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就DCIS临床病理特征、多模态影像学特征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DCIS中的诊断、预后预测与评估应用现状予以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于DCIS的认识,为DCIS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影像理论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展开更多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MI这两类早期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各个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17例DCIS患者,其中227例(71.6%)为纯DCIS患者,90例(28.4%)为DCIS-MI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其DCIS成分而非微浸润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腔面A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腔面B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HER-2过表达型(ER和PR阴性,HER-2阳性)和基底样型(ER和PR阴性,HER-2阴性)。结果:DCIS-MI患者的肿瘤大小倾向更大(P=0.059),病理核分级显著更高(P=0.002)。和DCIS患者相比,乳腺DCIS-MI患者中腔面A型比例较低而基底样型比例较高(P=0.001)。结论:乳腺DCIS和DCIS-MI间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迥异,提示DCIS-MI是DCIS发展的新阶段,有了"质"的改变,本结论有待后续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间质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探讨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大学...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间质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探讨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DCIS、DCIS-MI共4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微浸润分为DCIS与DCIS-MI组,对患者年龄、就诊时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等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就诊时未绝经(P=0.006)、肿物直径≥3.15 cm(P=0.006)、有恶性肿瘤家族史(P=0.002)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间质微浸润。结论:具有可触及腋窝肿物、未绝经、乳腺巨大肿物、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危险因素,同时术前行穿刺或术中冰冻提示DCIS、DCIS伴可疑微浸润的患者存在微浸润可能性大,应予前哨淋巴结活检。触及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应作为首选方式。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属于乳腺浸润性癌的前驱病变,是一类非全身性的导管内局部病变,与其他导管内病变在影像上存在相似之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MRI鉴别诊断DCIS与其他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属于乳腺浸润性癌的前驱病变,是一类非全身性的导管内局部病变,与其他导管内病变在影像上存在相似之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MRI鉴别诊断DCIS与其他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24例、DCIS伴微浸润(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BIDP)20例临床资料。以DCIS为研究主体,分析3种病变MRI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DCIS与DCIS-MI的病灶强化形态、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病灶伪彩图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IS与BIDP的病灶强化形态、强化方式、TIC、病灶伪彩图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以导管样(8/24)及段样强化(6/24)为主、病灶伪彩图像为红色(22/24)、TIC以Ⅲ型(12/24)为主要特征性表现;BIDP以乳头后局灶性强化为主(13/20)、病灶伪彩图像为非红色(14/20)、TIC以Ⅱ型(11/20)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结论:MRI较难鉴别DCIS与DCIS-MI,但具有鉴别诊断DCIS与BIDP的价值。展开更多
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为乳腺非浸润癌,无特异性诊断方法,DCIS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检查手段的发展及全面的病理检查.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临床表现以乳房肿物或乳头溢液,...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为乳腺非浸润癌,无特异性诊断方法,DCIS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检查手段的发展及全面的病理检查.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临床表现以乳房肿物或乳头溢液,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改良根治术4例,保乳手术2例.术后病理: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5例(病变为多灶性者1例),腋窝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6例随访4个月~2年,平均12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DCIS的治疗以保乳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局部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高危病例应予以全身化疗.展开更多
文摘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零期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的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为实现精准临床诊疗,需要对DCIS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其中影像学特征表现在DCIS筛查和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本文就DCIS临床病理特征、多模态影像学特征以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DCIS中的诊断、预后预测与评估应用现状予以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于DCIS的认识,为DCIS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影像理论参考。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
