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影像学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远飞 赵思奇 +3 位作者 武玥琪 张莫云 张丽娜 时畅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77,共5页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就DCIS临床病理特征、多模态影像学特征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DCIS中的诊断、预后预测与评估应用现状予以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于DCIS的认识,为DCIS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影像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影像组学 风险分层 磁共振成像 保乳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学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病变范围评估性能的比较
2
作者 瞿颖 黄越 +2 位作者 李明卉 孙畅 王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809,共12页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ultrasonography,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种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DCIS伴微浸润(DCIS with microinvasion,DCIS...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ultrasonography,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种常规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或DCIS伴微浸润(DCIS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病灶大小方面的效能,探讨其辅助临床管理保乳患者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的DCIS/DCIS-MI患者的病例资料,将3种影像学检查评估的病灶大小与“金标准”病理学大小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和Bland-Altman法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准确性、一致性的评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评估准确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亚组分析。最后,探索分析导致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假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63例DCIS/DCIS-MI患者。测量均值偏差方面,MRI多高估(+3.5 mm)病灶,而MG(-2.5 mm)和US(-1.4 mm)低估。一致性分析提示MRI与病理结果相关性最强(r=0.853),95%一致性界限(95%limits of agreement,95%LOA)范围最窄(-1.73~2.44 cm),优于MG(r=0.561)及US(r=0.614)。McNemar准确性分析提示MRI准确性高于US和MG(P <0.05),而二者联合使用后准确性与MRI相当(P=0.9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时年龄>60岁(OR=0.322)、肿瘤直径16~40 mm(OR=3.019)和≥41 mm(OR=6.146)显著影响MG评估准确性(P <0.05)。肿瘤直径16~40 mm(OR=2.270)和≥41 mm(OR=4.237)及导管扩张征(OR=1.728)显著增加US评估误差风险(P <0.05)。中重度乳腺背景实质强化(OR=2.139)和非肿块样强化灶(OR=2.655)显著增加MRI评估误差风险(P <0.05)。亚组分析提示,肿瘤直径≤15 mm,3种影像学检查评估效能相近;直径16~40 mm,宜选择超声;直径≥41 mm,宜选择MRI。此外,HER2表达状态(OR=0.100)及Ki67表达水平(OR=0.297)是影响MG检出病灶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结论:术前MRI检查有助于指导DCIS/DCIS-MI患者实现精准保乳,尤其病灶直径≥41 mm时。在基层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可推行超声联合乳腺X线检查。对于HER2和Ki67低表达的患者,术前乳腺X线评估时应注意假阴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肿瘤大小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X线及MRI特征联合临床病理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晓平 杨蔚 +4 位作者 尹清云 张宁妹 张朝林 刘开惠 吴林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0,118,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可解释性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琪 常才 李佳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原位癌 钼靶X线检查 超声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5
作者 常乾坤 白春强 +1 位作者 丁智超 王伟芳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57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的超声、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57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有微浸润分为DCIS组(n=68)和DCISM组(n=89)。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寻找DCISM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CIS组与DCISM组在病灶边缘、微钙化、导管改变、血供、触及肿物、ER、PR、HER2、Ki-67及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富血供、PR阴性、HER2阳性是DCISM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5%、77.9%,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DCISM的发生与病灶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血供丰富、PR阴性及HER2阳性的表达有关,对DCISM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 超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分子分型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爽 郎冠天 +1 位作者 余科达 张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3-388,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MI这两类早期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各个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17例DCIS患者,其中227例(71.6%)为纯DCIS患者,90例(28.4%)为DCIS-MI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其DCIS成分而非微浸润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腔面A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腔面B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HER-2过表达型(ER和PR阴性,HER-2阳性)和基底样型(ER和PR阴性,HER-2阴性)。结果:DCIS-MI患者的肿瘤大小倾向更大(P=0.059),病理核分级显著更高(P=0.002)。和DCIS患者相比,乳腺DCIS-MI患者中腔面A型比例较低而基底样型比例较高(P=0.001)。结论:乳腺DCIS和DCIS-MI间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迥异,提示DCIS-MI是DCIS发展的新阶段,有了"质"的改变,本结论有待后续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导管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间质微浸润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擎 莫淋 +3 位作者 杨阳 孟亚秋 徐晓帆 顾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567-570,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间质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探讨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大学...