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白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杜笑笑 张欣颖 +7 位作者 丁成 张美惠 王奥霖 袁军海 瓮巧云 范洁茹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0,365,共5页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类杀菌剂,2019年在我国登记在小麦上防治赤霉病,为明确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潜在防治效果,以及为监测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其是否产生抗药性,本文采用离体...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类杀菌剂,2019年在我国登记在小麦上防治赤霉病,为明确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潜在防治效果,以及为监测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其是否产生抗药性,本文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0年前和2019年采自我国河南、山东等9省市的110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自2019年的88株菌株,其EC_(50)范围为0.0102~0.7668μg/mL,平均EC_(50)为(0.2243±0.1796)μg/mL;采自2000年前的22株菌株,其EC_(50)范围为0.0521~0.8824μg/mL,平均EC_(50)为(0.3563±0.2796)μg/mL;两组菌株群体间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氟唑菌酰羟胺对110株菌株的EC_(50)范围为0.0102~0.8824μg/mL,平均EC_(50)为(0.2507±0.2103)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作为小麦白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白粉病以及未来监测该病原菌对药剂的抗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菌酰羟胺 小麦白粉病菌 敏感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年度动态变化
2
作者 贾峥芳 孙振宇 +6 位作者 贾云梦 张美惠 范洁茹 贾秋珍 曹世勤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28,359,共5页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在2010年-2023年间的毒性变化动态,本研究对甘肃省病原菌群体进行了10年的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Pm1c、Pm1e、Pm5e、Pm12、Pm13、Pm16、Pm21、Pm34、Pm35、Pm36、Pm46、Pm2+MLD以及PmXBD等抗白粉病基...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在2010年-2023年间的毒性变化动态,本研究对甘肃省病原菌群体进行了10年的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Pm1c、Pm1e、Pm5e、Pm12、Pm13、Pm16、Pm21、Pm34、Pm35、Pm36、Pm46、Pm2+MLD以及PmXBD等抗白粉病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平均毒性频率普遍低于30%,表明上述基因或基因组合仍是当前可以在甘肃省小麦品种上有效利用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对Pm1a、Pm3c、Pm3e、Pm3f、Pm4a、Pm4b、Pm5a、Pm6、Pm7、Pm8、Pm19、Pm30、Pm4+Pm8和Pm4b+Pm5b等抗白粉病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平均毒性频率均超过70%,表明这些基因或基因组合在甘肃省已失去抗病作用,不建议在甘肃省内小麦抗病育种和生产上继续使用。此外,病菌群体对Pm2、Pm3a、Pm3b、Pm3d、Pm4c、Pm5b、Pm17、Pm24、Pm25、Pm43、Pm2+Pm6和Pm5+Pm6等抗白粉病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平均毒性频率介于30%至70%之间。近10年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2和Pm21毒性频率均为0,对Pm1c和Pm16平均毒性频率分别为1.96%和2.41%,说明这4个基因是甘肃省目前最为有效的抗病基因,建议加强在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对这些基因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 病菌群体毒性监测 毒性频率 抗病基因布局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奥霖 商昭月 +8 位作者 张美惠 王贵 胡小平 徐飞 孙振宇 曹世勤 刘伟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72,共9页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 病菌孢子捕捉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原菌监测 病情估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内生细菌EA1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曾凡松 向礼波 +4 位作者 杨立军 史文琦 汪华 龚双军 张学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344-5347,共4页
从药用植物一年蓬茎组织中分离并筛选获得了1株内生生防细菌EA1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 S rRNA编码基因序列分析等实验,EA19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亲缘关系最近。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EA19进行了10种植物病... 从药用植物一年蓬茎组织中分离并筛选获得了1株内生生防细菌EA1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 S rRNA编码基因序列分析等实验,EA19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亲缘关系最近。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EA19进行了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EA19菌体对稻梨孢、镰孢菌、胶孢炭疽菌、稻平脐蠕孢、立枯丝核菌、核盘菌、链格孢和青霉菌等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对稻梨孢和核盘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6.99%±1.10%和99.16%±0.65%。EA19菌体对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分生孢子萌发和吸器形成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并导致病菌附着胞发育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分离鉴定 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麦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立军 向礼波 +3 位作者 曾凡松 汪华 史文琦 喻大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79,共4页
