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筛选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裴雪霞 王姣爱 +1 位作者 党建友 张定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8,共6页
以12个小麦基因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溶液培养与田间试验的方法,设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2个水平,对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的筛选指标进行了探讨,为氮高效基因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干重在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条件下都有较大的... 以12个小麦基因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溶液培养与田间试验的方法,设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2个水平,对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的筛选指标进行了探讨,为氮高效基因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干重在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条件下都有较大的基因型变异(变异系数CV分别为29.03%和18.21%);在所有调查性状的相对值中,相对植株干重(低氮胁迫/正常供氮)基因型变异较大(CV为22.76%)。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植株干重与相对株高、相对植株吸氮量和相对氮利用效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溶液培养试验中相对植株干重和田间试验中相对子粒产量(不施氮/施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n=12)。因此,以小麦苗期相对植株干重作为筛选指标,然后进行田间验证,是筛选耐低氮小麦基因型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耐低氮 筛选指标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基因组SRAP扩增体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武志朴 杨文香 +1 位作者 刘大群 张汀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6-69,共4页
对影响SRAP扩增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DNA、引物、dNTPMixture、TaqDNA聚合酶的浓度及变性、复性、延伸的时间及温度进行了摸索。获得了能够稳定扩增小麦基因组的体系:20μL体系中DNA25ng,dNTP188mmol/L,TaqDNA聚合酶0 75U,引物25ng。扩增... 对影响SRAP扩增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DNA、引物、dNTPMixture、TaqDNA聚合酶的浓度及变性、复性、延伸的时间及温度进行了摸索。获得了能够稳定扩增小麦基因组的体系:20μL体系中DNA25ng,dNTP188mmol/L,TaqDNA聚合酶0 75U,引物25ng。扩增程序为:94℃1min,37℃1min,72℃10sec,5个循环;94℃1min,50℃1min,72℃10sec,35个循环;72℃1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AP 小麦基因 扩增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高效小麦基因型的筛选指标和筛选环境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学强 介晓磊 +2 位作者 谭金芳 许仙菊 李有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1,共5页
关键词 小麦基因 筛选指标 环境研究 钾素 吸收动力学参数 农业可持续发展 选育过程 种质资源 生态环保型 钾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碳酸根对不同小麦基因型生长及锌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田霄鸿 买文选 +2 位作者 陆欣春 杨习文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石灰性土壤上小麦锌缺乏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而高含量的HCO3-被认为是造成缺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采用土培试验方法,选用3种小麦基因型(中育6号、S02-8、远丰998),研究了不同HCO3-浓度水平对小麦生长及Zn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石灰性土壤上小麦锌缺乏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而高含量的HCO3-被认为是造成缺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采用土培试验方法,选用3种小麦基因型(中育6号、S02-8、远丰998),研究了不同HCO3-浓度水平对小麦生长及Zn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HCO3-对小麦植株生长(尤其是对根系)及Zn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较低浓度(15 mmol/L)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另外,高浓度HCO3-对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及对锌从小麦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率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HCO3-30 mmol/L条件下,与未进行HCO3-处理的对照相比,土壤有效锌及锌向地上部的转运率分别下降11.1%和5.0%,表明HCO3-对小麦锌营养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对土壤中有效锌的钝化;2)对小麦根系生长的抑制;3)抑制锌从小麦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其中前两个途径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土壤中高含量的HCO3-对供试的3种冬小麦基因型的生长及Zn吸收的抑制作用比较轻微,这可能与它们对高浓度的HCO3-具有较高的耐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碳酸氢根 小麦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Zn量对三种小麦基因型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保琼莉 田霄鸿 +1 位作者 杨习文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6-823,共8页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供Zn量(0、0.5、104、0 mg/L,分别用Zn0、Zn0.5、Zn10、Zn40表示)对三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半冬性小麦基因型郑麦9023、陕512、西农979幼苗生长发育及Zn、Fe、Mn吸收的影响,以期为筛选耐高锌的小麦基因型提供...