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间质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探讨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DCIS、DCIS-MI共4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微浸润分为DCIS与DCIS-MI组,对患者年龄、就诊时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等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就诊时未绝经(P=0.006)、肿物直径≥3.15 cm(P=0.006)、有恶性肿瘤家族史(P=0.002)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间质微浸润。结论:具有可触及腋窝肿物、未绝经、乳腺巨大肿物、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危险因素,同时术前行穿刺或术中冰冻提示DCIS、DCIS伴可疑微浸润的患者存在微浸润可能性大,应予前哨淋巴结活检。触及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应作为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导管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腋窝淋巴结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诊断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学低估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曹威 何英剑 +6 位作者 李金锋 解云涛 王天峰 范铁 王歆光 汪星 范照青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3,共7页
背景与目的:由于存在病理学低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否需要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仍有争议。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索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 背景与目的:由于存在病理学低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否需要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仍有争议。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索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的DCIS出现病理学低估的危险因素,探讨穿刺病理学诊断为单纯DCIS的患者免除腋窝SLNB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4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收治的符合以下条件的乳腺癌病例纳入研究:女性;超声引导下CNB诊断为乳腺DCIS(含微浸润);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接受规范的手术、放疗或全身系统性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病理学低估比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病理学低估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单纯DCIS、DCIS伴微浸润和DCIS可疑微浸润分别360、63和31例。单纯DCIS术后病理未升级占56.4%,升级为微浸润癌和浸润癌分别为21.7%和21.9%;后两组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微浸润癌的比例为30.2%和35.5%,浸润癌的比例为66.7%和6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3 cm和核分级高发生病理学低估的风险,分别是肿瘤≤3 cm和核分级中低的1.97倍(95%CI:1.17~3.32,P=0.011)和2.30倍(95%CI:1.34~3.98,P=0.003),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不确定(OR=0.37,95%CI:0.19~0.72,P=0.003)和阳性(OR=0.38,95%CI:0.20~0.73,P=0.004)发生病理学低估的风险低于HER2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3 cm、核分级高、HER2阳性的CNB单纯原位癌的病理学低估比例最高,为73.1%;肿瘤>3 cm、核分级高、HER2不确定的病理学低估比例最低,为11.9%。结论:超声引导下CNB诊断的DCIS伴微浸润或DCIS可疑微浸润病理学低估的比例远高于单纯DCIS,二者不能免除SLNB。肿瘤>3 cm、核分级高和HER2阴性是术前单纯DCIS出现病理学低估可能的危险因素,单纯DCIS仍需行腋窝SL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原位癌 空芯针穿刺活检 病理学低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其他导管内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尤超 顾雅佳 +2 位作者 彭卫军 毛健 姜婷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3-468,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属于乳腺浸润性癌的前驱病变,是一类非全身性的导管内局部病变,与其他导管内病变在影像上存在相似之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MRI鉴别诊断DCIS与其他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属于乳腺浸润性癌的前驱病变,是一类非全身性的导管内局部病变,与其他导管内病变在影像上存在相似之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MRI鉴别诊断DCIS与其他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24例、DCIS伴微浸润(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BIDP)20例临床资料。以DCIS为研究主体,分析3种病变MRI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DCIS与DCIS-MI的病灶强化形态、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病灶伪彩图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IS与BIDP的病灶强化形态、强化方式、TIC、病灶伪彩图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以导管样(8/24)及段样强化(6/24)为主、病灶伪彩图像为红色(22/24)、TIC以Ⅲ型(12/24)为主要特征性表现;BIDP以乳头后局灶性强化为主(13/20)、病灶伪彩图像为非红色(14/20)、TIC以Ⅱ型(11/20)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结论:MRI较难鉴别DCIS与DCIS-MI,但具有鉴别诊断DCIS与BIDP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许晓琴 汪登斌 +4 位作者 王丽君 罗冉 刘欢欢 章华元 尹冬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248-2252,共5页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目的探讨DCIS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DCIS患者(35侧)的病理分级、MRI特征[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病灶形态学和病灶动态增强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病理分级:低级别4例,中~高级别31例。BI-RADS分类:3类1例、4A类2例、4B类5例、4C类12例、5类15例。病灶形态学:肿块型DCIS 6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中,节段性强化15例、区域性强化5例、线样强化4例,成簇小环形强化15例、集簇状强化5例。病灶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0例、Ⅱ型TIC 15例、Ⅲ型TIC 10例;早期缓慢强化4例,早期中度强化2例,早期快速强化29例。ADC值<1.2×10^-3 mm^2/s 19例,≥1.2×10^-3 mm^2/s 16例。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病灶形态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形式、内部强化类型、TIC类型、早期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 MR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又以节段性、区域性、线样强化,成簇小环形强化和集簇状强化多见,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受侵,增强时导管周围基质和导管壁强化。MRI表现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能提示病理分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DCIS是否伴有浸润及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以调整活检及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原位癌cyclinD1、p16和Ki-67表达 被引量:11
