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3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与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差异成分筛选及其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
作者 邢诒彰 王洁 +3 位作者 王辉 庄辉发 徐飞 赵青云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0-36,共7页
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是引起植物连作生物障碍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研究新植健康及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组成特征,共检测到83种代谢产物,包括脂肪酸、糖、氨基酸、酚酸、醇、胺、酯、... 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是引起植物连作生物障碍的重要驱动因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TOF-MS)研究新植健康及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组成特征,共检测到83种代谢产物,包括脂肪酸、糖、氨基酸、酚酸、醇、胺、酯、苷、吡啶、嘧啶、醛、尿素等;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新植健康及连作发病香草兰根系分泌物分别聚集在一起,可明显区分开来;运用OPLS-DA、模型的变量进行重要性因子和方差分析发现,尿素、乳糖、甘油二酯、柠檬酸、D-甘油-1-磷酸、4-羟基丁酸钠是差异代谢物,新植健康香草兰根系乳糖相对含量显著低于连作发病香草兰,而其他5种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连作发病香草兰。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均对香草兰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p.vanillae)具有抑制作用,而添加200 mmol/L的乳糖对尖孢镰刀菌生长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根系分泌物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Sid1基因敲除及功能分析
2
作者 高芳 侯占铭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通过克隆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Sid1基因,确定该基因在镰刀菌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蛋白定位。通过与尖孢镰刀菌近缘菌同源比对,克隆得到FolSid1的基因序列,基于同源重组原理,使用Split Marker法构建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的基因缺失盒... 通过克隆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Sid1基因,确定该基因在镰刀菌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蛋白定位。通过与尖孢镰刀菌近缘菌同源比对,克隆得到FolSid1的基因序列,基于同源重组原理,使用Split Marker法构建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的基因缺失盒,通过PEG介导法转入野生型原生质体中,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olSid1),对突变菌株做表型鉴定和致病力分析,分析该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中的功能。构建含有FolSid1基因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pZESH1,对FolSid1-EGFP融合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FolSid1基因序列全长5 392 bp,含有3个内含子。与野生型和外插入突变体相比,尽管敲除突变体ΔFolSid1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没有不同,但产量显著下降;形态学观察发现,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亚麻试验显示,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明显降低;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试验显示,FolSid1蛋白主要定位于菌丝细胞的细胞膜上。FolSid1基因能够调控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的菌丝营养生长、分生孢子发生且对亚麻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专化型 FolSid1 Split Marker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与木霉对紫花苜蓿应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影响
3
作者 杨吉明 王亚杰 +3 位作者 马亚男 齐岩 席志杰 段廷玉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2-1171,共10页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引致苜蓿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严重降低紫花苜蓿产量和质量。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木霉等其他有益微生物互作是当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引致苜蓿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严重降低紫花苜蓿产量和质量。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木霉等其他有益微生物互作是当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在温室中建立了紫花苜蓿-AM真菌-木霉-尖孢镰刀菌互作试验,探究了AM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与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单独和联合施用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球囊霉和长枝木霉单独处理可分别显著降低根腐病发病率58.8%(P<0.05)和18.7%(P<0.05),二者联合接种防效更优,发病率较未接种对照(NM T-F-)降低81.8%(P<0.05)。单独接种地表球囊霉的紫花苜蓿地上部总磷含量较NM T-F-提高116.4%(P<0.05),长枝木霉未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磷吸收。二者联合接种分别增加紫花苜蓿地上部干重和鲜重79.5%和22.4%(P<0.05),地下部干重和鲜重210.5%和262.5%(P<0.05)。病害发生后,接种地表球囊霉的紫花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28.9%(P<0.05),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61.9%(P<0.05)和29.11%(P<0.0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AM真菌联合木霉接种对紫花苜蓿根腐病具有最佳防效。本研究为利用AM真菌和木霉菌联合防治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根腐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地表球囊霉 长枝木霉 生物防治 联合接种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虫草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4
