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速对梅尼小环藻细胞生长的影响机理
1
作者 张建伟 马洪东 +3 位作者 宋刚福 周子俊 郭思彤 张传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6,共7页
【目的】流速是影响藻细胞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水动力原理抑制藻类生长的最佳环境控制因子。揭示不同流速生长环境下梅尼小环藻细胞的生长规律及影响机理,对于防控水体藻华、探究水动力胁迫下浮游藻类的生长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流速是影响藻细胞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水动力原理抑制藻类生长的最佳环境控制因子。揭示不同流速生长环境下梅尼小环藻细胞的生长规律及影响机理,对于防控水体藻华、探究水动力胁迫下浮游藻类的生长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硅藻优势种梅尼小环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相关试验装置,模拟0.0~1.0 m/s流速梯度环境,测定不同流速条件下梅尼小环藻的藻细胞密度、细胞比增长率、光合色素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解析其生长规律及影响机理。【结果】梅尼小环藻的临界流速阈值为0.4 m/s,在不同流速环境下呈现“低促高抑”的生长规律。低流速(0.0~0.4 m/s)通过提高藻细胞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频率,进而促进藻细胞吸收营养物质;高流速(0.6~1.0 m/s)引发的流体切应力可造成细胞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进而抑制藻细胞生长。【结论】流速对梅尼小环藻细胞的生长具有双重影响;临界流速与细胞的承载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 梅尼小环 影响机理 水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腹孔环胺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
2
作者 赵丽叶 邱江兵 +3 位作者 王桂祥 张婧芮 李爱峰 王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7,共10页
藻毒素在全球海域广泛分布,严重危害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氮杂螺环酸(Azaspiracids, AZAs)是一种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藻毒素,可引起人体腹泻、呕吐等症状。AZAs的来源主要是Azadinium属和Amphidoma属,是制备AZAs标准物质的主... 藻毒素在全球海域广泛分布,严重危害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氮杂螺环酸(Azaspiracids, AZAs)是一种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藻毒素,可引起人体腹泻、呕吐等症状。AZAs的来源主要是Azadinium属和Amphidoma属,是制备AZAs标准物质的主要来源。本文采用批次培养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别探讨不同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条件下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生长和产毒的状况,探究腹孔环胺藻生长和产毒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温度为22℃,盐度为26,光照强度为80μmol·m^(-2)·s^(-1)时腹孔环胺藻生长良好,AZA-2产量最高。在指数生长期胞内毒素占比高,稳定生长期毒素逐渐释放到胞外,且稳定生长期单位细胞毒素产量大于对数生长期,温度是影响毒素产量的最重要变量,其次是光照强度。本研究可为腹孔环胺藻的培养提供技术参数,以获得更多的AZA-2毒素,为毒素的分离纯化提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螺 腹孔 温度 盐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多胺对隐秘小环藻生长及藻壳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张辉 乔腾生 +3 位作者 李赟 朱葆华 赵妍 潘克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1,共8页
为了探究外源多胺的添加能否使硅藻壳的结构特征发生变化,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3种多胺(亚精胺、精胺和腐胺)不同浓度处理对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生长、藻壳细微结构及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显示,1000μmol/L精胺... 为了探究外源多胺的添加能否使硅藻壳的结构特征发生变化,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3种多胺(亚精胺、精胺和腐胺)不同浓度处理对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生长、藻壳细微结构及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显示,1000μmol/L精胺表现出致死效应,600、800及1000μmol/L的腐胺处理组中,细胞密度峰值分别在培养的第4、3、2天出现,显示出典型的“时间剂量效应”。其中100μmol/L亚精胺、1000μmol/L精胺以及200μmol/L腐胺处理组的硅质壳,在管状突出结构分布的位置和数量、壳孔区孔的排列、藻壳中心孔的分布、孔容孔径等方面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如200μmol/L腐胺处理组藻壳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仅为对照组的52.7%和53.6%。上述结果说明这3种多胺分子可以造成硅藻壳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秘小环 亚精胺 精胺 腐胺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iits)的培养与利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海明 尹绍武 +1 位作者 吴朝晖 李建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56-61,共6页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梅尼小环藻在人工半海水培养中与水体主要因子(pH、EDTA钠盐、营养盐)之间的关系.摸索出了梅尼小环藻种群生长繁殖的最适pH值、EDTA钠盐浓度和营养盐的最优组合.经过生化测定,梅尼小环藻体内维生素...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梅尼小环藻在人工半海水培养中与水体主要因子(pH、EDTA钠盐、营养盐)之间的关系.摸索出了梅尼小环藻种群生长繁殖的最适pH值、EDTA钠盐浓度和营养盐的最优组合.经过生化测定,梅尼小环藻体内维生素C湿重含量为176μg/g.