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供Zn量(0、0.5、104、0 mg/L,分别用Zn0、Zn0.5、Zn10、Zn40表示)对三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半冬性小麦基因型郑麦9023、陕512、西农979幼苗生长发育及Zn、Fe、Mn吸收的影响,以期为筛选耐高锌的小麦基因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供Zn时小麦幼苗未出现缺Zn症状;Zn0.5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影响较小。三种基因型小麦的幼苗在过量供Zn(Zn10、Zn40)时均受到严重伤害:抑制小麦分蘖、根系及地上部生长,叶片叶绿素SPAD值显著降低,小麦植株尤其是根部的耐性指数降低;施入的Zn的转运率显著降低,却大大提高了小麦植株尤其是根部的Zn含量和吸收量,但Zn10时幼苗体内Zn含量和吸收量大于Zn40,且Zn10比Zn40更能在根部积累Zn。Zn与Fe的吸收在根部似乎表现为互助作用,而地上部表现为颉颃作用;Zn与Mn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颉颃作用。过量供Zn时以西农979耐性指数最大,Zn转运率最高,植株体内的Fe、Mn含量也高。总之,供Zn量为通常配方的51-0倍时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尚无明显影响;1002-00和4008-00倍时则能对小麦幼苗造成严重伤害,三种供试小麦基因型中以西农979对过量Zn毒害的耐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Zn量 小麦基因 幼苗生长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铝性的小麦基因型在酸性铝毒土壤的适应性及其与体内养分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林咸永 章永松 陶勤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35-639,共5页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 4个不同耐铝性的小麦基因型在酸性高铝土壤中的适应性及其与体内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酸性高铝条件明显抑制小麦的生长 ,但耐铝基因型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敏感基因型 ,表现出对酸性铝毒土...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 4个不同耐铝性的小麦基因型在酸性高铝土壤中的适应性及其与体内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酸性高铝条件明显抑制小麦的生长 ,但耐铝基因型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敏感基因型 ,表现出对酸性铝毒土壤较强的适应性 .低 p H高铝处理降低了小麦地上部氮、钾、钙、磷和锌的含量 ,提高了铝含量 ,对镁、铁和锰含量则无明显的影响 ,但耐铝基因型植株地上部比铝敏感基因型有较高的氮、钾、钙和磷含量及较低的铝含量 .耐铝基因型对酸性铝毒土壤的适应性强可能与其在低 p H高铝条件下维持较高的钙、磷含量 ,较低的铝含量以及较高的 Ca/ Al,P/ Al和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酸性铝毒土壤 适应性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小麦基因组的SSR标记在早熟禾亚科植物中的通用性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小国 梁红艳 张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5-157,共3页
引物的通用性研究对于降低引物开发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试验选取来源于小麦基因组的41对SSR引物,对其在早熟禾亚科不同属4种植物中的通用性进行了分析。所选取的41对引物在大麦、燕麦、小黑麦和三芒草4种供试植物中的扩增成... 引物的通用性研究对于降低引物开发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试验选取来源于小麦基因组的41对SSR引物,对其在早熟禾亚科不同属4种植物中的通用性进行了分析。所选取的41对引物在大麦、燕麦、小黑麦和三芒草4种供试植物中的扩增成功率分别为73.2%,82.9%,87.8%和85.4%,有些引物在特定植物中还会出现特异性条带,以上结果表明,从小麦基因组上开发的SSR引物,在早熟禾亚科不同种属植物间有较高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SSR 早熟禾亚科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基因型及2,4-D浓度对小麦与玉米杂种成胚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升位 张琼仙 +2 位作者 毛孝强 刘思严 王晓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58-761,共4页
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部分杂种配子生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一特性是否会影响杂种材料与玉米的杂种成胚率有待研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母本)与滇超甜2号玉米(父本)杂交,得到了623粒杂种。经杀配子染色体处... 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部分杂种配子生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一特性是否会影响杂种材料与玉米的杂种成胚率有待研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母本)与滇超甜2号玉米(父本)杂交,得到了623粒杂种。经杀配子染色体处理的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DS,KS,BS,与滇超甜2号的杂种成胚率在21.95%,25.63%,25.50%之间,杂种成胚率方差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与玉米杂交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基因型小麦作母本。4种浓度的2,4-D(10 mg/L,50 mg/L,120 mg/L,160 mg/L)均对杂种幼胚的形成或发育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2,4-D浓度对杂种成胚率有极显著影响,2,4-D的最佳浓度为120 mg/L,对应的杂种成胚率为38.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2 4一D浓度 超甜玉米 远缘杂交 成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利 王军卫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3,共5页