作者 杨忠钦 田晶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24-127,共4页
为探究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等测定其抑制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7 d后,1... 为探究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等测定其抑制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7 d后,1.0×10^(7)CFU/mL的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菌丝抑制率可达30.9%,对该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46.48%。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可以破坏尖孢镰刀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当发酵液浓度为1.0×10^(7)CFU/mL时,电导率在90 min时达到最大754.33μS/cm。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蛋白质的合成,最低为8.0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虫草 抑制作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黏团专化型转录因子SNT2基因敲除及其功能分析
5
作者 徐新瑞 宋泽龙 李二峰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甘蓝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黏团专化型(FOC)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甘蓝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该病原菌中转录因子SNT2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同源重组和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获得了尖孢镰刀菌中SNT2基因敲除突变体ΔSNT2,并对其表型和... 甘蓝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黏团专化型(FOC)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甘蓝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该病原菌中转录因子SNT2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同源重组和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获得了尖孢镰刀菌中SNT2基因敲除突变体ΔSNT2,并对其表型和致病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中SNT2编码1529个氨基酸,具有与DNA结合的SANT结构域,蛋白归属亲水性蛋白质。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SNT2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降低且分隔明显增加,分生孢子产孢量显著下降。基于外源胁迫结果显示,ΔSNT2在1 mol/L山梨醇的渗透压胁迫中表现不敏感,但对0.1%H_(2)O_(2)、2 mol/L NaCl和0.05%刚果红(CR)的氧胁迫、盐胁迫和细胞壁胁迫的耐受性降低,同时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ΔSNT2突变体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接种野生型,SNT2的缺失导致尖孢镰刀菌致病力显著下降。综上,转录因子SNT2在病原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对于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参与调控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T2 表型 致病力 功能分析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胱硫醚γ-合酶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6
作者 丁兆建 杜泽旭 +4 位作者 段霜 梁栋樑 欧阳晗 李立姐 林惠娇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7-815,共9页
[目的]对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野生型菌株及其胱硫醚γ-合酶基因(FoMETB)敲除突变体(ΔFoMETB)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氨基酸合成通路中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功能,为深入探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枯萎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对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野生型菌株及其胱硫醚γ-合酶基因(FoMETB)敲除突变体(ΔFoMETB)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氨基酸合成通路中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功能,为深入探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枯萎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野生型菌株和ΔFoMETB菌株在PDB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8 h后的菌丝进行转录组测序,对筛选出的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in silico技术分析氨基酸合成通路中富集的DEGs的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野生型菌株和ΔFoMETB菌株的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10140个基因,其中在野生型菌株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有923个、在ΔFoMETB菌株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有706个、在野生型菌株和ΔFoMETB菌株均表达的基因有8511个;相较野生型菌株,ΔFoMETB菌株共有3077个DEGs,包括1598个上调和1479个下调的DEGs。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465个DEGs注释在529个GO功能条目,显著富集的前4个GO功能条目为属于分子功能的辅酶结合和属于生物学过程的有机酸代谢过程、含氧酸代谢过程和羧酸代谢过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数量富集最多的前20个通路中有8个通路与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相关。对氨基酸合成通路中的51个DEGs进行in silico分析发现,其中有22个DEGs已在不同种类真菌中被鉴定,其参与调控真菌的致病性、生长发育、氮源利用、氨基酸合成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个DEGs的表达情况,其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FoMETB基因通过调控氨基酸合成通路中的关键DEGs来影响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的生理特性和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巴专化型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甲硫氨酸合成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快速检测LAMP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7