文摘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病理类型,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其前驱病变。当DCIS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可形成浸润灶,若单个浸润灶最大径线小于1 mm或多个浸润灶中最大者径线小于1 mm时,即定义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12%~40%未经治疗和干预的DCIS会进展为IDC,DCIS和IDC可同时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DCIS始终不会进展,预后相对较好,DCIS的过度诊断和治疗成为目前的关注点。DCIS的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分为低、中、高3个核级,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的分布在DCIS、DCIS-Mi和IDC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伴或不伴微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分级的DCIS的临床处理方式、治疗方案、预后及患者风险收益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其组织学分级、浸润情况及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有钼靶X线摄影(mammography,MG)、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但又可互为补充,在病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优点,是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的乳腺癌筛查方式,DCIS在钼靶X线片上的主要表现可分为非钙化型病变和钙化型病变;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病变,后者又可分为低回声改变、钙化、导管改变和结构紊乱扭曲等;MRI对不伴钙化及多灶性DCIS的检出比钼靶X线摄影敏感性更高,对病变范围的评估准确性更高,但也存在诊断特异性不高、对微钙化显示不敏感等不足;此外,影像组学在DCIS的组织病理学评估预测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潜力巨大。在当前精准医疗时代,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日益显现,DCIS的早期精确诊断及明确分子分型在临床工作中亦极为重要。通过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和影像表现来预测不同治疗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制订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共识。本文就DCIS的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组织病理学及预后方面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是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到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DC)的中间阶段,该研究旨在分析乳腺DCIS和DCIS-MI这两类早期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各个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17例DCIS患者,其中227例(71.6%)为纯DCIS患者,90例(28.4%)为DCIS-MI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其DCIS成分而非微浸润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分成腔面A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腔面B型[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HER-2过表达型(ER和PR阴性,HER-2阳性)和基底样型(ER和PR阴性,HER-2阴性)。结果:DCIS-MI患者的肿瘤大小倾向更大(P=0.059),病理核分级显著更高(P=0.002)。和DCIS患者相比,乳腺DCIS-MI患者中腔面A型比例较低而基底样型比例较高(P=0.001)。结论:乳腺DCIS和DCIS-MI间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迥异,提示DCIS-MI是DCIS发展的新阶段,有了"质"的改变,本结论有待后续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文摘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间质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探讨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DCIS、DCIS-MI共4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微浸润分为DCIS与DCIS-MI组,对患者年龄、就诊时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等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就诊时未绝经(P=0.006)、肿物直径≥3.15 cm(P=0.006)、有恶性肿瘤家族史(P=0.002)的患者更易发生肿瘤间质微浸润。结论:具有可触及腋窝肿物、未绝经、乳腺巨大肿物、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危险因素,同时术前行穿刺或术中冰冻提示DCIS、DCIS伴可疑微浸润的患者存在微浸润可能性大,应予前哨淋巴结活检。触及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应作为首选方式。
文摘背景与目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属于乳腺浸润性癌的前驱病变,是一类非全身性的导管内局部病变,与其他导管内病变在影像上存在相似之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MRI鉴别诊断DCIS与其他乳腺导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24例、DCIS伴微浸润(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BIDP)20例临床资料。以DCIS为研究主体,分析3种病变MRI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DCIS与DCIS-MI的病灶强化形态、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病灶伪彩图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IS与BIDP的病灶强化形态、强化方式、TIC、病灶伪彩图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以导管样(8/24)及段样强化(6/24)为主、病灶伪彩图像为红色(22/24)、TIC以Ⅲ型(12/24)为主要特征性表现;BIDP以乳头后局灶性强化为主(13/20)、病灶伪彩图像为非红色(14/20)、TIC以Ⅱ型(11/20)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结论:MRI较难鉴别DCIS与DCIS-MI,但具有鉴别诊断DCIS与BIDP的价值。
文摘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为乳腺非浸润癌,无特异性诊断方法,DCIS诊断率的不断提高依赖于检查手段的发展及全面的病理检查.2003年7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临床表现以乳房肿物或乳头溢液,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改良根治术4例,保乳手术2例.术后病理:原位癌1例,导管内癌5例(病变为多灶性者1例),腋窝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6例随访4个月~2年,平均12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DCIS的治疗以保乳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局部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高危病例应予以全身化疗.