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霞 庞劲松 +2 位作者 亓宝 胡兰娟 袁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17244-17245,17248,共3页
[目的]研究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生长17d的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第五代)及其父本粗山羊草、母本硬粒小麦的叶片为材料,采用pNPG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 [目的]研究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生长17d的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第五代)及其父本粗山羊草、母本硬粒小麦的叶片为材料,采用pNPG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六倍体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二倍体父本TQ27中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略高于四倍体母本TTR04,但差异不显著。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T5中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最低,与其父本TQ27、母本TTR04中β-葡萄糖苷酶比活力差异显著。TQ27、TTR04和AT5中β-葡萄糖苷酶的平均比活力分别为62.36、64.66和24.15U/(μg.h)。[结论]异源多倍化初期六倍体小麦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其双亲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异源多倍化初期 β-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纯化小麦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
2
作者 孙艳梅 张永忠 +4 位作者 李冬梅 李卓夫 李文滨 李木子 赵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8,共4页
进行了8个小麦品种中β-葡萄糖苷酶含量的测定,研究发现东农91-5992中β-葡萄糖苷酶含量最高。对东农91-5992中β-葡萄糖苷酶进行了提取、硫酸铵沉淀分离和酶学性质的研究。该酶被纯化了1.83倍。该酶反应的最佳温度为35℃,最佳pH为6.0;... 进行了8个小麦品种中β-葡萄糖苷酶含量的测定,研究发现东农91-5992中β-葡萄糖苷酶含量最高。对东农91-5992中β-葡萄糖苷酶进行了提取、硫酸铵沉淀分离和酶学性质的研究。该酶被纯化了1.83倍。该酶反应的最佳温度为35℃,最佳pH为6.0;在pH值为6.0时和低于40℃较稳定;70℃时,酶活性基本全部丧失。1 mmol/L的Ba^(2+)、Al^(3+)、Ca^(2+)、Mg^(2+)、Cu^(2+)和Zn^(2+)对酶活无明显的抑制作用,1 mmol/L的Ag^+使酶活力完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Β-葡萄糖苷酶 分离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氮肥周年深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瞒瞒 董文旭 +3 位作者 王文岩 Gokul Gaudel Peter Mosongo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80-1889,共10页
氮肥深施能有效减少土壤氨挥发,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深施缺乏周年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进行,利用动态箱法研究不同深施模式氨挥发损失... 氮肥深施能有效减少土壤氨挥发,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深施缺乏周年系统性研究。本试验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进行,利用动态箱法研究不同深施模式氨挥发损失率、氨挥发特征,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氨排放对氮肥深施的响应,为减少农业源氨排放和优化农田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肥料表施(T1)、缓释肥表施(T2)、缓释肥基追肥分层深施(T3)、缓释肥一次性分层深施(T4)。结果表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玉米追肥季,占全年氨挥发量的84.84%;T1、T2、T3和T4处理的周年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22.75 kg·hm−2、6.17 kg·hm−2、2.25 kg·hm−2和0.55 kg·hm−2,分别占总施肥量的4.86%、1.32%、0.48%和0.13%。与常规肥料表施(T1)相比,缓释肥处理(T2、T3和T4)分别降低72.88%、90.11%和97.32%的氨挥发损失;一次性深施处理(T4)能避开土壤氨高挥发期,周年氨挥发累积量与不施肥处理(0.43 kg·hm−2)没有显著差异,且显著低于表施处理。CK、T1、T2、T3和T4全年产量分别为8.31 t·hm−2、13.20 t·hm−2、12.66 t·hm−2、14.42 t·hm−2和14.22 t·hm−2;与常规肥料表施(T1)相比,缓释肥深施(T3和T4)均可提高作物产量,分别增产9.25%和7.75%。而缓释肥表施(T2)产量略有降低。综合考虑土壤氨排放和作物产量,缓释肥表施(T2)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但是作物产量不稳定;而氮肥深施(T3、T4)能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土壤氨排放,是一种高效、简便、环境友好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深施 单位产量氨排放强度 缓释 小麦-夏玉米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小麦季施用缓释氮肥对大豆季N_(2)O排放的后效作用
4
作者 韩语燕 白海霞 +5 位作者 段若男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史鑫蕊 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l^(−1)(环境CO_(2)浓度)和600μmol·mol^(−1)],并在小麦-大豆轮作小麦季各环境处理下设置两种肥料处理(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大豆季不施肥;对大豆季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前茬作物施用缓释肥对后茬作物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大豆生育后期。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小麦季施用缓释肥在升高温度(ET)处理下,N_(2)O排放总量降低38.46%,CK、升高CO_(2)浓度(EC)以及CO_(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ECT)处理下施用缓释肥时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0.76%、82.35%和11.96%。与CK处理相比,ET处理加快了大豆鼓粒期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N_(2)O排放;EC处理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EC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略有增加,铵态氮含量在成熟期显著增加,在鼓粒期,主要是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成熟期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在施用常规尿素时,ECT与ET处理N_(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总之,在未来气温增加时,N_(2)O排放量增加,合理施用缓释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 大豆季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缓释 土壤氮素 N_(2)O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芳基-5-(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亚氨基-1,3,4-噻二唑啉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克广 王忠卫 赵信歧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5,共4页