作者 唐彤彤 李子强 +3 位作者 林安琪 胡晓蕾 邓佳莹 孙星 《长江蔬菜》 2025年第4期26-30,共5页
针对当前番茄枯萎病的为害及防治难点,急需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尖孢镰刀菌检测体系。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r DNA-IGS序列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初步建立LAMP快速检测体系,并对LAMP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检测反应体... 针对当前番茄枯萎病的为害及防治难点,急需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尖孢镰刀菌检测体系。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r DNA-IGS序列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初步建立LAMP快速检测体系,并对LAMP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检测反应体系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同时,对以碱裂法提取DNA和以番茄不同部位(根、叶)组织液为检测模板的反应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菌株TR-4的r DNA-IGS区段为靶标设计了LAMP引物共5条;最终反应体系为dNTPs 1.0 mmol/L、Mg^(2+)2.0 m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长50 min;所设计的LAMP引物可针对尖孢镰刀菌进行特异性检测,且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碱裂法提取DNA的检出效率高于番茄组织液,根的检测效率高于叶。本研究所建立的尖孢镰刀菌LAMP检测方法,可为田间番茄枯萎病的快速检验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枯萎病 r DNA-IGS 环介导等温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8
作者 张意巧 刘美玲 +6 位作者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4-781,共8页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行测序,对不同种镰孢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室内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样品中共分离到95株镰孢菌,分属于7个种,其中33株为南方镰孢菌(Fusarium meridionale),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4.7%,为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其次为22株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和22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均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2%;再次为9株布氏镰孢菌(F.boothii),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5%;检测到6株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株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和1株为蒲苇镰孢菌(F.cortaderiae)。不同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燕麦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最低,但产孢量最高;南方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弱;同种镰孢菌的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亦存在差异。由此说明南方镰孢菌为云贵麦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存在高比例的布氏镰孢菌(9.5%),均属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优势种 南方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乃馨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诱变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丽花 蒋亚莲 +5 位作者 许凤 杨秀梅 黄望启 苏艳 张丽芳 张艺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枯萎病是康乃馨鲜切花种植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康乃馨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dianthi),培育和合理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康乃馨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真菌毒素... 枯萎病是康乃馨鲜切花种植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康乃馨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dianthi),培育和合理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康乃馨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真菌毒素加压筛选技术,可以定向培育康乃馨抗病育种材料并加快抗病品种选育速度,为康乃馨抗病育种提供新的思路。为获得抗枯萎病的康乃馨育种中间材料,以感枯萎病的康乃馨多花品种紫蝴蝶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进行悬浮培养建立悬浮培养系,再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后添加尖孢镰刀菌毒素粗提液筛选抗病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宜的培养基是Murashig-Skoog培养基+麦草畏1.0 mg/L;筛选出EMS最佳处理组合为0.4%处理4 h;在80.0%的粗毒素培养基上培养10 d是康乃馨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筛选较适宜的选择压;诱导康乃馨再生植株较好的激素组合是苄氨基腺嘌呤(BA)0.5 mg/L+噻苯隆(TDZ) 0.1 mg/L+萘乙酸(NAA)0.1 mg/L;经人工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抗病性鉴定后发现,紫蝴蝶抗病无性系的病情指数为45,为中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乃馨 诱变 毒素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尖镰孢根腐病种质资源鉴定