11
作者 牛昀 刘铁菊 +2 位作者 傅西林 于泳 吕阿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和Ki 6 7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各 4 0例中cyclinD1、p16和Ki 6 7的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和Ki 6 7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各 4 0例中cyclinD1、p16和Ki 6 7的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cyclinD1在轻度、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 2 7 5 %、5 0 0 %、6 0 0 %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 =8 92 9,P <0 0 5 )。p16蛋白表达分别为 80 0 %、5 2 5 %、4 0 0 %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 =8 6 87,P <0 0 1)。轻度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均有差异 ,但重度乳头状瘤病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Ki 6 7阳性率在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组间两两比较也分别有统计学差异。在各组中 ,Ki 6 7与cyclinD1呈正相关 ,与 p16呈负相关 ,cyclinD1与 p16呈负相关。结论 cyclinD1、p16和Ki 6 7表达异常在乳腺癌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是一种早期事件。重度乳头状瘤病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调节cyclinD1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头状瘤病 导管原位癌 CYCLIND1 P16 KI-67表达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17
12
作者 姜婷婷 顾雅佳 +2 位作者 彭卫军 尤超 刘芮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1-636,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组织学分级是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核级有较高的浸润趋势,且术后复发率高。本研究旨在评估DCIS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学分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为DCIS的MR...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组织学分级是其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核级有较高的浸润趋势,且术后复发率高。本研究旨在评估DCIS的MRI表现及与病理学分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为DCIS的MRI表现,分析其MRI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进一步讨论MRI特点与组织学核级别间的相关性。结果:94例患者中检出97个DCIS病灶,非肿块样强化病灶49个,其中节段样强化29个(59.18%);肿块样强化48个。动态增强表现:包括Ⅰ型曲线20个,Ⅱ型曲线50个,Ⅲ型曲线27个。BIRADS:BI-RADS 4A类22个,BI-RADS 4B类19个,BI-RADS 4C类29个,BI-RADS 5类27个。与组织病理学关系:HNG DCIS病变范围较non-HNG DCIS广(非肿块样强化:P=0.01;肿块样强化:P=0.03),而不同核级别DCIS的MRI形态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NG DCI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更易出现流出型(P=0.01),BI-RADS显示HNG DCIS更易被判定为BI-RADS 4C类及BI-RADS 5类(P=0.02)。结论:非肿块样强化DCIS以段样分布常见,结合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BI-RADS分类,可较全面评价DCIS组织学核级别程度,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磁共振成像 BI—RADS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及DCE-MRI对乳腺纯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浸润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13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9-496,共8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9例DCIS、43例DCIS-Mi和42例IDC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比较3组DWI和MRI-DCE特点。结果:纯DCIS、DCIS-Mi及IDC的最小ADC值(ADCMin)的中位数分别为1.35(1.33,1.36)、1.25(1.23,1.26)和1.08(1.06,1.12)×10-3mm^2/s,呈降低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与最小ADC值的差值(ADCDR)的中位数分别为0.13(0.11,0.14)、0.21(0.19,0.24)和0.34(0.31,0.37)×10-3mm^2/s,呈增高趋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Min值取1.285×10-3mm^2/s是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1.175×10-3mm^2/s是鉴别DCIS-Mi和IDC最佳阈值;ADCDR值取0.165×10-3mm^2/s鉴别纯DCIS和DCIS-Mi最佳阈值,取值0.265×10-3mm^2/s是鉴别纯DCIS-Mi和IDC最佳阈值。DCIS-M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强化,倾向于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少数肿块样DCIS-Mi常边缘呈毛刺状或不规则,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边缘强化;非肿块样纯DCIS趋向于线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一般较均匀,肿块样DCIS往往边缘清晰,内部强化特点均匀或不均匀;IDC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其边缘和内部强化特点常表现多种形成。结论:DCE-MRI联合DWI有助于鉴别乳腺纯DCIS、DCIS-Mi和IDC,尤其ADCMin、ADCDR、簇环状强化和边缘强化强化对诊断DCIS-Mi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癌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7
14
作者 鞠烨 田士峰 +4 位作者 张楠 孙博 刘铁利 刘爱莲 张丽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和DCIS-MI的女性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DWI序列扫描获得ADC图,利用Omni-Kinetics... 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肿瘤全域纹理分析鉴别肿块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和DCIS-MI的女性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DWI序列扫描获得ADC图,利用Omni-Kinetics软件分析肿瘤全域纹理参数,包括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DCIS和DCIS-MI各纹理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纹理参数对DCIS和DCIS-MI的诊断效能。结果:DCIS组的标准差、熵、相关性、逆差距小于DCIS-MI组,均匀性、能量、惯性矩大于DCIS-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的最大径、年龄以及中位数、平均值、偏度、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准差、均匀性、能量、熵、惯性矩、相关性、逆差距鉴别2组病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0.99、0.86、0.94、0.74、0.74、0.84。