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固有频率的小支管裂纹损伤评价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贾九红 蔡晓涛 +1 位作者 刘天阳 郑晓宇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9年第6期176-180,234,共6页
核电站管系中约三分之一的管道为小支管,在服役期间其振动现象十分普遍,往往导致振动疲劳失效。为了有效识别含裂纹小支管结构损伤扩展情况,及时诊断其安全状态,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含裂纹小支管固有频率随裂纹扩展的变化规律。研... 核电站管系中约三分之一的管道为小支管,在服役期间其振动现象十分普遍,往往导致振动疲劳失效。为了有效识别含裂纹小支管结构损伤扩展情况,及时诊断其安全状态,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含裂纹小支管固有频率随裂纹扩展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道直径越小,裂纹损伤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越明显;对于同一小支管,裂纹越深,固有频率变化越明显;由此建立小支管裂纹损伤与固有频率变化的对应关系。搭建实验台开展试验,验证悬臂小支管在产生裂纹前后以及裂纹扩展过程中固有频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很好吻合,证明了基于固有频率的小支管裂纹损伤识别方法的可靠性。该研究可为小支管裂纹监测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裂纹 小支管 损伤评价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小支管监督管理方法研究
2
作者 冯利法 郑会 《能源与节能》 2020年第10期51-54,107,共5页
针对国内外核电厂小支管运行过程中发生减薄、泄漏、疲劳断裂等多种形式的失效,严重影响核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问题,在分析小支管主要缺陷及目前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弱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新检测技术优化小支管的检测,并系统地阐述了... 针对国内外核电厂小支管运行过程中发生减薄、泄漏、疲劳断裂等多种形式的失效,严重影响核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问题,在分析小支管主要缺陷及目前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弱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新检测技术优化小支管的检测,并系统地阐述了小支管监督管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小支管 监督管理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用于小支管振动疲劳评估计数法的差异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帅 林磊 +3 位作者 徐德城 余伟炜 薛飞 孙兴悦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20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对小支管进行振动疲劳寿命评估,有助于核电工程师合理制定减振改造计划,节省资源。基于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和三维雨流计数法分别对实验案例(正弦振动)和工程案例(随机振动)小支管进行振动疲劳循环统计与寿命评估。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最... 对小支管进行振动疲劳寿命评估,有助于核电工程师合理制定减振改造计划,节省资源。基于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和三维雨流计数法分别对实验案例(正弦振动)和工程案例(随机振动)小支管进行振动疲劳循环统计与寿命评估。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最大交变应力幅基本相等,疲劳寿命评估值与实际寿命相比均具有较大保守裕度。对于正弦振动,两种方法疲劳寿命评估结果相当;而对于随机振动,三维雨流计数法的统计原理更符合材料实际疲劳机理,寿命评估结果更接近实际值,更适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计数法 疲劳寿命 小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小支管振动评定方法与减振技术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广东 路广遥 +2 位作者 齐宇博 周国丰 张庆华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3-478,共6页
根据ASME OM-S/G-2007 Part3,借鉴国内外核电厂在小支管振动评定方法与减振技术方面的反馈,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核电厂小支管振动的评定方法:振动位移评定、振动速度评定和振动交变应力评定。然后以岭澳核电厂L1ASG952VD所在小支管为研究对... 根据ASME OM-S/G-2007 Part3,借鉴国内外核电厂在小支管振动评定方法与减振技术方面的反馈,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核电厂小支管振动的评定方法:振动位移评定、振动速度评定和振动交变应力评定。然后以岭澳核电厂L1ASG952VD所在小支管为研究对象,进行振动评定和减振技术研究,提出了优选减振措施和其他减振措施。这些评定方法和减振技术可为小支管的振动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支管 振动评定 减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小支管振动初始筛选原则与应用举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齐宇博 赵桂生 +3 位作者 刘广东 路广遥 翁文庆 王闯 《核安全》 2013年第3期10-15,共6页
根据国内外核电厂运行经验,在高振动条件下小支管(管径小于2英寸的连接支管)与母管连接处的焊缝容易疲劳失效,增大管内的放射性液体泄漏风险。岭澳核电厂十年定期安全审查(PSR)项目对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一些辅助系统和专设安全系统的小... 根据国内外核电厂运行经验,在高振动条件下小支管(管径小于2英寸的连接支管)与母管连接处的焊缝容易疲劳失效,增大管内的放射性液体泄漏风险。岭澳核电厂十年定期安全审查(PSR)项目对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一些辅助系统和专设安全系统的小支管振动疲劳情况进行普查,对振动过高的小支管进行了安全评估,对未通过评估的小支管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以确保核电厂的安全运行。本文在调研分析主要核电国家初始筛选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PSR项目的初始筛选原则,并举例介绍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支管 检查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小支管焊缝失效原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钟刘松 张春东 乐宇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3-478,共6页