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 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 b+Mli在测定的3个年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 对湖北省不同年度(2001、2003年和2007年)、同一年度(2007年)不同生态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 b、V13、V20、V21、V2+MLD、V2+6、V4+8和V4 b+Mli在测定的3个年度中毒性频率均低于25%,而V1、V3 b、V3 c、V3 d、V3 e、V5、V8、V17和V193个年度的毒性频率均高于50%;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年度之间和生态区之间均基本相似,但个别毒性基因年度及生态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3 a、V3 b、V3 c、V3 e、V5、V6、V7、V8和V20在十堰以及武昌2个生态区毒性频率年度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V4 b、V5(MLi)、V13、V21、V5+6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2007年仅在十堰生态区检测到V2+Mld和V2+6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毒性基因频率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两地市小麦白粉病菌的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怡 张佩佩 +4 位作者 马晓萌 傅露露 乔月娥 陈佩佩 李成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 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和商丘市小麦白粉病菌进行分子鉴定及分析,以期为小麦白粉病菌的防治和系统进化奠定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镜的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和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均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系统进化发现,商丘的小麦白粉病菌与地域相距较远的英国、法国、美国的小麦白粉病菌的同源性极高,而与地域很近的周口小麦白粉病菌同源性却不高,推测小麦白粉病菌的进化可能与其自身的小种进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系统进化 扫描电镜 DNA转录间隔区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诱导的TaWRKY34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秦伟 赵光耀 +5 位作者 曲志才 张立超 段佳磊 李爱丽 贾继增 孔秀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9-255,共7页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cDNA宏阵列(macroarray)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从小麦全长cDNA文库的WRKY转录因子中筛选出一个应答小麦白粉病菌胁迫的TaWRKY34转录因子,该基因编码464个氨基酸。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cDNA宏阵列(macroarray)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从小麦全长cDNA文库的WRKY转录因子中筛选出一个应答小麦白粉病菌胁迫的TaWRKY34转录因子,该基因编码464个氨基酸。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该转录因子位于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短臂上,并且只在细胞核中表达。其蛋白序列与拟南芥、大麦和葡萄抗病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中的3个WRKY基因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TaWRKY34在Pm16/北京8377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中,对小麦白粉病菌、水杨酸和茉莉酸诱导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TaWRKY34可能与小麦对白粉菌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WRKY转录因子 染色体定位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和抗病基因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段双科 许育彬 吴兴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83-86,共4页
本文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分化与毒性监测 ,抗病基因及其利用 ,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三个层面综述了我国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 ,抗病基因利用和抗白粉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作者研究工作对当前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新方法进行了... 本文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分化与毒性监测 ,抗病基因及其利用 ,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三个层面综述了我国小麦白粉病菌致病毒性 ,抗病基因利用和抗白粉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作者研究工作对当前小麦抗白粉育种新途径、新方法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小麦 白粉病菌 致病毒性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小麦白粉病菌有活性的植物源粗提物的筛选 被引量:9
9
作者 喻大昭 杨立军 +2 位作者 杨小军 王少南 张汉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4,共3页
为开发防治白粉病菌的高效、无公害药物,测定了来自63种植物的73份粗提物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牛蒡、苍耳、芥、决明、土大黄、大黄、油茶、丁子香、山鸡椒等9种植物的11份粗提物的保护效果超过90%;上述11份粗提物对小麦白... 为开发防治白粉病菌的高效、无公害药物,测定了来自63种植物的73份粗提物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牛蒡、苍耳、芥、决明、土大黄、大黄、油茶、丁子香、山鸡椒等9种植物的11份粗提物的保护效果超过90%;上述11份粗提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表明,决明的氯仿提取物、大黄和土大黄的乙醇提取物治疗效果较优,其效果分别为50.2%,48.5%和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粗提物 小麦白粉病菌 活性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对喹氧灵和苯菌酮的敏感基线及药剂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龚双军 杨立军 +6 位作者 向礼波 曾凡松 张学江 薛敏峰 汪华 史文琦 喻大昭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采用离体叶段法,分别测定了从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和四川5省分离的53个小麦白粉病菌单孢菌株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以及喹氧灵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平... 采用离体叶段法,分别测定了从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和四川5省分离的53个小麦白粉病菌单孢菌株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敏感性,并分析了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以及喹氧灵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苯菌酮和喹氧灵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1 9±0.000 6)和(0.013 1±0.002 0)mg/L,苯菌酮比喹氧灵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菌酮与喹氧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R2值分别为0.102 6和0.491 9);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前1 d和接种后1 d施药,苯菌酮和喹氧灵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与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21%、84.25%和82.43%、70.25%,表明这2种药剂不仅具有优异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苯菌酮 喹氧灵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萌发及其对三唑酮敏感基线的建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袁善奎 马严明 周明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在没有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DMI)类药剂用药历史的湖北利川山区麦田采集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 ,带回室内萌发 ,从每样本单孢子堆中分离得到 6 1个野生菌株。