平台、众包骑手与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众...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参保覆盖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职业伤害风险较高且从属性偏弱的众包骑手群体为对象,从工伤保险覆盖的供需主体利益均衡视角,构建即时配送平台、众包骑手与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众包骑手工伤保险不完全覆盖困境生成的内在机理,推进众包骑手形成参保覆盖的具体措施。利用MATLAB仿真验证博弈分析的相关结果。研究发现:骑手遭受职业伤害的概率会影响骑手对商业保险经济补偿与平台对骑手赔偿的期望收益判断,从而影响骑手的参保策略选择;骑手参保下的订单量与单价下降损失高于商业保险资金成本,商业保险经济补偿低于平台对骑手赔偿是造成骑手工伤保险不完全覆盖困境的直接原因;政府是推动骑手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的关键主体,通过降低骑手参保下的损失与平台工伤保险缴纳费率,提高对平台“漏保”行为的处罚与平台对骑手赔偿等措施,能够加快推进骑手工伤保险的参保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工伤保险 众包骑手 演化博弈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新就业形态中休息权的实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艾琳 于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131,共6页
休息权内涵的新阐释应以休息的内涵和休息行为的正当性为切入点。休息权基础要素研究分为“休息”要素和“权利”要素。对休息要素的研究应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从“劳动者是否加班”和“劳动者是否自愿”两方面阐释“休息”要... 休息权内涵的新阐释应以休息的内涵和休息行为的正当性为切入点。休息权基础要素研究分为“休息”要素和“权利”要素。对休息要素的研究应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从“劳动者是否加班”和“劳动者是否自愿”两方面阐释“休息”要素,并探究新就业形态下劳动的异化本质。对权利要素的研究应关注休息首先成为一项道德权利、进而成为一项法定权利的过程。新就业形态下休息权实现的救济途径应从休息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出发,对《宪法》第43条中的“劳动者”进行扩大解释。然后以休息权的请求权权能为基础论证休息权实现的公力救济途径。最后借助民事自助行为概念的引入进行休息权实现中私力救济范围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休息权 异化劳动理论 权利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广东农村劳动力参与新就业形态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辛夷 李建春 +1 位作者 刘春朝 苑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5,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质量仍面临诸多“短板”,如职业保障不足、就业脆弱性突出、社会认同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在乡村振兴中吸纳就业的作用,需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政校企社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共同体,创新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方式和内容,开展数字化职业培训精准帮扶行动,营造更加优良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环境等,促进新形态就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就业形态 农村劳动力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斐然 张继艳 +4 位作者 李卓 尹书山 杨映锴 王延涛 罗雅楠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2-1028,共7页
目的探究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0名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社会阶层认同以及其他控制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 目的探究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0名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社会阶层认同以及其他控制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劳动密集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本地阶层认同,家乡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103和0.125(P<0.001)。男性从业者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强于女性,回归系数为0.250(P<0.01)。相比于男性,社会阶层认同对女性幸福感影响更大。性别与本地阶层认同的交互项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系数为-0.103(P<0.05),性别与家乡阶层认同的交互项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系数为-0.206(P<0.001)。结论社会阶层认同自评分数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政策制定与执行需要考虑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心理状态,尤其需要关注增强女性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主观幸福感 阶层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定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55,共4页
当前我国饲料产业正处在行业转型关键阶段,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受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高位运行影响,毕业生面临的传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已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主动选择。新就业形态下,高校必须瞄准饲料产业的市... 当前我国饲料产业正处在行业转型关键阶段,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受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高位运行影响,毕业生面临的传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已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主动选择。新就业形态下,高校必须瞄准饲料产业的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本文探讨了在新就业形态下,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梳理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供支持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动物营养与饲料 就业创业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7
20
作者 姜鹏飞 姜良杰 +1 位作者 曹敏 唐少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34-440,共7页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梳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趋势、潜在的"机会窗口"以及相关文件的政策含义,系统阐释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从业者面临的灵活雇佣背后的权益保障困境、"技能需求—技能形成"冲突中的职业发展风险以及技术控制下的"工作自主性悖论",进而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平台的规范化治理、劳动者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提升从业者工作频繁变动中的社会保障性、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性和平台环境的规范性,为政府制定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形态 就业质量 就业特征 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 突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