根据国内外核电厂运行经验反馈,小支管在高振动、应力腐蚀等原因的影响易造成与母管连接处的焊缝失效,发生管内液体泄漏、管内压力降低等风险,进而可能影响机组运行。本文以某核电一回路流量负压腔根阀前焊缝缺陷处理为例,通过对焊缝裂... 根据国内外核电厂运行经验反馈,小支管在高振动、应力腐蚀等原因的影响易造成与母管连接处的焊缝失效,发生管内液体泄漏、管内压力降低等风险,进而可能影响机组运行。本文以某核电一回路流量负压腔根阀前焊缝缺陷处理为例,通过对焊缝裂纹观察、金相组织、成分、应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小支管焊缝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其他核电厂小支管焊缝失效原因分析及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支管 焊缝失效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向下大、小支管气相夹带起始可视化研究
7
作者 严睿豪 曾春杰 +2 位作者 辛福涛 张鑫 孟兆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58,共6页
已有气相夹带起始模型均是基于竖直向下的小支管夹带所得到的,用于分析大支管气相夹带时并不适用。本文基于可视化实验,对竖直向下的大、小尺寸T型管的气相夹带起始点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与主管道直径比为0.625和0.1的大、小支管,并采用... 已有气相夹带起始模型均是基于竖直向下的小支管夹带所得到的,用于分析大支管气相夹带时并不适用。本文基于可视化实验,对竖直向下的大、小尺寸T型管的气相夹带起始点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与主管道直径比为0.625和0.1的大、小支管,并采用有机玻璃作为实验管道材料,空气和水为实验工质。其实验现象表明:大、小支管夹带起始均有漩涡,且漩涡现象大致相同,但在大支管条件下会出现气室,夹带气体进入支管后也会在气室下翻腾,且在相同液相折算速度下,大支管夹带起始液位会高于小支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管 气相夹带 大、小支管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支管振动疲劳应力及循环统计方法比较
8
作者 汪昌勇 何超 +3 位作者 周强 樊卿 李涛 帅志昂 《中国核电》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针对核电厂现场小支管振动疲劳损伤评估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问题,ASME规范提出了主应力方向不变及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两种方法对管道进行应力评估,其中,管道包括核电厂现场的主管以及小支管,以某核电厂现场小支管振动应变数据作为计算输入... 针对核电厂现场小支管振动疲劳损伤评估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问题,ASME规范提出了主应力方向不变及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两种方法对管道进行应力评估,其中,管道包括核电厂现场的主管以及小支管,以某核电厂现场小支管振动应变数据作为计算输入,基于适用于管道振动疲劳应力计算的Mises应力符号修正法、ASME规范提出的应力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小支管振动应力,通过主流的雨流计数法和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统计不同应力计算方法计算的应力范围和循环次数,并对小支管统计结果及疲劳损伤因子作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力计算方法上,采用主应力方向不变的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不保守,用于评估小支管振动疲劳存在一定风险,Mises应力符号修正法用于评估小支管针振动疲劳更为合理;在循环统计方法上,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统计得到的累计疲劳损伤结果最为保守,同等算力下,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计算效率远低于雨流计数法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支管 疲劳损伤 雨流计数法 最大最小循环计数法 应力范围 循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堰山林步道中小支墩结构钢轨桩的模型建立与分析
9
作者 谢贤铭 《福建交通科技》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结合十堰山林步道工程实例,分析了项目的重难点及对策,并针对小支墩结构提出了采用微型钢轨桩基础的方案。通过对钢轨桩基础的受力计算,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并阐述了钢轨桩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该项目的施工及实施效果... 结合十堰山林步道工程实例,分析了项目的重难点及对策,并针对小支墩结构提出了采用微型钢轨桩基础的方案。通过对钢轨桩基础的受力计算,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并阐述了钢轨桩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该项目的施工及实施效果评析,验证了钢轨桩基础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桩 山林步道 小支墩结构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支板后不同喷孔形状射流的气动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旭昌 王应洋 张成涛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共5页