10
作者 赵雅楠 曲雪 +4 位作者 扎比热 孙玲玲 周润南 王洋 任洪雷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为进一步筛选尖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材料,本研究以分离频率高且致病力较强的尖孢镰孢菌为供试菌株,采用高粱粒接种法对来自美国及国内18个省份的38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抗性鉴定,通过计算其病情指数筛选具有表型差异的抗性... 为进一步筛选尖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材料,本研究以分离频率高且致病力较强的尖孢镰孢菌为供试菌株,采用高粱粒接种法对来自美国及国内18个省份的38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抗性鉴定,通过计算其病情指数筛选具有表型差异的抗性材料,并选取一对具有代表性的抗感品种观察其接菌处理后的植株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381份大豆种质资源中,鉴定出高抗种质8份,占品种总数的2.1%,低抗种质297份,占比77.95%,感病种质64份,占比16.8%,高感种质12份,占比3.15%,未发现免疫种质;在79份东北大豆种质资源中包含1份高抗材料,占总资源的0.26%,17份低抗材料,占比18.64%,1份感病材料,占比1.84%,未发现免疫和高感材料;高感种质感病后植株萎蔫且株高明显低于未接菌植株,而高抗种质接菌后株高与未接菌对照无明显差距。此次研究筛选出8份对尖镰孢根腐病表现出高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为后续抗病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根腐病 抗性鉴定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分布
11
作者 马周杰 温胜慧 +5 位作者 罗柳艳 赵变平 回虹燕 杨俊伟 刘博 王建军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8-1157,共10页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山西省11个地区47个县(市、区)采集疑似茎腐病病样438份,共获得573株单孢分离物,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镰...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山西省11个地区47个县(市、区)采集疑似茎腐病病样438份,共获得573株单孢分离物,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镰孢菌共505株,占比88.13%,共包含10种镰孢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变红镰孢(F.incarnatum)、拟枝孢镰孢(F.sporotrichioides)、亚洲镰孢(F.asiaticum)和短肥镰孢(F.brachygibbosum),分离频率分别为40.79%、15.25%、14.85%、14.65%、7.33%、5.54%、0.79%、0.40%、0.20%和0.20%。木贼镰孢在山西省各地理区域(晋北地区、晋中地区、晋南地区和晋东南地区)均有分布,且分离频率均高于其他镰孢菌。选取6类分离频率较高的镰孢菌各3株进行苗期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禾谷镰孢致病性最强,植株发病率高达86.67%,病情指数(51.33)显著高于其余镰孢菌;布氏镰孢和木贼镰孢的致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76.67%、44.00和73.33%、42.67。综上,引起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孢菌,其中木贼镰孢分布广泛、分离占比最高、致病性较强,为优势致病菌。本研究结果为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玉米茎腐病 分离频率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藏红花间作系统下尖孢镰刀菌拮抗菌Cs12对藏红花根腐病的抑制作用
12
作者 张晓祥 陶源源 +3 位作者 钱晓东 周桂芬 李丽琴 沈翠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4期108-113,共6页
[目的]以藏红花单作和葡萄与藏红花间作土壤根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差异表达菌群。[方法]对湖州现代农业示范园葡萄园区葡萄-藏红花间作和藏红花单作种植地块进行根系土壤采集。利用RoToR HDA菌落高通量筛选工作站构建... [目的]以藏红花单作和葡萄与藏红花间作土壤根系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差异表达菌群。[方法]对湖州现代农业示范园葡萄园区葡萄-藏红花间作和藏红花单作种植地块进行根系土壤采集。利用RoToR HDA菌落高通量筛选工作站构建细菌资源库。通过对间作菌群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平板对峙筛选出有益菌。通过分析藏红花的发病率来探究有益菌对藏红花根腐病的抑制作用。[结果]通过对间作菌群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平板对峙,分离出1种尖孢镰刀菌拮抗菌Cs12。球体接种试验表明Cs12使病情指数降低50%,对尖孢镰刀菌的防治效果达75%。[结论]分离出1种新发现的有益菌Cs12,这种菌具有较好地拮抗尖孢镰刀菌的作用。藏红花-葡萄间作系统不仅能够解决藏红花腐烂病问题,而且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对于防治其他植物的土传病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藏红花间作 拮抗Cs12 藏红花根腐病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对层出镰孢菌抑菌效果及转录组分析
13
作者 彭宇龙 杨珊 +2 位作者 孙小芳 赵梓俨 王双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1-99,共9页
为探究纳米ZnO对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抑菌效果及作用机制,利用含毒培养基法及孢子萌发法评估了纳米ZnO对其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ZnO对该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了纳米... 为探究纳米ZnO对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抑菌效果及作用机制,利用含毒培养基法及孢子萌发法评估了纳米ZnO对其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ZnO对该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了纳米ZnO对该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ZnO对该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呈升高趋势,最高抑制率分别可达到80.43%及72.16%。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ZnO处理可明显减少视野表层菌丝的生长量。同时,表层菌丝出现形态变细畸变,许多分生孢子形态有往更圆的形态转变的趋势。