使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依次与水合肼、芳醛反应 ,并在K3[Fe(CN) 6 ]和NaOH存在下于醇中环化制得 8种 2 芳基 5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亚氨基 1,3 ,4 噻二唑啉化合... 使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依次与水合肼、芳醛反应 ,并在K3[Fe(CN) 6 ]和NaOH存在下于醇中环化制得 8种 2 芳基 5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亚氨基 1,3 ,4 噻二唑啉化合物 (Ⅳa~h)。所得化合物均经IR、1 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Ⅳh 在质量浓度为 5 0× 10 - 6 g/L时对小麦赤霉菌的防效达 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芳基-5-(2′ 3′ 4′ 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亚氨基-1 3 4-噻二唑啉 合成 抑菌活性 小麦 赤霉菌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 亚氨基-l 3 4-噻二唑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玉轮作土壤中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菏 吴宪 +4 位作者 赵建宁 杨殿林 王丽丽 李刚 修伟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为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设置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3种施肥方式,采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探明不同施肥方式下... 为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设置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3种施肥方式,采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探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关键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KEGG的二级功能分类,NPKS处理下小麦土壤细菌排泄系统的相对丰度较NPK处理显著提高8.73%,而NPKO处理显著降低了辅酶和维生素代谢的相对丰度,降低幅度达到0.90%;NPKS、NPKO与NPK处理间玉米土壤细菌功能相对丰度差异均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小麦土壤细菌中具有显著差异的三级功能分类数量明显多于玉米土壤细菌。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土壤细菌的氨基酸糖与核苷酸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脂多糖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和长寿调节途径的相对丰度和玉米土壤细菌Glioma和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细菌突触囊泡循环的相对丰度;NPKO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土壤细菌Cell cycle-Caulobacter、硫胺素代谢和核黄素代谢的相对丰度及玉米季甲烷代谢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小麦土壤细菌碱基切除修复的相对丰度。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均有23个功能基因参与氮循环的KO通路。小麦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SOM和TN显著正相关,与土壤NH+4-N显著负相关;玉米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TN和TP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具有功能上的多样性,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小麦土壤细菌发挥的代谢作用更为强烈。小麦和玉米土壤细菌的氮异化还原和氮同化还原潜力最高,反硝化潜力和固氮潜力次之,硝化潜力最弱。土壤细菌氮循环功能基因受轮作体系影响,SOM和TN促进小麦土壤细菌氮循环过程,而NH4^+-N对氮循环过程产生负面影响;TN和TP在玉米土壤细菌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氮循环 功能基因 小麦-玉米轮作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有机-无机肥肥效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红江 《河北化工》 2011年第12期43-45,共3页
腐植酸经过活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质原料加工成有机-无机肥。将腐植酸有机-无机肥在冬小麦上进行田间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小麦增产明显,最高达20%以上。
关键词 腐植酸 有机-无机 实验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8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 一次性基施 氨挥发 产量 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铝对小麦葡萄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雪竹 宗良纲 孔繁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2-454,共3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活性铝对小麦体内葡萄糖含量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随活性铝浓度的升高小麦根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叶中葡萄糖含量随活性铝浓度的升高显著地上升;茎中葡萄糖含量呈现两种相...