梅尼小环藻作为中华绒螯蟹一期状幼体的饵料,状一期幼体到二期幼体的变态率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小环 培养 苗期 中华绒螯蟹 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秘小环藻藻际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雨 张裕 +2 位作者 李赟 朱葆华 潘克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为了解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共生细菌对其生长的影响,本文运用稀释梯度涂布法分离纯化藻液中的细菌,检测了藻菌共培养液中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及胞... 为了解隐秘小环藻(Cyclotella cryptica)共生细菌对其生长的影响,本文运用稀释梯度涂布法分离纯化藻液中的细菌,检测了藻菌共培养液中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分离菌株对微藻生物量和脂质的影响,初步探究了藻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显示,从隐秘小环藻藻液共分离纯化8株可培养细菌,通过比对菌株的部分16S rDNA序列,完成了其分类学鉴定。其中,菌株C-1和C-7为隐秘小环藻的优势促生菌,分别将藻细胞密度提高了27.1%和23.9%。与菌株C-1共培养的隐秘小环藻,脂质含量高达43.53%,脂质产率为16.69 mg·L^(-1)·d^(-1),比无菌纯培养对照组的脂质产率提高了37.37%。碳交换研究结果显示,共培养7 d后,2个促生菌株构建的共培养体系中DOC含量显著低于无菌纯培养对照组;DIC含量显著高于无菌纯培养对照组。与无菌纯培养对照组相比,藻菌共培养导致培养上清液中EPS的多糖和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细胞结合态EPS的多糖含量在前4 d高于对照组,之后显著降低,但细胞结合态EPS的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对照组。本研究构建了隐秘小环藻与细菌的共生体系,探究了藻菌之间的互作效应,可为隐秘小环藻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秘小环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胞外聚合物 生长 脂质含量 际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近头状尖孢藻的胁迫效应
6
作者 庄吉阳 吴慧珍 +5 位作者 钱鸣蓉 金哲雄 盛颖霏 章虎 王军良 孙娜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343,共9页
本研究以近头状尖孢藻为受试对象,通过测定半数有效浓度(EC 50)、光合色素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评估了苯醚甲环唑及其降解产物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的生物毒性,重点分析了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生物毒性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本研究以近头状尖孢藻为受试对象,通过测定半数有效浓度(EC 50)、光合色素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评估了苯醚甲环唑及其降解产物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的生物毒性,重点分析了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生物毒性的立体选择性差异。本文所测苯醚甲环唑和苯醚甲环唑醇96 h的EC 50值分别为0.67 mg·L^(-1)和1.74 mg·L^(-1),R-(+)-苯醚甲环唑醇和S-(-)-苯醚甲环唑醇96 h的EC 50值分别为2.74 mg·L^(-1)和1.68 mg·L^(-1)。同时基于藻受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醇和苯醚甲环唑醇对映体胁迫后,氧化损伤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以及光合作用载体叶绿素含量的程度变化趋势,得出苯醚甲环唑对近头状尖孢藻的毒性强于苯醚甲环唑醇,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的胁迫表现为S-(-)-对映体>消旋体>R-(+)-对映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唑醇 对映体 近头状尖孢 急性毒性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虾池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长玲 黄翔鹄 江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100,共7页
铜和锌是普遍存于对虾养殖池塘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查明铜和锌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对有效防控养殖环境铜和锌污染以及对虾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不同铜和锌暴露时间下测定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铜和锌富集富集率,... 铜和锌是普遍存于对虾养殖池塘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查明铜和锌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对有效防控养殖环境铜和锌污染以及对虾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不同铜和锌暴露时间下测定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铜和锌富集富集率,研究了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动力学,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度对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过程分为快速、慢速和富集平衡3个阶段。快速富集在30 min内完成,富集率可达70%以上;慢速富集大约分别在4 h和6 h完成,富集率均可达90%;以后达到富集平衡。温度、盐度和光照度对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有显著影响。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5℃和15-35℃,盐度范围分别为20-35和25-30,光照度均为3000-7500 lx。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的光饱和点为3000 lx。条纹小环藻在亚热带虾池中对铜和锌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小环(cyclotella striata) 虾池 富集 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春深圳湾环节环沟藻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朝晖 齐雨藻 +2 位作者 尹伊伟 江天久 谢隆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50,共4页