采用叶段法测得每个菌株的EC50 ,建立起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EC50 =(... 在没有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DMI)类药剂用药历史的湖北利川山区麦田采集小麦白粉病菌闭囊壳 ,带回室内萌发 ,从每样本单孢子堆中分离得到 6 1个野生菌株。采用叶段法测得每个菌株的EC50 ,建立起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EC50 =(0 10 90± 0 0 0 48)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三唑酮 敏感基线 闭囊壳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及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海荣 段霞瑜 +1 位作者 周益林 邱永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5-129,共5页
为了寻找适合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微量提取的方法,本试验利用改进的CTAB法、电钻微量研磨一管法、FastPrep DNA试剂盒法和Chelex-100法分别提取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比较得出,在微量提取时,CTAB法的提取率较高;在分生孢子量较多时,Fast... 为了寻找适合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微量提取的方法,本试验利用改进的CTAB法、电钻微量研磨一管法、FastPrep DNA试剂盒法和Chelex-100法分别提取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比较得出,在微量提取时,CTAB法的提取率较高;在分生孢子量较多时,FastPrep DNA试剂盒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提取的DNA均适用于ISSR-PCR。采用正交设计L16(45)法优化了适合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ISSR体系,确定了25μL时优化的反应体系:1×buffer、模板DNA0.5ng、dNTP0.14mmol/L、TaqDNA聚合酶1U、引物1.4μmol/L、Mg2+1.8mmol/L。利用该体系筛选出了一批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为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DNA微量提取 ISSR-PCR 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田间传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伟 赵亚男 +5 位作者 韩翠仙 王奥霖 袁军海 杨旭光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1,共5页
2015年度采用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的初步研究表明,在病害发生初期病菌分生孢子捕捉量比较低,但随着菌源中心病害的逐渐加重,病菌分生孢子在距菌源中心20 m和40 m远处捕捉量随之增大。线性弧度相关分... 2015年度采用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的初步研究表明,在病害发生初期病菌分生孢子捕捉量比较低,但随着菌源中心病害的逐渐加重,病菌分生孢子在距菌源中心20 m和40 m远处捕捉量随之增大。线性弧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距菌源中心北向20 m和40 m处的孢子捕捉量与风向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距菌源中心不同距离处的孢子捕捉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且在相同方向上,距菌源中心20 m处孢子捕捉量显著高于40 m处孢子捕捉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病菌孢子捕捉量 病菌传播梯度 流行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空中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病害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晶晶 曹远银 +2 位作者 李天亚 李伟华 张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652-2654,共3页
对小麦白粉病菌空中孢子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孢子量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70 1;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9 4;... 对小麦白粉病菌空中孢子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孢子量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70 1;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9 4;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8 9;与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93 9。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回归方程为y=e(4.733-30.717/x),决定系数为0.897 0,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孢子量 孢子捕捉 气象因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监测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武英鹏 原宗英 李艳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62-64,共3页
对山西省不同生态区6 1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Pm2、Pm4a、Pm4b、Pm13、Pm2 0、PmXBD、Pm2 +6、Pm4 +8、Pm2 +Mli、Pm4b +Mli和Pm5 +6为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可供转育利用;Pm6、Pm2 1、Pm2 +Ta和Pm1+2... 对山西省不同生态区6 1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Pm2、Pm4a、Pm4b、Pm13、Pm2 0、PmXBD、Pm2 +6、Pm4 +8、Pm2 +Mli、Pm4b +Mli和Pm5 +6为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可供转育利用;Pm6、Pm2 1、Pm2 +Ta和Pm1+2 +9有一定利用价值;而Pm1、Pm3a、Pm3d、Pm3f、Pm17和Pm19则利用价值较小;Pm3b、Pm3c、Pm3e、Pm5、Pm7和Pm8单独使用无利用价值。