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活性铝对小麦体内葡萄糖含量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随活性铝浓度的升高小麦根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叶中葡萄糖含量随活性铝浓度的升高显著地上升;茎中葡萄糖含量呈现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活性铝浓度较高时,茎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活性铝浓度较低时,茎中葡萄糖含量降低。实验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在两个条件下(67.72μmol·L-1犤Ala犦,5.41μmol·L-1犤Alb犦或1.37μmol·L-1犤Ala犦,0.56μmol·L-1犤Alb犦)升高。证明微量活性铝对小麦碳代谢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铝 小麦 葡萄 葡萄-6-磷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年度小麦缓控释配方肥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艳红 刘冬梅 李翊阁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4期18-18,24,共2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宝鸡市小麦种植适用的配方肥,于2016—2017年进行了小麦缓控释配方肥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总养分48%配方肥(25-13-10)750 kg/hm^2和施Ⅱ型配方肥900 kg/hm^2小麦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可在下年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关键词 小麦 缓控释配方 应用效果 2016-201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黑钙土区小麦大豆轮作体系土壤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张晓月 葛善欣 +5 位作者 徐长营 汪可心 陈雍旭 宋凤 王培真 李辛 《农业科技通讯》 2014年第12期58-62,共5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长春地区2011-2012小麦大豆轮作体系下,施用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化肥,对小麦和大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季和大豆季...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长春地区2011-2012小麦大豆轮作体系下,施用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化肥,对小麦和大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季和大豆季,菜粕堆肥、猪粪堆肥、中药渣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不同程度上高于化肥处理。以中药渣堆肥等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小麦大豆轮作体系下能够获得比单施化肥处理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获得较好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得到土壤健康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体系 有机无机复混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君 陈凤 +2 位作者 田同勇 杨冰 曾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1期23-23,26,共2页
选择不同的小麦基肥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他耕作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调查小麦的长势长相及产量数据,从而选择、推荐小麦基肥的最佳品种。结果表明,各种肥料对促进小麦生产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30%含量以上复合肥对小麦株高和分蘖有优势... 选择不同的小麦基肥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他耕作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调查小麦的长势长相及产量数据,从而选择、推荐小麦基肥的最佳品种。结果表明,各种肥料对促进小麦生产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30%含量以上复合肥对小麦株高和分蘖有优势。经济性状方面,30%含量以上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均表现较好,30%含量以下复合肥处理的小麦产量较低,有机-无机肥表现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有机-无机 小麦 苗情 经济性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山麓平原30年间土壤养分与供肥能力变化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建玲 贾可 +3 位作者 廖文华 高志岭 吕英华 贾文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采用大面积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和肥料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山麓平原17个县851个点在1978—2008年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1996—1999年、2010—2012年两时段土壤供肥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1978—2008年间,太行山山麓平原冬小麦... 采用大面积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和肥料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山麓平原17个县851个点在1978—2008年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1996—1999年、2010—2012年两时段土壤供肥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1978—2008年间,太行山山麓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67 g kg-1、0.31 g kg-1、17.77 mg kg-1;其中,1993—2008年间的变化量分别占1978—2008年间变化量总量的70.8%、60.0%、75.5%。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978—1993年间降低了16.45 mg kg-1,而在1993—2008年期间增加了14.40 mg kg-1。同时,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正在逐渐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在逐渐减小。目前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在冬小麦茬口分别为89.3%、84.6%、96.6%,较1996—1999年期间分别增加37.9、0.7、2.1个百分点;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在夏玉米茬口分别为72.8%、90.2%、86.1%,比1996—1999年期间土壤供氮、磷、钾分别增加18.0、7.1、-4.8个百分点。土壤氮磷钾输入量超过作物需求量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肥力指标逐渐升高,作物产量对肥料养分的响应日趋迟钝,肥料利用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麓平原 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供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中原型及修饰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产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楷 刘星 +4 位作者 郭文博 张志岐 孟佳佳 杜颖 聂冬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2545-2554,共10页