1998年4月23日至29日深圳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环节环沟藻赤潮,面积逾200km2,细胞密度高达3.8×106 个/L。赤潮发生于大量降雨之后 ,高峰期水体盐度在20以下。在深圳河河口海域 ,虽然富营养化程度也较高 ,但由于悬浮物含量过高 ,浮游... 1998年4月23日至29日深圳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环节环沟藻赤潮,面积逾200km2,细胞密度高达3.8×106 个/L。赤潮发生于大量降雨之后 ,高峰期水体盐度在20以下。在深圳河河口海域 ,虽然富营养化程度也较高 ,但由于悬浮物含量过高 ,浮游植物及环节环沟藻数量较少。赤潮期间 ,深圳湾没有发生死鱼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深圳湾 发生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汉奎 黄良民 +4 位作者 黄小平 宋星宇 王华接 伍念君 李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62,共8页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势种被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所取代。对该次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赤潮盛期表层水体各形态氮的含量较高,是本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赤潮盛期叶绿素a最大值为136.78mg·m-3,高出正常海区数十倍。DO和pH均出现异常高值现象。从6月9日起出现强降雨天气,是导致本次赤潮逐步消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 赤潮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培养条件下环境因子对微小小环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珺 赖秋明 +3 位作者 姚发壮 梁文强 刘志媛 符美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氮、磷、铁、硅等营养盐对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小小环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35℃;适宜光照为500~10 000 lx,最适光...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氮、磷、铁、硅等营养盐对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小小环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35℃;适宜光照为500~10 000 lx,最适光照为2 000~8 000 lx;适宜盐度为2~85,最适盐度为25~50;适宜pH值为4~9,最适pH为8.0~8.5。筛选出微小小环藻培养液配方是每立方米海水加入(NH2)2CO-N 30g,NaH2PO4-P 1 g,FeC6H5O7-Fe 0.1 g,Na2SiO3-Si 25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小环 生态因子 营养盐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对微小小环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睿 刘玉 +2 位作者 谭凤仪 栾天罡 陈桂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以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为测试藻种,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双酚A对微小小环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在双酚A(4,6,8,10,12 mg/L)作用下,藻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随着双酚A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藻细胞SOD活性... 以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为测试藻种,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双酚A对微小小环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在双酚A(4,6,8,10,12 mg/L)作用下,藻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随着双酚A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藻细胞SOD活性随着双酚A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变化基本呈现为从诱导到抑制的动态过程;4~6 mg/L双酚A对藻细胞形态影响不大,8~12 mg/L双酚A可导致藻细胞不易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含物增多,细胞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小环 双酚A 叶绿素A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硅藻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亚显微结构的形态学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长玲 陈健冰 黄翔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6-121,共6页
本文利用18S r RNA基因对4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自淡水环境(2株)和海水环境(2株)的梅尼小环藻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并与已经报道的梅尼小环藻(登录号为G... 本文利用18S r RNA基因对4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自淡水环境(2株)和海水环境(2株)的梅尼小环藻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并与已经报道的梅尼小环藻(登录号为GQ148712和AY496212)聚为一支,不同方法所构建的系统树的支持率分别为99%(邻接法)和98%(最大似然法),表明这4株来自不同环境的藻为同一物种——梅尼小环藻。随后作者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在亚显微水平上对这4株梅尼小环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具有相当不同的亚显微结构特征。生活在海水的梅尼小环藻藻株具有更大的细胞以及更多的中央支持突。此外,本文还对造成梅尼小环藻种内高水平形态差异的原因以及18S r RNA基因序列是否可以作为小环藻属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做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小环(cyclotella meneghiniana) 亚显微结构 扫描电镜 18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小环藻竞争实验培养基的选择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苏文 金相灿 姜霞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改变培养基的氮源形态和碳源浓度,研究铜绿微囊藻、小环藻和四尾栅藻的单藻增长行为,筛选适宜的培养基作为混藻竞争实验的共培养基。