采用切口平移法标记外源物种(黑麦)总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用受体物种总基因组DNA(中国春小麦)作遮盖,对小麦1B/1R易位系中外源染色体的黑麦易位片段进行检测。对影响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认为:细胞分裂... 采用切口平移法标记外源物种(黑麦)总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用受体物种总基因组DNA(中国春小麦)作遮盖,对小麦1B/1R易位系中外源染色体的黑麦易位片段进行检测。对影响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认为: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染色体长度适中的高质量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保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染色体一直附着在载玻片上不丢失是实验进行的支撑条件;探针DNA与封阻DNA的比例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对杂交信号过多或过少或者无杂交信号的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一步骤,才能获得理想的原位杂交实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组原位杂交 影响因素 切口平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野生小麦基因提高食物营养含量的新方法
10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78-478,共1页
美国California大学Davis分校,美国农业部和以色列Haifa大学的科学家从野生小麦中克隆了一个基因,能提高作物中的蛋白质,锌和铁的含量,成为解决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儿童营养缺乏的可能方法。这一成果发表在了11月24日的刊物《Science... 美国California大学Davis分校,美国农业部和以色列Haifa大学的科学家从野生小麦中克隆了一个基因,能提高作物中的蛋白质,锌和铁的含量,成为解决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儿童营养缺乏的可能方法。这一成果发表在了11月24日的刊物《Science》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野生小麦 营养含量 《SCIENCE》 美国农业部 食物 营养缺乏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栽培一粒小麦的BAC文库精细定位小麦基因
11
作者 BeatKeller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4,共2页
The wheat genome is large (1.6×10 10 bp) and complex (hexaploid with the A,B and D genomes). Map based cloning in such genomes requires at least one, but frequently several walking steps on a chromosome to reach ... The wheat genome is large (1.6×10 10 bp) and complex (hexaploid with the A,B and D genomes). Map based cloning in such genomes requires at least one, but frequently several walking steps on a chromosome to reach the gene of interest, even if very closely linked markers are available for a “chromosome landing” approach. Chromosome walking in wheat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to be very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due to size and complexity of the wheat genome and the high content of repetitive sequences. We are interested to clone two genes on chromosome 1AS by map information only: the Lr10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 and the Pm3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As no large insert library of wheat was available at that time, a collaborative effort of several research groups was started to create a BAC library of T.monococcum ,a cultivated diploid with a close relative of the A genome in hexaploid wheat. The BAC library contains more than six genome equivalents and is double spotted on filters which are available from our lab. A mapping population of 3150 F2 plants segregating for the Lr10 gen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a marker closely linked to the gene (0.1 cM) was found. This marker w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ssembly of a physical contig in T.monococcum .The use of subcloned BAC ends for mapping was only successful in a few cases but in general was problematic. To derive probes from BAC clones for genetic mapping we developed a rapid “low pass” sequencing protocol. Shotgun