结论:基于ADC图的肿瘤全域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DCIS和DCIS-M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中的标准差、均匀性、能量、熵、逆差距是有效鉴别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纹理参数 表观弥散系数 纹理分析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微浸润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差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朋 崔蕾 +2 位作者 郭宏兵 王成瑶 崔书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0-2004,共5页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表观扩散系数差(ADCDR)及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特征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微浸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和3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术前应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乳腺检查。在ADC图中寻找ADCMin和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Max),计算ADCDR=ADCMax-ADCMin,另外分析DCE-MRI特征。结果 DCIS-Mi的ADCMin低于DCIS(t=-3.284,P=0.003),ADCDR高于DCIS(t=16.541,P <0.001),DCIS-Mi早期强化率高于DCIS(Z=13.726,P <0.001)。ADCMin临界值为1.15×10^-3mm^2/s,ADCDR临界值为0.30×10^-3mm^2/s。DCI非肿块样强化,以局灶样分布,内部强化特点表现为均匀强化;DCIS-Mi表现非肿块样强化,其以节段分布,内部强化特点为不均匀或簇环状强化。结论 ADCMin、ADCDR和内部强化特点对DCIS和DCIS-Mi鉴别诊断最有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钙化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奕昭 王金花 +3 位作者 谭婉嫦 蔡洪明 杨曦 李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伴有微钙化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微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微钙化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54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 目的:探讨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伴有微钙化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微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微钙化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54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病变451例,DCIS(有/无微浸润)203例,使用CAD系统进行微钙化特征的提取和分类,比较14个特征参数在两组病变的差异,分析CAD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特征参数中线样分枝状钙化数、细颗粒状微钙化率、段样分布、种群密度在两组病变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癌及微浸润组的特征参数值较高;四个特征参数对判别两组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34、0.729和0.714,低于CAD系统综合检测法的判别效能(AUC=0.873),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7.3%、75.8%和85.1%。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的微钙化特征具有相对特异性,基于多特征分析的CAD系统对该类病变可达到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乳腺癌早期病变的诊断和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摄影 计算机辅助检测 微钙化 乳腺肿瘤 导管原位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诊治分析(附6例报告) 被引量:7
17
作者 雷玉涛 赵红梅 侯宽永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0期871-872,共2页
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为乳腺非浸润癌,无特异性诊断方法,DCIS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检查手段的发展及全面的病理检查.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临床表现以乳房肿物或乳头溢液,... 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为乳腺非浸润癌,无特异性诊断方法,DCIS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检查手段的发展及全面的病理检查.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临床表现以乳房肿物或乳头溢液,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改良根治术4例,保乳手术2例.术后病理: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5例(病变为多灶性者1例),腋窝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6例随访4个月~2年,平均12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DCIS的治疗以保乳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局部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高危病例应予以全身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导管原位癌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毅华 谢明星 严天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DCIS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乳腺DCIS的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导管改变及血供,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DCIS,其中高级别34例,中级别13例,低级别7例;5例伴微浸润灶,均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声像图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20例(20/51,39.22%)、结节状肿块型17例(17/51,33.33%)、导管扩张型8例(8/51,15.69%)、单纯微钙化型6例(6/51,11.76%),3例假阴性,检出率94.44%(51/54)。超声正确诊断44例,准确率81.48%(44/54)。结论乳腺DCIS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超声征象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导管原位癌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MRI诊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露岚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通过综述MRI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包括其特征性表现、技术应用以及与其他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探讨如何提高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 导管原位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汪登斌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简要介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学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包括乳腺X线摄影检查、乳腺超声检查、乳腺MRI、影像学引导下定位和活检等。强调了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检出和诊断必须采用综合影像学的方法。
关键词 导管原位癌 乳腺 钙化 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