并对各毒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区出现频率进行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 生态区 病菌 利用价值 性基因 毒性监测 Pm13 山西 优势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酮种衣剂对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萌发和侵染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峻 刘西莉 李健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采用组织病理学染色技术 ,观察和测定了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的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孢子萌发、侵染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药剂处理对白粉病菌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的萌发及成熟附着胞的形成无抑制作用 ,但明显提高附着胞的畸形率 ;抑制... 采用组织病理学染色技术 ,观察和测定了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的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孢子萌发、侵染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药剂处理对白粉病菌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的萌发及成熟附着胞的形成无抑制作用 ,但明显提高附着胞的畸形率 ;抑制初生吸器原体的形成和指状体的发育 ,降低入侵率 ;抑制初生菌丝的发育、次生菌丝和次生吸器的形成。分析认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染 三唑酮种衣剂 小麦 幼苗 白粉 组织病理学 病菌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小麦白粉病菌越夏及有性时期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世勤 骆惠生 +4 位作者 金社林 段霞瑜 周益林 金明安 贾秋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越夏 有性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6年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志 王胜 +5 位作者 张重梅 张英 姬红丽 倪健英 周益林 彭云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7-252,共6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利用26个抗白粉病单基因(Pm)鉴别品种(系),对2014-2016年分离自四川省盆地内不同地区的189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测定,获得183个毒性类型,分别对6~21个Pm基因具有毒性,其中97.27%的类...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利用26个抗白粉病单基因(Pm)鉴别品种(系),对2014-2016年分离自四川省盆地内不同地区的189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测定,获得183个毒性类型,分别对6~21个Pm基因具有毒性,其中97.27%的类型仅出现一次,盆地西部和盆地东部病菌群体共有毒性类型有3种。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 Pm21的毒力频率为0,对 Pm1c、 Pm12、 Pm16和 Pm24的毒力频率低于20%,而对 Pm1a、 Pm2、 Pm3b、 Pm3c、 Pm3e、 Pm3f、 Pm4a、 Pm4b、 Pm5a、 Pm6、 Pm7、 Pm8、 Pm19、 Pm30的毒力频率高于60%;病菌的基因多样性指数、信息指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是0.301 4、0.460 1和96.15%;盆地西部病菌群体的毒性多态性高于盆地东部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小麦白粉病菌 毒力频率 毒性类型 毒性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苯醚菌酯(ZJ0712)小麦白粉病菌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伟群 陈定花 +1 位作者 朱卫刚 陈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经过药剂驯化10代后,从对苯醚菌酯(ZJ0712)敏感的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3个菌株中获得3个抗药突变体,突变体的抗性指数均大于80,且其抗性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稳定遗传。室内接种试验发现,突变体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 经过药剂驯化10代后,从对苯醚菌酯(ZJ0712)敏感的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3个菌株中获得3个抗药突变体,突变体的抗性指数均大于80,且其抗性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稳定遗传。室内接种试验发现,突变体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cyt b基因的第143位密码子均由敏感菌株的GGT(丙氨酸)突变成了GCT(甘氨酸)。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对苯醚菌酯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该药剂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采取相应的抗性治理措施,以延缓抗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苯醚菌酯(ZJ0712) 抗药性 抗药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鉴定和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眉 郭霞 +4 位作者 辛志梅 王升吉 辛相启 姜珊珊 吴斌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95-100,共6页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组成,利用31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对采自山东省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市共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结构进行鉴定,并构建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系毒性聚类图。结果表明,山...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组成,利用31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对采自山东省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市共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结构进行鉴定,并构建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系毒性聚类图。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a、Pm3b、Pm3c、Pm3d、Pm3e、Pm3f、Pm5a、Pm6、Pm7、Pm8、Pm13、Pm17、Pm19、Pm2+Ta、Pm"Era"和Pm"XBD"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对抗病基因Pm21、Pm4b+5b及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仅对Pm21抗病基因无毒性;德州市、烟台市、济宁市、济南市、聊城市和临沂市白粉病菌群体分别对12、15、22、23、25、28个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高于70%;对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聚类分析发现,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相似系数在0.67~1.00之间,说明6地市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毒性存在一定差异,德州市和烟台市的大部分菌株毒性结构相似度高,其余地市菌株毒性结构相似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小麦白粉病菌 小麦白粉病基因 毒性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