DNA libraries from BAC clones were generated and sequenced at 1.5×genome equivalents. The obtained sequence data were sufficient to identify coding regions (usually good probes for mapping) as well as non coding, non repetitive sequences which sometimes can also be mapped and used as probes for further walking steps. Probes derived from sequencing have also to be physically mapped on the BAC clones to identify sequences close to the ends of the BACs. Four walking steps have been completed until now using these approaches. This resulted in a physical contig spanning around 440 kb on chromosome 1AS. Progress will also be reported on the mapping of the Pm3b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粒小麦 BAC文库 小麦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源大小及花粉竞争对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姗姗 石雪 +3 位作者 于赐刚 张振华 陈明 刘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研究有助于建立防止外源基因逃逸以及小麦品种间种质污染。以抗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转基因冬小麦品种N12-1为花粉供体,以扬麦158和矮杆败育小麦为花粉受体,平行设置2种不同面积(100和400 m^2)的花粉源,通过调查距... 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研究有助于建立防止外源基因逃逸以及小麦品种间种质污染。以抗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转基因冬小麦品种N12-1为花粉供体,以扬麦158和矮杆败育小麦为花粉受体,平行设置2种不同面积(100和400 m^2)的花粉源,通过调查距花粉源不同距离处转基因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研究了花粉源大小及不同品种对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源大小对小麦基因漂移频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花粉受体材料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有显著差异,在0和2 m处矮杆败育小麦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显著偏高;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随着距花粉源距离的增加显著下降,5 m以后降为0。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竞争是影响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主要因素,距离隔离是控制小麦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漂移 基因小麦 花粉竞争 异交率 距离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洋 张继 +2 位作者 强晓敏 翟丙年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9-1324,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产量和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关键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叶水势、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施氮...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产量和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关键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叶水势、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测定,探讨了其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子粒产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水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后明显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叶水势、叶绿素含量在施N150 kg/hm2时保持在较高水平。两个基因型中,小偃22比小偃6号的生理代谢更加旺盛,施氮加强了这种作用,这可为进一步选育氮高效利用型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氮效率 产量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7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缪树寅 梁东丽 +1 位作者 赵文龙 胡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34-1940,共7页
选择全国7个主栽小麦品种,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硒酸盐以及亚硒酸盐对小麦的生物毒害作用,旨在确定小麦发芽阶段硒敏感指标并且为耐硒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外源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选择全国7个主栽小麦品种,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硒酸盐以及亚硒酸盐对小麦的生物毒害作用,旨在确定小麦发芽阶段硒敏感指标并且为耐硒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外源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mg·L-1)能够促进发芽阶段小麦的生长,高浓度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mg·L-1)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同等硒浓度条件下(10mg·L-1),硒酸盐对小麦种子的毒害作用显著高于亚硒酸盐(P<0.05)。