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纳米ZnO处理相比对照分别有683个及588个差异上调和下调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离子运输、ABC转运蛋白、磷脂代谢过程、作用在酯键的水解酶活性、脂肪酸分解、多种肽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淀粉和蔗糖代谢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多种重要的GO条目或KEGG通路。综上所述,纳米ZnO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有显著抑制效果,会对该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及发展产生影响。在基因表达层面,纳米ZnO会影响该菌跨膜物质运输、细胞膜结构、氧化还原酶活性及能量和氨基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层出 效果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伟娜 侯占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亚麻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长期受亚麻枯萎病的侵害。β-1,3-葡聚糖合酶的催化亚基FKS/GLS为细胞壁合成所必需,本研究为鉴定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的功能,进行了FolGLS2基因的克隆、敲除以及敲除突变体表型和致病力的测定等试... 亚麻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长期受亚麻枯萎病的侵害。β-1,3-葡聚糖合酶的催化亚基FKS/GLS为细胞壁合成所必需,本研究为鉴定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GLS2的功能,进行了FolGLS2基因的克隆、敲除以及敲除突变体表型和致病力的测定等试验。结果显示,FolGLS2基因全长5947 bp,cDNA开放阅读框为5847 bp,编码1948个氨基酸。表型观察发现,敲除突变体菌落小而紧实,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菌丝缩短、增粗且无法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细胞壁对于常规原生质释放酶液具有抗性,无法释放原生质体;感染试验显示,突变体致病力明显减弱。上述结果表明,FolGLS2基因编码β-1,3-葡聚糖合成酶催化亚基,对菌丝营养生长、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发生、细胞壁组成及致病性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专化型 Split-Marker技术 FolGLS2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欣 刘畅 +1 位作者 宋居易 陈惠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5-179,共5页
尖孢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对其在农业、工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物防控植物病害和杂草、农药研发及植物促生长等研究;在工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产... 尖孢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对其在农业、工业生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物防控植物病害和杂草、农药研发及植物促生长等研究;在工业方面,尖孢镰刀菌主要用于生产有机酸、酶及其他代谢产物,还可用于工业污染处理及食品安全等研究。近年来针对尖孢镰刀菌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尖孢镰刀菌在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促进之后实际生产中尖孢镰刀菌的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控 生物 工业发酵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及表达转录组的影响
16
作者 易杏盈 肖月 +3 位作者 张东华 刘丽 闫晓慧 伍建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目的】探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vsporum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方法】将尖孢镰刀菌活性孢子和灭活孢子分别与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测定C.elegans寿命、体... 【目的】探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vsporum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方法】将尖孢镰刀菌活性孢子和灭活孢子分别与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测定C.elegans寿命、体长、运动能力、繁殖力以及咽泵运动速率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GO和KEGG分析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和生物学功能。【结果】尖孢镰刀菌活性分生孢子与线虫共培养可导致线虫寿命下降,虫体显著缩短,线虫繁殖力显著降低;但共培养并未对线虫的咽泵运动速率及运动能力产生明显影响。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先天免疫反应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方面;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外源性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结论】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基本生命活动有不利影响,这为深入探讨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的天然免疫机制及与植物免疫的相似性,从而寻找植物相关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隐杆线虫 生物学特征 天然免疫 转录组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17
作者 张生懂 李捷 +3 位作者 冯丽丹 孙涛 张煦 李永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枸杞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的分子致病机制,并挖掘其关键致病基因,通过尖孢镰刀菌侵染‘宁杞1号’枸杞根系,于侵染第7天刮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菌株相比,在...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枸杞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究尖孢镰刀菌侵染枸杞的分子致病机制,并挖掘其关键致病基因,通过尖孢镰刀菌侵染‘宁杞1号’枸杞根系,于侵染第7天刮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菌株相比,在侵染第7天的尖孢镰刀菌中共发现了1892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42个,下调表达基因650个;GO富集分析表明,分子功能分类的跨膜转运蛋白和ATP酶活性以及生物学过程分类的跨膜转运可能在尖孢镰刀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EGG富集分析表明,鞘脂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和ABC转运蛋白是尖孢镰刀菌侵染过程的主要代谢途径。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编码碳水化合物酶与植物-病原互作相关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侵染前后的表达量,筛选到10个关键致病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枸杞 差异表达基因 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世洋 方香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3-1131,共9页