针对带有小支板后低动压喷注的超声速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有无小支板时6种不同喷孔形状的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支板能显著提高后方不同喷孔横向射流的穿透深度、促进燃料与来流掺混并且不会导致较大的总压损失;小支板与方孔、... 针对带有小支板后低动压喷注的超声速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有无小支板时6种不同喷孔形状的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支板能显著提高后方不同喷孔横向射流的穿透深度、促进燃料与来流掺混并且不会导致较大的总压损失;小支板与方孔、圆孔和三角形喷孔组合时流场特性差异并不大,与长宽比为10:1的喷孔和菱形孔组合混合效率提升得较为显著;大长宽比喷孔能使射流充分利用小支板后缘的低压区与强湍流区,从而发挥出比无小支板时更为优越的掺混特性;通过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小支板后低动压喷注的流场特性,为优化喷射装置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燃烧室 小支 横向射流 掺混增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不变量极小支集判定的多项式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包云霞 鲁法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100-104,共5页
S-不变量是对Petri网进行结构性质分析的重要工具,但S-不变量的求取尚无有效算法。主要分析了S-不变量极小支集的判定问题。结合Petri网中库所子集列生成子阵的性质证明了一个库所子集为S-不变量极小支集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 S-不变量是对Petri网进行结构性质分析的重要工具,但S-不变量的求取尚无有效算法。主要分析了S-不变量极小支集的判定问题。结合Petri网中库所子集列生成子阵的性质证明了一个库所子集为S-不变量极小支集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判断给定库所子集是否为S-不变量极小支集的多项式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I网 结构性质 S-不变量 S-不变量的极小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支板构型对射流作用的数值分析
12
作者 王应洋 李旭昌 +1 位作者 张晶 王博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111,共5页
为分析小支板后喷射燃料在超燃燃烧室中的流动特性,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小支板对增强乙烯与主流掺混的作用规律。对比分析不同支板构型对燃料掺混的影响,发现支板增强掺混的机制主要在于在支板后方形成流向涡与低压区,前引导面与... 为分析小支板后喷射燃料在超燃燃烧室中的流动特性,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小支板对增强乙烯与主流掺混的作用规律。对比分析不同支板构型对燃料掺混的影响,发现支板增强掺混的机制主要在于在支板后方形成流向涡与低压区,前引导面与支板后缘面是影响混合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前引导面面积越大来流产生的激波偏转角越大,支板后方产生涡量值更大的湍流区,但会带来更大总压损失;后缘面面积越大,支板后低压区范围越大,燃料穿透深度越大,混合效率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燃烧 小支 凹腔 混合增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燃燃烧室小支板三维尺寸数值优化
13
作者 黄桂彬 吴达 +1 位作者 王应洋 王旭东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6,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小支板后低动压喷射的掺混增强性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带前引导面的小支板几何尺寸进行数值优化,对比分析不同长宽高几何尺寸对混合效率、穿透深度与总压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小支板宽度越大,射流近场穿透效果越好;小支... 为进一步提高小支板后低动压喷射的掺混增强性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带前引导面的小支板几何尺寸进行数值优化,对比分析不同长宽高几何尺寸对混合效率、穿透深度与总压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小支板宽度越大,射流近场穿透效果越好;小支板越高后方射流穿透深度越大,但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总压损失;小支板长度对燃料空气掺混特性影响不大,小支板过短会增大燃烧室总压损失,过长会带来额外的冷却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燃烧室 小支 掺混增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温管道的二重动力吸振器设计及力学性能试验
14
作者 白鸿柏 陈毅鹏 +2 位作者 任志英 李振 何明圆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针对传统减振支撑难以解决核电机组中小支管的无规则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环形二重三向动力吸振器,其中质量块总质量为0.084 kg,矩形弹簧和金属橡胶固定在质量块与工装夹具之间。首先,构建二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模型。... 针对传统减振支撑难以解决核电机组中小支管的无规则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环形二重三向动力吸振器,其中质量块总质量为0.084 kg,矩形弹簧和金属橡胶固定在质量块与工装夹具之间。首先,构建二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模型。其次,利用质量感应法确定小支管的等效质量,并结合定点理论优化吸振器刚度、阻尼比。最后,对小支管二重动力吸振器系统进行谐响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二重动力吸振器对X、Y、Z 3个方向的吸振效果均大于95%。分别对有无安装二重动力吸振器的小支管进行激振试验,正弦激励幅值为5 N,频率为0~150 Hz。数据表明,二重动力吸振器对于小支管主要振动方向Y、Z吸振效果达到95%以上,X方向的吸振效率达到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小支管 二重动力吸振器 频率可调 三向吸振 宽频吸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500采煤机小支臂改造
15
作者 牛艺澎 王磊 丁英杰 《河南科技》 2014年第4期144-144,共1页
AM500采煤机的有效采高不能满足采煤面正常生产的需要,降低了煤炭回采率,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对AM500采煤机调高机构的认真分析,找出了可行的改造方案,并借助autoCAD进行辅助设计解决了此问题,提高了煤炭回采率。