指标综合相关性模型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小麦的芽长抑制率可作为亚硒酸盐态硒生物毒性的敏感指标,而根长抑制率可作为硒酸盐态硒的敏感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对硒的耐受程度不一,以西农979、小偃22和鲁麦23的耐受性较强,适宜于富硒粮食的推广;鄂麦20、烟农19对亚硒酸盐耐受性较高,对硒酸盐耐受性较弱,可以作为土壤硒环境的指示品种;陕麦159、蒿优2018则对硒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可以作为富硒土壤指示的敏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 亚硒酸盐 小麦基因 生物毒性 发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高效基因型小麦对缺磷胁迫的根际适应性反应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庆仁 李继云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根箱分隔栽培试验法,进行了磷高效与磷低效小麦基因型根际土壤pH 与有效磷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pH 和有效磷含量皆明显低于外围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特征;磷高效基因型小麦的根际pH 和有效磷含量明显... 采用根箱分隔栽培试验法,进行了磷高效与磷低效小麦基因型根际土壤pH 与有效磷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pH 和有效磷含量皆明显低于外围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特征;磷高效基因型小麦的根际pH 和有效磷含量明显低于磷低效基因型,pH 变异范围和磷素亏缺区也表现出明显较大。为了进一步验证磷高效小麦基因型的这一根际特征,同时进行了施用水溶性、枸溶性磷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水溶性磷肥对根际pH 和有效磷分布的影响最大,表现为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间根际pH 和有效磷水平差异明显变小,而枸溶性磷肥对根际效应略有影响,但仍表现出较宽的pH 变异和磷素亏缺范围,磷高效基因型表现出根际范围的pH 和有效磷含量明显低于磷低效基因型,说明磷高效基因型小麦对枸溶性磷肥具有较高的活化吸收能力。同时也证明根际pH 降低是磷高效基因型小麦对土壤缺磷的一种诱导性根系适应机制,对促进根际土壤难溶态磷的有效活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磷效率 磷胁迫 根际PH 土壤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对氮肥与锌铁肥配施的反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习文 田霄鸿 +2 位作者 武绍飞 保琼莉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2,共6页
以10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再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0,105 kg N/hm2)与锌铁用量(Zn:0,6.8 kg/hm2;Fe:0,12.1 kg/hm2)对冬小麦幼苗(返青期)生长及锌铁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10种基因型冬小麦的生物量、分蘖数... 以10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再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0,105 kg N/hm2)与锌铁用量(Zn:0,6.8 kg/hm2;Fe:0,12.1 kg/hm2)对冬小麦幼苗(返青期)生长及锌铁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10种基因型冬小麦的生物量、分蘖数和叶绿素SPAD值均有显著影响,增幅分别达到15.8%,14.7%,4.6%;施用锌铁肥后生物量增加8.0%,但分蘖数减少5.8%,而对叶绿素SPAD值几乎无影响;10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的长势有较大差异。施用氮肥后,显著提高了各基因型小麦植株的锌含量与锌携出量,平均提高7.6%和22.9%,而小麦植株铁的含量降低6.4%,但携出量提高7.2%;施用锌铁肥显著增加了小麦的锌含量和携出量,增幅分别11.9%和19.2%,但对铁的含量和携出量影响不显著。10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锌铁携出量存在一定差异,吸收值较高的三种基因型分别为绵阳31、陕优225、陕优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 生物量 分蘖数 锌、铁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和锌对五种基因型小麦生长、锌吸收及营养液中HCO_3^-含量和pH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玲 田霄鸿 +1 位作者 李峰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9,共7页
以霍格兰营养液为介质,在不同的Zn(0、0.016、0.082 mg/L)与CaCO3(0、10、306、0 mg/L)用量下,将5种基因型冬小麦进行营养液混合培养,探讨Zn与CaCO3用量对小麦幼苗生长、Zn吸收及营养液中HCO3-含量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基因型冬小麦... 以霍格兰营养液为介质,在不同的Zn(0、0.016、0.082 mg/L)与CaCO3(0、10、306、0 mg/L)用量下,将5种基因型冬小麦进行营养液混合培养,探讨Zn与CaCO3用量对小麦幼苗生长、Zn吸收及营养液中HCO3-含量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基因型冬小麦中,S02-8、远丰998为缺锌敏感型,西杂1号为缺锌非敏感型,适量供Zn比高量供Zn更有利于小麦生长。低量CaCO3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麦幼苗生长,而高量CaCO3会抑制生长;缺锌敏感型的生长量显著低于非敏感型,且前者的根冠比小于后者。加入CaCO3后对各基因型小麦Zn吸收量无显著影响,但随着供Zn量的增加,根系与地上部吸Zn量也随之增加,且高量供Zn时Zn在根部大量累积;缺锌敏感型小麦比非敏感型更易于在根系中累积Zn,而Zn向地上部的转移率远比非敏感型低。与不添加CaCO3相比,加入一定量CaCO3后,营养液中HCO3-浓度与pH值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并且二者均随着CaCO3加入量增加而升高。在每10 d更换一次营养液的培养过程中,营养液pH值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在0.2个pH值单位内,但pH值总体上随着培养天数推移而呈上升趋势,10 d内上升范围在0.792~.37个pH值单位;每10 d为一阶段的培养结束后,不同CaCO3用量间的pH值差异与开始时相比均大大减小。此外,因高量CaCO3抑制小麦幼苗生长,加剧缺Zn症状,但又不降低Zn吸收量,据此推测,高量CaCO3可能通过产生较高浓度的HCO3-而降低植物体内所吸收的Zn的生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小麦基因 PH 重碳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酸钙条件下供锌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买文选 陈玲 +1 位作者 田霄鸿 陆欣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88,共6页