为明确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dicaginis,Fom)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培养条件,本研究通过十字交叉法测量Fom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合成低营养琼脂(SN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基培养不同... 为明确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dicaginis,Fom)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培养条件,本研究通过十字交叉法测量Fom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合成低营养琼脂(SN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基培养不同时间的菌落直径,并通过镜检法和血球板计数法观测以上不同固体及其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培养不同时间的分生孢子产量、比例,以及不同液体培养基中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结果发现,CMC培养基上菌株生长最快(P<0.05)。PDA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产量最高(P<0.05),固、液体培养基分别为(1.05×10^(6))~(7.63×10^(6))和(5.01×10^(6))~(9.49×10^(6))个·mL^(−1),且小分生孢子比例总体相对较高;CMC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比例最高(P<0.05),固、液体培养基上分别为0.85%~4.40%、2.32%~5.63%。PDA、SNA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且时间越长萌发率越高,培养48 h时分别可达35.98%、47.32%。由此可见,CMC固体培养基有利于Fom生长,其液体培养基诱导菌株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效果较好;PDA液体培养基有利于诱导分生孢子形成,尤其是小分生孢子;SNA液体培养基更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本研究为防治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及有关机理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根部病害 分生 子产量 子萌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聚乙烯醇的尖孢镰刀菌鉴定与性能研究
19
作者 张欣 刘畅 +1 位作者 陈惠 宋居易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47-53,共7页
通过筛选、分离、纯化,从降解的塑料手柄中获得1株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的菌株,命名为PDBF01(CGMCC No.40272)。塑料聚合物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PDBF01仅表现出对聚乙烯醇(PVA)的降解性,对聚氯乙烯、聚丙烯或聚乳酸没有活性;接种浓度、温... 通过筛选、分离、纯化,从降解的塑料手柄中获得1株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的菌株,命名为PDBF01(CGMCC No.40272)。塑料聚合物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PDBF01仅表现出对聚乙烯醇(PVA)的降解性,对聚氯乙烯、聚丙烯或聚乳酸没有活性;接种浓度、温度和降解时间对PDBF01的PVA降解率有显著影响;PDBF01在28℃和25%接种浓度下对PVA产生显著降解效应;在21 d后降解率达到最高(51.26%);通过添加电解质(K^(+)、Mg^(2+)、Fe^(2+)和Ca^(2+)),PDBF01对PVA的降解率进一步提高到58.83%。因此,PDBF01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的PVA降解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生物鉴定 降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实时荧光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0
作者 李有玉 顾悦 +2 位作者 甘昆发 崔秀明 刘迪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37-244,共8页
为了实现对三七根腐病菌的快速准确诊断、及时阻断病菌传播、开展针对性防治,建立了一种现场快速检测三七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的实时荧光LAMP技术。首先从GenBank中筛选出尖孢镰刀菌类跨膜蛋白(TP)基因,并针对其保守区域设计了一套LAMP... 为了实现对三七根腐病菌的快速准确诊断、及时阻断病菌传播、开展针对性防治,建立了一种现场快速检测三七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的实时荧光LAMP技术。首先从GenBank中筛选出尖孢镰刀菌类跨膜蛋白(TP)基因,并针对其保守区域设计了一套LAMP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尖孢镰刀菌LAMP检测体系的反应温度、内引物、外引物、环引物、Mg^(2+)、dNTPs浓度进行优化,并评价体系的特异性及灵敏性,最后应用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分析三七病株及土壤样品中尖孢镰刀菌的含量。结果表明,LAMP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4℃,内引物、外引物以及环引物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6,0.2,0.1μmol/L,Mg^(2+)浓度6 mmol/L,dNTPs浓度0.4 mmol/L。利用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能从7种三七根腐病菌中特异性检测出尖孢镰刀菌,且灵敏度高,检测的最低模板浓度为0.2 pg/μL。此外,将DNA简提法和钙黄绿素指示剂与LAMP检测体系结合,建立了一种三七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可快速准确检测三七植株及种植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为土壤处理、根腐病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以及三七种子、种苗流通过程中的带菌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根腐病 类跨膜蛋白基因 实时荧光L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