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氨氮培养基中的最大生物量K和最大比增长速率r均不及以硝态氮为氮源... 改变培养基的氮源形态和碳源浓度,研究铜绿微囊藻、小环藻和四尾栅藻的单藻增长行为,筛选适宜的培养基作为混藻竞争实验的共培养基。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氨氮培养基中的最大生物量K和最大比增长速率r均不及以硝态氮为氮源的培养基;添加高浓度HCO3-(NaHCO3 1.410 mmol/L)能够提高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藻细胞对氨氮的吸收能力;较低碳源浓度(NaCO3 0.0943 mmol/L)的培养基中,四尾栅藻的初始比增长速率及生物量远高于铜绿微囊藻,但其最大比增长速率r低于铜绿微囊藻,在实验的第10天左右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超过四尾栅藻;小环藻不能在较高浓度碳源(NaHCO3 1.504 mmol/L)下存活;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与小环藻均可在以氨氮(HA)或硝态氮(HN)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单独培养并达到实验所需生物量,因此,HN和HA可以作为实验室内这三种藻共培养适宜的培养基,为今后研究藻类种间资源竞争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 四尾栅 小环 培养基 增长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浓度对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靳萍 徐婷婷 +3 位作者 杨佩昀 高伟 王洁玉 马剑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了解磷浓度对水生植被恢复和生物操纵效果的影响,分别用小环藻(Cyclotella sp.)、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代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建立水生微宇宙模型,在25℃、2600 lx光强和11 mg/L氮... 为了解磷浓度对水生植被恢复和生物操纵效果的影响,分别用小环藻(Cyclotella sp.)、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代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建立水生微宇宙模型,在25℃、2600 lx光强和11 mg/L氮浓度条件下,分别研究小环藻与大型溞、小环藻与金鱼藻、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共培养时4种磷浓度(0.05、0.1、0.5和2 mg/L)下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的增长率以及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环藻与大型溞、小环藻与金鱼藻两两共培养时,磷浓度为0.05—2 mg/L时,金鱼藻和大型溞均生长良好,小环藻受到明显抑制,其密度保持较小幅度的正增长。在小环藻-大型溞-金鱼藻三者共培养时,在0.05—2 mg/L的磷浓度范围内大型溞和金鱼藻生长良好,与两两共培养相比,小环藻则受到了更大程度的抑制,在磷浓度为0.05—0.1 mg/L时藻密度呈现负增长.这说明在水生态系统中,大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的联合控制效果远好于各自单独的控制效果,该控制效果随磷浓度的提高而减弱,以≤0.1 mg/L的磷浓度为最佳。在实验结束后测定氮磷去除率发现,在最低磷浓度(0.05 mg/L),即磷限制时,水中磷去除率最高,在最高磷浓度(2 mg/L),即氮限制时,水中氮去除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环 大型溞 金鱼 磷浓度 生物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对铜锈环棱螺肝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开宏 张双玲 +2 位作者 张春景 谢丽凤 梁晶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9-1085,共7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DNA损伤 彗星试验 铜锈棱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曾艳艺 黄翔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36-40,共5页
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温度在30~40℃时比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37~0.38d^-1。和1084.4~1214.2... 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温度在30~40℃时比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37~0.38d^-1。和1084.4~1214.2μg·L^-1,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光照强度从29.25~146.26μmol·m^-2.s^-1时比增长率最高,为0.30~0.32d^-1:而叶绿素a含量则在9.75~58.50μmol·m^-2.s^-1。时最高。达709.7~731.8μg·L^-1,极显著高于其他照度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35℃、87.75μmol·m^-2.s^-1条件下种群增长最快,比增长率为0.4402d^-1;在30℃、29.25μmol·m^-2.s^-1时,叶绿素a含量最高,为1746.6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环 生长 叶绿素A含量 温度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多环旋沟藻的形态特征和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红霞 陆斗定 +3 位作者 何飘霞 戴鑫烽 夏平 李冬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7-763,共7页
本文首次对分离自我国东海海域的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Margalef)藻株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报道。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多环旋沟藻的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 本文首次对分离自我国东海海域的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Margalef)藻株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报道。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多环旋沟藻的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其核糖体大亚基序列(LSU rD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以单细胞或链状细胞形态存在。通常链状包括2、4、8和16个细胞。横沟宽且深围绕细胞近2圈,内含鞭毛。纵沟窄并浅紧挨着横沟延伸。具有U形顶沟,细胞核大而圆,分布在上锥的前端。叶绿体棒状,数量较多并呈簇状分布。测序获得核糖体大亚基D1—D3区序列为870bp,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Jukes-Cantor遗传距离矩阵可知东海多环旋沟藻藻株为东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沟 东海 形态特征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微量元素对小球藻和小环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洁玉 陈艳 +3 位作者 李杲光 靳同霞 靳萍 马剑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60,共6页
