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病虫草害无人机遥感精准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朝贺 张立娇 +10 位作者 董志平 王永芳 谢剑锋 封哲 苏增朝 王孟泉 董丽君 张大鹏 方美娟 甄文超 王烨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5-65,100,共12页
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具有高效、灵活、高分辨率的优势,逐渐成为作物病虫草害监测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病虫草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采用可见光数码相机采集的数码图像,以低成本的数据采集... 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具有高效、灵活、高分辨率的优势,逐渐成为作物病虫草害监测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病虫草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采用可见光数码相机采集的数码图像,以低成本的数据采集对形态差异大或色泽变化明显的病虫草害进行精准监测,包括以小麦散黑穗病为代表的种传病害、以小麦茎基腐病为代表的土传病害、以小麦条锈病为代表的气传流行性病害、以节节麦等为代表的杂草。优化了对不同类型病虫草害无人机监测的飞行高度、飞行方向、打点拍摄倾角等具体量化的作业参数,并采用语义分割模型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监测,进一步探索了精准遥感监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小麦或玉米收获前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的精准监测,制定下一生长季节或年度的科学防控对策,在充分发挥耕作栽培等农业生态调控措施控制或压低病虫草害基数的基础上,优先选用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周年循环实施精准监测与绿色一体化防控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了对区域病虫草害生态治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 病虫草害 遥感精准监测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土深度下节节麦出苗特征及深翻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杂草的防控效果
2
作者 王永芳 焦素环 +8 位作者 董志平 林永岭 康健 张立娇 徐婧 陈立涛 吉欣欣 王孟泉 李秉华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1-89,共9页
针对麦田除草剂用量大、药害频发,开展不同埋土深度对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室内实验、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埋土深度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节麦种子个体... 针对麦田除草剂用量大、药害频发,开展不同埋土深度对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室内实验、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埋土深度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节麦种子个体间活力差异显著,在0-30 cm耕作层内均能萌发;埋土深度对萌发率和分蘖数影响不显著,对出苗率、苗高、芽长和根长具有显著影响。节节麦的芽长只有能够伸出地面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存活;但芽长与胚乳多少有直接关系,不能无限伸长,从而导致节节麦出苗存活率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田间土深15 cm时基本不能出苗。进一步对禾本科越年生杂草节节麦、雀麦、看麦娘以及阔叶越年生杂草播娘蒿、荠菜、麦家公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节节麦和雀麦种子在深层土壤存活力强,埋土深度达到15 cm时极少数出苗,而其他杂草在埋土深度为10 cm时极少数出苗;禾本科、阔叶越年生杂草在0-5 cm土层出苗率分别为94.6%和99.8%,其中冬前出苗率分别为94.6%和46.5%。深翻25-30 cm使0-5 cm土层基本没有杂草种子就能很好地控制草害,减少冬前和春季2次用药。2021年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鹿泉进行田间试验,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深翻,对节节麦的防效可达99.69%,对其他部分越年生杂草的防效均达94%以上,对小麦后期和玉米季部分一年生杂草的防效也能达到7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70.67%。2022—2023年在栾城进行深翻控草田间示范,防效为71.23%-100%,平均防效高达89.46%,防效高低与深翻作业质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越年生杂草 土层深度 萌发特征 出苗特征 土壤深翻 小麦玉米一年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孔凡磊 张海林 +2 位作者 翟云龙 袁继超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9-756,共8页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不大,但秸秆还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RTS、CTS、CT3个处理小麦季产量差异不显著,而NTS由于有效穗数不足,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CT相比,NTS周年产量平均减产5.13%,RTS增产2.69%,CTS增产2.33%。耕作方式对当季小麦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大,而对后茬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NTS提高了小麦季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了土壤储水量,与CT相比,0~60cm土壤储水量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39.07mm和26.65mm。从耗水构成来看,土壤水在冬小麦耗水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灌水和降水;而夏玉米耗水以降水为主,且降水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土壤水储存起来。NTS提高了冬小麦季土壤储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季耗水最少。与CT相比,NTS小麦季平均节水22.40mm,周年耗水量也以NTS最少;但NTS冬小麦产量降低导致其小麦季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低。从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免耕秸秆覆盖小麦季产量,进而提高周年产量,发挥其节水优势,是该耕作模式在华北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两熟区推广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耕作方式 周年产量 土壤水分含量 耗水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的途径研究(研究简报)
4
作者 王永芳 王烨 +13 位作者 刘佳 勾建军 崔彦 寇奎军 张立娇 焦素环 陈立涛 吉欣欣 蔡晓玲 任培先 谢剑锋 刘家豪 赵立强 董志平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08-108,F0003,共2页
针对小麦土传茎基腐病扩散快的难题,利用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和整穗喷雾2种方法对小麦穗进行接种,均能呈现赤霉症状,其病穗上发病较轻的子粒或者带菌不表现症状的子粒播种后均可以形成典型的茎基腐病病株。通过田间采... 针对小麦土传茎基腐病扩散快的难题,利用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和整穗喷雾2种方法对小麦穗进行接种,均能呈现赤霉症状,其病穗上发病较轻的子粒或者带菌不表现症状的子粒播种后均可以形成典型的茎基腐病病株。通过田间采集赤霉病穗和收集小麦种子,均从其中检测到携带假禾谷镰刀菌的病穗和种子,播种后均能形成茎基腐病病株。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可以通过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是该病快速扩散的主要原因。并据此,进一步完善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茎基腐病扩散和周年发生规律,可为科学防控小麦茎基腐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种子传播 小麦玉米一年 周年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型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创建与示范推广 被引量:1
5
作者 籍俊杰 李谦 张峰 《河北农业》 2020年第10期28-29,共2页
河北省是农业种植大省,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5065万亩(聚种购)。但是河北省也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水资源仅占我国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5%左右。节约用水一直是我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我省小麦玉米两熟区,夏... 河北省是农业种植大省,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5065万亩(聚种购)。但是河北省也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水资源仅占我国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5%左右。节约用水一直是我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我省小麦玉米两熟区,夏玉米播种季节环境气温高、土壤墒情差、降雨量偏少,时常出现“卡脖旱”现象,造成玉米的缺苗断垄、出苗不整齐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夏玉米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苗断垄 玉米播种 高产稳产 土壤墒情 小麦玉米两熟区 环境气温 节约用水 示范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