目的研究原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及其修饰型的产生规律。方法以小麦籽粒为培养材料,辐照灭菌后接种禾谷镰刀菌,并分别在不同温度(10、20、30℃)和水活度(0.95、0.98 a_w)下培养不同时间(7、14、21、28、35d)后,运... 目的研究原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及其修饰型的产生规律。方法以小麦籽粒为培养材料,辐照灭菌后接种禾谷镰刀菌,并分别在不同温度(10、20、30℃)和水活度(0.95、0.98 a_w)下培养不同时间(7、14、21、28、35d)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DON,3-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15-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eoxynivalenol-3-glucoside,D3G)的产量。结果在所有培养条件下,原型DON的产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于0.98 a_w, 20℃下的第35 d达到最高值100490.0μg/kg;不同培养条件下,修饰型DON的生成情况各不相同,3-ADON、15-ADON和D3G分别于0.98a_w,20℃下的第14、28和35 d达到各自产量最高值(3-ADON:7583.5μg/kg; 15-ADON:592.0μg/kg; D3G:6806.4μg/kg)。此外, 10℃下,D3G/DON比值随时间延长先增高后降低,而20、30℃下D3G/DON比值随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r^2>0.90)。结论小麦籽粒中原型和修饰型DON的最适产生条件均为0.98 a_w, 20℃。本研究可为DON及其修饰型的生物合成、日常监管、污染防控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籽粒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乙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酶制剂对信阳地区小麦馒头品质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蒙 周枫 +4 位作者 靳羽慧 李飞 陈金平 张鹏杰 李建芳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22年第1期1-6,11,共7页
以信麦1168、信麦126、信麦79、信麦136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真菌α-淀粉酶、木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制作馒头,测定馒头比容、宽高比和感官品质,并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真菌α-淀粉酶添加量为25 mg/kg时,信... 以信麦1168、信麦126、信麦79、信麦136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真菌α-淀粉酶、木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制作馒头,测定馒头比容、宽高比和感官品质,并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真菌α-淀粉酶添加量为25 mg/kg时,信麦79和信麦126的比容分别为2.479 ml/g和2.438 ml/g,达到最大值;信麦136的馒头宽高比为1.393,信麦79感官评分为86.4。木聚糖酶添加量在30 mg/kg时,信麦79和信麦1168馒头比容为2.406 ml/g和2.231 ml/g,对馒头品质的改善作用较好;信麦136和信麦126的宽高比为1.417和1.419,信麦79感官评分为85.3。葡萄糖氧化酶添加量为25 mg/kg时,信麦79和信麦126馒头比容为2.278 ml/g和2.256 ml/g,信麦126宽高比1.458,信麦79的感官评分为82。因此,在馒头中添加25 mg/kg真菌α-淀粉酶、30 mg/kg木聚糖酶、25 mg/kg葡萄糖氧化酶,均能使信麦馒头的比容、宽高比和感官品质有所上升,馒头的总体品质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小麦 真菌Α-淀粉酶 木聚糖酶 葡萄糖氧化酶 馒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模式下氮、磷、钾流动分析——以河西走廊凉州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安芬 李瑞琴 +2 位作者 赵有彪 车宗贤 苏永生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以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色农业模式小麦 - 双孢菇 - 肥 - 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绿色农业循环模式中农田、设施单作及整个系统的氮、磷、钾投入产出,探明模式的物质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式中,N、P、K... 以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色农业模式小麦 - 双孢菇 - 肥 - 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绿色农业循环模式中农田、设施单作及整个系统的氮、磷、钾投入产出,探明模式的物质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式中,N、P、K 养分产投比分别为 0. 95、1. 12、0. 75,远远高于农田单作系统和设施单作系统,在农田单作系统中养分产投比低,在设施单作系统中,养分产投比高; 还田纯 N、P、K 占总输入量的 27%、60%、39%; 在凉州示范区,构建家庭式中小规模经营的 "小麦 - 双孢菇 - 肥 - 设施葡萄"绿色农业循环模式,是充分合理并高效利用当地水资源及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绿色农业模式 小麦-双孢菇-肥-葡萄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粉品质改良剂制作优质馒头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梦琴 《面粉通讯》 2008年第2期54-54,共1页
本实验采用目前河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32个小麦品种中优选的郑麦98进行制粉,选用硬脂酰乳酸钙钠、葡萄糖氧化酶等添加剂对其进行品质改良.确定了添加剂添加量分别为硬脂酰乳酸钙钠0.2%、葡萄糖氧化酶20mg/ks、脂肪酶50mg/ks、α-... 本实验采用目前河南大面积推广种植的32个小麦品种中优选的郑麦98进行制粉,选用硬脂酰乳酸钙钠、葡萄糖氧化酶等添加剂对其进行品质改良.确定了添加剂添加量分别为硬脂酰乳酸钙钠0.2%、葡萄糖氧化酶20mg/ks、脂肪酶50mg/ks、α-淀粉酶5mg/ks时馒头品质优良,为小麦品种优选、制粉等环节控制优质馒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粉品质改良剂 馒头 优质 硬脂酰乳酸钙 葡萄糖氧化酶 制作 小麦品种 Α-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