为研究3种微量元素(Fe、Co、Mo)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生长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在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 800 lx,光暗比为14 h∶10 h的条件下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不同实验组的藻细胞密度、平均生... 为研究3种微量元素(Fe、Co、Mo)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生长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在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 800 lx,光暗比为14 h∶10 h的条件下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不同实验组的藻细胞密度、平均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3种微量元素对小球藻和小环藻的各生长指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其中Fe的影响最大。铁、钴和钼对小球藻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生长速率的影响顺序均为:Fe>Co>Mo,对小球藻的最大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顺序为:Fe>Mo>Co;对小环藻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生长速率的影响顺序均为:Fe>Mo>Co,对小环藻的最大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顺序为:Fe>Co>Mo。利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3种微量元素与小球藻和小环藻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叶绿素a含量间的显著有效且拟合度较高的二次回归方程,可用于估计特定条件下2种藻类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小球 小环 细胞密度 叶绿素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_3^-对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小环藻增长特性及竞争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苏文 姜霞 金相灿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7-351,共5页
HCO3-为湖泊水体中藻类重要的无机碳源,其含量多少的变化对藻类优势种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含HCO3-培养基HAC与无HCO3-培养基HA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小环藻(Cyclotellas... HCO3-为湖泊水体中藻类重要的无机碳源,其含量多少的变化对藻类优势种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含HCO3-培养基HAC与无HCO3-培养基HA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小环藻(Cyclotellasp.)进行纯培养和共培养竞争实验,考察HCO3-对藻类优势种形成的影响。利用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拟合纯培养三藻的生长曲线,并求出最大增长速率r以及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求出各自竞争参数。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在HAC中纯培养和共培养的生物量K和最大增长速率r均远大于在HA中,表明这两种藻的增殖需要HCO3-作为碳源平衡胞内营养平衡;小环藻不能在有HCO3-的培养基中生存。在HAC中,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的平均抑制作用相当,实现共存。铜绿微囊藻在无HCO3-环境中对营养资源更具竞争力,其对四尾栅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相反抑制的1.6倍,对小环藻的抑制是相反抑制的61倍;四尾栅藻在无HCO3-环境中竞争力弱于铜绿微囊藻强于小环藻,其对小环藻的抑制是相反抑制的10倍;小环藻在HA竞争试验中被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O^-3 铜绿微囊 四尾栅 小环 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环藻在罗氏沼虾人工育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光华 江林源 +1 位作者 卢小花 邓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849-7850,7853,共3页
[目的]研究小环藻在罗氏沼虾人工育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09年5月8日和2010年6月25日分别开展了2批罗氏沼虾人工育苗试验,通过在育苗水体中接种小环藻调节育苗水质,试验分为试验组(接种藻类)和对照组(不接种藻类)。[结果]试验组... [目的]研究小环藻在罗氏沼虾人工育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09年5月8日和2010年6月25日分别开展了2批罗氏沼虾人工育苗试验,通过在育苗水体中接种小环藻调节育苗水质,试验分为试验组(接种藻类)和对照组(不接种藻类)。[结果]试验组单池育苗成活率为54.30%~71.11%,平均育苗成活率达到63.44%;对照组单池育苗成活率为33.43%~59.86%,平均育苗成活率达到43.98%;试验组育苗成活率比对照组高19.46个百分点。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30.77%和25.38%,水质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小环藻对育苗水体水质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这种利用藻类育苗的生态育苗方法为解决目前罗氏沼虾育苗生产中水质恶化和病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值得在规模化苗种生产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环 罗氏沼虾 人工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