为了探明CaCO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Zn吸收的影响,采用人工春化后的小麦幼苗在温室中进行了水培试验。结果表明:缺Zn和在营养液中添加100 mg/L CaCO3对小麦分蘖和生长发育未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供试的3种基因型小麦(远丰998、中育6号及... 为了探明CaCO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Zn吸收的影响,采用人工春化后的小麦幼苗在温室中进行了水培试验。结果表明:缺Zn和在营养液中添加100 mg/L CaCO3对小麦分蘖和生长发育未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供试的3种基因型小麦(远丰998、中育6号及小偃22)的分蘖数及长势有明显的差异。与缺Zn相比,供Zn使小麦根部P吸收量增加25.6%,但对N,K吸收无明显影响。供Zn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各部分尤其是根中的Zn含量和吸收量,而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添加CaCO3未降低对Zn的吸收。添加CaCO3后,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降低21.4%,但对小麦植株的Fe吸收无明显影响。据此推测叶绿素SPAD值的降低并非由于CaCO3降低小麦对Fe的吸收而引起的,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供Zn仅能增加小麦根部Fe吸收量,对地上部无明显影响。无论是否供Zn,Fe主要累积在小麦的根部,而供Zn加剧了这种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小麦基因 养分吸收 碳酸氯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式昭 王琴 +6 位作者 郑建敏 朱华忠 李俊 万洪深 罗江陶 刘泽厚 伍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5-672,共8页
川麦104是西南麦区近年来选育的主栽小麦品种,为研究其高产、抗病遗传特性,利用3种小麦基因芯片(660K SNP、50K SNP和35K SNP)对川麦104及其双亲川麦42、川农16进行分析,探究川麦104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在能定位于小麦不同染色体的SNP... 川麦104是西南麦区近年来选育的主栽小麦品种,为研究其高产、抗病遗传特性,利用3种小麦基因芯片(660K SNP、50K SNP和35K SNP)对川麦104及其双亲川麦42、川农16进行分析,探究川麦104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在能定位于小麦不同染色体的SNP中,川麦104中与双亲相同的共有等位变异位点数目远多于其他类型位点,分别占定位位点总数的75.90%、74.21%和81.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SNP位点在染色体A、B和D基因组中分布不均匀;3种基因芯片扫描结果显示,在D基因组中来源于川麦42的遗传位点数均多于川农16。从21条染色体分布来看,川麦104中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7A、1B、2B、5B、1D和5D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7A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在6A、3B和4B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6A和4B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功能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川麦104中绝大多数的优良等位基因均同时继承于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在少部分重要性状上,川麦104还分别继承了双亲中的优良等位基因。这些优良基因正是川麦104在产量、抗性等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芯片 川麦104 遗传构成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与外源激素PDJ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化感潜力的诱导调控 被引量:3
20
作者 支金虎 马永清 左胜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6-1161,共6页
盆栽条件下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于播种前以外源激素PDJ(10mg·L-1)浸种处理和返青期始干旱胁迫,测定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和化感抗草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的45%)和PDJ处理均能增强几种供试小麦的化感抗草诱导效应... 盆栽条件下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于播种前以外源激素PDJ(10mg·L-1)浸种处理和返青期始干旱胁迫,测定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和化感抗草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的45%)和PDJ处理均能增强几种供试小麦的化感抗草诱导效应,两者均通过降低杂草生物量从而抑制杂草生长。水分胁迫和PDJ处理均能增强"兰考95-25"、"小偃6号"拔节期的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气孔限制值和提高水分利用率;"豫麦66"PDJ处理下可增强光合作用而降低水分利用率,但干旱胁迫下则相反;"兰考217"经PDJ处理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降低。典范对应分析发现供试小麦受到干旱胁迫和外源激素PDJ处理后会引起植物形态和光合生理的变化,从而影响其化感抗草特性。小麦整体化感潜势与以杂草生物量(杂草鲜重/盆)表示的抗草指标显著相关,而小麦的整体抗草特性主要与其水分利用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与植物地上生物量、株高、节间距离和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外源激素PDJ 小麦基因 化感潜力 化感抑草 诱导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