关键词 AM500采煤机 小支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马赫数燃烧强化的激波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旭 张启帆 +7 位作者 岳连捷 孟东东 罗苇航 于江鹏 张晓源 李进平 陈宏 李飞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3-1413,共11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JF-24激波风洞,通过开展高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直连试验,研究了高马赫数燃烧的强化方法以及燃料类型对燃烧的影响.试验段是采用凹腔结构的圆截面燃烧室,喷孔布置在隔离段,燃料分别是氢气和乙烯,当量比均为... 基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JF-24激波风洞,通过开展高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直连试验,研究了高马赫数燃烧的强化方法以及燃料类型对燃烧的影响.试验段是采用凹腔结构的圆截面燃烧室,喷孔布置在隔离段,燃料分别是氢气和乙烯,当量比均为0.7.燃料喷注分别采用无支板和小支板两种构型,后者部分喷孔位于小支板顶部.两种构型均设置了流向近距双排喷孔,可分别进行单环和双环喷注.试验结果论证了飞行马赫数10.0条件下氢气和乙烯在超高速气流中的稳定燃烧性能.并且,相比于单环喷注,双环喷注以及补充小支板可以强化燃烧.推测其原因是双环射流和激波/分离结构的近距离交互作用很可能改善掺混,而补充小支板顶部喷注还能利用更多空气组织掺混.在同样采用双环耦合小支板顶部喷注的强化措施下,氢气与乙烯燃烧效率接近,但氢推力性能更优.这是因为较高热值氢的释热更多.此外,试验还证明了在当前来流条件下,释热受控于掺混,且高温离解效应限制释热上限.这是由于释热降低流速且提高静温,使高温离解的吸热效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马赫数 超声速燃烧 燃烧强化 小支 JF-24激波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试验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祥 何国强 +2 位作者 秦飞 刘佩进 潘科玮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为研究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下的点火和燃烧性能,进行了地面直连试验。采用中心支板火箭与小支板组喷注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点火和火焰稳定方式,并对燃料喷注方案进行了研究。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点火方式能实现轴对... 为研究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下的点火和燃烧性能,进行了地面直连试验。采用中心支板火箭与小支板组喷注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点火和火焰稳定方式,并对燃料喷注方案进行了研究。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点火方式能实现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的可靠点火和稳定燃烧。二次燃料采取多级喷注的方式能充分利用流道中的氧气,实现较充分的燃烧,但应控制燃料喷注比例。双支板组的加入,能促进燃料与中心空气流的充分掺混,提升燃烧效率,获得较优的燃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RBCC 超燃模态 试验与数值模拟 小支 喷注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opolysaccharide Challenge Induces Long Pentraxin 3 Expression in Mice Independently from Acute Lung Injury 被引量:2
18
作者 Gao Zeng Jie Liu +2 位作者 Ning Wu Cong-wei Jia Shu-bin Guo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17,共11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onset of acute lung injury (ALl) induces the up-regulation of pentraxin 3 (PTX3) expression in mice and whether PTX3 concentration in the biofluid can help recognizing sepsis-in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onset of acute lung injury (ALl) induces the up-regulation of pentraxin 3 (PTX3) expression in mice and whether PTX3 concentration in the biofluid can help recognizing sepsis-induced ALI. Methods Wild-type C57BL/6 mice (12-14 weeks 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Mice in the group 1 (n=12) and group 2 (n=12) were instill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via intratracheal or intraperitoneal routes, respectively. Mice in the group 3 (n=8) were taken as blank controls. Pulmonary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experimental ALl. PTX3 expression in the lung was quantified at both protein and mRNA levels. PTX3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blood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was measured to evaluate its ability to diagnose sepsis-induced ALI by computing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C). Results ALl was commonly confirmed in the group 1 but never in the other groups. PTX3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indiscriminately among lipopolysaccharide-challenged mice. PTX3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the biofluid was unable to diagnose sepsis-induced ALl evidenced by its small AUROCC. PTX3 concentration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at in serum. Conclusions Lipopolysaccharide challenges induced PTX3 expression in mice regardless of the presence ofALI. PTX3 may act as an indicator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stead of organ injury per 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pentraxin 3 acute lung injury BIOMARKER SEPSIS LIPOPOLYSACCHAR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国药市行情点评
19
作者 许洪海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安国药市 药市行情 点评 三七小支 何首乌 黄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ocalin-2 Test in Distinguishing Acute Lung Injury Cases from Septic Mice Without Acute Lung Injury 被引量:3
20
作者 Gao Zeng Cong-wei Jia +1 位作者 Jie Liu Shu-bin Guo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65-77,共13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mount of lipocalin-2 in the biofluid could reflect the onset of sepsi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ALI) in mice. Methods Lipopolysaccharide(LPS, 10 mg/kg) injection or cecal ligation an... 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mount of lipocalin-2 in the biofluid could reflect the onset of sepsi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ALI) in mice. Methods Lipopolysaccharide(LPS, 10 mg/kg) injection or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 was performed to induce severe sepsis and ALI in C57 BL/6 male mic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n=10 in each group): group A(intraperitoneal LPS injection), group B(intravenous LPS injection via tail vein), group C(CLP with 25% of the cecum ligated), group D(CLP with 75% of the cecum ligated), and the control group(6 sham-operation controls plus 4 saline controls). All the mice received volume resuscitation. Measurements of pulmonary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experimental ALI. The expressions of lipocalin-2 and interleukin(IL)-6 in serum,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 and lung tissue were quantified at both protein and mRNA levels. The overall abilities of lipocalin-2 and IL-6 tests to diagnose sepsis-induced ALI were evaluated by generating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 and computing area under curve(AUC). Results In both group B and group D, most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experimental ALI were reproduced in mice, while group A and group C showed septic syndrome without definite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ALI. Compared with septic mice without ALI(group A+group C), lipocalin-2 protein expression in septic mice with ALI(group B+group D)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BALF(P<0.01) and in serum(P<0.01), and mRNA expression boosted in lung tissues(all P<0.05). Lipocalin-2 tes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IL-6 tests in recognizing sepsis-induced ALI cases, evidenced by the larger AUC of the former(BALF tests, 0.8800 versus 0.6625; serum tests, 0.8500 versus 0.7000). Using a dual cutoff system to diagnose sepsis-induced ALI, BALF lipocalin-2 test exhibited the highest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13.000) and the lowest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0.077) among the tests of lipocalin-2 and IL-6 in blood and BALF.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lipocalin-2 concentration in BALF and that in serum(Spearman r=0.8803,P<0.0001). Conclusions Lipocalin-2 ex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septic ALI mic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LI. Lipocalin-2 tests with a dual cutoff system could be an effective tool in distinguishing experimental ALI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calin-2 acute lung injury biomarker sepsis 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lipoca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